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其心 方见其效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xjma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学期,学校都会分年段组织开展主题班(队)会课评比活动。虽然,参与评比的老师和学生都花了相当多的精力去准备,但取得的实效却不尽如人意。在多次观摩评比中,笔者发现了如下现象。
  现象一:选题过大、内容宽泛。文明礼仪、童心向党、诚实守信、尊师孝亲、自理自护等主题是主题班(队)会课的“常客”。但是这些主题涉及面很广,什么都想呈现,往往是什么都没表达好,给大家留下大而空的感觉。
  现象二:节目堆砌,流于形式。一堂班(队)会课40分钟,往往是器乐演奏、小品相声、舞蹈歌曲轮番上,但凡能和主题有点关联的,都拿出来表演一通。主题班(队)会课变成了学生的特长展示课。
  现象三:气氛尴尬,缺乏灵活。主题班(队)会课上,往往是主持人努力背台词,下面的学生小心谨慎地记环节,一看就是多次彩排后的结果。整个活动,师生都处于紧张状态,过于拘泥,少了孩子该有的活泼、灵动。
  众所周知,班(队)会课的作用不可小觑。它是班主任(辅导员)以课堂形式履行其德育职责的重要场所,是促进学生情感交流、身心发展、品行构建、团队凝聚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因此,班(队)会课的落实及其实效性,直接影响着学校德育功能的发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贯彻落实。那么,怎样提高班(队)会课这一德育载体的实效性呢?下面以《做个“有心人”》一课为例,谈谈笔者的一点体会。
  一、选题——关注当下,贴心
  班(队)会课虽然是列入课表的规定课程,但与其他学科课程相比,它是一门无教材、无大纲、无体系的“三无”课程。确定什么样的主题,是摆在老师面前的首要难题。
  2014年3月,笔者接到通知,要参加德育骨干的课堂教学考核。这次考核的要求是:选择各类德育课如主题班会、队会、心理课以及德育活动课等其中的一种形式,进行现场借班上课。自选主题,意味着留给考核对象的选择空间很大。笔者经过多方查找,了解到借班上课的学校正在开展“利他”德育活动,正处于起步阶段,校园网上还有几则三年级孩子参加活动的通讯报道。经过查阅相关资料,笔者又从心理学角度进行了分析,发现三年级学生自我意识逐渐发展,评价能力开始提升,能提出自己的见解,但不善于全面地评价一个人的行为表现;道德感、正义感开始萌芽,但道德认识水平仍较低,辨别是非的能力也不强,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同时,三年级学生开始表现出趋利避害的心理特点,对自己有利的事就做,不利的事就躲避,是道德观念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因此,在三年级学生中开展“利他”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经过反复思考,笔者最终确定了十分贴合该校三年级学生实际的课题——做个“有心人”,力求从小处入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点带面,帮助学生逐步体验到“服务他人,快乐自己”,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努力做个“有心人”,实践“利他”言行,成为一个有道德的小公民。
  主题的正确确立,为接下来的课堂内容设计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做个“有心人”班会课,最终受到了评委老师和听课老师的一致认可。
  由此可见,关注学校的实际,关心学生的当下,才能找到正确的主题,进行有效的教育。好的选题,是上好班(队)会课的首要前提。
  二、内容——绽放细节,动心
  “班级无小事,事事皆教育。”如果班主任老师都做个有心人,就会发现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言行,就是许多生动的教育素材。
  笔者在教学“做个‘有心人’”这课之前,早早来到上课地点,在空教室里设置了这样的情景:地上放纸团、讲台边放倒着的垃圾桶、空调出风口挂上毛巾……
  随着音乐声,学生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进教室,笔者就开始仔细地观察起来,并用相机拍摄:是谁悄悄捡起了地上的纸团;是谁走过垃圾桶旁,弯腰把它扶正……而后,这一细节就巧妙地融入课堂之中。
  教学片段:
  师:刚才你们都说得很好,“有心”正是细心、爱心、责任心的体现!相信这样的有心人在我们班肯定不少吧!谁来夸夸班上的“有心人”,并给他(她)颁发“有心人”小勋章?
  生纷纷举手,夸夸自己发现的“有心人”,亲手给这些“有心人”颁勋章。
  师:孩子们,让我们一起看看大屏幕,在进教室那个短短的时间里,你做了什么?
  生看大屏幕,发出了会心的笑声。
  师:看来,在不知不觉中,很多人都做了回“有心人”!来,请这些“有心人”到老师身边来领章!
  大屏幕中出现的“有心人”,个个小脸乐开了花,自豪地上台接受了老师的颁奖!
  师:感谢我们班的有心人,将我们的教室变得如此洁美!
  师:其实,除了关注教室环境卫生,在我们身边还有许许多多事情等着有心的我们去关注,去行动,你发现了吗?你觉得还要关注什么?
  ……
  笔者一直认为,班(队)会课不是作秀,不是节目的堆砌,更不是一次次彩排过后的“完美亮相”。班(队)会课就应在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找素材,抓住学生的点滴细节,将这些素材巧妙运用到主题班(队)会上,让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打动学生的心,让学生从中受益。
  三、手段——与时俱进,求新
  现代媒体已经成为少年儿童成长的重要环境,现在的学生,课余时间所接触的互联网电视媒体、电脑游戏等,正在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开展班(队)会课时,我们如果能充分运用电视少儿频道、广播、报刊、互联网、公益广告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大众媒体来介入活动,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与时代性结合起来,教育的综合效果将更加显现。
  教学片段:
  师:虽然老师是第一次来咱们班上课,不过我可都认识你们哦!
  生露出惊讶的表情。
  师:不信,我就来验证一下。
  师走到某些同学面前,与其握手,并说:×××,很高兴见到你!
  生更惊讶了,一个个张大了嘴巴,还有的在小声嘀咕:“不会吧,老师这么神!”   师:你们一定很好奇吧!其实老师也没那么神,我呀在来之前,先在网上关注了咱们班的班级微博,在微博上先认识了大家呢!(点击班级微博)
  生恍然大悟,纷纷说:噢,原来是这样啊!老师真是有心人!
  关注网络,时下“微”已成为最热门的词汇。微博、微信、微电影……“微”有“细小、精妙”之意,恰恰和小学阶段的孩子有共通之处。如果我们的老师能利用这些“微”平台与学生、家长互动,将教育教学拓展至课前课后,活动效果将会更持久。
  四、参与——尊重全体,齐“心”
  在我们大班化教学的形势下,全班四五十个学生,要想在短短40分钟的活动中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展示机会似乎有点难度。但是,只要我们老师动一下脑筋,就可以巧妙实现全员参与,激发个性潜能。
  教学片段:
  师:老师了解到我们“利他”志愿服务队还想招聘一些人手,请看大屏幕!
  (利他志愿服务队招聘岗位:图书管理志愿者、交通安全志愿者、环境维护志愿者、敬老助幼志愿者……)
  师:每位小朋友桌上都有一张“志愿服务卡”,请你考虑一下,申请哪个岗位的志愿者,然后填写在上面。当然,如果你想到了一些其他的服务项目,也可以填入“志愿服务卡”。
  生填写“志愿服务卡”,小组内交流各自申请的志愿岗位是什么,打算怎样做。
  师:听了你们的想法,老师真的难以取舍了。这样吧,咱们都先进入试用期,当着听课老师的面儿,让我们做一个庄严承诺!全体起立,把手放在心上。
  (师生齐声)我承诺:用我的细心、爱心、责任心……为他人服务,做一个快乐的“有心人”——承诺人:×××
  师:恭喜你们都成为了“利他”志愿服务队的一员。老师相信,你们今天的承诺一定会成为你们明天的动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提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一堂有效的班(队)会课,老师的任务就是关注每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让他们在课堂中成长、绽放。即使没有上台,每个学生也得到了一次历练。
  一本好书,能启迪智慧;一首好歌,能催人奋进;一幅好画,能陶冶情操;一句格言,能净化心灵。同样,一堂好的班(队)会课,能叩开学生的心门,让他们受益终身。所以,作为德育工作者的我们,一定要坚守好班(队)会课这一重要的德育阵地,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让学生在班(队)会课中绽放生命的精彩!?
其他文献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一个阅读能力不好的学生就是一个潜在的差生。假如在小学里没有教会他迅速地阅读,他日后学习中就会碰到无法克服的困难。”数学的学习也是需要课外阅读的,它可以让学生从课堂外获取丰富的课外知识,同时增强学生自觉克服困难的信心, 形成优良品质。笔者认为,一个人的数学阅读能力可以从小培养,使其学会独立的阅读思考,为其后续
【摘要】通过教师示范吟诵,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热情;初教吟诵,利用一切零碎时间随时进行;网上吟诵教学,网下自主学习,及时反馈,互动互评,保证学习的持续进行;通过动员家长,亲子读经,达到教学相长,其乐融融的目标。学校创办诗文背诵考级活动,推动经典积累的持续深入。  【关键词】诗经吟诵 诗文考级 亲子读经  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看望一线教师时指出:应该把传统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
Lady Arpels情人桥系列墨彩珐琅腕表(日、夜款)均为Van Cleef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强调语文课程的首要而核心的目标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那么,在课堂上,我们要教给学生什么,学生在课堂上应该学到什么呢?我认为:对于一篇文章,学生不仅要知道它“写了什么”,更要弄清楚它“为什么写”和“怎样写”的。也就是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内容,体会情感,更要教师带着学生从文本的语言
近年来,在世界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教育标准的模式逐步发展变化,以个人发展和终身学习为主体的核心素养模式逐渐代替了以学科知识结构为核心的传统课程标准体系。新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便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它改变了过去基础教育重书本和接受,轻实践和创新的局限,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目标,通过激励学生参与一个个研究性学习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合作、表达等各项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应达到400万字以上。”其中又对每个学段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分别做了较为细致的要求。但就语文教材来说,其能提供给学生的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教师能在课堂上做拓展,补充相关阅读,让学生不仅对课文内容有更
在传统的班级管理中,我们看到许多教师整天忙忙碌碌,亲自过问、处理各种班级事务,而学生只是被管理者。老师们从早上一进校门,就会在学生身边小心谨慎地看护着,直到放学送走最后一名学生才能稍稍松口气。这种“保姆式”“警察式”的班级管理模式,使学生对老师越来越依赖。其实,这样管理的弊端还不止这些,最主要的是它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严重忽视了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内心渴求在自我管理中取
“预习”的英文为:preview[(Of students)Prepare lesSOnS before class.1。《现代汉语词典》中“预习”的解释为:“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在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是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对学生而言预习好了,上课时就能掌握主动权,能听懂老师课上讲的知识,自然能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历经三年
所谓观察,就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的知觉活动。观察不仅仅是眼看,还要用鼻子去嗅,用耳朵去听,用脑子去想,用手去摸。  一年级小朋友的学习目的就是为养成科学素养打下扎实的基础,观察力就是打基础的第一道門槛。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存在一些问题:不会观察自己喜欢的物体,在观察和比较时不知所措,甚至单纯模仿别人的结论……种种问题皆源于孩子的观察力较弱,故在之后的教学中,我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从以下几方面
为提高国民素质,我国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遇到的教育问题很多,特别是会遇到“学困生”。所谓的学困生是指生理、心理、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未能及时、正常地开发智力,暂时未能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需要采用取特定的教学手段,施以相关的辅导,改变存在的差异的学生。学困生是客观存在的,尽管他们数量不多,但势必影响着整体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