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将改变教师与学生的传统角色和教学、学习方式,它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的精神,同时,教师要注意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课堂氛围,用评价激励学生,在课程改革中不断实现自我更新,而且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学会学习,不断成熟,不断进步。教师要与新课程同行,就必须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决策者”;必须掌握新的专业要求与技能:学会创新,学会思考,在课程改革中跟上新时代的步伐,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进步。
关键词:中学语文;探究;合作
新课程将改变教师与学生的传统角色和教学、学习方式。在实施过程中,并没有多少固定的模式让教师去借鉴,而要靠教师自己去研究、探索、发现,去积极而认真地尝试。以下是我对新课标下怎样教好语文课的一点认识和体会。
一、引导探究学习
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积极投身其中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不仅十分强调探究,而且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被提到新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三条。我在语文教学中从以下三个方面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1、下放争论焦点、提供探究机会。
在学习课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我让学生们分析“停止思想”、“永远睡着”的语言特色,学生们一致认为作者是运用了修辞方法,但对这种修辞方法的名称,一部分学生认为是“讳饰”,另一部分学生认为是“避讳”。面对这种针锋相对的争论场面,我没有直接告知他们现成答案,而是要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到图书阅览室去查阅相关资料,第二天再公布自己的查阅结果。
第二天课堂上,甲乙两方各自陈述了自己的答案。甲方认为“讳饰”也叫“讳忌”、“婉曲”,是在与人提到某一件事情的时候,由于忌讳、悲痛等各种原因,不可以直接提出来,而是一种替代的隐语躲避明言,委婉而又含蓄地说出来,收到既不触忌犯讳,又能表达意愿的效果。如战场上忌说“负伤”,人们用“挂花”去美饰它。本文作者不直说马克思逝世了,而说“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恩格斯是马克思的亲密战友,他用讳饰的手法来这样叙述,一方面把自己极度悲痛的心情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另一方面,表明马克思虽死犹生,他将永远活在革命者心中。掌声过后,乙方也说出了自己的答案:说话时遇到有犯忌的事物,不直说这种事物,而用别的话来回避掩盖或装饰美化,这种手法叫做讳饰,又叫避讳。运用这种修辞手法,可以帮助说明具体情景,增强表达各种思想情感的作用。乙方又拿出一份从《中国历史之谜》中复印下来的材料——古人避讳之谜。把古人避讳的原因、方法、影响等给同学们读了一遍。
你看,甲方同学联系生活现象把“讳饰”这种修辞方法解释得生动有趣;乙方同学既明确了“讳饰”就是“避讳”,又详尽补充了有关“避讳”的相关知识,真让同学们大开眼界。这一小小的放手,确实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主动探究的机会。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仅仅是掌握了“讳饰”这一修辞手法的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学习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
2、自主筛选目标,营造探究氛围。
每一篇课文都是由若干个信息点组合而成。在有时间限定的课堂上,我们不可能对所有的知识点做到面面俱到。就需要在抓住课文重点、难点进行指导学习的前提下,经常指导学生对课文知识点的外延进行主动探究。
在每学完一篇课文后,我经常引导学生从中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或几个方面,然后写出自己的探究计划和实施方案进行探究。王静同学在学习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后,提出要在一周之内完成《走进荷》的探究学习。一周后,她的报告交上来了,其中有关荷这种植物的翔实解释,并配有丰富的荷的插图、与荷有关的古今诗文和古人对荷的各种品评,此外还有她自己对荷的认识。文中她写道:“当我真正走进荷时,我才感觉到自己的浅薄与无知。我要学习荷那种内秀外雅和默默无闻,更要学习她那种勇于绽芳吐艳、美丽人间的精神。”
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我要求人人参与,人人有慧眼、人人有命题。只要是学生感兴趣,对学生的成长有益的,都可以列为探究的对象。而学生由筛选的探究目标这个点辐射开来,最终形成了一个围绕目标点的知识网络。在这样的探究中,学生既养成了搜集、积累的好习惯,也锻炼了信息整合、比较、提升、品评的能力。
3、关注生活现象,拓展探究渠道。
众所周知,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在语文教学中,我还注意积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这个大课堂,通过关注生活现象来拓展学生的探究渠道。
在预习《胡同文化》这篇课文时,我先引导学生广泛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现象,获得关于文化的一些直观认识。学生们通过观察,搜集了大量的素材,如服饰文化、饮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建筑文化等近30种。大多数同学还对自己搜集到的文化现象资料进行了归类整理。比如于倩同学整理道:中国是一个美食大国,饮食文化特点显著:(1)饮食讲究色、香、味俱全;(2)烹饪强调刀工火候;(3)吃的工具多用筷子,还讲究轻挑慢夹。而西方人就不同了,牛排鲜奶,刀子叉子,还有双手一齐上。张鹏同学考察了我们本校的文化,对学校的建筑、老师、学习、生活、管理、风格等方面进行了认真的观察和记录。这样从外延方面认识了文化,将有助于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文化的本质特征,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去领悟《胡同文化》的内涵。
经过半个学期的教学实践,我欣喜地发现,学生们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创新精神、与人沟通与合作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在关于探究式学习的进一步探索中,我想,今后不仅要让学生在目标定位、内容选择上有所侧重,还要注重落实学生参与探究式学习的层次差异,以求课堂教学更大的实效性。
二、进行小组合作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必须要由过去的以教师为中心,变为以学生为本,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室“文化生态”,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究性学习才可能成为现实。
在教学枯燥乏味的文言文《梦溪笔谈》时,针对学生对文言文的畏难情绪,我又一次采取了小组学习这种方式。课堂上,学生按最近的座位将六张桌子对在一起,相对而坐,每组指派一个负责人。主要任务是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学习。首先,我要求学生将本课中包含文言文常用虚词“之、其、如、为、以”的所有句子找出来,分类整理在笔记本上。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学生畅所欲言,共同讨论这几个文言虚词在不同句子的具体含义,共同讨论这篇文章的内容。这种方式使同学们兴奋地坐在一起,针对这几个词和整篇文章的意思热烈地进行讨论。每个学习小组的学生都认真而积极,他们没有放掉老师给他们的自主学习机会,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积极地探讨,肯定正确的,改正错误的。在这期间,我所做的,是在各个小组之间巡回、发现、答疑、解惑。在本节课结束时,明确地、有针对性地解答大家共同提出的疑难问题。
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式效果是不错的,每一个学生都在“动”:动脑(想)、动嘴(说)、动手(整理)。他们快乐地笑着,快乐地讨论,快乐地记录着他们合作学习的果实。这种方式达到了我以前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没有达到的效果,打破了过去那种枯燥沉闷的课堂气氛,改变了过去教师讲、学生记、几个学生跟着老师走、大部分学生无动于衷的文言文授课方式,真正地让学生都坐在了一起,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做到了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都动脑,都发言,都有收获,都有所得。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对教师来说,是否能够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与教师自身的学识是否渊博同等重要。当然,宽松并非不要纪律,不要学校管理规则和行为规范。教师要在营造宽松愉悦环境的同时,让学生成为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人。要让学生参与制定制度,参与管理过程,使学生产生责任心和使命感,使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从自律走向自觉,走向成熟,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怎样教》(教学艺术与实践),吴效锋主编沈阳出版社 2003年出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版
[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版
[4]《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5]《语文学习》2002年第1—6期 上海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中学语文;探究;合作
新课程将改变教师与学生的传统角色和教学、学习方式。在实施过程中,并没有多少固定的模式让教师去借鉴,而要靠教师自己去研究、探索、发现,去积极而认真地尝试。以下是我对新课标下怎样教好语文课的一点认识和体会。
一、引导探究学习
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积极投身其中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不仅十分强调探究,而且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被提到新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三条。我在语文教学中从以下三个方面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1、下放争论焦点、提供探究机会。
在学习课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我让学生们分析“停止思想”、“永远睡着”的语言特色,学生们一致认为作者是运用了修辞方法,但对这种修辞方法的名称,一部分学生认为是“讳饰”,另一部分学生认为是“避讳”。面对这种针锋相对的争论场面,我没有直接告知他们现成答案,而是要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到图书阅览室去查阅相关资料,第二天再公布自己的查阅结果。
第二天课堂上,甲乙两方各自陈述了自己的答案。甲方认为“讳饰”也叫“讳忌”、“婉曲”,是在与人提到某一件事情的时候,由于忌讳、悲痛等各种原因,不可以直接提出来,而是一种替代的隐语躲避明言,委婉而又含蓄地说出来,收到既不触忌犯讳,又能表达意愿的效果。如战场上忌说“负伤”,人们用“挂花”去美饰它。本文作者不直说马克思逝世了,而说“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恩格斯是马克思的亲密战友,他用讳饰的手法来这样叙述,一方面把自己极度悲痛的心情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另一方面,表明马克思虽死犹生,他将永远活在革命者心中。掌声过后,乙方也说出了自己的答案:说话时遇到有犯忌的事物,不直说这种事物,而用别的话来回避掩盖或装饰美化,这种手法叫做讳饰,又叫避讳。运用这种修辞手法,可以帮助说明具体情景,增强表达各种思想情感的作用。乙方又拿出一份从《中国历史之谜》中复印下来的材料——古人避讳之谜。把古人避讳的原因、方法、影响等给同学们读了一遍。
你看,甲方同学联系生活现象把“讳饰”这种修辞方法解释得生动有趣;乙方同学既明确了“讳饰”就是“避讳”,又详尽补充了有关“避讳”的相关知识,真让同学们大开眼界。这一小小的放手,确实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主动探究的机会。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仅仅是掌握了“讳饰”这一修辞手法的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学习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
2、自主筛选目标,营造探究氛围。
每一篇课文都是由若干个信息点组合而成。在有时间限定的课堂上,我们不可能对所有的知识点做到面面俱到。就需要在抓住课文重点、难点进行指导学习的前提下,经常指导学生对课文知识点的外延进行主动探究。
在每学完一篇课文后,我经常引导学生从中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或几个方面,然后写出自己的探究计划和实施方案进行探究。王静同学在学习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后,提出要在一周之内完成《走进荷》的探究学习。一周后,她的报告交上来了,其中有关荷这种植物的翔实解释,并配有丰富的荷的插图、与荷有关的古今诗文和古人对荷的各种品评,此外还有她自己对荷的认识。文中她写道:“当我真正走进荷时,我才感觉到自己的浅薄与无知。我要学习荷那种内秀外雅和默默无闻,更要学习她那种勇于绽芳吐艳、美丽人间的精神。”
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我要求人人参与,人人有慧眼、人人有命题。只要是学生感兴趣,对学生的成长有益的,都可以列为探究的对象。而学生由筛选的探究目标这个点辐射开来,最终形成了一个围绕目标点的知识网络。在这样的探究中,学生既养成了搜集、积累的好习惯,也锻炼了信息整合、比较、提升、品评的能力。
3、关注生活现象,拓展探究渠道。
众所周知,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在语文教学中,我还注意积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这个大课堂,通过关注生活现象来拓展学生的探究渠道。
在预习《胡同文化》这篇课文时,我先引导学生广泛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现象,获得关于文化的一些直观认识。学生们通过观察,搜集了大量的素材,如服饰文化、饮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建筑文化等近30种。大多数同学还对自己搜集到的文化现象资料进行了归类整理。比如于倩同学整理道:中国是一个美食大国,饮食文化特点显著:(1)饮食讲究色、香、味俱全;(2)烹饪强调刀工火候;(3)吃的工具多用筷子,还讲究轻挑慢夹。而西方人就不同了,牛排鲜奶,刀子叉子,还有双手一齐上。张鹏同学考察了我们本校的文化,对学校的建筑、老师、学习、生活、管理、风格等方面进行了认真的观察和记录。这样从外延方面认识了文化,将有助于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文化的本质特征,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去领悟《胡同文化》的内涵。
经过半个学期的教学实践,我欣喜地发现,学生们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创新精神、与人沟通与合作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在关于探究式学习的进一步探索中,我想,今后不仅要让学生在目标定位、内容选择上有所侧重,还要注重落实学生参与探究式学习的层次差异,以求课堂教学更大的实效性。
二、进行小组合作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必须要由过去的以教师为中心,变为以学生为本,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室“文化生态”,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究性学习才可能成为现实。
在教学枯燥乏味的文言文《梦溪笔谈》时,针对学生对文言文的畏难情绪,我又一次采取了小组学习这种方式。课堂上,学生按最近的座位将六张桌子对在一起,相对而坐,每组指派一个负责人。主要任务是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学习。首先,我要求学生将本课中包含文言文常用虚词“之、其、如、为、以”的所有句子找出来,分类整理在笔记本上。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学生畅所欲言,共同讨论这几个文言虚词在不同句子的具体含义,共同讨论这篇文章的内容。这种方式使同学们兴奋地坐在一起,针对这几个词和整篇文章的意思热烈地进行讨论。每个学习小组的学生都认真而积极,他们没有放掉老师给他们的自主学习机会,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积极地探讨,肯定正确的,改正错误的。在这期间,我所做的,是在各个小组之间巡回、发现、答疑、解惑。在本节课结束时,明确地、有针对性地解答大家共同提出的疑难问题。
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式效果是不错的,每一个学生都在“动”:动脑(想)、动嘴(说)、动手(整理)。他们快乐地笑着,快乐地讨论,快乐地记录着他们合作学习的果实。这种方式达到了我以前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没有达到的效果,打破了过去那种枯燥沉闷的课堂气氛,改变了过去教师讲、学生记、几个学生跟着老师走、大部分学生无动于衷的文言文授课方式,真正地让学生都坐在了一起,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做到了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都动脑,都发言,都有收获,都有所得。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对教师来说,是否能够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与教师自身的学识是否渊博同等重要。当然,宽松并非不要纪律,不要学校管理规则和行为规范。教师要在营造宽松愉悦环境的同时,让学生成为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人。要让学生参与制定制度,参与管理过程,使学生产生责任心和使命感,使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从自律走向自觉,走向成熟,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怎样教》(教学艺术与实践),吴效锋主编沈阳出版社 2003年出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版
[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版
[4]《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5]《语文学习》2002年第1—6期 上海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