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美育,是应用美学之理论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在音乐教学中,课堂内容思想健康,艺术形式完美,韵律生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受到了艺术的熏陶。因此,中职音乐课是实施美育美的最好途径。
关键词:美育;中职音乐;教学
一、音乐教学的美育作用
所有艺术形式均是以表现人类情感为最终目的,音乐作为一种极具情感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情感培养和审美情趣确立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在想象力激发、创造力提升等方面的作用,是其他艺术无法比拟、无法替代的。音乐不仅能够陶冶情操,充分提升学生的想象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和美的追求。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无疑是传递美的使者,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学生们关注的焦点。为此,在中职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对学生情感的调动,将音乐之美,从多个层面表现出来。
美育往往要通过现实生活以及艺术之美来引领和打动学生们的情感,使学生们的心灵深处能够得到感染,并以此培养学生们正确的审美观念,帮助学生们树立起鉴赏美、表现美能力。在音乐教学中,其思想教育的实现形式绝不能依靠强制的方式进行,而是应该依靠动人的音乐本身。一支优美动听音乐本身就具有启迪人思想的作用,例如《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等优秀曲目,对于激发抗日热情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音乐的旋律中也蕴含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精髓,学习和感受这些音乐作品不仅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同时可以使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美的熏陶,完成美育教育,提升道德情操的目的。
二、音乐教学中美育的特征
潜移默化性。音乐美育存在于音乐教学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它是在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受音乐的熏陶与感染,提升自我的审美能力。音乐美育像空气一样存在于学生的周围,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去感受、去体会,从而心甘情愿接受教育。
愉悦性。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音乐美育就是使人在优美的语境中,陶陶然、融融然地改变着自己的精神面貌。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努力营造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绪氛围,创设和谐、欢快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感情,促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内隐性。音乐美育是动于内,从内心情感的角度去打动学生的。美感教育的力量是不可抗拒,不由自己的。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逻辑思维的状态中,情感是从属的、受压制的,而在知觉和想象等活动中,情感则得到了激发和表现。
三、中职音乐教学法的现状
中学阶段,音乐教育宗旨在于: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和造就其成为具有一定音乐知识和音乐能力的群体,不断改善和提高其美育素质。然而现实中我们调查发现,一些学校在音乐教学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很多学校对音乐课极不重视,将音乐课基本都做完自习课处理。在课程表上虽然有音乐课,但实际课程安排上,往往是应付进行,有的学校没有配备专门的音乐课教师。
二是音乐欣赏课往往课堂氛围比较呆板,内容单调乏味。一些学校在音乐欣赏课上,往往仅仅介绍某些音乐家的平生和其音乐成就,教学内容以理论和发声为主,课堂中互动情况较差。
三是依然采取教师教唱的传统形式,教具仅仅是一架电子琴,课堂教学氛围较差,音乐的整体性不佳,更缺乏必要的审美情感。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难度较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较差。
四是部分音乐特长教学班,往往仅仅重视考试成绩。在课程安排上,缺乏必要的连贯性,其教育的目的仅仅是用来应付考试,对音乐表现处理的能力不高。
除上述问题外,音乐教师在艺术探究和思维的培养等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情况为某些中职音乐教师在教学中仅仅对音乐理论和技巧进行讲授,却忽视了在艺术思维方面的引导和培养,将音乐课上成了音乐“传艺课”。教师仅仅是在课堂上教学生如何演唱,而不是教学生应该怎样思维,学生的大部分精力都用于发声技能和音乐理论背诵,音乐中核心的艺术思维能力往往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
第二种情况为某些音乐教师仅仅重视如何实现音乐,而不重视艺术表现。对于音乐感受和艺术修养调整不够重视。
第三种情况为音乐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先教发声,再进行教艺术表现讲授的方式。这种方式从表层上看,似乎较好,但如果认真分析则能够发现,这种方法人为地将声乐训练和艺术表现进行了割裂,在应用教学中,应从发音开始就进行艺术表现同步传授。
四、中职音乐美育渗透方式
(一)充分发挥教师引导的作用
中职音乐教师应在认真分析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全面挖掘其音乐内在意境因素,并采取有效手段使之为教学服务。同时应注意运用身边和自然界的有力环境,引导学生表现音乐色彩,营造美的意境,使学生们在置身于美的意境当中,获得愉悦,感受美好。
(二)营造良好的音乐教学环境
应通过良好教学环境的营造,使学生们能始终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音乐,自由自主表达自身的感受,展示自己的个性,显示个人的潜能。广大教师应将教学过程当做发掘和培养学生气质和潜能的过程。在音乐课中开展美育教育,同时还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开展智育和德育引导,不断开阔学生视野。
(三)创新开展多媒体音乐教学
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方便、易于接受等诸多优点。在多媒体展示下,能够较好地将学生带进特定的音乐意境中去,音乐意境中具有直观、形象、快捷、方便等特点。在多媒体声、色、形的共同作用下,学生们能够很快就进入特定的音乐意境当中。使学生们能够产生身临其近的感觉,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该音乐内容的理解。
传统的中职音乐教学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新的发展形势要求。中学阶段,学生们的身体和心理都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其审美心理也非常活跃,相应的艺术兴趣也比较强烈。音乐是一种美的艺术,音乐教师作为美的传授者、传播者,广大音乐教师应用一切手段来引领学生进入音乐美的殿堂。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大雕塑家罗丹一语道破了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因此,音乐教师要在教学中抓住审美教育这一课题,从多方面、多角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使学生在愉耳、悦目、赏心、怡神的审美活动中学习音乐,升华美的情感,培养美的想象,激发美的发现,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李方.美学教育探索.中国教育学刊.2011
[2]王志立.音乐教学的思考.都市家教.2012
作者简介:
陈妤(1979.2~ )女, 瑞安市轻工学校 ,中学一级教师。
关键词:美育;中职音乐;教学
一、音乐教学的美育作用
所有艺术形式均是以表现人类情感为最终目的,音乐作为一种极具情感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情感培养和审美情趣确立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在想象力激发、创造力提升等方面的作用,是其他艺术无法比拟、无法替代的。音乐不仅能够陶冶情操,充分提升学生的想象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和美的追求。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无疑是传递美的使者,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学生们关注的焦点。为此,在中职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对学生情感的调动,将音乐之美,从多个层面表现出来。
美育往往要通过现实生活以及艺术之美来引领和打动学生们的情感,使学生们的心灵深处能够得到感染,并以此培养学生们正确的审美观念,帮助学生们树立起鉴赏美、表现美能力。在音乐教学中,其思想教育的实现形式绝不能依靠强制的方式进行,而是应该依靠动人的音乐本身。一支优美动听音乐本身就具有启迪人思想的作用,例如《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等优秀曲目,对于激发抗日热情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音乐的旋律中也蕴含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精髓,学习和感受这些音乐作品不仅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同时可以使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美的熏陶,完成美育教育,提升道德情操的目的。
二、音乐教学中美育的特征
潜移默化性。音乐美育存在于音乐教学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它是在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受音乐的熏陶与感染,提升自我的审美能力。音乐美育像空气一样存在于学生的周围,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去感受、去体会,从而心甘情愿接受教育。
愉悦性。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音乐美育就是使人在优美的语境中,陶陶然、融融然地改变着自己的精神面貌。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努力营造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绪氛围,创设和谐、欢快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感情,促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内隐性。音乐美育是动于内,从内心情感的角度去打动学生的。美感教育的力量是不可抗拒,不由自己的。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逻辑思维的状态中,情感是从属的、受压制的,而在知觉和想象等活动中,情感则得到了激发和表现。
三、中职音乐教学法的现状
中学阶段,音乐教育宗旨在于: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和造就其成为具有一定音乐知识和音乐能力的群体,不断改善和提高其美育素质。然而现实中我们调查发现,一些学校在音乐教学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很多学校对音乐课极不重视,将音乐课基本都做完自习课处理。在课程表上虽然有音乐课,但实际课程安排上,往往是应付进行,有的学校没有配备专门的音乐课教师。
二是音乐欣赏课往往课堂氛围比较呆板,内容单调乏味。一些学校在音乐欣赏课上,往往仅仅介绍某些音乐家的平生和其音乐成就,教学内容以理论和发声为主,课堂中互动情况较差。
三是依然采取教师教唱的传统形式,教具仅仅是一架电子琴,课堂教学氛围较差,音乐的整体性不佳,更缺乏必要的审美情感。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难度较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较差。
四是部分音乐特长教学班,往往仅仅重视考试成绩。在课程安排上,缺乏必要的连贯性,其教育的目的仅仅是用来应付考试,对音乐表现处理的能力不高。
除上述问题外,音乐教师在艺术探究和思维的培养等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情况为某些中职音乐教师在教学中仅仅对音乐理论和技巧进行讲授,却忽视了在艺术思维方面的引导和培养,将音乐课上成了音乐“传艺课”。教师仅仅是在课堂上教学生如何演唱,而不是教学生应该怎样思维,学生的大部分精力都用于发声技能和音乐理论背诵,音乐中核心的艺术思维能力往往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
第二种情况为某些音乐教师仅仅重视如何实现音乐,而不重视艺术表现。对于音乐感受和艺术修养调整不够重视。
第三种情况为音乐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先教发声,再进行教艺术表现讲授的方式。这种方式从表层上看,似乎较好,但如果认真分析则能够发现,这种方法人为地将声乐训练和艺术表现进行了割裂,在应用教学中,应从发音开始就进行艺术表现同步传授。
四、中职音乐美育渗透方式
(一)充分发挥教师引导的作用
中职音乐教师应在认真分析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全面挖掘其音乐内在意境因素,并采取有效手段使之为教学服务。同时应注意运用身边和自然界的有力环境,引导学生表现音乐色彩,营造美的意境,使学生们在置身于美的意境当中,获得愉悦,感受美好。
(二)营造良好的音乐教学环境
应通过良好教学环境的营造,使学生们能始终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音乐,自由自主表达自身的感受,展示自己的个性,显示个人的潜能。广大教师应将教学过程当做发掘和培养学生气质和潜能的过程。在音乐课中开展美育教育,同时还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开展智育和德育引导,不断开阔学生视野。
(三)创新开展多媒体音乐教学
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方便、易于接受等诸多优点。在多媒体展示下,能够较好地将学生带进特定的音乐意境中去,音乐意境中具有直观、形象、快捷、方便等特点。在多媒体声、色、形的共同作用下,学生们能够很快就进入特定的音乐意境当中。使学生们能够产生身临其近的感觉,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该音乐内容的理解。
传统的中职音乐教学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新的发展形势要求。中学阶段,学生们的身体和心理都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其审美心理也非常活跃,相应的艺术兴趣也比较强烈。音乐是一种美的艺术,音乐教师作为美的传授者、传播者,广大音乐教师应用一切手段来引领学生进入音乐美的殿堂。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大雕塑家罗丹一语道破了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因此,音乐教师要在教学中抓住审美教育这一课题,从多方面、多角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使学生在愉耳、悦目、赏心、怡神的审美活动中学习音乐,升华美的情感,培养美的想象,激发美的发现,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李方.美学教育探索.中国教育学刊.2011
[2]王志立.音乐教学的思考.都市家教.2012
作者简介:
陈妤(1979.2~ )女, 瑞安市轻工学校 ,中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