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对数学的影响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wang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世界21个国家的调查,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是世界上最强的。调查同时显示,中国的中学生在学校用来做数学题的时间是每周307分钟,而其他国家孩子学数学的时间仅为217分钟。令人痛心的是,中国学生为好奇——数学教育的财富这个“计算能力世界第一”付出的不仅仅是时间,而且还牺牲了孩子的创造力。其创造力在所有参加调查的国家中排名倒数第五。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像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养想像力和创造力的只有14.9%。
  近年来,世界数学领域有一个很大的成就,就是英国人怀尔斯证明了法国数学家费马提出的360多年没有人能证明的“费马大定理”。什么是“费马大定理”呢?我们都知道商高定理,就是直角三角形两边平方的和等于斜边的平方。360年前,法国的数学家费马就提出过这样一个疑问,平方成立,那么3次方成立不成立,4次方成立不成立……他认为,,在n是大于2的自然数时没有正整数解。这激起好多人去证明。360多年来,费马问题有几千种“证明”,但没有一种经得起推敲。这是数学上的难题。到1953年,英国的怀尔斯诞生了。在他10岁时,老师教他商高定理的时候,跟他讲还有一个“费马大定理”,说这是一个世界数学难题。在老师的影响下,这个10岁小孩就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兴趣,从此非常喜欢学数学,研究数学,最终成了一个数学家。1985年他做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教授。在此后七、八年的时间里,他没有一篇文章发表,什么会议上都看不到他,大家都说他年轻时脑袋用完了,他消失了。但他若干年后,终于解决了“费马大定理”。
  好奇心是数学教育的宝贵财富
  这个故事给我们很大的启发,让我们感到学生人无全才,人人有才。学生的头脑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智慧的火种。每个学生的火种是不一样的,教师、家长、同学有义务来把这个火种点燃。怀尔斯的火种就被老师点燃了。所以我们感到有这样能唤起学生好奇心的老师是非常重要的。
  复旦大学原校长、教授杨福家曾经给上海600名教师作报告。他问,在座的有没有知道商高定理的?大家都举手。他又问,有谁知道“费马大定理”,11个人举手。他再问,谁在讲商高定理时告诉了学生“费马大定理”,而这个大定理还没有解决,是世界难题,只有一个人举手。学生在年轻时产生的好奇心、兴趣对他的一生都是有用的。我们去看看那些有发明创造的人,他们年轻时代都有一个故事。而我们现在的考试制度,使得我们的一些年轻人整天在被动学习、做题训练中度过。这种状况亟待改变。我们应该让学生在年轻时生活得愉快,有浓厚的兴趣,充满好奇心。
  但同时,学生有兴趣地大量做题也不能被简单地否定。比如在中学里,一个学生一个暑假很有兴趣地做了1000道数学题,虽然没有去玩,但这对这个学生很有帮助。从此这个学生就不怕数学了,同时这个学生的逻辑思维也得到了训练,显然,这是终身受益的。现在的问题是,受高考制度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变成被动的、没有兴趣的解题训练,这就抹杀了年轻一代的好奇心和兴趣。
  杨福家教授认为,我们的教育缺少对好奇心的引发与引导,而西方发达国家在这方面要比我们好得多。在英国的伊顿公学是一个教师对一个学生。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在上个世纪就实施了导师制。杨福家教授很欣赏他们的一句话:导师抽烟(杨福家教授是不赞成导师抽烟的),不断地把烟往学生身上喷,一直喷到把他们心中的火种点燃。因此,我们说,好奇心是数学教育的宝贵财富。
  激发孩子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一个趋于无限的宝藏。好奇可能是孩子的天性。当孩子三四岁的时候,如果父母每天都要把他带到郊外去,让他接触大自然去观察大自然的千变万化。有时,父母摘一朵花,把花剖开并讲解,有时捉一些昆虫.然后教给他昆虫方而的知识,当然,父母讲解要极为浅显易懂,如遇到他自己也不懂的问题,父母便老老实实告诉儿子:这个问题我不懂,让我们一起去找答案吧。一般说来,当孩子的好奇心发生以后,便会提出各样的问题,而许多爸爸妈妈虽然不会拒绝,却常常是随便敷衍,更不可能象会做教师的父亲那样,不懂的问题和孩子一起去找答案了,他们并不知道,这些敷衍,实际上是在扼杀孩子的思考能力,而直到上学以后,他们发现自己孩子的成绩不好,才开始着急。可是他们又怎么回忆得起自己最初的举动呢?
  为了孩子我们应该有很好的耐心和责任。当我上街时,千万不要怕麻烦而把孩子留在家中,我们可以利用上街购物办事的机会把孩子带上街,让孩子去观察并会注意事物的奇妙之处。
  正如乘公共汽车,我们可以让他们注意车门的自动开关,然后再向他解释;如果是住在大楼公寓,可以在阳台上种花,给孩子一个花盆,让他自己在盆子里播下种子,让他去发现种子发芽、长叶、开花的奥秘。
  也许,学生由于好奇所遇到的问题不可能全部了解,甚至当父母给他介绍一些知识的时候,他也不可能记住。但是,他至少对有些现象注意了,也许,他有可能从其它事物的现象中联想到答案。
  数学是最为神奇的世界,面对数学世界,孩子有着我们无法想象的好奇。在中小学学科中,数学是最富有魅力的,其原始的吸引力几乎是无以复加的。特别是数学对问题解决的巨大功能,使学生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是最为神奇的世界。遗憾的是,我们的中小学数学教育并没有很好地珍惜这一宝贵财富.自从孩子学习数学的那一天起,数学就变成枯燥无味的计算、练习,把最为神奇的数学世界变成折磨孩子的简单的重复劳动。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重复是最容易疲劳的,简单的重复劳动最容易伤害成长中孩子好奇的天性。人类是自然的孩子,好奇心是一个趋于无限的宝藏,好奇心是人类宝贵财富。人类认识自然需要好奇,人类欣赏自然需要好奇,人类与自然和谐需要好奇。
  【作者单位:宿迁市实验小学古楚分校江苏223800】
其他文献
幼儿对周围的世界往往充满好奇,他们会想:为什么蛇要冬眠;轮子是方的,能不能滚动;毛毛虫怎么会变美丽的蝴蝶?区域活动中的科学区就是这样一个帮助幼儿发现问题,利用各种各样的材料激发幼儿探索并解决疑惑的地方。在科学区,他们可以用感官触摸、感觉、品尝、嗅闻和观察。他们可以动手做一些事,然后观察接下来发生的事情,继而由表及里,激发幼儿对现象的疑惑。中班幼儿的思维主要依赖具体事物的形象和对它们的联想,还缺乏通
“告诉你们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一见到乖乖兔和笨笨熊,小猕猴皮皮就激动万分地说,“我昨天在公交车上看见著名作家皮皮鲁啦!”  “你没认错人吧?”乖乖兔眨巴了一下眼睛问。  “请相信我的眼睛。我当时欢喜得都要跳下车了。一定是他!不会错,一定是他!他的名字在我心里乱跳。”  这时,山羊老师边鼓掌(gǔ zhǎng)边走过来。  “您当时也看见了?”看到山羊老师这样,笨笨熊问。  “我没有看到。”山羊老師
摘要:本文从新课程目标的角度,阐述了小学数学课堂的与生活实践的联系。论述了有效的课堂教学与注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教室;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实践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的“有价值的、必需的数学”就可以理解为对生活有用的数学。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忽视了数学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从而造成了知识学习和
听说公园里枫叶红了,乖乖兔这天一大早便跑到公园看枫叶来了。  走在枫树林里,抬头仰望那像一片片被秋阳染红的枫叶,乖乖兔自言自语地说道:“枫树穿上这件鲜艳的衣服可真好看!”  “如果给句子穿上彩色的衣服,那句子也一定很好看。”  “一定,一定。”乖乖兔仰头说着,猛然意识到那声音怎么那么熟悉,一低头,见山羊老师就在一旁欣赏枫叶呢!乖乖兔惊喜地问:“山羊老师,您刚才说什么来着?”  “如果给句子穿上彩色
国学中,古诗词的内容包罗万象,寓意深刻,并富有哲理性,寄情山水,充满了诗情画意。幼儿古诗词面临的现状是:古诗词中所描写的景物、事件、人物与幼儿生活的年代相差很远,适龄幼儿不能理解古诗中所描绘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笔者在幼儿古诗词教学的实践过程中,让孩子们诵唐诗、吟宋词,体会其中诗词的韵味,通过反复地听读朗诵,品位诗词中的无穷意境。    一、幼儿古诗词教学的实际意义    1、情感古诗词奠基幼儿情意
我最喜欢的老师是我的数学老师,她叫刘琼(qióng)。她眼睛大大的,双眼皮,高鼻梁,漂亮极了。  刘老师上课经常运用各种巧妙的方法为我们讲解题目。有一天,我们被一个关于锯木头的问题难住了:把一根粗细均匀的木头锯成3段要6分钟,如果锯成11段共要多长时间?刘老师提示我们:“一刀两断(段)。”我们觉得有趣极了。经过刘老师的提醒,我们知道了木头的段数比锯的次数多1,所以在这个问题中,锯成3段需锯两次,平
快看啊,聰明猴真能吃,吃了这么多西瓜!
科学探究是现代教育对学生能力、态度、精神品质培养的综合载体和有效的实施途径。科学探究活动在科学教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本文就如何利用科学实验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作一浅显的探讨。    一、在实验中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自主性  进行科学探究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发现和提出问题、制定科学探究计划、收集资料、分析处理资料,进行探究等各环节中都需
老板,我要一個A套餐。
探究学习的主要特征是问题性、 实践性、 参与性和开放性。在探究学习中, 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 情感和态度的发展, 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可见, 探究性学习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新奇愉快的精神体验, 更是一种有趣味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结合小学生的心理、 生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及教学实践,作总结如下:    一、 创设情景,建造良好探究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