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探究题阅读的基点与视阈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osmo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是一种重要的语文能力,也是各类考试中的必考题型,针对这类题型,本文提出了一系列明晰的解题思路,以期对阅读教学生复习备考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 阅读能力 解题思路 新课标
  
  随着对教育主体的尊重和科学发展意识的增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成为了素质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新的课程标准明确地把“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列为语文课程的三大理念之一。在能力发展的五个层级里面,更是在“发现·创新”这一最高层级凸显了“探究”的地位和作用,在“课程目标”中对探究的意识和敏感性、兴趣和创新性、体验和多元性、眼光和独特性、能力和共享性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借用斯宾塞·约翰逊风靡全球的畅销书《谁动了我的奶酪》所引发的启示来认识,有效的探究决不要只停留在眼前的“奶酪”上,更不要在遇到“奶酪”发生变化时仅仅是担心、痛苦、烦恼,而是要积极去追寻其他更新鲜的“奶酪”,为此,我们需要选取阅读实践的典型个例对探究题阅读的基点和视阈进行注解和描述。
  基点之一: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要求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
  蒙古长调
  巴音博罗
  ……
  ④我的朋友——散文家鲍尔吉·原野在其文章里曾提出聆听蒙古民歌的三重境界:刚刚听到蒙古民歌的人,听出的是悠远,是第一楼台;听出蒙古民歌的苍凉悲抑,乃第二楼台;而进入第三重境界,才会听见蒙古人那绸子一样柔软的心肠。他还说:“长调,像族人在背上的行囊中装进尽可能多的什物,又像是魔术师从口袋中拽出无穷尽的彩带。”他说得极是。但蒙古长调肯定与传统的中国审美观不同,它既不是拿腔作势的戏曲舞台上的拖腔,也非咏花弄月才子佳人式的吟哦。它是原始的,荒凉的,辽阔的,雄奇的,且又带有某种神秘色调的质朴的咏唱——内心剧烈涌动而出口成歌时又分外委婉无言,仿佛无话可说,只有千年万载的伫望,只有彻头彻尾的沉醉,只有长歌当哭的感念,……那蒙古民族的游牧史、征战史和迁徙史又如长河落日的悲壮一瞥。
  ……
  题目:有人说,文章第4段里作者用中国传统的戏曲与蒙古长调作比较,目的是对前者的否定,对后者的肯定。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阐述理由。(6分)
  参考答案:答,不同意,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①以前者衬托后者,突出中心(主题),②显示独特的地域特征和文化传统,③凸显审美视角的不同。其中①3分;②、③只要答对一个方面且做到言之成理,即得3分。如果答同意并能自圆其说,最多给3分。(本题共6分)
  试题分值6,学生平均得分3.16,得分率约为52.7%。
  学生解答情况:本题考查的是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作品进行探究的能力。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回答“不同意”,并能阐述理由,只是理由的阐述中,有些同学能较好地运用术语,也有部分同学虽然答得较多,但答不到得分点。
  失分点:在阐述“不同意”的理由时答不出“衬托”,在“地域特征”、“文化传统”和“审美视角”等方面考虑得也不全面。
  原因分析:学生分析时不能恰当地运用相关术语,思维也不完整、审美评价缺少应有的标尺。
  改进建议:在尊重个性阅读的同时,应教给学生审美评价的思维方式和评价标准(分两类:与文章同观点:赞成,因为选文具有代表性和导向性,如要求作多向思考,可找出文章的侧重和忽略之处,并分清主次;與文章异看法:不赞成,因为选文具有典范性和背景性,如要求作逆向分析,可联系文章的情境和角度依据,并摆正关系)。
  基点之二: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要求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探究民族心理与人文精神。
  如:
  空巢
  朱以撒
  ……
  每次冬天到北方,我都要目击空巢。空巢在瑟瑟寒风中发抖,谁也不知道它们的主人是鸟巢中的哪一种,更没人关注它们年复一年的变化,我只是在目击时荡起淡淡的思想上的涟漪。但愿来年春天,里面能传出雏鸟们参差不齐的欢叫。
  题目:文章最后说“但愿来年春天,里面能传出雏鸟们参差不齐的欢叫”。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联系全文,简要说说你对作者来年愿望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首尾呼应,与文章开头北方鸟的空巢的破败景象形成强烈反差(3分)。作者展开想象,描绘了北方空巢雏鸟欢叫、生机勃勃的动人画面,寄寓了呼唤游子归巢、亲人团聚,向往温暖和美好生活的愿望(3分)。
  试题分值6,学生平均得分2.8,得分率约为46.7%。
  学生解答情况: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作品结构的把握和对作品所蕴涵的民族心理与人文精神的理解能力。超过一半的学生回答不到位。
  失分点:1.“开头和结尾的对比”,学生不能确认。2.“描绘了……的画面”学生概括不出来。
  原因分析:不能把握材料重点,缺乏观照力和概括力,同时,文体感和解答类型感不强。
  改进建议:加强观照力训练和解答类型感训练(如:结构上的作用,来年的美好景象与开头所写空巢的破败景象造成对比,形成反差;来年的愿望则是展开想象,寄予了呼唤归巢、亲人团聚的期待)。
  基点之三: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萤火一万年
  迟子建
  在张家寨的一天夜里,我非常迫切地想独处一会。我朝一片茂密的丛林走去,待我发现已经摆脱了背后的灯火和人语时,一片星月下的竹林接纳了我。
  ……
  可我还是朝着有人语和灯火的地方返回了。那种亘古长存的萤火在一瞬间照亮了我的青春。我将要走出竹林时一只萤火虫忽然从草丛中飞起,迅疾地掠过我面前,它在经过我眼前时骤然一亮,将我眸子里沉郁的阴影剥落了一层。
  题目:作者因为“迫切地想独处一会”而走进一片丛林,最后“还是朝着有人语和灯火的地方返回了”,对作者来说,这次游历有什么意义?你从作者的感悟中获得了什么启示?(6分)
  参考答案:第一问,这次游历使作者理解了过往生命的意义,消减了人生旅途中的疲惫、烦躁和恐惧,获得了继续前行的信心和力量。(3分,意思对即可)第二问,示例:人生有追求,也难免有伤害,有痛苦。人要有自己的精神空间,可以思考,可以调整,从而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3分,开放题,只要从文本出发,言之成理即可)
  试题分值6,学生平均得分3.4,得分率约为56.7%。
  学生解答情况: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超过一半的学生回答不到位。
  失分点:1.“游历的意义”回答不完整。2.“获得的启示”有偏差。表现在:1.对“游历的意义”概括不周全,三个要点“理解过往生命的意义、消减人生旅途中的疲劳、获得继续前行的信心和力量”多数学生只能答出一点或两点。2.对获得的启示,不少学生对题意的理解存在偏差,题目要求从作者的感悟中获得启示(要积极地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学生答成了“萤火虫”带来的启示,如:“我们要走向光明,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在这个花花世界,发出自己最闪亮的光芒”,答非所问。
  原因分析:不能全面把握和合理评价材料重点,缺乏生活体验和深刻认识的基础。
  改进建议:加强生活历练和文化背景知识的积累,学会发现式分析和客观合理地评价(联系样题,应该知道写作中通常采用欲扬先抑的艺术手法,在以退为进的策略指导下强化生活体验,用活生生的事实给予最有力的回答,从而知事、明理)。
  指向和视阈:
  结合2008年江苏省高考语文探究题的设计,可以更鲜明地看出探究题阅读能力培养的指向和能力发展的视阈:
  现代文阅读必考题: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侯银匠
  汪曾祺
  侯银匠店特别处是附带出租花轿。银匠店出租花轿,不知是什么道理。
  侯银匠中年丧妻,身边只有一个女儿侯菊。在同年的女孩子还只知道抓子儿、踢毽子的时候,她已经把家务全撑了起来。开门扫地、掸土抹桌、烧茶煮饭、浆洗缝补,事事都做得很精到。
  一家有女百家求,头几年就不断有媒人来给侯菊提亲。侯银匠千挑万选,看定了开粮行陆家的老三。侯银匠问菊子的意见。菊子说:“爹作主!”侯银匠拿出一张小照片,让菊子看,菊子噗嗤一声笑了。“笑什么?”——“这个人我认得!”从菊子的神态上,银匠知道女儿是中意的。
  定亲后,陆家不断派媒人来催婚。三天一催,五天一催。侯菊有点不耐烦:“总得给人家一点时间准备准备。”
  侯银匠顺着女儿的意思,搜罗了点金子打了一对耳坠、一条金链子、一个戒指。侯菊说:“不是我稀罕金东西。大嫂子、二嫂子家里陪嫁的金首饰戴不完。我嫁过去,有个人来客往的,戴两件金的,也显得不过于寒碜。”侯银匠知道这也是给当爹的做脸,于是加工细做,心里有点甜,又有点苦。
  爹问菊子还要什么,菊子指指花轿,说:“我要这顶花轿。”
  “这是顶旧花轿,你要它干什么?”
  “我看了看,骨架都还是好的,我会把它变成一顶新的!”
  侯菊动手改装花轿,买了大红缎子、各色丝绒,飞针走线,一天忙到晚。她又请爹打了两串小银铃,作为飘带的坠脚。轿子一动,银铃碎响。轿子完工,很多人都来看。
  转过年来,春暖花开,侯菊就坐了这顶手制的花轿出门。临上轿时,菊子说了声:“爹!您多保重。”鞭炮一响,老银匠的眼泪就下来了。
  花轿没有再抬回来,侯菊把轿子留下了。
  大嫂、二嫂家里都有钱。侯菊有什么呢?她有这顶花轿。全城的花轿,都不如侯菊的花轿鲜亮,接亲的人家都愿意租侯菊的。这样她每月都有进项。她把钱放在抽屉里,对丈夫说:“以后你要买书订杂志,要用钱,就从这抽屉里拿。”
  陆家一天三顿饭都归侯菊管。陆家人多,众口难调。老大爱吃硬饭,老二爱吃烂饭,公公婆婆爱吃焖饭。侯菊竟能在一口锅里煮出三样饭。
  公公婆婆都喜欢三儿媳妇。婆婆把米柜的钥匙交给了她,公公连粮行账簿都交给了她。她实际上成了陆家的当家媳妇。她才十七岁。
  侯银匠有时以为女儿还在身边。他的灯盏里油快干了,就大声喊:“菊子!给我拿点油来!”及至无人应声,才一个人笑了:“老了!糊涂了!”
  女儿有时提了两瓶酒回来看他,椅子还没有坐热就匆匆忙忙走了,陆家一刻也离不开她。
  侯银匠不会打牌,也不会下棋,他能喝一点酒,也不多,而且喝的是慢酒。两块茶干,二两酒,就够他消磨一晚上。侯银匠忽然想起两句唐诗,那是他錾在银簪子上的。想起这两句诗,有点文不对题: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选自《汪曾祺全集》,有删改)
  15.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6分)
  参考答案:
  ①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侯家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写侯菊就是表现侯银匠。
  ②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女儿出嫁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更多地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重点突出,可以使他的为人和生活准则具体化。
  ③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正面描写侯菊,间接烘托出侯銀匠的人生况味。
  ④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实写侯菊,暗写侯银匠,以有形写无形,更有情趣。
  ⑤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更多描写女儿出嫁前后的情景,在营构浓郁生活画面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
  ⑥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把更多的笔墨用在写侯菊的出嫁等方面,避免了平铺直叙,拓展了生活内涵,以宽阔的视角和艺术的手法展现了侯银匠的个性和情怀。
  从阅读文本的出处来看,今年选择的是江苏高邮籍的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的作品《侯银匠》,汪先生小说中流溢出的美质首先在于对我们民族心灵和性灵的发现,他是以近乎虔敬的态度来抒写民族的传统美德的。他说:“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而美与健康的人性,不论在多么古老的民族传统中,永远是清新得如同荷风露珠一般。这和文学类文本阅读所规定的要求相适应,因此,从某种角度说,提高探究题阅读的成效,首先就要选择好适合阅读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素养的文本,在此基础上,注重知人论世、审时度势,透过作者其人和其创作风格进一步对作品进行专题的探究,才能深得其中精髓并获得情理之中和意料之外的发现。
  剖析这道高考题所蕴涵和传递的信息,它至少应唤起对以下五个方面的注意:
  1.鲜明的探究主题;2.生活中内蕴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3.面向全文的思想内容和指向特定的艺术手法;4.多元和个性共存的解读角度;5.文学表现的背景、规律和传统。
  至此,可以对探究题阅读实际操作的阅读视阈作一个小结:
  探究题的阅读要注意什么?
  一个联系:与所选材料关联,即要从文本出发再联系相关背景答题。
  两大趋势:选文是带有象征、比喻意味的文章和描写现实生活的文章(如:2007年的《麦天》)。
  三项要求:一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二是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三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怎样看待并做好探究题?
  需要以2007年的探究题《林冲见差拨》的第四题为例。
  对第三段“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这句话,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评点道:“虽是播出奇文,然亦实是林冲身份。”依据小说内容,探究“然亦实是林冲身份”指的是林冲的哪一种身份,表现的是林冲什么样的性格和心理。(8分)
  第一问:两种身份:①教头身份。(选文文中有:差拨见了,看着林冲笑道:“林教头,我也闻你的好名字……”联系原作当然还应该知道林冲任八十万禁军教头的背景)②配军身份。(选文第二段有:只见差拨过来问道:“那个是新来的配军?”联系原作当然还应该知道林冲是身受高太尉陷害而遭发配)
  第二问:四种性格和心理:①谨慎小心。②沉着冷静。③隐忍顺从。④顾及颜面。(这道题要解答正确,则需要知晓林冲的性格特点并联系有关情节来理解)
  关于对探究的理解:探究不只是对信息的筛选,也不只是对艺术性的评说鉴赏,而是对作品思想内容的发掘、探讨、特有解读和质疑。探究题与一般现代文阅读题是有区别的,主要表现在:其一,一般现代文阅读题,往往答案就在文中,或根据文本内容分析解说,关键在于发现、筛选、整合、吸收;探究题的解答,既要根据文本进行,又要借助于一定的生活基础、文化背景和思想理论才能进行:你有生活历练,才能有类似的感受和体会;你知晓独特的文化背景,你才能身临其境站在时代或世界的角度去认识和注解;你懂得哲学或审美,你才能从哲学的审美的角度进行审视和鉴赏;你熟悉作品情节,才能着眼于整部作品对其中的一个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你了解作家,才能联系作家的人生阅历、思想倾向和创作风格进行分析和评价。其二,从理论上说,探究与创新是紧密相连的,可以有新见,有不同的探究结果,因此探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和答案,原则是只要能言之有文本依据,言之有原理依据,言之有背景依据,言之有逻辑依据。
  探究题阅读的最需急补的知识营养有哪些?
  在探究题的阅读中,首先需要帮助学生树立探究的意识,在文本阅读训练中要知出入法,即既要能身临其境、走进文本进行阅读,又要能冲出重围、跳出文本进行思考,要让探究性阅读主题化、课堂化和正常化。
  在探究题的阅读中,还需要引领学生构建探究题阅读的认知、思考、评价和解答的常规模型和开放模型,如:对评价型说法题的探究,就要从同观点和异看法两个方面教给学生审美评价的思维方式和评价标准;对专题型认识题的探究,就要从观照力和类型感两方面让学生建立起操作步骤和范式;对思路型感悟题的探究,就要从生活历练和文化背景这两方面让学生学会联系分析和综合评价。
  在探究题的阅读中,当前尤其需要提醒学生关注的是探讨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这是一个全新的话题,应该让学生知道一点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内涵。具体地说,有以下四个方面:1.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一是团结统一的传统,二是独立自主的传统,三是爱好和平的传统,四是自强不息的传统;2.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人认为是:忠、孝、诚、信、礼、义、廉、耻等八个字,忠,尽己报国的责任;孝,生生不息的爱心;诚,求真务实的品质;信,立身兴业的基点;礼,人际文明的规范;义,人间正道的向导;廉,清白正气的根基;耻,人之为人的底线。也有人认为是:崇尚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和立志报国的民族精神;主张建立和谐协调的社会人伦关系,倡导“仁爱”的人道主义精神;提倡身体力行的基本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3.中华民族心理:主要内涵是:(1)富于凝聚力;(2)富于同化力;(3)爱好自然,追求光明;(4)主静,爱好和平;(5)中庸、稳重;(6)一统性;(7)知足。4.中华民族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指一种对于人的关注的思想,一种追求人生真谛的理性态度。即所谓关怀人生价值的实现,关怀人的自由与平等,以及关怀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等,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终极关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一以贯之的人文精神,即以人为核心,融天地万物与人为一体,把人的伦理精神、道德情操的提升与超越放在首位。
  抓准基点,调好视阈,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探究题阅读就能够实现从理想化到效率化的过渡,学生就能够通过阶程式分步训练、专题式合成训练、典型式强化训练,有序地学会“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学习多角度多層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切实做到减负、提质、增效,让探究阅读在课堂内外共同焕发出生命的激情和活力,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素养、人文精神和生存价值的提升和飞跃。
  ★作者简介:陈国祥,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教师;周仕龙,江苏省口岸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要有效提高安全检查质量,需备“望远镜、显微镜、放大镜”这三种常用“工具”。——安全检查前需常用“望远镜”安全检查首先应突出安全检查的预见性、时效性和针对性。因此
有经验的渔夫,在撒网前,总会很细心地找出网口上的那根总绳,并将其牢牢地抓在手里,然后再熟练地把网均匀撒开,这样才能顺利地捕到鱼。写文章也如此,面对纷繁芜杂的素材,如果
作文讲评是作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对学生作文进行讲评,是作文批改的继续和发展,它有效地将作文的命题、写作过程的指导、作文批改、修改等环节联系在一起,既是对上一次作文
严格进行隐患排查治理是强化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抓手。因此,不少企业为了搞好安全生产,始终把隐患排查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落实。然而,有的企业虽然隐患排查轰轰烈烈,而效果却
<正>~~
期刊
“过程”是韩礼德在他的系统功能语法中对及物性系统描述时使用的一个概念,在阐述及物性系统时,韩礼德没有对这一概念做详细地说明。学者们在学习和应用及物性系统作语篇分析时
大学语文是高校通识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门课程,有效的大学语文教育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精神境界;然而,大学语文的现状却并不乐观,落入"学生不爱听,教师不
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的开展为大学深入思考和提升高等教育发展观提供了有利契机。当前,大学处于更为复杂的生存困境中,在其实践过程中也要面对许多两难问题。要实现大学自
随着高考的不断改革和学好母语的要求,北京等地已经降低高考英语科目的总分,提高语文科目的总分,高考语文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然而高考语文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围绕
建国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为了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新文化的统治地位,以一定的批评标准翻译引进了众多外国经典。其具体情形为,在国别标准上,苏俄的文学作品的翻译占据压倒性优势;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