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儿童观的范式转型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儿童观的范式转型
  ——社会建构主义视野中的儿童观
  ●贾云(南京大学社会学院)
  后现代主义认识论颠覆了传统的知识观:知识不是被展现出的而是被建构出的。后现代主义的杰出代表社会建构主义着重强调了知识建构的社会性。儿童观是认知主体以儿童为对象建构出的一种社会知识,随“儿童形象”的诞生而形成,并影响着“儿童形象”的塑造。儿童观的社会建构属性使得儿童观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认识论的演变而不断更替,直至引发一场范式的转型,然后在新范式的指导下进行新一轮的建构。儿童观建构取向从聚焦于尺有所短的劣势视角转变到聚焦于寸有所长的优势视角标志着儿童观范式的转型,这一转型颠覆了儿童的传统形象,开启了一种全新的儿童成长空间。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约6500字
  
  游戏与学习
  ——以游戏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
  ●李敏(北京师范大学农村教育与农村发展研究院)
  童年让人们感怀最多的就是无拘无束的生活,孩子们在游戏中快乐地成长。然而,现代教育却让童年的生命绿洲面临着沙化的危险。在生活质量研究的评价体系中,游戏与学习成为一对对应指标。相比学习活动,游戏在中小学阶段的儿童生活中是“缺位”的,这破坏了儿童生活的完整性,妨碍了儿童生活质量的均衡提升。“生活质量”这一话语将还儿童以正当的游戏权利,守护童年的幸福。
  《教育学术月刊》,2009年第4期,约6000字
  
  学前儿童朴素情绪理论的发展
  ●刘国雄(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方富熹(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对情绪的心理层面的理解是幼儿心理理论发展中出现得相对较迟的能力。本研究结合主人公愿望是否得到满足的状态,通过利用图片故事个别测查的方法探查了90名3~5岁学前儿童在“内容错误信念”任务中对他人情绪的推测。结果显示,年幼儿童尤其是3岁幼儿的高兴情绪理解受其对情境是否满足愿望的认知的影响,呈现出显著的“积极情绪偏差效应”;学前儿童对情绪的认知表现出从不能采用信念—愿望策略到错误地采用信念—愿望策略、到正确采用信念—愿望策略的发展模式,且其基于信念的情绪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落后于其错误信念理解的“滞后效应”。结果还显示幼儿的惊奇情绪判断不仅由信念成分决定,也受愿望理解的影响。
  《心理学报》,2009年第10期,约11500字
  
  童年幸福与学校教育
  ●李斌辉(湛江师范学院中文系)
  童年的概念是历史和社会的建构。幸福的童年对人的成长、人类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学校是建构童年生活的重要场所,但在今天,由于学校教育目的和功能一定程度上被异化,导致对儿童的过度教育和规训教育,削弱了儿童的童年幸福体验。要想改变目前学校教育削弱儿童童年幸福体验的局面,教育必须回到“点化和润泽生命”的原点,真正确立儿童立场,帮助孩子度过一个完整的幸福童年。
  《教育发展研究》,2009年第8期,约6500字
其他文献
九年一贯制学校承载了孩子从童年到少年至关重要的成长阶段。其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完整地考虑孩子这一阶段的成长规律和需要,以适合的方式落实到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  秉承“济世明德,笃行于微”的校训,济微中学将九年义务教育定义为整体化、系统化和序列化的教育,建立起“9>6 3”的教育模式。学校自2008年开始,积极开展德育序列化教育实践,研究制定了《济南济微中学德育序列化实施方案》,确定了“四段一体”的
开展跨学科教育教学活动,学科之间不同方法的碰撞、交融和借鉴,学科之间知识组合模式的变化多端,無疑将为创新性、综合性人才的成长提供无限的舞台,必将有利于改变长期以来各个学科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互不往来”的局面,是现行学科教学的有益补充。
试想一下,课堂改革带来了学生成绩和学校名次的提升,但有没有在关注知识的同时也关注知识带给学生的人文影响?家长为了保证孩子尽可能多的学习时间,有没有在大包大揽的过程中使孩子远离了本应熟悉的生活世界?  很多时候我们抱怨孩子生活能力太差,过于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体谅他人,缺乏责任感……殊不知,这些问题的症结主要在于孩子缺少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人的成长离不开各类活动,通过参与,个体从中才能体验到各种情感
要不断增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融入融合融通上下功夫,在落细落小落实上见成效,把品德发展与价值观养成、正面教育与自我教育、观念形成与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久久为功,持续用力。  在学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中央要求,也是学生发展需要。中学是价值观养成的关键阶段。  为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
家,人生的第一驿站。让家庭生活充满阳光,陪伴孩子快乐成长,也是学校教育延伸的责任。如何创新家校联系方式,更有效地指引家庭教育,形成“大手牵小手、小手拉大手,成长路上一起走”的和谐发展态势呢?学校几番头脑风暴,决定从儿童真实的家庭生活出发,开展“公民路上牵手同行—我家的成长故事分享”活动,力求让学生家的生活更加温暖、更有质量。  第一阶段:亲子真情写真  我们首先发出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致家长书》
对于双文化儿童来说,他们往往面临着如何平衡本国文化和移民国文化的问题。在许多情况下,这会导致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之间的不和谐。本文讨论了存在于移民家庭中的诸多问题,比如父母在孩子教育过程中参与的缺失、亲子冲突、家庭贫困等影响学生成绩和表现的诸多因素。文章认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对儿童的文化立场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尊重,才能更好促进儿童适应社会。
只有让“雷锋”在每个人的心中拥有“常住户口”,才能实实在在地激励一代又一代人奉献光和热,让雷锋精神更为久远地传承。  >>> 策划者说  1963年3月5日,毛主席亲笔为雷锋题词,号召全国人民“向雷锋同志学习”,自此之后的半个世纪,每年三月全国各地都会掀起一股“学雷锋潮”,雷锋“服务人民、乐于助人”的精神鼓舞了几代中国人健康成长。如今,志愿者、爱心人士、社会普通工作者……无论何种称谓,无论哪种身份
儿童焦虑症是最常见的情绪障碍,是一组以恐惧不安为主的情绪体验,可通过躯体症状表现出来,如无指向性的恐惧、胆怯、心悸、口干、头痛、腹痛等。婴幼儿至青少年均可发生。早期干预是至关重要的基本应对。认知行为疗法是這种情感障碍的首选治疗方式,指导孩子成功地获取和实施必要的应对技能。本研究尝试这种方法,运用情感管理培训来疏导儿童的焦虑症。情感教育是指施教者在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控
爱因斯坦说:“德性是一切人类价值的基础。”德性不仅保证着人类社会的温馨与和谐,而且是教育主体产生能动性的核心因素,是教育活动中最高精神的体现。  德性是人类选择活动的目标,也是人类选择活动的内在尺度,更是人类选择活动的结果。德性对于教育而言,既是一种理性的澄明,又是一种实践的智慧。它通过某种力量调节着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维持着教育过程的良性发展,承载着教育结果的理性逻辑。过一种有德性的教育生活是时
江苏省教育厅日前公布2014年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与2010年相比,该省学生身体形态发育指标总体上继续呈现上升趋势,肥胖、龋患等常见病得到进一步控制,不过,体重超标、近视高发等问题仍比较突出。  监测显示,近5年来,江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城乡差距继续缩小。2014年,多数年龄段农村学生的生理机能指标优于城市学生,多数学业阶段农村学生身体素质的指标好于城市学生,而城市学生形态发育水平指标优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