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耳其靠近爱琴海的地方,引人注目的是“加利波利战场遗址”。这里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墓地,矗立着醒目的纪念碑。阿尔布茹努公墓、海岸纪念碑、独松公墓是当年“澳新军团”登陆的地点和激战的战场。加利波利半岛占地33000公顷,是土耳其国家历史公园,而墓地、纪念碑和纪念馆并不集中,有些公墓、纪念雕塑散落在远处的灌木和松林中。半岛边沿还有一个海湾名为“澳新军团海湾”。在战场遗址的墓地里,安葬的是在1915年的战役中阵亡的士兵。来参观的人很多,这里早已变成旅游景点。
战场遗址距伊斯坦布尔有5个多小时的车程。参观特洛伊古城遗址的游客,也要经过这里。因为特洛伊古城就在达达尼尔海峡另一岸。从伊斯坦布尔乘车到达埃杰阿巴德(Eceabat)后,折向西北,就到“加利波利战场遗址”;如果下车登船,横渡达达尼尔海峡,上岸后朝西南走,就到特洛伊古城遗址。两年前我参观特洛伊古城的那一次,记得旅游大巴里坐的游客大部分来自澳大利亚,他们的目的地是“加利波利战场遗址”。临近中午时大巴停在埃杰阿巴德,先用午餐,然后听导游念名单,准备分开两路。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对银发老人,下车时行动困难,进餐馆的大门时,老太太的拐杖掉到地上。我走在他们的身后,给老人捡起拐杖并扶老人走到餐桌前。吃饭时两位老人告诉我,他们夫妇80多岁,每隔几年都要来这里一趟,凭吊1915年阵亡并埋葬于此的前辈亲属。据旅游资料介绍,最近十余年,“加利波利战场遗址”的参观者猛增,尤其4月25日(“澳新军团日”)这一天,近万人赶往墓地参加纪念活动,人潮涌动,造成交通堵塞,其中2005年举行的“90周年纪念”活动,参观者超过两万人。
加利波利战役始末
好奇的人估计会产生疑问:1915年在加利波利到底发生了怎样的一场战役,以致于死了那么多士兵?为什么是“澳新军团登陆地点”?为什么有“澳新军团海湾”?
这场战役在英国文献中称“加利波利战役”(Battle of Gallipoli),土耳其人称之为“恰纳卡莱之战”(?anakkale Sava??)。加利波利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近东战场极为惨烈的战斗,而战役中获胜的土耳其军队将领穆斯塔法·凯末尔,成为土耳其的民族英雄,几年后缔造了土耳其共和国。加利波利半岛位于达达尼尔海峡的西岸,而达达尼尔海峡是进入当时的奥斯曼帝国首都以及到达黑海的咽喉要道。奥斯曼帝国站在德国一方,与协约国(英国、俄国、法国)的军队对垒,所以封锁整个海峡。英国和法国则派军队远征,目的是打通海峡,控制伊斯坦布尔,并与俄国军队汇合。英法联军本来打算从海路进入,但奥斯曼土耳其军队在达达尼尔海峡布设了水雷,英法海军无法进入,转而登陆。英军准备越过加利波利半岛,而法军按计划进攻对岸的恰纳卡莱,共同目标是突破奥斯曼帝国的海峡防线。
英法舰队攻击达达尼尔海峡是在1915年的2月19日,而英军试图登上加利波利半岛是在4月25日。向加利波利的土耳其守军发起攻击的大英帝国远征部队中,有来自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军人,他们是战争爆发后服役的,在埃及进行短期集训后,被协约国指挥部派到前线。军团兵力有三个师,一般称为“澳新军团”(ANZAC),即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军团(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Army Corps)。
加利波利战役从1915年4月25日开始,到次年1月9日结束(英法远征军撤离),历时8个多月。虽然奥斯曼土耳其的兵力少于英法联军,但他们凭借有利的地形,成功守住了阵地。由于一方攻击迅猛,一方拒不退缩、严防死守,导致惨重的伤亡(交战双方阵亡人数共计约3.5万人)。阵亡的士兵包括澳大利亚军人、新西兰军人、英国本土军人、英属印度的军人、奥斯曼土耳其军人。如果“澳大利亚军人阵亡8700名,新西兰军人阵亡2700名”的数字可靠,至少说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阵亡士兵占很大比例。据介绍,在加利波利的土耳其国家历史公园目前共有36处协约国士兵公墓和20处土耳其士兵墓地。
你们的孩子也是我们的孩子
土耳其共和国对阵亡将士的纪念,目的是告诉后人“和平来之不易”,让人们在缅怀英烈时,想到如何消除人类的相互仇杀。在阿尔布茹努海岸纪念碑上,刻着一篇铭文,内容是凯末尔于1934年发表的演说词,表达一种超乎敌我界限的宽容和悲悯。碑文中提到:“……在我们看来,躺在一起的叫约翰的士兵和叫穆罕默德的士兵都一样。送儿子远离故土参战的母亲们,擦干你们的泪水。你们的孩子如今平静地沉睡在我们这里。在这片土地上牺牲,他们也成了我们的孩子。”这里提到的约翰和穆罕默德,一位是协约国士兵,一位是土耳其士兵。据说,在战役中一位名叫默罕默德的土耳其士兵,把一位名叫约翰的协约国伤员抱往敌军阵营,为的是让敌军救护队能够及时地抢救他的生命。这则感人的故事被制成塑像后,就永久矗立在加利波利战场上,也印制在各类旅游宣传资料中。
在参观“加利波利战场遗址”后,有人写了游记或其他形式的文章,这些文章中大致相似的一个结论是“唤醒良知,记住世界大战血的教训,热爱和平”。土耳其共和国把加利波利战场开辟为历史公园,供本国人和世界各国人民参观、瞻仰、凭吊,真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仅靠良心无法阻止战争
不过,还有深层的问题需要思考。想维持永久和平,就必须防止战争、消除战祸,而制止大规模、跨国界的战争,仅仅靠普通人的良心和善意显然是不够的。提起加利波利战役,我们首先应该追问,为什么会发生这场惨烈的战役?难道这次战役是不可避免的吗?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引起的,奥斯曼帝国本来可以不卷入其中。战争爆发前,德国希望与奥斯曼帝国结成同盟,意在使用外交方式“诱使”奥斯曼帝国统治者做出结盟的决策。1908年至1918年的奥斯曼帝国号称“君主立宪制”,形式上有议会、有政党、有内阁,但是,与德国结盟的决策,竟然是二三位掌权者秘密做出的。也就是说,几位专权的军人就可以决定一个多民族大帝国的命运,可见“专制”變为“立宪”也是换汤不换药。若是不与德国结盟,不仅加利波利战役可以避免,奥斯曼帝国也不会走上灭亡之路。 至于英国和法国,一个多世纪的近东政策都是抵制俄国入侵奥斯曼帝国,但为了对付德国和奥匈帝国,在1907年与多年宿敌俄国签订协约,毫不掩饰地化敌为友。关键是,两国都没有想办法保持与奥斯曼帝国的“传统友谊”。奥斯曼帝国的当政者看不到英法两国的诚意时,自然会倒向德国和奥匈帝国一边。仅就加利波利战役的失败来说,这次远征的决策是否正确?从英国内阁免去丘吉尔的海军大臣職务(丘吉尔引咎提出辞呈)来看,至少英国当局认为远征的决策有失误,后来史学家对此也有议论。
国家之间为什么会发生战争,古希腊史学家修昔底德的分析至今仍有价值。修昔底德认为,导致希腊城邦之间发生战争的原因,“是当时双方都有那么一伙不负责任的政客,为实现其个人的野心和自私自利的目的,完全不顾人民的死活,把国家推向毁灭的深渊,而一般人又没有力量来阻止这种趋势,只是无可奈何地随波逐流,结果同归于尽”。试想,世界历史上哪一场战争的爆发不是这样?哪一次战争的发动,真有迫不得已的理由?加利波利战场不远处,就是距今三千年之前发生过“特洛伊战争”的地方。那场希腊联军远征特洛伊的战争历时十年,有多少希腊青年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有多少希腊家庭失去亲人?除了两部掺杂神话的史诗,没有任何确切数据。而特洛伊城被夷为平地,多少青壮年军人死于战场?多少无辜的男女老幼死于非命?然而,战争的理由是什么?按照诗人荷马和史学家希罗多德的讲述,无非是希腊人和亚洲人抢夺美女,引起复仇。即使按照现代史家的说法,特洛伊战争是争夺爱琴海地区的商业霸权引发的,但那么多希腊城邦参与,时间持久而战争惨烈,造成的损失那么严重,不也令人深思吗?
加利波利战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只能算普通的战役,因为法国的马恩河、凡尔登、索姆河发生过更为残酷的战斗。新式武器用于杀人,一个战场每天死亡人数达到6万,这是多么怵目惊心的数字!现代人从中吸取教训了吗?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四年,就有一千万不同肤色的军人捐躯疆场,这就是人类的文明成果吗?两次世界大战都是德国挑起的,德皇威廉二世要“为德意志帝国争取发展空间”,希特勒要征服世界,普通民众能制止吗?
迄今还没有哪位思想家提出足以消弭战争的高明理论和深刻思想,也没有哪位预言家声称世界大战永远不会发生。显而易见,普通民众的良心,可以让自己所处的社区和谐,却没办法减少战争发生的概率。
以世界历史来看,从源头上控制“战争决策”的出台,是防止战争的第一步。这就要让德意志帝国、奥斯曼帝国那样的政体永远从地球上消失,使一个国家的众多人民的命运不能由少数几个人操纵。就目前而言,把国家大事放在国会或代表大会上由代表们集体讨论,然后公之于众,听取民众的意见,这毕竟是一种合理的选择。就算几百名议员或上千名代表做出的决断不正确,但总不至于太离谱。当然,要防止战争规模和烈度扩大,还要靠“联合国”这样的机构。虽说“联合国”的作用并不令世界人民满意,但可以肯定,没有“联合国”这个平台,国家之间高层次磋商就不能实现,世界的和平更没有指望。
战场遗址距伊斯坦布尔有5个多小时的车程。参观特洛伊古城遗址的游客,也要经过这里。因为特洛伊古城就在达达尼尔海峡另一岸。从伊斯坦布尔乘车到达埃杰阿巴德(Eceabat)后,折向西北,就到“加利波利战场遗址”;如果下车登船,横渡达达尼尔海峡,上岸后朝西南走,就到特洛伊古城遗址。两年前我参观特洛伊古城的那一次,记得旅游大巴里坐的游客大部分来自澳大利亚,他们的目的地是“加利波利战场遗址”。临近中午时大巴停在埃杰阿巴德,先用午餐,然后听导游念名单,准备分开两路。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对银发老人,下车时行动困难,进餐馆的大门时,老太太的拐杖掉到地上。我走在他们的身后,给老人捡起拐杖并扶老人走到餐桌前。吃饭时两位老人告诉我,他们夫妇80多岁,每隔几年都要来这里一趟,凭吊1915年阵亡并埋葬于此的前辈亲属。据旅游资料介绍,最近十余年,“加利波利战场遗址”的参观者猛增,尤其4月25日(“澳新军团日”)这一天,近万人赶往墓地参加纪念活动,人潮涌动,造成交通堵塞,其中2005年举行的“90周年纪念”活动,参观者超过两万人。
加利波利战役始末
好奇的人估计会产生疑问:1915年在加利波利到底发生了怎样的一场战役,以致于死了那么多士兵?为什么是“澳新军团登陆地点”?为什么有“澳新军团海湾”?
这场战役在英国文献中称“加利波利战役”(Battle of Gallipoli),土耳其人称之为“恰纳卡莱之战”(?anakkale Sava??)。加利波利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近东战场极为惨烈的战斗,而战役中获胜的土耳其军队将领穆斯塔法·凯末尔,成为土耳其的民族英雄,几年后缔造了土耳其共和国。加利波利半岛位于达达尼尔海峡的西岸,而达达尼尔海峡是进入当时的奥斯曼帝国首都以及到达黑海的咽喉要道。奥斯曼帝国站在德国一方,与协约国(英国、俄国、法国)的军队对垒,所以封锁整个海峡。英国和法国则派军队远征,目的是打通海峡,控制伊斯坦布尔,并与俄国军队汇合。英法联军本来打算从海路进入,但奥斯曼土耳其军队在达达尼尔海峡布设了水雷,英法海军无法进入,转而登陆。英军准备越过加利波利半岛,而法军按计划进攻对岸的恰纳卡莱,共同目标是突破奥斯曼帝国的海峡防线。
英法舰队攻击达达尼尔海峡是在1915年的2月19日,而英军试图登上加利波利半岛是在4月25日。向加利波利的土耳其守军发起攻击的大英帝国远征部队中,有来自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军人,他们是战争爆发后服役的,在埃及进行短期集训后,被协约国指挥部派到前线。军团兵力有三个师,一般称为“澳新军团”(ANZAC),即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军团(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Army Corps)。
加利波利战役从1915年4月25日开始,到次年1月9日结束(英法远征军撤离),历时8个多月。虽然奥斯曼土耳其的兵力少于英法联军,但他们凭借有利的地形,成功守住了阵地。由于一方攻击迅猛,一方拒不退缩、严防死守,导致惨重的伤亡(交战双方阵亡人数共计约3.5万人)。阵亡的士兵包括澳大利亚军人、新西兰军人、英国本土军人、英属印度的军人、奥斯曼土耳其军人。如果“澳大利亚军人阵亡8700名,新西兰军人阵亡2700名”的数字可靠,至少说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阵亡士兵占很大比例。据介绍,在加利波利的土耳其国家历史公园目前共有36处协约国士兵公墓和20处土耳其士兵墓地。
你们的孩子也是我们的孩子
土耳其共和国对阵亡将士的纪念,目的是告诉后人“和平来之不易”,让人们在缅怀英烈时,想到如何消除人类的相互仇杀。在阿尔布茹努海岸纪念碑上,刻着一篇铭文,内容是凯末尔于1934年发表的演说词,表达一种超乎敌我界限的宽容和悲悯。碑文中提到:“……在我们看来,躺在一起的叫约翰的士兵和叫穆罕默德的士兵都一样。送儿子远离故土参战的母亲们,擦干你们的泪水。你们的孩子如今平静地沉睡在我们这里。在这片土地上牺牲,他们也成了我们的孩子。”这里提到的约翰和穆罕默德,一位是协约国士兵,一位是土耳其士兵。据说,在战役中一位名叫默罕默德的土耳其士兵,把一位名叫约翰的协约国伤员抱往敌军阵营,为的是让敌军救护队能够及时地抢救他的生命。这则感人的故事被制成塑像后,就永久矗立在加利波利战场上,也印制在各类旅游宣传资料中。
在参观“加利波利战场遗址”后,有人写了游记或其他形式的文章,这些文章中大致相似的一个结论是“唤醒良知,记住世界大战血的教训,热爱和平”。土耳其共和国把加利波利战场开辟为历史公园,供本国人和世界各国人民参观、瞻仰、凭吊,真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仅靠良心无法阻止战争
不过,还有深层的问题需要思考。想维持永久和平,就必须防止战争、消除战祸,而制止大规模、跨国界的战争,仅仅靠普通人的良心和善意显然是不够的。提起加利波利战役,我们首先应该追问,为什么会发生这场惨烈的战役?难道这次战役是不可避免的吗?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引起的,奥斯曼帝国本来可以不卷入其中。战争爆发前,德国希望与奥斯曼帝国结成同盟,意在使用外交方式“诱使”奥斯曼帝国统治者做出结盟的决策。1908年至1918年的奥斯曼帝国号称“君主立宪制”,形式上有议会、有政党、有内阁,但是,与德国结盟的决策,竟然是二三位掌权者秘密做出的。也就是说,几位专权的军人就可以决定一个多民族大帝国的命运,可见“专制”變为“立宪”也是换汤不换药。若是不与德国结盟,不仅加利波利战役可以避免,奥斯曼帝国也不会走上灭亡之路。 至于英国和法国,一个多世纪的近东政策都是抵制俄国入侵奥斯曼帝国,但为了对付德国和奥匈帝国,在1907年与多年宿敌俄国签订协约,毫不掩饰地化敌为友。关键是,两国都没有想办法保持与奥斯曼帝国的“传统友谊”。奥斯曼帝国的当政者看不到英法两国的诚意时,自然会倒向德国和奥匈帝国一边。仅就加利波利战役的失败来说,这次远征的决策是否正确?从英国内阁免去丘吉尔的海军大臣職务(丘吉尔引咎提出辞呈)来看,至少英国当局认为远征的决策有失误,后来史学家对此也有议论。
国家之间为什么会发生战争,古希腊史学家修昔底德的分析至今仍有价值。修昔底德认为,导致希腊城邦之间发生战争的原因,“是当时双方都有那么一伙不负责任的政客,为实现其个人的野心和自私自利的目的,完全不顾人民的死活,把国家推向毁灭的深渊,而一般人又没有力量来阻止这种趋势,只是无可奈何地随波逐流,结果同归于尽”。试想,世界历史上哪一场战争的爆发不是这样?哪一次战争的发动,真有迫不得已的理由?加利波利战场不远处,就是距今三千年之前发生过“特洛伊战争”的地方。那场希腊联军远征特洛伊的战争历时十年,有多少希腊青年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有多少希腊家庭失去亲人?除了两部掺杂神话的史诗,没有任何确切数据。而特洛伊城被夷为平地,多少青壮年军人死于战场?多少无辜的男女老幼死于非命?然而,战争的理由是什么?按照诗人荷马和史学家希罗多德的讲述,无非是希腊人和亚洲人抢夺美女,引起复仇。即使按照现代史家的说法,特洛伊战争是争夺爱琴海地区的商业霸权引发的,但那么多希腊城邦参与,时间持久而战争惨烈,造成的损失那么严重,不也令人深思吗?
加利波利战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只能算普通的战役,因为法国的马恩河、凡尔登、索姆河发生过更为残酷的战斗。新式武器用于杀人,一个战场每天死亡人数达到6万,这是多么怵目惊心的数字!现代人从中吸取教训了吗?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四年,就有一千万不同肤色的军人捐躯疆场,这就是人类的文明成果吗?两次世界大战都是德国挑起的,德皇威廉二世要“为德意志帝国争取发展空间”,希特勒要征服世界,普通民众能制止吗?
迄今还没有哪位思想家提出足以消弭战争的高明理论和深刻思想,也没有哪位预言家声称世界大战永远不会发生。显而易见,普通民众的良心,可以让自己所处的社区和谐,却没办法减少战争发生的概率。
以世界历史来看,从源头上控制“战争决策”的出台,是防止战争的第一步。这就要让德意志帝国、奥斯曼帝国那样的政体永远从地球上消失,使一个国家的众多人民的命运不能由少数几个人操纵。就目前而言,把国家大事放在国会或代表大会上由代表们集体讨论,然后公之于众,听取民众的意见,这毕竟是一种合理的选择。就算几百名议员或上千名代表做出的决断不正确,但总不至于太离谱。当然,要防止战争规模和烈度扩大,还要靠“联合国”这样的机构。虽说“联合国”的作用并不令世界人民满意,但可以肯定,没有“联合国”这个平台,国家之间高层次磋商就不能实现,世界的和平更没有指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