梶田教授二三事

来源 :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qi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日本科学家梶田隆章(Takaaki Kaiita)和加拿大科学家麦克唐纳(Anhur B.McDonald),以表彰他们在发现中微子振荡方面所作的贡献。棍田隆章和他的团队在17年前发现了u中微子在穿越上千公里的地球大气层,最终到达位于日本本州岛中部的超级神冈中微子探测器(Super-Kamiokande)过程中,消失又再现。这提供了中微子振荡的确切证据,揭示出中微子质量虽小,但并不是无质量的。这是粒子物理学的一个历史性发现,改变了人类对组成物质的最小砖块的理解,并极大地提升了人类对宇宙的认知。
  四年前,我们预言他将获奖
  棍田隆章教授是日本物理学家、天文学家,现任东京大学宇宙线研究所所长。他与时任上海师范大学天体物理中心教授的倪维斗是好朋友。倪维斗教授是一位在国际引力学界享有盛誉的学者,一些著名学术刊物的编委。在倪维斗教授的建议下,我们中心邀请梶田教授来上海进行学术访问。这次访问的目的有四个。其一,请梶田教授介绍他所在的超级神冈中微子探测器如何发现大气中微子振荡的;其二,我们中心与东京大学宇宙线研究所签订合作协议,参与梶田教授领导的大型低温引力波望远镜(Kamioka Gravitational Wave Detector,KAGRA)项目;其三,由我们中心牵头,召开一次引力波探测学术讨论会,希望国内科研机构参加到KAGRA项目中去:其四,棍田教授有意赠送上海师范大学一套激光测距仪,以便开展激光测距实验工作。所以,棍田教授的访问日程排得很满,要确定的事情也很多,前三项工作都得到了落实,取得了完满的成果。而第四项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变成现实。
  早在1930年泡利(W.Pauli)在理论上提出中微子假设的时候,就认为中微子的质量很小或者无质量。1956年,莱因斯(F.Reines)和考恩(C.Cowan)发现了电中微子;1961年,莱德曼(L Lederman)、施瓦茨(M.Schwa~z)和施泰因贝格尔(J.Steinberger)发现了u中微子,这两次发现分别获得了1995年度和1988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但是,当时的发现认为中微子是无质量的,因此在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中,中微子是无质量的。粒子物理学家有句格言:凡是没有禁戒的就是存在的。没有什么物理定律不让中微子有质量。如果中微子有质量,那么中微子就会发生振荡。与别的基本粒子不同,u中微子可以由两个稍有不同的质量态混合组成。这两个质量态的频率不同,在飞行时它们之间的位相可以振荡。但是,我们无法在加速器上进行实验,因为振荡的距离太远了。加速器实验和运用反应堆的放射源的实验至今仅得到中微子质量的上限。
  超级神冈探测器的前身是质子衰变探测器,位于飞觯市(Hida)神冈矿山的一个废弃砷矿的洞穴中。可惜科学家没有找到质子衰变的证据。这个巨大的探测器除了用于探测质子衰变外,只能用于研究中微子了。但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1986年底,经过改造的神冈探测器开始运行。幸运之神降临了,在翌年二月,大麦哲伦云的一颗超新星爆发,爆发释放出的一些中微子击中了神冈探测器。小柴昌俊因此而获得了2002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1996年神冈探测器再次改造升级,称为超级神冈探测器。它的目的是发现大气中微子振荡。实验是在5万吨纯水中进行的,用11000个大面积光探测器进行观测,终于发现了振荡现象。小柴昌俊曾说过,中微子振荡的发现一定会被授予诺贝尔奖。在棍田教授介绍了发现的艰辛历程后,我们曾对他说,他在中微子振荡方面的发现如此重要,将来一定会获得诺贝尔奖。梶田教授笑了笑,说:“谢谢你们大家的美好祝愿。”他沉思了一下又谦逊地接着说:“假如这项工作能获奖的话,更应该得奖的是我的恩师户塚洋二(Yoii Totsuka)教授,可是他已经离开我们了。”事实上,不仅是户塚,1960年代给出太阳中微子正确计算的巴考尔(John Bahcall)以及提出中微子振荡理论的蓬捷科尔沃(Bruno Pontecorvo)都更应该获得诺贝尔奖。然而,岁月无情,他们相继离世。蓬捷科尔沃于1993年逝世,遗憾地没有亲眼看到他的理论被证实。巴考尔也在2005年去世,不过他看到了自己的理论计算被棍田和麦克唐纳的观测所证实。
  在引力波探测上的合作
  棍田教授访问我们中心的第二个目的是我们中心与东京大学宇宙线研究所签订合作协议。协议规定,上海师范大学天体物理中心将参与KAGRA项目.双方人员定期进行学术交流,联合培养上海师大的研究生。
  爱因斯坦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但是迄今为止人类尚未探测到引力波,这是最大的科学未决问题之一。探测引力波的项目当然是一个有希望获得诺贝尔奖量级的项目。有一次笔者与棍田的助手宗宫健太郎教授谈论到大科学项目与发表文章的关系时,他十分惊讶中国学者为什么如此关心SCI文章的数量以及杂志的影响因子;我也十分惊讶。他居然不知道什么叫影响因子。联想到欧洲学术界也已经不再使用影响因子作为考核指标,笔者不得不感叹在科学研究上,不聚焦重大科学问题,只关心文章数量和杂志影响因子是没有出息的。
  为了探测到引力波,应当建造出能感觉振幅为1/10的共振质量探测器。换句话说,对于一个一米长的棒来说,所探测的振动为10米量级。这样微小的距离能被测量到吗?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个很容易回答的问题。因为测量的是上亿个原子的平均距离。作为一个类比,海浪可以高达数米乃至数十米,但是人造卫星可以将海平面的高度测量到1厘米的精度。目前的设备已达到非常可靠的地步,它们为世人提供了极佳的发现引力波信号的机会。
  另一种设想是用激光干涉仪来探测引力波。分光器将光线分成两个路径,当引力波通过时,一个路径收缩,而另一个路径涨大。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干涉仪在输出条纹图案上所形成的亮度变化探测到引力波的存在。通过量子力学的计算,要使激光干涉仪达到10的灵敏度,必须装备十万瓦的激光器和长达几千米的基线。   KAGRA是在建的一个3千米臂长激光干涉引力波探测设备,于2010年正式启动,目前正顺利推进,预计在2017年开始运行。项目的运行需要大量研究人员的投入,现在全球已有70多家科研机构的240多位研究人员参与,中国参与KAGRA项目的大学还有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以及新竹清华大学等。
  2011年8月上海师范大学天体物理中心主任李新洲教授与东京大学宇宙线研究所所长梶田教授签署了合作协议,开始了两校之间正式的合作研究。四年来,天体物理中心科研人员已有7人次赴东京大学进行合作研究,东京大学宇宙线研究所也有4人次来天体物理中心进行学术交流。上海师范大学天体物理中心的教授们还为KAGRA项目的一些设备采购陪同包括棍田本人在内的日方学者多次奔走于研究院所和工厂。
  在梶田教授访问期间,还有一件趣事,他居然不知道鼎鼎大名的紫砂茶具有什么特殊功效。李新洲教授告诉他,用紫砂壶泡茶,久而久之,不放茶叶,壶中放清水也会发出茶香。当李新洲教授代表上海师大赠送一只上海师大特制紫砂杯时,他摩挲良久,叹日:“日中文化交流很有必要。”
  梶田教授能再次获奖吗
  当笔者获悉梶田教授得奖的消息后,立即发电子邮件祝贺棍田教授获奖并希望将来KAGRA项目也有如此的好消息。想想国内新闻界报道的莫言获奖后的忙碌,笔者原不期待这位新得主的回复,想不到百忙之中棍田教授居然及时回复了邮件,他写道:“谢谢你的祝贺。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同期待,在不久的将来,KAGRA会有好消息。”
  KAGRA的好消息当然是指发现了引力波。这就圆了爱因斯坦百年前的梦。那么,梶田教授当然有望第二次获得诺贝尔奖。目前在地球上许多不同地方的天线几乎一刻不停地运转着,期待着某个超新星或银河系中心的看不见的引力坍缩出现。概率当然不大,但设备已达到非常可靠的地步,为世人提供了极佳的发现引力波信号的机会。通过测量脉冲星信号的残差来探测宇宙中的超大质量黑洞产生的引力波,目前做得最好的是澳大利亚PPTA(Parkes Pulsar Timing Array)组。我国在建的FAST(Fivehundred meters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望远镜和参与的SKA(Square Kilometre Array)计划也在探测引力波的竞争行列。已经建成并运行的激光干涉仪引力波天文台主要有美国的LIGO(Laser Interferometer Gravitational-Wave Observatory)和欧洲的VIRGO,目前两者都在系统升级之中。在不久的将来,科学家期待它们看到中子星或者小黑洞并合所产生的引力波辐射。此外,还有欧洲的空间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SAfLaser Interferometer Space Antenna),预计2020年或者更晚一些可以发射并投入运行。是KAGRA,还是别的团队胜出,我们不得而知。肯定的一点是,科学事业一定会不断进步,诺贝尔物理学奖也一定是授予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的人们。
其他文献
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它含有25个自由参数确实不美,在认识论层面上,问题众多,层出不穷。为何规范群是目前的选取?为何费米子只有3代?为何只有左手费米子才参与弱作用?希格斯粒子势又为何如此?新近,美国费米实验室进行了一项μ子g-2实验,发现μ子磁矩的实验值和理论值不符,这可能预示着超越标准模型。  2021年4月7日,《物理评论快报》和《自然》分别刊登了μ子磁矩的最新实验结果,与理论预
期刊
您注意到了吗?随着年龄增长,许多老年人的生物节律会发生紊乱,白天瞌睡晚上醒,或者本来白天好好的,却在日落时分犯起糊涂来。此外,老年人也易患阿尔兹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这些问题出现的背后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地球通过自转和公转产生白昼分明的二十四小时和四季变化的三百六十五天,地球上的生物也进化出稳定的“生物钟”以适应外界环境中的光照、温度等变化。这种奇妙的生物节律一直是科学家研究的热点,
期刊
壳寡糖是自然界中唯一的天然阳离子化合物,因其水溶性好、生物活性高、易被吸收等特点被广泛应用在食品、药物、农业和环境等各个领域,具有较高的研究潜力和应用价值本文归纳了壳寡糖的主要生理活性,聚焦壳寡糖的降脂功能,对国内外有关壳寡糖降脂作用效果及机制的一些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相关保健食品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甲壳素(壳聚糖)是自然界丰富存在的一种天然含氮多糖,其生物产生量仅次于纤维素,是甲壳动物(如
期刊
胆固醇(cholesterol)是一种重要的脂类物质,一方面可构成细胞膜等膜性结构,对于保证细胞功能完整性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还可转化出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胆汁酸、维生素D3、性激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它们在维持机体内稳态方面具有重要功能。然而,胆固醇也存在两面性,血液中胆固醇过多,容易沉积于血管表面形成斑块,最终引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或中风。  胆固醇与冠心病  冠心病是一种
期刊
[本刊讯]据Nature报道,三个独立的研究团队——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等研究团队、普林斯顿大学等研究团队、南京大学和哈佛大学等研究团队,完成了对“国际晶体结构数据库”(International Crystal Structure Database)中所有(>26 000种)非磁性晶体化合物的拓扑分类,相关成果于2019年2月27日同时发表在Nature上。  拓扑学
期刊
1931年10月1日,唐孝威出生于上海。祖父是我国著名教育家、上海交通大学首任校长、国学大师唐文治;外祖父陆勤之曾任交通大学总务长;伯父和父亲皆曾赴美留学。在这样的一个书香门第,他自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祖父即是他的启蒙老师。  书香门第走出的“少年布尔什维克”  幼时,正逢日寇侵华。懵懂的唐孝威,经祖父的教诲以及耳闻目睹日寇残暴屠殺同胞的血腥事实,自小即在稚嫩的心灵里埋下强国雪耻的种子。  1
期刊
寨卡病毒隶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其感染途径有蚊虫转播、性传播和母婴间垂直传播等。至今尚未研制出有效的防御性疫苗和治疗药物,控制传播途径是目前最好的防治措施。  1947年,美国科学家在乌干达寨卡丛林(zikaforest)中一只举止异常的恒河猴上发现了一种新病毒,并命名它为寨卡病毒(Zika virus)。7年之后,寨卡病毒首次在一名10岁的尼日利亚女患者血清中被分离出来。之后半个多世纪里,报道的感
期刊
据德国《世界报》网站报道,一项最新调查表明,2016年中国中车集团公司在全球高铁市场占据69%的份额,而在2007年之前,高铁市场完全被欧洲(主要是法、德两国)与日本的公司垄断。从2004年中国开始全面引进国外高铁动车组技术算起,至今不过12年,中国已从高铁先进技术的追赶者,成功转身成为高铁先进技术装备的提供者,进而向高铁先进技术的引领者迈进。  2016年8月15日6时10分,G8041次列车驶
期刊
今年是克里克100周年诞辰。虽然克里克的名字随着DNA双螺旋的发现而家喻户晓,但是他那种勇闯不同领域、敢于践行“大科学”的研究风格,尚有待科学史家进行更深入探讨。  克里克(Francis HarryCompton Crick,1916年6月8日一2004年7月28日)生于英国北安普敦(Northampton),卒于美国加州圣迭戈的拉霍亚(La Jolla,San Diego),是一位跨世纪、跨学
期刊
《科学》的历史回顾  中国科学社成立于1915年10月25日。由留学美国康奈尔大学的中国学生发起,前身是1914年为创办《科学》杂志而成立的科学社。  在创办《科学》的“缘起”上签名的九位留学生是:胡达(后改名胡明复)、赵元任、周仁、秉志、章元善、过探先、金邦正、杨铨、任鸿隽。他们也正是科学社的发起人。  中国科学社以“联络同志、研究学术,以共图中国科学之发达”为宗旨,是中国最早的现代科学学术团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