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变革时代的新闻理念与实践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ixin_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媒体改变了新闻生产和信息获取的方式,也改变了我们在传统媒体时代对大众媒介生产规范及新闻形态的认知。在媒介变革时代,新闻教育应该以更加开阔的时空视野重新发现专业价值,进而重塑自身知识体系及教学模式。在对概念和规范进行反思的基础上,从理念、内容及方法层面重新把握新闻的内核,并以观念重构与能力培养为中心,在沟通与对话中激发学生的多元能力。
  关键词:媒介变革;新闻采访写作;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3-0146-03
  新闻传播实践与媒介技术的变革密不可分,新媒体时代的新闻生产不可避免地受到技术、观念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新媒体技术带来前所未有的新闻现象,传统新闻形态也随之发生变迁。在传统媒体遭遇生存压力的同时,种种新媒体平台正在快速兴起与形成,新闻传播的方式越来越从“演讲式”转变成“对话式”[1]。
  在看似“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新闻实践的重要性不断增强而非减弱。由于媒介变革带来的多元信息渠道及其对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课程设置也需要向理念重构与能力培养为中心转变。作为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基础性教学内容,《新闻采访写作》虽然属于实务类课程,但绝不仅仅是停留在工具化的技巧传授,而应是一整套新闻理念和实践能力的体现。随着媒介技术环境的变迁,《新闻采访写作》课程的教学也期待顺应时代发展,在重新理解新闻概念和传播实践的基础上,对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进行探索式改革。
  一、教学理念:重新理解新闻实践和新闻教学
  从历史传统来看,新闻传播教育的使命是“培养新闻专业人才,以推进大众传播的发展来促进人类的信息交流,促进人类社会的民主和进步”[2]。蔡雯认为,从人类的信息传播活动的历史变迁做纵向分析,在网络传播特别是社交媒体出现之前,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是新闻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新闻传播学科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也主要以这些媒体的人才需求标准为依据,而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播媒体和大众传播主导人类信息交流的状况,社交网络和移动终端已经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和交流意见的主要渠道,而UGC、新闻众筹、数据新闻甚至虚拟现实新闻(VR news)等,也都从不同侧面展现出技术变革对新闻生产和传播模式的影响[2]。
  在新技术纷扰的当下,被工具所牵引是实务类课程具有滞后性的重要原因。与其迷失在不断变幻的媒介环境中,不如抽身通往理论层面进行深入思考,有时需要我们与现实“拉开充足的距离”以“审视自身的观察立场和角度”[3]。例如,关于什么是“新闻”这个基本问题,有学者建议循着舒德森的思路再次“发掘新闻”[4],重新审视“新闻”的定义。
  黄旦曾在不同场合谈到对“新闻”概念的反思,指出我们熟悉的以职业化方式操作新闻的大众传媒,是印刷报纸时代的产物,在传统媒体时代我们对大众媒介的生产及其规范已习以为常,而当新媒体侵入之后,改变了新闻生产和获取的方式,新闻作为一种知识也发生了变化。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新闻内核及其衡量标准,如果还参照原先的教材和知识体系来教授新闻业务课,就难免落入狭隘的视野。新闻教育应将媒介的维度考虑其中,“要让学生知道,这样一种写作规范是在什么样的媒介环境中操作的”,使学生“从知识中领悟媒介变化与实践的关系”,举一反三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5]。正因为新媒体时代以往的观念和理论在经验层面不断遭受挑战,所以深层次的认识论问题亟需得到关注,在教学中亦需要理论反思与实践培养相结合。比如,大众媒介时代的新闻“真实”与“时效性”都是报纸时代的产物,与大众传媒的媒介特性及其社会定位密切相关,而新媒体环境对于时间和空间界限的打破,则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新闻规范。
  当然,在业务教学中践行理论思考对教师的挑战是“整个话语方式的改变”,包括所“熟悉的教学路径和资源的改变”[5]。而作为新闻实践的采访与写作课程教学,正应是这种新教学观念的体现。
  二、教学内容:技术更迭中新闻的“变”与“不变”
  如前所述,新闻生产的方式与新闻的面貌既受制于特定的社会结构、组织文化与行为行动者的个体,同时也反作用于其所处的社会情境。新媒体时代,便捷的传播渠道提高了获知和核实事实的效率,表现为信息产品的总量增加和深度增加。王辰瑶曾指出传播技术对于新闻“事实”带来的革命性变化,认为传统新闻专业主义关于“事实”的一套操作程序,如“明确5W的事实要素、精确记录了直接引语、使用不同信源交叉印证的核实技术”,都旨在帮助新闻回答“发生了什么”这一问题,而未来新闻有可能不仅是“关于事实的知识”,也是“关于事实的知识的知识”[6]。
  再比如课程内容中关于“新闻价值”的讨论,一直以来国内学界通常将新闻价值分为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和趣味性五要素,然而伴随着技术突变和时空边界的消失,“新闻的内涵和新闻价值标准通常会因为时间感、空间感、速度感和社会关系的重构而发生变化”,“网络新媒体的技术革命已经改变了新闻生产方式以及人们对新闻的理解,如果依然在固有的大众传播语境下观照新闻价值,那么我們将无法真正理解互联网时代的新闻活动”[7]。
  新闻形态的显著变迁并不表明新闻特性完全无章可循,在颠覆性媒介革命中,我们需要探讨技术更迭下新闻的“变”,更需要探寻新媒体介入后新闻的“不变”。立足于更加纵深和宽广的时空观看待新闻的规律,有利于增强学生“联系背景看当下的思维、从历史中把握现实坐标的意识”[1],并培养学生对现实复杂性的认知,强化其社会判断能力和社会调查水平。
  例如,作为一种影响深远的新闻写作方式,“倒金字塔”结构打破了时间顺序结构并消除了除“事实”之外的繁琐叙述,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加工新闻信息的方式,创造出与文学表述形式相区别的新闻文体。在讲解“倒金字塔”写作结构时,除了“倒金字塔”组织原则这类常规知识点之外,还需要为学生补充“倒金字塔”诞生之时电报的发明与美国南北战争爆发这两个重要的历史背景,突出“倒金字塔”文体对现代新闻所具有的里程碑意义,即它首次将新闻特殊的价值取向体现在新闻报道的独特形态中,为新闻内容寻找到适应自身的写作形式,同时导致新闻语言结构的变化,并通过分享经典写作案例与学生一起探讨其写作优势与缺陷。此外,还可将“倒金字塔”写作结构延展至“倒金字塔”思维。重视快速交流和快速接受的“倒金字塔”思维在报刊杂志的排版、电视节目编排中均有显著体现,在充满碎片化和非线性阅读的新媒体时代更不乏对“倒金字塔”思维的运用。新兴媒体结合自身媒介特点对新闻表达的传统结构进行加工,使之更适应当前的新闻阅读需要,在标题、导语、结尾、图片和超链接方面对“倒金字塔”结构的改进,都可避免因缺少悬念与文采、对重要性人为设置以及存在“三度反复”质疑的模式化写作缺陷。   发现故事、讲好故事是不同形态新闻的共性需求。李希光曾指出,在新闻媒体产业剧烈变革的网络时代,“故事在哪里?”这个问题应重新被重视:无论在新媒体还是旧媒体时代,故事都应该是新闻传播学植入学生大脑的基本问题,用于指导和建构新闻作品最贴近人本性的深层问题[8]。无论新闻事件的大小及性质,发现故事和讲好故事,需要培养新闻从业者对社会的敏锐观察力、聚焦能力、文字叙述能力以及对细节的捕捉能力,判断真正的新闻故事在哪里,并通过鲜活生动的文字、画面或声音讲述出来。
  数字技术改变着信息的流动方式,也改变着新闻使用者的接受方式。信息的一次采集、多介质发布迫使各媒体在推陈中出新,根据不同的媒体特性实现资源互换与功能互补。在新闻采写的教学内容中,贯穿始终的是培养学生摆脱惯性思维的束缚,在日常生活中培养独立思考与求证的习惯,对人物故事持有热情及好奇心,从“对于与人自身以及人所置身的世界的密切相关的过去的事的陈述”中发现“好故事”[9],并通过叙事和语言体现传播的社会责任与人文关怀。
  三、教学方法:激发多元能力的参与和对话
  传统“新闻采写”教学内容设计与实施的重心与方向是以知识传授为核心,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围绕规定教材进行教学,难以适应现今带有新技术特征的多种新闻形态的需求。新媒体时代的实务课教学除了继承和发扬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优势教学方法之外,还应重视互动教学并借助新媒体手段,有效提高课程的应用性与学生的积极性。
  通常案例教学法是重点选取近期典型的新闻事件作为案例,通过讲、评、练的方法让学生参与其中。对于案例的分析,教师与学生充分互动,通过优秀案例引导学生领悟新闻采写的理念与技巧。此外,在教学案例设计中,还可以安排学生以分组的形式完成一则新闻主题的全部采写流程,包括获取新闻线索、明确报道思想、创造访问条件等采访前的准备以及深入新闻现场的提问与观察、倾听与记录,提炼主题、整理新闻素材、撰写新闻稿件等全过程,然后分小组进行工作汇报与作品展示。这种学生自主参与,教师结合小组案例进行指导归纳的形式鼓励团队协作和现场教学,在分享彼此思考时使互动更加充分。此外,作为不少“新闻采写”课程教师提倡的训练方法,课前新闻播报环节在学生深入解读新闻的基础上帮助其增强新闻敏感和关注新闻的积极性,并通过参与分析达到融会贯通的知识转化目的。除专职教师外,还可以定期邀请业界记者走进课堂,与学生分享来自新闻采写一线的鲜活故事,也有助于培养新闻学子与媒体的亲近性,增强其媒介认知。
  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搭建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多层次实践平台,在实践训练中延伸课堂也必不可少。课程实践平台可以包括地方纸媒、电子媒体、网络媒体等校外传统媒体平台以及校报校刊、校园广播和电视台、校园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等校内新闻采制平台。其中,微信公众号因其资源的广博性和技术的可操作性,成为新闻学子练习采制符合现今阅读习惯和审美需求的多媒体新闻样态的新兴阵地。针对媒体的特性,新媒体写作更加强调浅显易懂,文字多具有可扫描性,多层次的信息能够帮助读者快速获取内容。因此,擅长改写是新媒体时代提出的写作要求,新闻报道应既能将有重大价值的选题写成具有影响力的深度长文,也应能够适应新媒体的需求形成精悍简练的易读短文。目前,一些高校的新闻学子已经开始尝试制作以H5页面形态呈现的多媒体调查类新闻作品,诸如此类的教学实践值得推广。
  教学方法的改革也要求课程的考核方式从成绩考核转变为过程考核,注重以学生的采访表现和新闻作品作为考核的主要指标,将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等综合素质纳入考量,取而代之传统的考卷定成绩。例如在分小组的采写案例展示中,可由学生介绍本组的采访准备和成员分工、采写困难及解决办法、作品优缺点及采写体会和感想等,教师通过提问、倾听和交谈帮助学生们领会其中重要的新闻要素和经验知识。在对话式的教学和考核中,激发学生的独立精神和在新闻实践中的自信[8]。
  四、结 语
  新媒体环境下的传媒行业正在发生巨大变革,从过去以传统媒体、主流媒体、机构媒体为核心的“新闻传播舆论场”逐步转变为专业媒体、平台媒体和自媒体协同互补的“公共传播舆论场”,有学者曾主张在新闻教育中“将新闻采写和报道过程本身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来加以研究和反思”,“超越简单的技能总结和工具介绍”,提升新闻教育的学理性和科学性,将长期以来过于注重的媒介生产转向更加广泛的传播实践,同时提出新闻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应从“面向行业机构培养职业新闻人才”拓展至“面向社会培养对新闻业具有认知、研究和参与精神的人才”[1]。倘若以这种“公共对话促进者”为教学培养目标,那么新闻实务类课程就离不开与新闻理论和新闻史学的相互融通,甚至离不开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在沟通与对话中,强化新闻学子的素质,提升其多媒体叙事能力、数据调研能力、社会责任和伦理规范以及对复杂社会把握与认知的反思批判精神。在媒介变革的时代,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新的高度重新发现专业价值,从而重塑自身行为模式,这也许是实现新闻教育初衷与理想的可行路径,也是现阶段新闻实务类课程改革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 张志安.从新闻传播到公共传播——关于新闻传播教育范式转型的思考[J].暨南学报(哲社版),2016(3).
  [2] 蔡雯.新闻传播教育的使命与创新——基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改实践的思考[J].青年记者,2016(1).
  [3] (美)彼得斯著.何道宽译.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4] (美)迈克尔·舒德森.发掘新闻:美国报业的社会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 黄旦,王辰瑶.如何重新理解新闻学——学术对话录[J].新闻記者,2016(7).
  [6] 王辰瑶.未来新闻的知识形态[J].南京社会科学,2013(10).
  [7] 胡翼青,李子超.重塑新闻价值:基于技术哲学的思考[J].青年记者,2017(2).
  [8] 李希光.新闻采访写作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9] 潘知常.讲“好故事”与“讲好”故事[J].东方论坛,2006(6).
  [责任编辑:传馨]
其他文献
摘 要:中国新媒体出现了四个显著的变化:其一,微传播成为主流传播方式;其二,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正在加速融合;其三,新媒体的社会化属性增强;其四,新媒体安全成为最重要的国家战略。陕西20家较有影响的传统媒体已开启了微信公众号新媒体平台,本文通过统计这20家微信公众号传播度和传播内容,试图探寻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后在传播内容和传播度上的相互影响与发展前景,以及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关键词:微信公众
期刊
摘 要:选题是节目创作的基础,在谈话节目中,“讨论什么内容”即话题是节目的三要素之一。话题内容直接决定着节目走向和风格,也决定着主持人和嘉宾的表现。作为娱乐谈话节目在话题选择和设计中有一些共通之处。本文以热播栏目《奇葩说》为例,运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对其辩论题目进行梳理、分类和归纳,总结话题类型。《奇葩说》在选题方面的年轻化、具体化、娱乐化、思辨性等特征,具有典型意义。  关键词:娱乐谈话节目;《奇
期刊
摘 要:平台可以是现实空间,也可以是虚拟空间。社会化媒体是一种新型的网络媒体平台。文章从社会化媒体平台服务差异化、多属现象和非对称性的竞争模式入手,用平台经济理论的视角分析社会化媒体平台的商业模式,认为在如今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社会化媒体平台讲求社会效益时,还需要赢利,其商业模式的构建包括盈利的目的。然而,曾经免费的单一信息流商业模式不能支撑社会化媒体平台的长久发展。所以,为保持发展的持续性,社会化
期刊
摘 要:当前网络电台音乐节目质量参差不齐,其主要问题是一些创作人员因过分注重渲染节目的情绪而忽略了更具听觉延伸意义的音画效果。对视觉和听觉特征的了解和把握,是构筑良好音画效果的前提。网络电台音乐节目的创作者们应始终以情感为核心,通过对节目大胆创新,拓展听觉空间,使听众产生共鸣。  关键词:电台音乐节目;音画效果;节目策划;主持人语言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
期刊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国民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提升,观众对综艺娱乐类节目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韩国各种电视节目在我国各大网站的点击率一直居高不下。本文通过对韩国的户外真人秀电视综艺节目《Running Man》进行多角度的剖析,发掘其闪光之处,从而为中国综艺节目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导向作用。  关键词:韩国电视综艺节目;创新性;《Running Man》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 要:在文化全球化和大众文化、主流文化受到人们高度重视的今天,为地方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提供巨大推动力的地域文化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许多大众媒介都涌现出不少方言类节目,对维护地域文化安全起到重要作用。文章以武汉方言广播节目《好吃佬》为例,从提升文化地位,增强文化自豪感,为地域文化提供传播阵地,增强地域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促进地域文化拥有多样化传播手段等方面,分析了该类节目对地域文化安全的意义
期刊
摘 要:医学学术期刊大众化传播是适应互联网时代发展趋势的要求的,是时代赋予学术期刊的责任。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人们阅读模式被改变,习惯运用碎片化的时间在任何场合阅读任意自己感兴趣领域的知识。这种模式下,紙质刊物的阅读市场份额被很大程度压缩。为了迎合这种阅读模式的改变,刊物势必要与互联网融合。学术期刊通过新媒体传播,内容被精简、碎片化,甚至大众化以满足各类人群的需求。这种传播给学术期刊带来了新的读者群
期刊
摘 要:虚拟现实新闻是虚拟现实技术催生下的新闻报道方式。新闻媒体是国家和公民两个行为主体之间权力和权利的传声筒。相比公共领域中各阶层传播资源和权力的又一次分配,虚拟现实新闻的出现带着精英文化狂欢的色彩。本文秉持传播政治经济学分析视角,从科技的政治属性和信息传播的社会性出发,认为VR新闻虽在讲以农民工和产业工人为对象的故事,但却并未给他们话语权力;传播资源的分配很大程度上依然在富裕阶层中进行,VR新
期刊
摘 要:医学期刊具有服务性、学术性特征,学术的发展,读者需求层次的提高,都要求医学期刊进行改革和创新。医学期刊的改革进而创新不单是信息交流、学术发展的现实需求,也是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客观需要。本文阐述了医学期刊改革和创新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以《中华全科医学》为例,针对医学期刊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其改革和创新的措施,以期更好地促进医学期刊的创新和发展,对同行有所帮助和启发。  关键词:新常态
期刊
摘 要:融媒时代,“双创”人才培养对高校实现自身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责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立足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探讨了校园媒体整合与“双创”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提出在高校建立“媒体实验室模式”的基本构想。  关键词:融媒时代;“双创”人才培养;校园媒体整合;媒体实验室;众创空间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3-0144-02  随着“大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