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情怀(外三首)

来源 :安徽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zxt7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月的情怀是蓝色的
  有天空一样的气质和永远
  一朵白云有它的梦幻
  飘荡 是今生的缘
  我读过的色彩原就这样简单 简单地
  丰盈着我的思念
  那些燃烧的浪漫延伸至花开
  等待 一个丁香花的姑娘
  放牧芬芳 邂逅一片荷塘 几声鸟叫
  五月的阳光
  阳光下的草帽四下张望
  蝉鸣是恼人的午后
  山脚有爱路有远方乡愁藏满汗香
  万花盛开雨露和村庄成为知己
  年轻的火焰一枚五月的灯盏
  五月的花事
  花一样多水一样美
  山歌一样明媚
  爱相随月上西楼万千醉
  声声蝉鸣打湿约会
  一个五月夢多少回归
  浓了孤独厚了年岁
  丢失的五月
  五月 丢失在路上
  捡起一看全是金黄色的麦浪
  生活的芬芳原是五颜六色的沧桑
  江南成你最美的模样
  一阕夏水为爱疗伤
其他文献
酒在许多人眼中是好东西,欢畅时喝上一杯心情更好,愁怨时喝又能消愁。还有一句话:酒是粮食精,越喝越年轻。杯中有乾坤呢,杯指的是酒杯。  季白不喝酒,连杯也不端。偶有应酬,别人劝酒,季白总是一句话打发:不端杯。  不端杯,成了季白在酒桌上的常态。久而久之,围绕季白的酒事,形成了个歇后语:老季白喝酒——不端杯。把老季白三字读出余味就不大好听了,成了酒桌上激人喝酒的利器。  季白不端杯似乎不是开始就这样。
期刊
三条河在镇子里扭来扭去,水搬来繁华,繁华中有事,好事歹事,终而留下了一出戏。戏是文人们编的,编得好,传唱得就远,传唱得就久。  有一出戏是专唱凄婉爱情的。店大姐爱上了住店客,客是有妇之夫,而妇又不守妇道,客归被谋害,剩下的就是店大姐倾情申冤,一波三折,惹下无数眼泪。  花子自小在镇里看戏、听戏,有天分,长大了就演店大姐,演得好、演得投入,一不小心演了一辈子。  花子的店大姐演得别有风情,引了无数的
期刊
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单纯依靠产品或服务方面的创新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只有通过不断的商业模式创新,企业才能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与此同时,在当前商业生态系统的背景下,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过程已经由个体的企业行为向系统内各个成员的共同演化、协同创新转变。当前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都是置身于商业生态系统中的,所以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商业生态系统的影响。这种情况下,商业生态系统的治理就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治理机制能够协调商业生态系统内企业的利益冲突并维护系统稳定运行,保障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活动
李凤群创作一直有自觉的问题意识。从《大江》《大风》《大野》到《大望》,改革开放几十年时间里长江流域的乡土关怀是小说核心,而乡土书写中又包含着人的自我塑造问题。“江心洲”已成为李凤群独创的文学空间,它吸纳每一代人对土地爱恨交织的情感。但“江心洲”(“大望洲”)在时代变局中的各种观望姿态,却令其回旋重重暮气,对人群流动的不悲不喜、对改革举措的举棋不定,造成“江心洲”人口流失严重和经济发展滞缓的局面:“
期刊
新世纪以来乡村与都市的巨大变动,促使乡土文学主题、特征同步嬗变。诸多作家将目光投向逃离乡村奔赴城市谋生的群体,描述乡村伦理与都市文明之间此消彼长的波澜。李凤群在早期作品《边缘女人》《非城市爱情》《背道而驰》《颤抖》中也曾努力探寻这些在城市中漂泊的异乡人所经受的文化冲击和解不开的心理枷锁。而其力作《大江边》《大风》中则以女作家少见的雄浑从乡村家族代际更迭入手,通过半个多世纪的铺陈展演,重塑厚重的乡村
期刊
全球各国从2014年陆续提出各种数字发展战略,通过数字化驱动创新发展逐渐成为各国数字经济战略共同关注的焦点。中国在1994年全面进入互联网时代,经历了萌芽期、高速发展期和成熟期,我国数字化建设快速推进,利用数字化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转型升级,可以有效提升工作效率。然而,数字化发展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由于各区域间的经济环境差异较大,区域数字化发展的不均衡性日益突出。而且在实践应用过程中,如何加快推进数字化建设与区域融合发展等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特别是如何借助数字化驱动区域创新绩效的提升仍然处于研究探索阶段。
《大望》是李凤群2020年推出的长篇小说,讲述了四位老人因子女遗忘了自己而不得不回到故乡大望洲的故事。老赵、钱老师、孙老善、老李四位老人分别从上海、开城、南京、十里镇奔赴大望洲,并在孙老善的旧宅上演了一出自救突围的大戏。  李凤群坦言,《大望》探讨的是“赎罪”与体贴“惶恐”,剖析人的一生与关系。但在具体呈现上,《大望》的主题显然不止于此。赵钱孙李四人没有名字,他们的困境与突围也同无数中国老人一样,
期刊
我和父亲并排坐着。我们身后是另一张床,上面躺着他的病友,在新一轮的化疗之前,他们从不同的地方赶到这里,在病房相遇,就像同乘一个车次,路途很长,不知谁随时都有可能下车,比如康复出院,比如疗程结束,比如……当然新的旅客随之而来。同一个方向,特别是他们被归为一类乘客,彼此心照不宣,甚或无需打问,就建立起一种关系。他们客气地打招呼,谈话,公然谈论、询问和交流他们的病情。他们说着那些令人惊惧、痛苦、煎熬的词
期刊
我决定去北方。八月有雨,绵密细长。到九月,天放晴,秋天暴露原形。  我不知被何人邀请,加了那个微信群。群员不多,十三人。群名也不知何人所取——我叫多余。群员名字皆以我叫多余一号、我叫多余二号、我叫多余三号……依此类推,直到我——我叫多余十三号。顺理成章,我修改了自己的群名。除了这串代号般的群名,我对他们一无所知。而他们对我,想必亦是如此。  进群之前,我就决定去北方。可我就在北方啊。北方,呵,北方
期刊
2020年疫情期间,刚好搬迁到合肥滨湖新区居住不久,难得有机会宅家生活,边看书边整理零乱的书籍,成为我日常的功课。夹在《写作辞林》里的一张4元稿费单(复印件)映入眼帘,让我浮想联翩。  稿费单日戳1992年4月15日,落款《少年之友报》社,附言:200期。我自1976年在报刊发表作品,收到稿费单逾千份,没有留下一张,儿子的这张稿费单得以保存下来,有着爱和梦的交织。  1992年初春的一天,就读梅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