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施阶段超高层建筑地震响应及核心筒领先层数研究

来源 :施工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dong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究施工过程中发生地震时,框架-核心筒结构不同核心筒领先层数对在施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以昆明西山万达广场项目北塔楼工程为例进行特殊性分析,基于ETABS平台建立不同工况的在施结构模型,并进行地震响应时程分析。通过分析各层层间位移角评估结构地震响应,提出各工况下的极限领先层数以限制在施结构的地震响应。此外,还提出施工至不同层数时的最优领先层数,确保结构在施工过程中的抗震性能。
其他文献
川藏铁路拉(萨)林(芝)段藏噶隧道DK168+805—DK169+140段穿越蚀变花岗岩地层,围岩变形量大、速率快、持续时间长;通过采取调整边墙曲率、长短锚杆结合、双层支护为主的防抗结合变形控制措施,结合临时仰拱、拱脚锁脚锚管等辅助措施,使得围岩最大变形量、速率得以控制,施工效果良好。
北京地铁17号线工香区间盾构垂直下穿既有机场线盾构区间,最小净距2.94m,2.8%纵坡、350m小半径曲线穿越,高承压水及砂土互层地质,变形控制标准1,-2mm。采取模拟变形计算、试验段总结参数、克泥效减阻填充支护、自动化动态监控、优化注浆充填等措施顺利穿越,既有线结构最大沉降1.7mm,目前沉降趋于稳定。
为充分利用青岛地区上软下硬地层中相对较好的地质条件,对双侧壁导坑法进行了改进。改进工法将开挖导坑减少到6个,缩短了工期。同时,实现了“以锚代撑”,减少了支撑用量。改进工法使中隔壁落于下部坚硬岩层上,并打设锁脚锚杆,下部岩体采用放坡开挖,并保留岩肩以保证中隔壁受力稳定。为了验证改进工法的可行性与安全性,对现场实测数据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地表沉降随隧道开挖过程逐渐增大,最大值为-43.49mm;拱顶沉降和净空收敛最大值分别为-18.61mm和-17.76mm。监测数据均未超过施工警戒值,施工过程安全,从
鲁南高速铁路日照—临沂段RLTJ-4标沂河特大桥采用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设计速度350km/h,预制无砟轨道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双线简支箱梁,采用单箱单室等高度形式。CRTSⅢ型无砟轨道结构由钢轨、扣件、预制轨道板、自密实混凝土、限位凹槽、土工布隔离层和钢筋混凝土底座等部分组成。桥上轨道结构高度为742mm,正线铺设跨区间无缝线路。通过揭板试验对无砟轨道施工工艺进行研究,并总结相关施工经验,形成无砟轨道施工工艺。经过专家评审,本项目采用无砟轨道施工工艺具有可行性,可确保无砟轨道施工质量。
以某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施工安全风险分析为研究背景,将BIM技术应用于地下综合管廊施工安全管理中。首先对管廊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高频易发事故(坍塌、高处坠落、机械伤害、火灾)进行危险源识别,得到可能发生部位,再使用PHA法对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火灾事故危险等级最大。最后针对管廊火灾事故易发特点,将BIM模型应用于火灾、人员疏散软件模拟中。
在银犁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项目二期冷库工程中运用预应力技术,采用高层、大跨度、全封闭剪力墙无梁楼盖的设计方法,取消了传统冷库所采用的短肢抗震剪力墙结构体系,重组了冷库货架排列方式,优化了多层大空间冷库的建筑形态和空间尺度(体型系数<0.082),显著提高了冷库的有效库容(有效库容提高41.8%),并避免了墙柱过多造成的热桥能量损失及冷气气流组织分布不均造成的高能耗现象,实现节能、环保、绿色建造。
为及时准确辨识地铁深基坑风险信息、动态控制施工过程,针对现场管理中信息传递不及时、人为主观决策等问题,提出基于BIM的安全风险预警框架。以成都地铁深基坑为研究对象,创建基于BIM的深基坑风险预警模型。对基坑BIM信息模型进行模拟后,辨析项目隐含的风险信息,并进行4D模拟施工,对可能发生的风险作出预判并制订预防方案。最后界定施工事故险情及风险信息量化指标,根据T-S模糊神经网络融合模型确定风险预警值,在BIM界面中加以标识反馈,实现基坑安全风险立体控制。
以珠海铁建大厦项目为依托,为解决超高层建筑施工数据繁多、共享程度低、协同管理模式尚不完善等问题,结合Web平台与BIM技术构建BIM+Web协同平台,实现各部门不同专业间高效率的信息管理与交流。BIM模型管理模块实现模型网页端三维展示,项目前期管理模块实现项目文件云储存,合同管理模块实现合同文件的线上分类管理,施工进度管理模块实现施工进度云管理,投资控制管理模块实现项目投资有效控制。平台为超高层建筑施工管理提供更便捷、更高效的管理方式,大幅提高信息化水平。
季华实验室一期建设项目综合应用建筑信息模型(BIM)虚拟仿真技术、现代监控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将塔式起重机安全监控、人货梯安全监控、混凝土综合监测、钢结构变形监测、高大支模监测、人员定位监测、绿色施工与环境监测子系统集成于一体,实现对施工项目机械设备、施工对象、施工人员和施工环境的一体化智能监控,解决各种监视器、传感器的数据交换和信息可视化与集成问题。
基于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三期(交通中心)工程,阐述施工总承包单位应用BIM技术对机场项目进行施工工艺优化,成本造价控制和项目管理,采用BIM技术解决机场项目体量大、工期紧、平面管理难度大、工程量大等重难点问题,并通过管线综合、一模多用、可视化交底、进度管理和施工模拟等实际应用,提高工作效率,节省成本,为后期运营管理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