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竹纤维产业的发展,不但能解决棉纺织业成本不断上升以及与粮争地的问题,也将对中国的纺织业格局产生重大影响。竹纤维能否像莱卡一样,成为推动纺织业革命的新材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有句名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但与竹为邻的他恐怕想不到千年之后,竹子竟然可以加工成纺织、服装用纤维,成为“棉花”的替代品。竹纤维及其纺织品由于附加价值高,正成为一个被广泛看好的新兴产业。
竹纤维是一种新型纺织纤维,它的主要成分是从竹子中提取的纤维素,再生纤维素类纤维,属于黏胶纤维的高档品种。与传统的棉纤维比,竹纤维因为其抗菌、吸水、柔软和天然环保等特点,成为纺织市场的新宠。
提取竹纤维的竹类资源在中国十分丰富,南方各省都有分布。据统计,目前中国竹林面积为500多万公顷,并且近10年来以每年2.25%的增幅递增。竹产量1.3亿吨,约占世界总产量的1/3。竹纤维产业的发展,不但能解决棉纺织业成本不断上升以及与粮争地的问题,也将对中国的纺织业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纤维市场供需失衡
随着人口增长、人均纤维消费量的增加,全球纤维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以中国为例,2000年以来,中国国内纤维消费保持7%的增长速度。人均纤维消费量已从2000年的7.5公斤增长到目前的15公斤左右。但这一数字与发达国家人均纤维消费量30~40公斤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未来5~10年还可能保持在5%~7%的增长。
据世界主要权威化纤统计刊物《纤维研究》(Fiber Organon),统计,世界纺织纤维需求量从2003年6100万吨增长到2007年的7550万吨(含聚烯烃纤维,不含玻璃纤维和麻纤维),年均增长率5.6%。预计2007~2015年世界人口将增加7000万人,按2007年世界人均纤维消费10.9公斤/人保守估计,将增加纤维需求76.3万吨。另外其他领域纤维需求量也会增长。
目前纤维的主要来源有棉、麻、毛、丝等天然纤维,以及以合成纤维、再生纤维素纤维为代表的化学纤维。天然纤维由于受到资源限制,增长乏力。以棉为例,2007年中国整体纺纱量为2200万吨,其中纺纱用棉量为1100万吨。国内棉花产量为760万吨,还有约340万吨需要进口,存在着很大的产量缺口。2005年以来,每年进口化纤原料300多万吨,占国际市场的40%。每年国际棉花市场的一半被中国买走。预计到2010年,国内纤维加工总量将超过3000万吨。
由于棉花生产需要占用大量的耕地,而世界耕地资源日趋减少,中国则更为显著。2008年爆发的世界“粮食危机”已对粮食生产发出了警报,粮棉争地,棉价暴涨,棉花产量增长已非常有限。
而同时发生的“能源危机”也影响了合成纤维的发展前景。合成纤维是以石油为原料,石油价格的上涨和波动,影响了合成纤维的价格和稳定发展。专家认为,从长远看,石油需求量会越来越大,价格上涨是必然的。
为了解决纺织原料来源的瓶颈,业界正在研究和引入更多的再生纤维素纤维。此类纤维又称人造纤维,是以自然界存在的纤维为原料,经过人工处理,加工成可纺织的纤维。当下比较流行的天丝、莫代尔等面料正是此类纤维制成的c由于它们具有一些天然特性,在自然界更容易降解,符合了当前绿色环保的趋势,因此正成为纺织行业的新宠。2008年1~5月,中国就进口了22.7万多吨用于人造纤维的木浆,2007年全年为52.7万吨。
但是,在世界纺织原料市场上再生纤维素纤维一直是较紧缺的纺织原料。人造纤维浆粕主要以棉短绒、木材为原料。当前各国开始重视生态环境尤其是森林资源的保护,减少了木材的砍伐量。于是,海藻纤维、大豆纤维、秸秆纤维等都开始成为研究课题。而竹纤维的出现则让国内纺织业界眼前一亮。
竹“棉花”的优势
相比其他纤维原料,竹子具有很多优势。
原料成本低廉就高产的竹品种而言,每亩山田可产竹浆粕超过500公斤,而每亩棉花田至多生产100公斤棉浆。且竹子主要种植在山地、坡地,投入和维护成本较低。现在用来加工成竹纤维的有4~5种竹子,纤维含量在40%左右。一般5~6吨竹子可生产1吨竹浆粕,从理论上讲,所有的竹子都可加工成竹纤维,目前发现最低的纤维含量是18%左右。1吨竹纤维需1.1吨浆粕。1吨竹子的市场价在500元左右,而1吨竹纤维的价格在2.2万~2.5万元左右,利润空间相当大。
专家和业内人士指出,从长远看,资源紧张、人工成本加大都必然带动棉花、化纤价格的上涨,尤其是棉花在种植、采摘、生产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工。相比而言,竹纤维规模化生产后,成本要低很多。竹纤维产品价格与中高档棉制品相比,具有巨大的价格优势;与羊毛、羊绒、丝绸、大麻产品相比更低。
绿色环保显著 竹子多生长在远离环境污染的山区。生长过程中不需要化肥、农药等化学用品,本身就具备环保特点。加工成竹纤维后,在自然界容易降解,不会对环境产生污染。据估计,生产1吨棉花需要10亩耕地,按1吨竹纤维代替1吨棉花计算,3万吨竹纤维的产量就可节约30万亩可耕地资源。
性能优异 竹纤维的柔软程度超过棉花,它具备天然色泽,手感类似丝绸或者开司米。相比于其他纺织纤维,竹纤维在抗菌性、透气性、凉爽性、悬垂性、吸湿性、反弹性、耐磨性等方面具有更多优势,且染色性能优良、光泽亮丽。在纺织工艺上,再生竹纤维可采用环锭纺、转杯纺、喷气纺等方法加工,既可纯纺,也可与棉、天丝、莫代尔、麻、丝、涤纶、腈纶等纤维进行不同配比的混纺,基本上已解决了可纺性问题,可广泛应用于内衣裤、衬衫、运动装和婴儿服装,也是制作夏季各种时装及床单、被褥、毛巾、浴巾等的理想原料。
市场接受基础好 近年来人们的绿色意识越来越强,保健要求不断提高,在内衣、家纺消费领域,消费者对化纤产品的信任度呈下降趋势。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化纤类服装不利于人体健康,不利于环境保护,应尽可能穿全棉、丝绸、薄羊毛等天然性质的纤维织物,而且持这种消费观念的消费者不断增加。
从浙江安吉县谈竹庄有限公司所生产的竹纤维产品来看,其市场价格定位都比较高,同类产品相比,市场零售价会高出3~5倍,尽管如此,还是受到崇尚绿色环保消费群体的青睐与追捧。
从市场供需情况看,中国生态绿色纤维开发的步伐不仅滞后于消费,而且与纺织及服装企业的需求也不同步。据悉,莫代尔纤维多是从奥地利进口,有些技术含量高的纤维素纤维也是从欧洲引入。因此 国内生产企业加快竹纤维的开发步伐,是具备市场需求条件的。
竹纤维以天然、绿色、环保的形象更容易被消费者接受。另外在中国乃至东南亚,竹文化源远流长。消费者对于竹子有着美好的印象。竹纤维纺织品和服装都可以在竹文化方面挖掘品牌资源。
中国纺织品市场每年市场份额高达1.5万亿元,竹纤维可全面切入到这一庞大的市场领域,它所对应的下游市场涵盖了所有纺织行业。
竹纤维产业发展现状
竹纤维技术最早起源于美国和日本,但受到资源局限,并没有大规模产业化。2000年左右,国内开始研究,并于2002年进入产业化阶段,其产品是通过黏胶工艺加工生产的,这种工艺原来用于棉浆黏胶纤维的加工,生产工艺相对成熟。用竹粘胶纤维纺织或与其他纤维混纺,可以生产出手感极其柔软的纺织品。现在市面上看到的许多竹纤维衬衫、针织品、床单、袜子等就是竹黏胶纤维纺织品或竹黏胶纤维与其它纤维混纺、交织的纺织品。
目前,竹纤维产业是由竹子生产、竹浆粕制造、竹纤维生产、纺纱、织造、染整及成品加工等产业链条组成。生产竹纤维的企业比较少,主要有河北吉藁化纤有限责任公司、上海中纺物产发展有限公司、唐山三友集团、山东海龙股份有限公司等,湖南、浙江等地也有少量的企业生产竹纤维,但规模都比较小。目前,竹纤维受产能限制,基本处于供不应求阶段。
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中国竹纤维产量约为3万多吨,仍处于市场开发和上升阶段,且发展迅速。以吉林化纤集团旗下的河北吉藁化纤有限公司为例,该企业2003年正式生产竹纤维,产量由2300吨上升到2007年的1.55万吨,平均年增长达到168%。
2006年之后,市场上出现了很多竹纤维的日用系列产品及服装系列产品的专卖店,这些专卖店大多是以加盟的形式进行经营。特许方除少数企业有自身产品外,大多以品牌运作为主。
竹纤维纺织品市场的知名品牌谈竹庄、欧林雅、竹天下、个个爽、竹锦纺等,都是采用和产业链合作的方式,自己负责品牌和市场运作,而把生产、销售委托其他合作伙伴。这种产业链分工合作的方式,有利于竹纤维产业的共同发展。
一些大的纺织服装品牌,也开始涉足竹纤维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不过仅仅把竹纤维产品作为现有产品的补充,在产品研发和市场推广方面投入不足。据了解,目前像杉杉、雅戈尔、红豆、恒源祥、三枪、铜牛和罗莱家纺等很多知名品牌都有竹纤维产品面市。
北京梦狐服饰有限公司是国内较早从事竹纤维产品研发和生产的厂家,也是最早将竹纤维服装推向市场的企业之一。
目前,竹纤维终端产品主要集中在床上用品、毛巾、袜子等领域,低水平重复现象比较严重。相比其他纺织品而言,其产品不够丰富,可选余地少,虽然利润较高,但市场份额还微不足道。所以,终端品牌在加大市场推广力度的同时,还需加大研发方面的投入。
谁阻碍了竹纤维
竹纤维产业具有巨大潜力,但由于处于产业发展前期,目前发展过程中也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
原料生产工艺仍需改进目前采用的黏胶工艺需要消耗大量的水,在生产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污染。尤其是制浆过程中有大量的黑色工业废水排出,造成环境污染隐患。而处理这些污水的成本也很大,据北京梦狐宇通竹纤维研发中心项目经理张子宇介绍,排污设备复杂,投资成本高,大约要占总投资的一半左右。
此外,竹原纤维的生产工艺,它采用机械、物理的方法将竹子制成纤维。这种工艺生产的竹纤维更多地保留了竹纤维的特性。但据业内人士介绍,该技术消耗原料较多,需18吨原竹生产1吨竹纤维,而且成本接近3.6万元/吨,明显偏高。采用物理手段脱胶的竹纤维长度较短,可纺性差。在相当长时间内,只能适合小作坊方式的生产。
各种工艺都或多或少存在不足和瓶颈,未来还可能有新的工艺出现。在现有工艺基础上进行改进也是一种途径,据张子宇介绍,目前他们已研究出一种废液回收技术,并申请了专利。利用此项技术可以很好地提取废液中的木质素等物质,据称这类材料可用于精细化工,其价格相当于竹纤维的2~3倍。也表明竹纤维提取技术还有继续改进的空间。未来技术和工艺能力的发展可能改变竹纤维原料生产企业的竞争格局。
不断寻找原料和产品的最佳结合点 目前,国内在竹纤维终端产品开发能力上还非常欠缺。在织造过程中,由于竹纤维易吸湿、湿伸长大以及塑性变形大的特点,极易脆断。成衣制造中100%的竹纤维还没有很好地解决缩水性问题,手感与悬垂性也有待改善。
谈竹庄董事长毛才清认为,不同的纤维原料有不同的特性。比如竹纤维织成毛巾非常爽滑,但是1 00%的竹纤维织成的毛巾因为强度不够很容易产生钩丝,这个问题曾经困扰了他们一年。后来,他们把毛巾的底中用100%的棉,而面圈用竹纤维,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不同的终端产品对原料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如何把竹纤维的特性和终端产品的需求更好地结合起来是产业需要努力的一个方向。下游企业应综合考虑自身特点、纤维特性及市场需求,有重点地进行产品开发,集中有限的财力和物力加紧对一些关键技术的攻关突破。
提高市场推广的能力 专家指出,任何一种新型纤维从出现到被消费者认同,均需要一个很长的时期,竹纤维也不会例外。
中国林业协会曾经组织调研组对竹纤维产业进行调研,调研组负责人孙志刚表示,竹纤维有很多功能还只是在实验室和行业内部被熟知,消费者并不能很好地感知。纺织服装业在开发产品的时候,需要考虑如何让消费者感受到这些功能。
吴会俊表示,目前竹纤维产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原料利用、产品设计开发、生产工艺等方面还需要大量研究和改进,因此他认为现在一下子扩大规模不是好事,而应该采用和大品牌合作开发,从培育中高端市场开始。
找到行之有效的纤维鉴别和检测技术 目前,由于纤维鉴别和检测技术相对滞后,市场上不乏有以麻代竹的现象。河北吉藁化纤有限公司是全国竹纤维产量最大的企业,约占总产量的70%左右。其市场部经理朱焕友告诉记者,他们采用了产业联盟和吊牌的管理模式,主要在纱线和终端产品环节进行控制,检测合格的发给吊牌。
目前,吊牌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被引入到竹纤维产业。市场上主要吊牌竹纤维产品,除了吉藁的“天竹”吊牌,还有中纺物产的“云竹”吊牌。吊牌模式一方面可以加大产业联盟的力度,另一方面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市场行为,是一种值得借鉴和推广的模式。当年,杜邦在推广“莱卡”的时候就采用了这种模式,并创造了纺织行业一个知名国际品牌。
*****
竹纤维产业的发展,将带动产竹区域的经济发展,在竹子生产、采伐、收购、运输、浆粕制造等许多环节上提供就业机会。目前,在福建、四川、浙江等竹子高产区,政府对竹纤维产业都非常重视。福建等地政府还在科研项目经费方面提供了一定的支持。东华大学、吉林大学、中国科学院、浙江林业学院、中国纺织学院江南分院等国内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也在开展竹纤维的相关研究。这个新兴产业确实孕育着很多发展机会。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有句名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但与竹为邻的他恐怕想不到千年之后,竹子竟然可以加工成纺织、服装用纤维,成为“棉花”的替代品。竹纤维及其纺织品由于附加价值高,正成为一个被广泛看好的新兴产业。
竹纤维是一种新型纺织纤维,它的主要成分是从竹子中提取的纤维素,再生纤维素类纤维,属于黏胶纤维的高档品种。与传统的棉纤维比,竹纤维因为其抗菌、吸水、柔软和天然环保等特点,成为纺织市场的新宠。
提取竹纤维的竹类资源在中国十分丰富,南方各省都有分布。据统计,目前中国竹林面积为500多万公顷,并且近10年来以每年2.25%的增幅递增。竹产量1.3亿吨,约占世界总产量的1/3。竹纤维产业的发展,不但能解决棉纺织业成本不断上升以及与粮争地的问题,也将对中国的纺织业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纤维市场供需失衡
随着人口增长、人均纤维消费量的增加,全球纤维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以中国为例,2000年以来,中国国内纤维消费保持7%的增长速度。人均纤维消费量已从2000年的7.5公斤增长到目前的15公斤左右。但这一数字与发达国家人均纤维消费量30~40公斤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未来5~10年还可能保持在5%~7%的增长。
据世界主要权威化纤统计刊物《纤维研究》(Fiber Organon),统计,世界纺织纤维需求量从2003年6100万吨增长到2007年的7550万吨(含聚烯烃纤维,不含玻璃纤维和麻纤维),年均增长率5.6%。预计2007~2015年世界人口将增加7000万人,按2007年世界人均纤维消费10.9公斤/人保守估计,将增加纤维需求76.3万吨。另外其他领域纤维需求量也会增长。
目前纤维的主要来源有棉、麻、毛、丝等天然纤维,以及以合成纤维、再生纤维素纤维为代表的化学纤维。天然纤维由于受到资源限制,增长乏力。以棉为例,2007年中国整体纺纱量为2200万吨,其中纺纱用棉量为1100万吨。国内棉花产量为760万吨,还有约340万吨需要进口,存在着很大的产量缺口。2005年以来,每年进口化纤原料300多万吨,占国际市场的40%。每年国际棉花市场的一半被中国买走。预计到2010年,国内纤维加工总量将超过3000万吨。
由于棉花生产需要占用大量的耕地,而世界耕地资源日趋减少,中国则更为显著。2008年爆发的世界“粮食危机”已对粮食生产发出了警报,粮棉争地,棉价暴涨,棉花产量增长已非常有限。
而同时发生的“能源危机”也影响了合成纤维的发展前景。合成纤维是以石油为原料,石油价格的上涨和波动,影响了合成纤维的价格和稳定发展。专家认为,从长远看,石油需求量会越来越大,价格上涨是必然的。
为了解决纺织原料来源的瓶颈,业界正在研究和引入更多的再生纤维素纤维。此类纤维又称人造纤维,是以自然界存在的纤维为原料,经过人工处理,加工成可纺织的纤维。当下比较流行的天丝、莫代尔等面料正是此类纤维制成的c由于它们具有一些天然特性,在自然界更容易降解,符合了当前绿色环保的趋势,因此正成为纺织行业的新宠。2008年1~5月,中国就进口了22.7万多吨用于人造纤维的木浆,2007年全年为52.7万吨。
但是,在世界纺织原料市场上再生纤维素纤维一直是较紧缺的纺织原料。人造纤维浆粕主要以棉短绒、木材为原料。当前各国开始重视生态环境尤其是森林资源的保护,减少了木材的砍伐量。于是,海藻纤维、大豆纤维、秸秆纤维等都开始成为研究课题。而竹纤维的出现则让国内纺织业界眼前一亮。
竹“棉花”的优势
相比其他纤维原料,竹子具有很多优势。
原料成本低廉就高产的竹品种而言,每亩山田可产竹浆粕超过500公斤,而每亩棉花田至多生产100公斤棉浆。且竹子主要种植在山地、坡地,投入和维护成本较低。现在用来加工成竹纤维的有4~5种竹子,纤维含量在40%左右。一般5~6吨竹子可生产1吨竹浆粕,从理论上讲,所有的竹子都可加工成竹纤维,目前发现最低的纤维含量是18%左右。1吨竹纤维需1.1吨浆粕。1吨竹子的市场价在500元左右,而1吨竹纤维的价格在2.2万~2.5万元左右,利润空间相当大。
专家和业内人士指出,从长远看,资源紧张、人工成本加大都必然带动棉花、化纤价格的上涨,尤其是棉花在种植、采摘、生产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工。相比而言,竹纤维规模化生产后,成本要低很多。竹纤维产品价格与中高档棉制品相比,具有巨大的价格优势;与羊毛、羊绒、丝绸、大麻产品相比更低。
绿色环保显著 竹子多生长在远离环境污染的山区。生长过程中不需要化肥、农药等化学用品,本身就具备环保特点。加工成竹纤维后,在自然界容易降解,不会对环境产生污染。据估计,生产1吨棉花需要10亩耕地,按1吨竹纤维代替1吨棉花计算,3万吨竹纤维的产量就可节约30万亩可耕地资源。
性能优异 竹纤维的柔软程度超过棉花,它具备天然色泽,手感类似丝绸或者开司米。相比于其他纺织纤维,竹纤维在抗菌性、透气性、凉爽性、悬垂性、吸湿性、反弹性、耐磨性等方面具有更多优势,且染色性能优良、光泽亮丽。在纺织工艺上,再生竹纤维可采用环锭纺、转杯纺、喷气纺等方法加工,既可纯纺,也可与棉、天丝、莫代尔、麻、丝、涤纶、腈纶等纤维进行不同配比的混纺,基本上已解决了可纺性问题,可广泛应用于内衣裤、衬衫、运动装和婴儿服装,也是制作夏季各种时装及床单、被褥、毛巾、浴巾等的理想原料。
市场接受基础好 近年来人们的绿色意识越来越强,保健要求不断提高,在内衣、家纺消费领域,消费者对化纤产品的信任度呈下降趋势。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化纤类服装不利于人体健康,不利于环境保护,应尽可能穿全棉、丝绸、薄羊毛等天然性质的纤维织物,而且持这种消费观念的消费者不断增加。
从浙江安吉县谈竹庄有限公司所生产的竹纤维产品来看,其市场价格定位都比较高,同类产品相比,市场零售价会高出3~5倍,尽管如此,还是受到崇尚绿色环保消费群体的青睐与追捧。
从市场供需情况看,中国生态绿色纤维开发的步伐不仅滞后于消费,而且与纺织及服装企业的需求也不同步。据悉,莫代尔纤维多是从奥地利进口,有些技术含量高的纤维素纤维也是从欧洲引入。因此 国内生产企业加快竹纤维的开发步伐,是具备市场需求条件的。
竹纤维以天然、绿色、环保的形象更容易被消费者接受。另外在中国乃至东南亚,竹文化源远流长。消费者对于竹子有着美好的印象。竹纤维纺织品和服装都可以在竹文化方面挖掘品牌资源。
中国纺织品市场每年市场份额高达1.5万亿元,竹纤维可全面切入到这一庞大的市场领域,它所对应的下游市场涵盖了所有纺织行业。
竹纤维产业发展现状
竹纤维技术最早起源于美国和日本,但受到资源局限,并没有大规模产业化。2000年左右,国内开始研究,并于2002年进入产业化阶段,其产品是通过黏胶工艺加工生产的,这种工艺原来用于棉浆黏胶纤维的加工,生产工艺相对成熟。用竹粘胶纤维纺织或与其他纤维混纺,可以生产出手感极其柔软的纺织品。现在市面上看到的许多竹纤维衬衫、针织品、床单、袜子等就是竹黏胶纤维纺织品或竹黏胶纤维与其它纤维混纺、交织的纺织品。
目前,竹纤维产业是由竹子生产、竹浆粕制造、竹纤维生产、纺纱、织造、染整及成品加工等产业链条组成。生产竹纤维的企业比较少,主要有河北吉藁化纤有限责任公司、上海中纺物产发展有限公司、唐山三友集团、山东海龙股份有限公司等,湖南、浙江等地也有少量的企业生产竹纤维,但规模都比较小。目前,竹纤维受产能限制,基本处于供不应求阶段。
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中国竹纤维产量约为3万多吨,仍处于市场开发和上升阶段,且发展迅速。以吉林化纤集团旗下的河北吉藁化纤有限公司为例,该企业2003年正式生产竹纤维,产量由2300吨上升到2007年的1.55万吨,平均年增长达到168%。
2006年之后,市场上出现了很多竹纤维的日用系列产品及服装系列产品的专卖店,这些专卖店大多是以加盟的形式进行经营。特许方除少数企业有自身产品外,大多以品牌运作为主。
竹纤维纺织品市场的知名品牌谈竹庄、欧林雅、竹天下、个个爽、竹锦纺等,都是采用和产业链合作的方式,自己负责品牌和市场运作,而把生产、销售委托其他合作伙伴。这种产业链分工合作的方式,有利于竹纤维产业的共同发展。
一些大的纺织服装品牌,也开始涉足竹纤维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不过仅仅把竹纤维产品作为现有产品的补充,在产品研发和市场推广方面投入不足。据了解,目前像杉杉、雅戈尔、红豆、恒源祥、三枪、铜牛和罗莱家纺等很多知名品牌都有竹纤维产品面市。
北京梦狐服饰有限公司是国内较早从事竹纤维产品研发和生产的厂家,也是最早将竹纤维服装推向市场的企业之一。
目前,竹纤维终端产品主要集中在床上用品、毛巾、袜子等领域,低水平重复现象比较严重。相比其他纺织品而言,其产品不够丰富,可选余地少,虽然利润较高,但市场份额还微不足道。所以,终端品牌在加大市场推广力度的同时,还需加大研发方面的投入。
谁阻碍了竹纤维
竹纤维产业具有巨大潜力,但由于处于产业发展前期,目前发展过程中也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
原料生产工艺仍需改进目前采用的黏胶工艺需要消耗大量的水,在生产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污染。尤其是制浆过程中有大量的黑色工业废水排出,造成环境污染隐患。而处理这些污水的成本也很大,据北京梦狐宇通竹纤维研发中心项目经理张子宇介绍,排污设备复杂,投资成本高,大约要占总投资的一半左右。
此外,竹原纤维的生产工艺,它采用机械、物理的方法将竹子制成纤维。这种工艺生产的竹纤维更多地保留了竹纤维的特性。但据业内人士介绍,该技术消耗原料较多,需18吨原竹生产1吨竹纤维,而且成本接近3.6万元/吨,明显偏高。采用物理手段脱胶的竹纤维长度较短,可纺性差。在相当长时间内,只能适合小作坊方式的生产。
各种工艺都或多或少存在不足和瓶颈,未来还可能有新的工艺出现。在现有工艺基础上进行改进也是一种途径,据张子宇介绍,目前他们已研究出一种废液回收技术,并申请了专利。利用此项技术可以很好地提取废液中的木质素等物质,据称这类材料可用于精细化工,其价格相当于竹纤维的2~3倍。也表明竹纤维提取技术还有继续改进的空间。未来技术和工艺能力的发展可能改变竹纤维原料生产企业的竞争格局。
不断寻找原料和产品的最佳结合点 目前,国内在竹纤维终端产品开发能力上还非常欠缺。在织造过程中,由于竹纤维易吸湿、湿伸长大以及塑性变形大的特点,极易脆断。成衣制造中100%的竹纤维还没有很好地解决缩水性问题,手感与悬垂性也有待改善。
谈竹庄董事长毛才清认为,不同的纤维原料有不同的特性。比如竹纤维织成毛巾非常爽滑,但是1 00%的竹纤维织成的毛巾因为强度不够很容易产生钩丝,这个问题曾经困扰了他们一年。后来,他们把毛巾的底中用100%的棉,而面圈用竹纤维,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不同的终端产品对原料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如何把竹纤维的特性和终端产品的需求更好地结合起来是产业需要努力的一个方向。下游企业应综合考虑自身特点、纤维特性及市场需求,有重点地进行产品开发,集中有限的财力和物力加紧对一些关键技术的攻关突破。
提高市场推广的能力 专家指出,任何一种新型纤维从出现到被消费者认同,均需要一个很长的时期,竹纤维也不会例外。
中国林业协会曾经组织调研组对竹纤维产业进行调研,调研组负责人孙志刚表示,竹纤维有很多功能还只是在实验室和行业内部被熟知,消费者并不能很好地感知。纺织服装业在开发产品的时候,需要考虑如何让消费者感受到这些功能。
吴会俊表示,目前竹纤维产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原料利用、产品设计开发、生产工艺等方面还需要大量研究和改进,因此他认为现在一下子扩大规模不是好事,而应该采用和大品牌合作开发,从培育中高端市场开始。
找到行之有效的纤维鉴别和检测技术 目前,由于纤维鉴别和检测技术相对滞后,市场上不乏有以麻代竹的现象。河北吉藁化纤有限公司是全国竹纤维产量最大的企业,约占总产量的70%左右。其市场部经理朱焕友告诉记者,他们采用了产业联盟和吊牌的管理模式,主要在纱线和终端产品环节进行控制,检测合格的发给吊牌。
目前,吊牌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被引入到竹纤维产业。市场上主要吊牌竹纤维产品,除了吉藁的“天竹”吊牌,还有中纺物产的“云竹”吊牌。吊牌模式一方面可以加大产业联盟的力度,另一方面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市场行为,是一种值得借鉴和推广的模式。当年,杜邦在推广“莱卡”的时候就采用了这种模式,并创造了纺织行业一个知名国际品牌。
*****
竹纤维产业的发展,将带动产竹区域的经济发展,在竹子生产、采伐、收购、运输、浆粕制造等许多环节上提供就业机会。目前,在福建、四川、浙江等竹子高产区,政府对竹纤维产业都非常重视。福建等地政府还在科研项目经费方面提供了一定的支持。东华大学、吉林大学、中国科学院、浙江林业学院、中国纺织学院江南分院等国内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也在开展竹纤维的相关研究。这个新兴产业确实孕育着很多发展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