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学期,学校都会分年段组织开展主题班(队)会课评比活动。虽然,参与评比的老师和学生都花了相当多的精力去准备,但取得的实效却不尽如人意。在多次观摩评比中,笔者发现了如下现象。
现象一:选题过大、内容宽泛。文明礼仪、童心向党、诚实守信、尊师孝亲、自理自护等主题是主题班(队)会课的“常客”。但是这些主题涉及面很广,什么都想呈现,往往是什么都没表达好,给大家留下大而空的感觉。
现象二:节目堆砌,流于形式。一堂班(队)会课40分钟,往往是器乐演奏、小品相声、舞蹈歌曲轮番上,但凡能和主题有点关联的,都拿出来表演一通。主题班(队)会课变成了学生的特长展示课。
现象三:气氛尴尬,缺乏灵活。主题班(队)会课上,往往是主持人努力背台词,下面的学生小心谨慎地记环节,一看就是多次彩排后的结果。整个活动,师生都处于紧张状态,过于拘泥,少了孩子该有的活泼、灵动。
众所周知,班(队)会课的作用不可小觑。它是班主任(辅导员)以课堂形式履行其德育职责的重要场所,是促进学生情感交流、身心发展、品行构建、团队凝聚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因此,班(队)会课的落实及其实效性,直接影响着学校德育功能的发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贯彻落实。那么,怎样提高班(队)会课这一德育载体的实效性呢?下面以《做个“有心人”》一课为例,谈谈笔者的一点体会。
一、选题——关注当下,贴心
班(队)会课虽然是列入课表的规定课程,但与其他学科课程相比,它是一门无教材、无大纲、无体系的“三无”课程。确定什么样的主题,是摆在老师面前的首要难题。
2014年3月,笔者接到通知,要参加德育骨干的课堂教学考核。这次考核的要求是:选择各类德育课如主题班会、队会、心理课以及德育活动课等其中的一种形式,进行现场借班上课。自选主题,意味着留给考核对象的选择空间很大。笔者经过多方查找,了解到借班上课的学校正在开展“利他”德育活动,正处于起步阶段,校园网上还有几则三年级孩子参加活动的通讯报道。经过查阅相关资料,笔者又从心理学角度进行了分析,发现三年级学生自我意识逐渐发展,评价能力开始提升,能提出自己的见解,但不善于全面地评价一个人的行为表现;道德感、正义感开始萌芽,但道德认识水平仍较低,辨别是非的能力也不强,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同时,三年级学生开始表现出趋利避害的心理特点,对自己有利的事就做,不利的事就躲避,是道德观念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因此,在三年级学生中开展“利他”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经过反复思考,笔者最终确定了十分贴合该校三年级学生实际的课题——做个“有心人”,力求从小处入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点带面,帮助学生逐步体验到“服务他人,快乐自己”,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努力做个“有心人”,实践“利他”言行,成为一个有道德的小公民。
主题的正确确立,为接下来的课堂内容设计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做个“有心人”班会课,最终受到了评委老师和听课老师的一致认可。
由此可见,关注学校的实际,关心学生的当下,才能找到正确的主题,进行有效的教育。好的选题,是上好班(队)会课的首要前提。
二、内容——绽放细节,动心
“班级无小事,事事皆教育。”如果班主任老师都做个有心人,就会发现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言行,就是许多生动的教育素材。
笔者在教学“做个‘有心人’”这课之前,早早来到上课地点,在空教室里设置了这样的情景:地上放纸团、讲台边放倒着的垃圾桶、空调出风口挂上毛巾……
随着音乐声,学生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进教室,笔者就开始仔细地观察起来,并用相机拍摄:是谁悄悄捡起了地上的纸团;是谁走过垃圾桶旁,弯腰把它扶正……而后,这一细节就巧妙地融入课堂之中。
教学片段:
师:刚才你们都说得很好,“有心”正是细心、爱心、责任心的体现!相信这样的有心人在我们班肯定不少吧!谁来夸夸班上的“有心人”,并给他(她)颁发“有心人”小勋章?
生纷纷举手,夸夸自己发现的“有心人”,亲手给这些“有心人”颁勋章。
师:孩子们,让我们一起看看大屏幕,在进教室那个短短的时间里,你做了什么?
生看大屏幕,发出了会心的笑声。
师:看来,在不知不觉中,很多人都做了回“有心人”!来,请这些“有心人”到老师身边来领章!
大屏幕中出现的“有心人”,个个小脸乐开了花,自豪地上台接受了老师的颁奖!
师:感谢我们班的有心人,将我们的教室变得如此洁美!
师:其实,除了关注教室环境卫生,在我们身边还有许许多多事情等着有心的我们去关注,去行动,你发现了吗?你觉得还要关注什么?
……
笔者一直认为,班(队)会课不是作秀,不是节目的堆砌,更不是一次次彩排过后的“完美亮相”。班(队)会课就应在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找素材,抓住学生的点滴细节,将这些素材巧妙运用到主题班(队)会上,让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打动学生的心,让学生从中受益。
三、手段——与时俱进,求新
现代媒体已经成为少年儿童成长的重要环境,现在的学生,课余时间所接触的互联网电视媒体、电脑游戏等,正在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开展班(队)会课时,我们如果能充分运用电视少儿频道、广播、报刊、互联网、公益广告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大众媒体来介入活动,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与时代性结合起来,教育的综合效果将更加显现。
教学片段:
师:虽然老师是第一次来咱们班上课,不过我可都认识你们哦!
生露出惊讶的表情。
师:不信,我就来验证一下。
师走到某些同学面前,与其握手,并说:×××,很高兴见到你!
生更惊讶了,一个个张大了嘴巴,还有的在小声嘀咕:“不会吧,老师这么神!” 师:你们一定很好奇吧!其实老师也没那么神,我呀在来之前,先在网上关注了咱们班的班级微博,在微博上先认识了大家呢!(点击班级微博)
生恍然大悟,纷纷说:噢,原来是这样啊!老师真是有心人!
关注网络,时下“微”已成为最热门的词汇。微博、微信、微电影……“微”有“细小、精妙”之意,恰恰和小学阶段的孩子有共通之处。如果我们的老师能利用这些“微”平台与学生、家长互动,将教育教学拓展至课前课后,活动效果将会更持久。
四、参与——尊重全体,齐“心”
在我们大班化教学的形势下,全班四五十个学生,要想在短短40分钟的活动中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展示机会似乎有点难度。但是,只要我们老师动一下脑筋,就可以巧妙实现全员参与,激发个性潜能。
教学片段:
师:老师了解到我们“利他”志愿服务队还想招聘一些人手,请看大屏幕!
(利他志愿服务队招聘岗位:图书管理志愿者、交通安全志愿者、环境维护志愿者、敬老助幼志愿者……)
师:每位小朋友桌上都有一张“志愿服务卡”,请你考虑一下,申请哪个岗位的志愿者,然后填写在上面。当然,如果你想到了一些其他的服务项目,也可以填入“志愿服务卡”。
生填写“志愿服务卡”,小组内交流各自申请的志愿岗位是什么,打算怎样做。
师:听了你们的想法,老师真的难以取舍了。这样吧,咱们都先进入试用期,当着听课老师的面儿,让我们做一个庄严承诺!全体起立,把手放在心上。
(师生齐声)我承诺:用我的细心、爱心、责任心……为他人服务,做一个快乐的“有心人”——承诺人:×××
师:恭喜你们都成为了“利他”志愿服务队的一员。老师相信,你们今天的承诺一定会成为你们明天的动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提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一堂有效的班(队)会课,老师的任务就是关注每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让他们在课堂中成长、绽放。即使没有上台,每个学生也得到了一次历练。
一本好书,能启迪智慧;一首好歌,能催人奋进;一幅好画,能陶冶情操;一句格言,能净化心灵。同样,一堂好的班(队)会课,能叩开学生的心门,让他们受益终身。所以,作为德育工作者的我们,一定要坚守好班(队)会课这一重要的德育阵地,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让学生在班(队)会课中绽放生命的精彩!?
现象一:选题过大、内容宽泛。文明礼仪、童心向党、诚实守信、尊师孝亲、自理自护等主题是主题班(队)会课的“常客”。但是这些主题涉及面很广,什么都想呈现,往往是什么都没表达好,给大家留下大而空的感觉。
现象二:节目堆砌,流于形式。一堂班(队)会课40分钟,往往是器乐演奏、小品相声、舞蹈歌曲轮番上,但凡能和主题有点关联的,都拿出来表演一通。主题班(队)会课变成了学生的特长展示课。
现象三:气氛尴尬,缺乏灵活。主题班(队)会课上,往往是主持人努力背台词,下面的学生小心谨慎地记环节,一看就是多次彩排后的结果。整个活动,师生都处于紧张状态,过于拘泥,少了孩子该有的活泼、灵动。
众所周知,班(队)会课的作用不可小觑。它是班主任(辅导员)以课堂形式履行其德育职责的重要场所,是促进学生情感交流、身心发展、品行构建、团队凝聚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因此,班(队)会课的落实及其实效性,直接影响着学校德育功能的发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贯彻落实。那么,怎样提高班(队)会课这一德育载体的实效性呢?下面以《做个“有心人”》一课为例,谈谈笔者的一点体会。
一、选题——关注当下,贴心
班(队)会课虽然是列入课表的规定课程,但与其他学科课程相比,它是一门无教材、无大纲、无体系的“三无”课程。确定什么样的主题,是摆在老师面前的首要难题。
2014年3月,笔者接到通知,要参加德育骨干的课堂教学考核。这次考核的要求是:选择各类德育课如主题班会、队会、心理课以及德育活动课等其中的一种形式,进行现场借班上课。自选主题,意味着留给考核对象的选择空间很大。笔者经过多方查找,了解到借班上课的学校正在开展“利他”德育活动,正处于起步阶段,校园网上还有几则三年级孩子参加活动的通讯报道。经过查阅相关资料,笔者又从心理学角度进行了分析,发现三年级学生自我意识逐渐发展,评价能力开始提升,能提出自己的见解,但不善于全面地评价一个人的行为表现;道德感、正义感开始萌芽,但道德认识水平仍较低,辨别是非的能力也不强,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同时,三年级学生开始表现出趋利避害的心理特点,对自己有利的事就做,不利的事就躲避,是道德观念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因此,在三年级学生中开展“利他”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经过反复思考,笔者最终确定了十分贴合该校三年级学生实际的课题——做个“有心人”,力求从小处入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点带面,帮助学生逐步体验到“服务他人,快乐自己”,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努力做个“有心人”,实践“利他”言行,成为一个有道德的小公民。
主题的正确确立,为接下来的课堂内容设计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做个“有心人”班会课,最终受到了评委老师和听课老师的一致认可。
由此可见,关注学校的实际,关心学生的当下,才能找到正确的主题,进行有效的教育。好的选题,是上好班(队)会课的首要前提。
二、内容——绽放细节,动心
“班级无小事,事事皆教育。”如果班主任老师都做个有心人,就会发现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言行,就是许多生动的教育素材。
笔者在教学“做个‘有心人’”这课之前,早早来到上课地点,在空教室里设置了这样的情景:地上放纸团、讲台边放倒着的垃圾桶、空调出风口挂上毛巾……
随着音乐声,学生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进教室,笔者就开始仔细地观察起来,并用相机拍摄:是谁悄悄捡起了地上的纸团;是谁走过垃圾桶旁,弯腰把它扶正……而后,这一细节就巧妙地融入课堂之中。
教学片段:
师:刚才你们都说得很好,“有心”正是细心、爱心、责任心的体现!相信这样的有心人在我们班肯定不少吧!谁来夸夸班上的“有心人”,并给他(她)颁发“有心人”小勋章?
生纷纷举手,夸夸自己发现的“有心人”,亲手给这些“有心人”颁勋章。
师:孩子们,让我们一起看看大屏幕,在进教室那个短短的时间里,你做了什么?
生看大屏幕,发出了会心的笑声。
师:看来,在不知不觉中,很多人都做了回“有心人”!来,请这些“有心人”到老师身边来领章!
大屏幕中出现的“有心人”,个个小脸乐开了花,自豪地上台接受了老师的颁奖!
师:感谢我们班的有心人,将我们的教室变得如此洁美!
师:其实,除了关注教室环境卫生,在我们身边还有许许多多事情等着有心的我们去关注,去行动,你发现了吗?你觉得还要关注什么?
……
笔者一直认为,班(队)会课不是作秀,不是节目的堆砌,更不是一次次彩排过后的“完美亮相”。班(队)会课就应在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找素材,抓住学生的点滴细节,将这些素材巧妙运用到主题班(队)会上,让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打动学生的心,让学生从中受益。
三、手段——与时俱进,求新
现代媒体已经成为少年儿童成长的重要环境,现在的学生,课余时间所接触的互联网电视媒体、电脑游戏等,正在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开展班(队)会课时,我们如果能充分运用电视少儿频道、广播、报刊、互联网、公益广告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大众媒体来介入活动,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与时代性结合起来,教育的综合效果将更加显现。
教学片段:
师:虽然老师是第一次来咱们班上课,不过我可都认识你们哦!
生露出惊讶的表情。
师:不信,我就来验证一下。
师走到某些同学面前,与其握手,并说:×××,很高兴见到你!
生更惊讶了,一个个张大了嘴巴,还有的在小声嘀咕:“不会吧,老师这么神!” 师:你们一定很好奇吧!其实老师也没那么神,我呀在来之前,先在网上关注了咱们班的班级微博,在微博上先认识了大家呢!(点击班级微博)
生恍然大悟,纷纷说:噢,原来是这样啊!老师真是有心人!
关注网络,时下“微”已成为最热门的词汇。微博、微信、微电影……“微”有“细小、精妙”之意,恰恰和小学阶段的孩子有共通之处。如果我们的老师能利用这些“微”平台与学生、家长互动,将教育教学拓展至课前课后,活动效果将会更持久。
四、参与——尊重全体,齐“心”
在我们大班化教学的形势下,全班四五十个学生,要想在短短40分钟的活动中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展示机会似乎有点难度。但是,只要我们老师动一下脑筋,就可以巧妙实现全员参与,激发个性潜能。
教学片段:
师:老师了解到我们“利他”志愿服务队还想招聘一些人手,请看大屏幕!
(利他志愿服务队招聘岗位:图书管理志愿者、交通安全志愿者、环境维护志愿者、敬老助幼志愿者……)
师:每位小朋友桌上都有一张“志愿服务卡”,请你考虑一下,申请哪个岗位的志愿者,然后填写在上面。当然,如果你想到了一些其他的服务项目,也可以填入“志愿服务卡”。
生填写“志愿服务卡”,小组内交流各自申请的志愿岗位是什么,打算怎样做。
师:听了你们的想法,老师真的难以取舍了。这样吧,咱们都先进入试用期,当着听课老师的面儿,让我们做一个庄严承诺!全体起立,把手放在心上。
(师生齐声)我承诺:用我的细心、爱心、责任心……为他人服务,做一个快乐的“有心人”——承诺人:×××
师:恭喜你们都成为了“利他”志愿服务队的一员。老师相信,你们今天的承诺一定会成为你们明天的动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提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一堂有效的班(队)会课,老师的任务就是关注每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让他们在课堂中成长、绽放。即使没有上台,每个学生也得到了一次历练。
一本好书,能启迪智慧;一首好歌,能催人奋进;一幅好画,能陶冶情操;一句格言,能净化心灵。同样,一堂好的班(队)会课,能叩开学生的心门,让他们受益终身。所以,作为德育工作者的我们,一定要坚守好班(队)会课这一重要的德育阵地,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让学生在班(队)会课中绽放生命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