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滇南特有的少数民族舞蹈中仿生学舞蹈是极为重要的文化意识形态,在模仿动物肢体语言的呈现方式后,为舞蹈艺术注入了全新的审美价值。本文从仿生学角度分析了滇南特有少数民族舞蹈的艺术表现形式,并就其审美价值、娱乐价值、文化价值、传承价值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以便重新审视仿生学舞蹈的艺术价值提供参考,并为舞蹈艺术形式的发展与传承提供借鉴。
关键词:滇南地区 少数民族舞蹈 仿生学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7-0085-02
一、仿生学舞蹈概述
仿生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由美国学者斯蒂尔提出,是以生物学角度分析机械原理的学科类型。而其历史渊源甚早的少数民族舞蹈中通过模仿动物肢体形态而发展的舞蹈类型,是少数民族舞蹈的仿生学研究方向。远古时期人类征服自然并与自然和谐共处,将自然界中的动物形象描绘于文化体系内核之中,在不断效仿动物身体形态之后,从中习得展现肢体动作美学特征的艺术形象。通过传统打击乐器的配合,加以艺术形态的构建,结合韵律演化,便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仿生学舞蹈。流传至今,仿生學舞蹈将动物形态的艺术美感充分表达,并融入了艺术家对于自然的理解与感悟,进而呈现出具有娱乐性、表演性、文艺性、动态美的民族舞蹈文化积淀,既是对仿生学舞蹈的传承与发展,也是在仿生学视角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学思想,对舞蹈艺术形态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滇南的区域界定及仿生学舞蹈类型
(一)滇南地区特有的少数民族分布
滇南,即云南省南部地区,因云南省简称为滇,又位于中国南端,故而又称滇南。滇南地区涵盖了玉溪、红河、思茅、西双版纳四个板块,其中生活着诸多特有的少数民族,包括了基诺族、布朗族、德昂族、佤族、傣族、哈尼族、拉祜族等。滇南地区各民族在发展历程中保存了大量具有仿生学特征的舞蹈艺术,是我国少数民族舞蹈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艺术价值的重要表现。
(二)滇南地区仿生学民族舞蹈类型
滇南地区各民族在自身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形成了对于动物肢体语言的特殊理解,可以从动物仿生角度予以诠释,具体的舞蹈类型包括了祭祀舞蹈、丧葬舞蹈、娱乐性舞蹈、表演性舞蹈、教育舞蹈等。通过模仿动物生活习性刻画优美舞姿创建了基于仿生学特征的舞蹈类型,诸如哈尼族白鹇鸟舞、木雀舞等;傣族的孔雀舞、白象舞、鱼舞等;佤族的狗舞、象脚鼓舞、剽牛舞等;拉祜族的葫芦舞里也注入了诸多模仿动物形态语言的舞蹈元素。这些以仿生学为艺术写照的少数民族舞蹈既是我国民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舞蹈艺术的重要文化价值体现。
三、仿生学在滇南特有少数民族舞蹈中的文化价值解析
(一)诠释自然和谐的审美价值
各民族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模仿动物肢体语言,将舞蹈形态凝练为具有仿生学特征的舞蹈类型,以兽、鸟、鱼、虫的动作形态描绘动物在自然环境下的美学特征,进而为我国少数民族舞蹈创建了不同的审美维度,并诠释了仿生学的舞蹈艺术形态。这样的审美价值在少数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了积极的影响力,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在舞蹈中锋芒毕露。诸如傣族和佤族每逢泼水节都要扎白象、马鹿跳舞,以祈求上苍保佑风调雨顺,这种基于美好生活愿望,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文化内涵积淀了少数民族在不同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审美价值体验。以马鹿舞为例,是将两只马鹿呈现在同一舞台,表演者更多倾向于腿部肢体动作的和谐度,以走步、跳步、点步、碎步跑、起伏步等动作表现自然环境下动物生活的形象规律,适当加以彩绘,利用鼻、眼、牙、嘴、尾等随意摆动的自然姿态向生态文明表意感恩和崇敬。在农耕时期依靠自然力量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过于苛刻,但是滇南地区少数民族不卑不亢的人文内涵在仿生学舞蹈中得以充分体现,也是仿生学舞蹈突出自然和谐之美的重要价值取向。
(二)烘托盛典氛围的娱乐价值
娱乐是舞蹈艺术创造的精神文明,同时也是少数民族舞蹈中具有烘托节日氛围的娱乐功能,这种娱乐性需要从双重文化内涵予以审视,分别为“自娱”和“娱人”。一方面,自娱的特征表现较为突出,是滇南地区少数民族在劳作期间对于生活美好向往的表达。诸如,哈尼族舞蹈作品中的《捉泥鳅》,便是哈尼族人民在农耕时节劳作于梯田间,对于生产生活的文化再现,通过借助农具作为舞蹈道具,模仿捉泥鳅的诙谐幽默形式,传递出农耕文化中自给自足的独特魅力。另一方面,娱人的文化价值取向在于引导观众视听,进而烘托节日盛典的娱乐氛围。以佤族的狗舞为例,虽然舞风古朴粗犷,但却热情奔放,在佤族特有的新火节、播种节、新米节都会将此舞蹈作为主要的娱乐文化载体,从而祈祷风调雨顺共庆丰收。而象脚鼓舞更是流传于傣族、阿昌族、景颇族、德昂族、布朗族等少数民族的仿生学舞蹈类型,通过模仿大象苍劲有力的物资形态展现人民对于喜庆欢快的生活向往。
(三)历史文化凝练的传承价值
民族舞蹈具有群众舞蹈的通俗性、趣味性、普及性、观赏性以及自娱自乐的诸多文化特征,既是对民族文化的再现,也是其传承与发展的根本溯源。仿生学少数民族舞蹈朴实无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形象生动,刻画了少数民族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希望,其中的信仰内涵、文化基调、形态意识等从不同角度审视了少数民族文化底蕴的呈现方式。随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传承仿生学舞蹈的人力资源日渐匮乏,对于历史文化凝练出的人文写照逐步弱化。为了加强其文化色彩的真实性及仿生学特征,云南红河州歌舞团此前编排了《白鹇鸟与棕扇》的仿生学民族舞蹈,将扇子作为模拟哈尼族信仰中白鹇鸟艺术形象,突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文化内涵,并获得第六届荷花奖。对于历史文化凝练出的特色艺术形式,需要在特定的文化角度予以斟酌,滇南特有少数民族舞蹈中突出了较高的传承价值,是保存极为完整的传统民族文化。傣族白象舞最早见于《杂宝藏经》《贤遇经》《太子须大拿经》等诸多典籍。傣族孔雀舞作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代表,可以追溯至一千年前,傣族领袖召麻栗杰数模仿孔雀的优美姿态而学舞,后经历代民间艺人加工最终形成了孔雀舞的表演形式。由此可见,滇南特有的仿生学少数民族舞蹈不仅具备了审美价值和娱乐价值,其历史文化脉络的传承价值也是极为重要的文化标志。 (四)民族文化传播的艺术价值
滇南地区特有的少数民族仿生学舞蹈在表演形式上融合了动物形态,传递出更为积极的人文价值取向,并在文化传播效果上达到了较高的国际影响力。以杨丽萍创作并表演的《雀之灵》《雀之恋》为代表,现今舞蹈界流行的“孔雀舞”跳法,是吸纳了传统孔雀舞特色的现代舞蹈,与传统孔雀舞在服装、表演方式上继承了仿生学的形象特质,同时又在文化传播方向上注入了现代美学的感官体验维度。2011年由凤凰卫视评选的影响世界华人大奖中,杨丽萍以《雀之灵》的国际影响力荣获嘉冠,是滇南地区特有的少数民族仿生学舞蹈向国际传播我国民族文化的总要代表作品之一。哈尼族仿生学舞蹈曾在中华鼓舞大赛中荣获最高奖项山花奖,并在意大利蒙特卡尼第8届国际旅游电影节上获最高奖项苍鹭奖,再一次证实了少数民族仿生学舞蹈在世界文化中的传播影响力,也是滇南地区特有的少数民族仿生学舞蹈在民族文化传播中最为突出的艺术价值升华。在我国高度提倡文化自信的背景下,将少数民族仿生学舞蹈作为特殊的文化载体,突破国际交流的文化芥蒂,更加有助于世界人民了解我国文化特征,在得到国际文化认同之后,也能够再次激发我国人民对于仿生学舞蹈的文化自信。因此,基于文化传播的角度而言,具备仿生学特征的少数民族舞蹈为文化传播注入了积极的创造力与影响力,是极为重要的民族文化传播路径,具有无可替代的艺术价值。
四、结语
综上所述,滇南地区由于地理分布和歷史发展的特殊性,形成了具有特色风格的少数民族仿生学舞蹈,其艺术形式丰富,展现了少数民族对于自然和谐之美的定义和憧憬,同时烘托了节日盛典气氛具有极为重要的娱乐性价值。而且作为传统民族文化的载体,仿生学舞蹈突破了语言交流障碍,向世界人民展现了我国民族舞蹈中的文化内涵,是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现。为了进一步支持我国少数民族舞蹈艺术发展,应当将少数民族仿生学舞蹈作为重点保护对象和传承范式,进而为我国文化保留其艺术瑰宝的意识形态,支持仿生学舞蹈的再次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健.影响滇南特有少数民族动物仿生舞蹈文化传承因素[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8,(01):73-74.
[2]张健.滇南特有少数民族动物仿生舞蹈的教育价值[J].艺术科技,2017,30(02):19+36.
[3]张丽.云南少数民族舞蹈图腾在公共艺术中的应用[J].黄河之声,2016,(01):124-125.
[4]杨兰.浅谈云南少数民族广场舞蹈的传播及文化价值[J].当代体育科技,2014,4(17):183-184.
关键词:滇南地区 少数民族舞蹈 仿生学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7-0085-02
一、仿生学舞蹈概述
仿生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由美国学者斯蒂尔提出,是以生物学角度分析机械原理的学科类型。而其历史渊源甚早的少数民族舞蹈中通过模仿动物肢体形态而发展的舞蹈类型,是少数民族舞蹈的仿生学研究方向。远古时期人类征服自然并与自然和谐共处,将自然界中的动物形象描绘于文化体系内核之中,在不断效仿动物身体形态之后,从中习得展现肢体动作美学特征的艺术形象。通过传统打击乐器的配合,加以艺术形态的构建,结合韵律演化,便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仿生学舞蹈。流传至今,仿生學舞蹈将动物形态的艺术美感充分表达,并融入了艺术家对于自然的理解与感悟,进而呈现出具有娱乐性、表演性、文艺性、动态美的民族舞蹈文化积淀,既是对仿生学舞蹈的传承与发展,也是在仿生学视角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学思想,对舞蹈艺术形态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滇南的区域界定及仿生学舞蹈类型
(一)滇南地区特有的少数民族分布
滇南,即云南省南部地区,因云南省简称为滇,又位于中国南端,故而又称滇南。滇南地区涵盖了玉溪、红河、思茅、西双版纳四个板块,其中生活着诸多特有的少数民族,包括了基诺族、布朗族、德昂族、佤族、傣族、哈尼族、拉祜族等。滇南地区各民族在发展历程中保存了大量具有仿生学特征的舞蹈艺术,是我国少数民族舞蹈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艺术价值的重要表现。
(二)滇南地区仿生学民族舞蹈类型
滇南地区各民族在自身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形成了对于动物肢体语言的特殊理解,可以从动物仿生角度予以诠释,具体的舞蹈类型包括了祭祀舞蹈、丧葬舞蹈、娱乐性舞蹈、表演性舞蹈、教育舞蹈等。通过模仿动物生活习性刻画优美舞姿创建了基于仿生学特征的舞蹈类型,诸如哈尼族白鹇鸟舞、木雀舞等;傣族的孔雀舞、白象舞、鱼舞等;佤族的狗舞、象脚鼓舞、剽牛舞等;拉祜族的葫芦舞里也注入了诸多模仿动物形态语言的舞蹈元素。这些以仿生学为艺术写照的少数民族舞蹈既是我国民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舞蹈艺术的重要文化价值体现。
三、仿生学在滇南特有少数民族舞蹈中的文化价值解析
(一)诠释自然和谐的审美价值
各民族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模仿动物肢体语言,将舞蹈形态凝练为具有仿生学特征的舞蹈类型,以兽、鸟、鱼、虫的动作形态描绘动物在自然环境下的美学特征,进而为我国少数民族舞蹈创建了不同的审美维度,并诠释了仿生学的舞蹈艺术形态。这样的审美价值在少数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了积极的影响力,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在舞蹈中锋芒毕露。诸如傣族和佤族每逢泼水节都要扎白象、马鹿跳舞,以祈求上苍保佑风调雨顺,这种基于美好生活愿望,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文化内涵积淀了少数民族在不同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审美价值体验。以马鹿舞为例,是将两只马鹿呈现在同一舞台,表演者更多倾向于腿部肢体动作的和谐度,以走步、跳步、点步、碎步跑、起伏步等动作表现自然环境下动物生活的形象规律,适当加以彩绘,利用鼻、眼、牙、嘴、尾等随意摆动的自然姿态向生态文明表意感恩和崇敬。在农耕时期依靠自然力量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过于苛刻,但是滇南地区少数民族不卑不亢的人文内涵在仿生学舞蹈中得以充分体现,也是仿生学舞蹈突出自然和谐之美的重要价值取向。
(二)烘托盛典氛围的娱乐价值
娱乐是舞蹈艺术创造的精神文明,同时也是少数民族舞蹈中具有烘托节日氛围的娱乐功能,这种娱乐性需要从双重文化内涵予以审视,分别为“自娱”和“娱人”。一方面,自娱的特征表现较为突出,是滇南地区少数民族在劳作期间对于生活美好向往的表达。诸如,哈尼族舞蹈作品中的《捉泥鳅》,便是哈尼族人民在农耕时节劳作于梯田间,对于生产生活的文化再现,通过借助农具作为舞蹈道具,模仿捉泥鳅的诙谐幽默形式,传递出农耕文化中自给自足的独特魅力。另一方面,娱人的文化价值取向在于引导观众视听,进而烘托节日盛典的娱乐氛围。以佤族的狗舞为例,虽然舞风古朴粗犷,但却热情奔放,在佤族特有的新火节、播种节、新米节都会将此舞蹈作为主要的娱乐文化载体,从而祈祷风调雨顺共庆丰收。而象脚鼓舞更是流传于傣族、阿昌族、景颇族、德昂族、布朗族等少数民族的仿生学舞蹈类型,通过模仿大象苍劲有力的物资形态展现人民对于喜庆欢快的生活向往。
(三)历史文化凝练的传承价值
民族舞蹈具有群众舞蹈的通俗性、趣味性、普及性、观赏性以及自娱自乐的诸多文化特征,既是对民族文化的再现,也是其传承与发展的根本溯源。仿生学少数民族舞蹈朴实无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形象生动,刻画了少数民族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希望,其中的信仰内涵、文化基调、形态意识等从不同角度审视了少数民族文化底蕴的呈现方式。随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传承仿生学舞蹈的人力资源日渐匮乏,对于历史文化凝练出的人文写照逐步弱化。为了加强其文化色彩的真实性及仿生学特征,云南红河州歌舞团此前编排了《白鹇鸟与棕扇》的仿生学民族舞蹈,将扇子作为模拟哈尼族信仰中白鹇鸟艺术形象,突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文化内涵,并获得第六届荷花奖。对于历史文化凝练出的特色艺术形式,需要在特定的文化角度予以斟酌,滇南特有少数民族舞蹈中突出了较高的传承价值,是保存极为完整的传统民族文化。傣族白象舞最早见于《杂宝藏经》《贤遇经》《太子须大拿经》等诸多典籍。傣族孔雀舞作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代表,可以追溯至一千年前,傣族领袖召麻栗杰数模仿孔雀的优美姿态而学舞,后经历代民间艺人加工最终形成了孔雀舞的表演形式。由此可见,滇南特有的仿生学少数民族舞蹈不仅具备了审美价值和娱乐价值,其历史文化脉络的传承价值也是极为重要的文化标志。 (四)民族文化传播的艺术价值
滇南地区特有的少数民族仿生学舞蹈在表演形式上融合了动物形态,传递出更为积极的人文价值取向,并在文化传播效果上达到了较高的国际影响力。以杨丽萍创作并表演的《雀之灵》《雀之恋》为代表,现今舞蹈界流行的“孔雀舞”跳法,是吸纳了传统孔雀舞特色的现代舞蹈,与传统孔雀舞在服装、表演方式上继承了仿生学的形象特质,同时又在文化传播方向上注入了现代美学的感官体验维度。2011年由凤凰卫视评选的影响世界华人大奖中,杨丽萍以《雀之灵》的国际影响力荣获嘉冠,是滇南地区特有的少数民族仿生学舞蹈向国际传播我国民族文化的总要代表作品之一。哈尼族仿生学舞蹈曾在中华鼓舞大赛中荣获最高奖项山花奖,并在意大利蒙特卡尼第8届国际旅游电影节上获最高奖项苍鹭奖,再一次证实了少数民族仿生学舞蹈在世界文化中的传播影响力,也是滇南地区特有的少数民族仿生学舞蹈在民族文化传播中最为突出的艺术价值升华。在我国高度提倡文化自信的背景下,将少数民族仿生学舞蹈作为特殊的文化载体,突破国际交流的文化芥蒂,更加有助于世界人民了解我国文化特征,在得到国际文化认同之后,也能够再次激发我国人民对于仿生学舞蹈的文化自信。因此,基于文化传播的角度而言,具备仿生学特征的少数民族舞蹈为文化传播注入了积极的创造力与影响力,是极为重要的民族文化传播路径,具有无可替代的艺术价值。
四、结语
综上所述,滇南地区由于地理分布和歷史发展的特殊性,形成了具有特色风格的少数民族仿生学舞蹈,其艺术形式丰富,展现了少数民族对于自然和谐之美的定义和憧憬,同时烘托了节日盛典气氛具有极为重要的娱乐性价值。而且作为传统民族文化的载体,仿生学舞蹈突破了语言交流障碍,向世界人民展现了我国民族舞蹈中的文化内涵,是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现。为了进一步支持我国少数民族舞蹈艺术发展,应当将少数民族仿生学舞蹈作为重点保护对象和传承范式,进而为我国文化保留其艺术瑰宝的意识形态,支持仿生学舞蹈的再次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健.影响滇南特有少数民族动物仿生舞蹈文化传承因素[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8,(01):73-74.
[2]张健.滇南特有少数民族动物仿生舞蹈的教育价值[J].艺术科技,2017,30(02):19+36.
[3]张丽.云南少数民族舞蹈图腾在公共艺术中的应用[J].黄河之声,2016,(01):124-125.
[4]杨兰.浅谈云南少数民族广场舞蹈的传播及文化价值[J].当代体育科技,2014,4(17):183-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