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语文教学中的文化温度

来源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in_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人们逐渐摆脱了工具论课程观束缚,认识到语文新课程不仅是技术性语言训练的工具,还应该是作为文化主体的存在。它承担的是文化建构的使命,汉语文课程能以其特有的汉语言魅力和内在的文化蕴涵及情感动力赋予个体生命以价值、尊严、自由和意义,赋予汉民族以向心力、凝聚力、感召力和创造力。
  于漪老师也曾说:“世界上各民族的语言都是其本民族的文化地质层,他们无声地记载着这个民族的物质和精神的历史。学语言,必然与文化血肉相连。”(《聚焦在文化认同上》)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我们不能挖掘出语言文字所构成的文化特征和意蕴,只将其作为简单的信息符号来处理,那么汉语丰盈的文化内涵、灵动的文化精神就会在语文教学中枯萎、流失。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工具层面的文化探究,知识层面的文化传递,经典层面的文化积淀,精神层面的文化浸染和教学过程中的文化追求。
  
  一、 敞开文字背后的文化意义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它书写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负载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然而,当今的语文课堂,许多教师把学生当作了识字的“机器”,储存信息的“电脑”,总是一味地告诉孩子们这个字怎么写,那个字怎么读,这个字不能多一点,那个字不能少一撇,学生只不过在死记硬背汉字的笔画组合。有些教师虽然已看到这种教学的弊端,也尝试着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如编儿歌、设计比赛情境等等,但这些都忽视了汉字的表意性质,违背了汉字的构字规律,漠视了汉字本身所内涵的鲜活的文化背景,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可想而知了。
  识字教学应该为学生敞开文字背后的那个意义世界,而且将汉字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文化精神给学生展现得越清楚,学生就越容易理解和掌握,越容易感受到汉字——这一“伟大事物”的魅力。
  1.图化汉字,溯源对照
  唐兰先生曾有这样的说明:“文字本于图画,最初的文字是可以读出来的图画。”中国汉字中象形字约有二百多个,并且其大多为独体字。
  在象形字的教学中,教师可充分运用象形字保留事物形态,表示意思的特点,把抽象的文字符号还原成图画。
  如在教学“口、耳、目、日、月、火”等字时,一位教师分别出示了口、耳、目、日、月、火的汉字、古字和图画。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事物和古字的联系,并把其配成对,一下子激发起学生识字的兴趣。每个学生都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伙伴间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孩子津津有味地看、兴致勃勃地找的过程,学生不但认识了事物,观察了字形,更了解了字义。又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森”字时,教师先出示了“山坡上、山坡下到处都是树”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是什么地方,观察山上都是树,左边都是树,右边也都是树,到处都是树,边观察边书写,最后在感受森林的同时,认识了“森”。枯燥的汉字也由此成为了一幅幅生动的图画,一张张鲜活的场景。
  上述两位教师运用了“溯源”、“对照”的方法,给学生大量、系统的直观刺激,使其在脑海中留下鲜明的印象,增强感性认识,培养了学生识字的兴趣。如此教学,绝对不是干巴巴地死记一笔一画,而是揭示汉字从图形到文字的演变过程,理解一笔一画的有理与合理。学生不仅学会观察,学会思维和创造,更是发自内心地感受到祖先创字之巧妙。这种乐趣已经不仅仅是图画、游戏的形式上的肤浅趣味,而是融入思维、智慧的一种动脑的、顿悟的高级智趣。
  2.揭示字理,因形解义
  我们且看干国祥老师在教学“截”字的过程:
  他先在黑板上写出 “土戈”合成的外框。填上“木”字,学生都认识,“栽”,栽种,与“木”有关;填上“衣”,“裁”,裁剪,与“衣”有关;填上“车”,“载”,运载,与“车”有关。再在里面填上“隹”,学生不认识——认得“截”不认识“隹”。这个时候,就显现出干老师深厚的文化底蕴,他告诉学生:千万不要认为这是“住”字多一横,其实我们早就认识这个字了,在“鹤”“雁”这些字里,“隹”字读“zhuī”,意思是短尾巴的鸟。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用它表示两个意思,一个是鸟,一个是短。 “一截”表示不长,“截断”表示将长的东西截成短的。紧接着干老师又进行了“链接”,他说:“这只短尾巴的鸟还飞进了课文的另外一个字里,把它找出来。于是学生雀跃地找到了“雀跃”中的“雀”。干老师问,“雀”字上面是什么?学生说是“少”。那下面是——?学生不能回答了。一会儿,就有学生醒悟过来,认为上面是个“小”,下面是“隹”。“雀”的意思出来了:小的短尾巴鸟。
  最后干老师深有感触地说:“不需要维持纪律,不需要用星星与小红花作为诱饵,甚至没有可以让他们放松的游戏,整整一堂课,孩子们的注意力却高度集中。这也就是我经常提到的,教学必须‘展现伟大事物本身的魅力’。”
  3.“串烧”汉字,举一反三
  汉字的构字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识字教学可以遵循汉字构形原理,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形成并提高识字能力。
  如教学“祭”字。“祭”的上部是“手拿鲜肉”,其中下面的“示”是个象形字,其甲骨文很像我国上古人所崇拜的“灵石”,灵石上放置祭品,示于光天化日之下,给鬼神看并享用,所以后引申为“给人看”、“表示”等。所以合起来,“祭”就是“手拿鲜肉举行祭祀之礼,向祖宗、神灵表示自己的心意”。因此,在汉字中凡由“示”字所组成的字大都与崇拜、祝愿、鬼神、祭祀有关,如“福、祝、祖、祈、祷”等字,如果学生掌握了这样的规律,他们就不会将“衤”“礻”混淆在一起,也不需要去死记硬背什么时候该加一点,什么时候又该减一点。
  
  二、 以文化的视角解读教材文本
  
  从现代课程观念来看,课程不再仅仅是一门组织好了的学科,还应该是社会生活和历史经验的总和,课程的知识也不再仅仅只是专业性的,还应该包括与课程相关的其他知识。课程对学生的造就和影响不再仅仅来自教材本身,还来自由教材的内涵和外延共同组成的文化圈,来自由教材与教材相加产生的联动效应。曹明海、陈秀春在他们的著作《语文教育文化学》中也说:“语文教材特别是那些文质兼美的经典性教材文本都是人类优秀文化的结晶,如果看不到它的文化内涵,不能充分挖掘他的文化意蕴,语文教材的功能和价值就无法得到充分体现。”
  阅读是作者、读者和作品之间灵魂的拥抱、心灵的对话。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必须具有开阔的视野,并以其为背景固本寻源,对每一篇文章都做出丰厚、融通、开放的解读。这样的解读,不仅是对文化的深入、顺应和皈依,而且还能让课堂教学思接千载,丰富灵动,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民族文化的虔诚和向往。
  1.管窥文本背后的文化背景
  全国赛课一等奖获得者王自文老师在解读《古诗两首》时,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宽阔的文化视野,洞察了《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两首古诗的内在联系和同构本质。于是,以诗人“忧国忧民”之情怀为主题,将三维目标、三首古诗有机地整合为一体。其中精读的两首古诗,“用遗民之泪浇权贵之醉,让人心酸;以权贵之醉衬遗民之泪,让人悲愤”。这种形象、情景、氛围的强烈反差,把师生带入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岁月,经受了一次刻骨铭心的精神洗礼。而补充的《示儿》一诗“则从时空的比照上,产生了另一种发人深省的艺术效果。一年又一年、苦盼再苦盼,一次次希望化为一次次失望,一次次失望又燃起一次次希望,然而一直到死,诗人盼来的依然是山河破碎、遗民泪尽。这种时间上的纵向对照和空间上的横向比较,大大拓展了古诗解读的文化背景、丰厚了古诗解读的文化底蕴”。(王崧舟语)
  如此教学,教师站在文化的制高点,以文化的眼光审视文本,透过语言文字管窥文本的文化背景,并以此为基点铺陈预设,则文本背景得到扩大化,文本内涵得到文化化,学生的学习基点得到放大,感悟的层次得到深沉。师生便能在大气和谐的语文课堂中充分张扬文化意味,在文化浸润中获得生命成长。
  2.揣摩文本中的言语智慧
  古人把读书时的品味揣摩比喻为春雨润花、清水溉稻、鱼入水中,可见惟有全身心浸染于语境之中,方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文本的言语智慧并不是直露的,而是隐含在文本之中的。因此,老师首先就要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通过自己对文本意义的“自然雕琢”,将文本中的言语智慧唤醒。
  在《冬阳 童年 骆驼队》一文中,作家林海音用朴实纯真的笔调,梦境般的语言,把我们带到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去看一个孩子童年的侧影。其中的情和景,既清晰又朦胧,冬阳下的骆驼队以及骆驼脖子上的铃铛,甚至是骆驼的咀嚼,都是作者难忘的记忆,在淡淡的回忆中,童年是如此妙不可言。吕慧樱老师在教学伊始,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而后过渡到林海音的童年,请学生通过题目中的三个词——“冬阳”、“童年”、“骆驼队”想象画面,学生描绘的画面色彩斑斓、精彩纷呈……从走进自己童年的记忆,到走进作者童年的记忆,自然地过渡到文本,既实现了文本文化层面上的铺开,又给文本研读打开了新的天窗,实现了与文本的深入接触。
  上述案例,老师向文化层面进行了探寻,让安静甚至空寂的文字变成了生动的精灵,使学生在潜心涵泳文本中充分感悟民族文化的旨趣。这样,文本的现实意义得到了体现,文化内涵也得到了延伸和丰富,课堂进入了一个美妙的境界。
  
  三、 引领学生充分进行文化实践
  
  1.仿真课题
  这是一种基于逼真的情境的学习方式,即由学生根据主题选择研究小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如一位老师在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后,开展了“走进水浒”系列学习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研究的主题,如:水浒人物的外貌与性格的研究;水浒人物别名的来源;从歇后语看水浒故事……然后由个人或学习小组制订研究方案,开展研究。学生有的阅读《水浒传》,有的欣赏《水浒传》的电视剧精彩片段,有的学习《水浒传》书评,有的搜集了有关水浒的歇后语、人物雅号等,再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围绕水浒文化进行了多种形式的交流,最后在老师指导下学习写简单的研究报告。这样,一个课题研究就是一次文化实践,学生投入其中,收获颇多。
  2.读书交流
  文化视野中的语文教学,显然不能囿于文本,应把学生引入母语的“王国”,让学生去阅读经典,在那个忘我的精神家园里,在那片让心灵栖息的树林中,咀嚼语言的滋味,触摸语言的体温,玩味语言的意蕴。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经常性地向学生推荐经典作品,如《三国演义》《草房子》《让太阳长上翅膀》等等,再通过读书交流课,由教师指导选读或全读,从整体着眼进行诵读训练,从完整的作品中反复体味、咀嚼文章思路的流转和细微情感的变化,感悟其中蕴涵的博大思想。学生浸染其中,身上的“文化味”当然会日渐浓郁,与此同时,中华民族文化的根也深深地扎在了在他们的生命土壤之中。
  在经济浪潮和全新的文化媒介的冲击下,传统文化被越来越多的浅文化、伪文化、快餐文化、粗俗文化甚至垃圾文化削弱。历史剧的戏说、文化的娱乐化也深深地影响着校园。有些学生甚至把英语奉为圣经,却对祖先遗留下的诗词歌赋嗤之以鼻……让学生认同祖国的文化,热爱祖国的文化,这应该是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的梦想。那么,就让我们用自己的智慧与执着,撑起一支“长篙”,向语文更深处漫溯,我们一定能“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责任编辑:孙海燕
其他文献
在高速公路监控系统中,视频监控技术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高速公路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交通运输管理方面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高质量监控图像。传统视频监控中以网络拓扑结构
对近年来植物异三聚体G蛋白在细胞跨膜信号转导过程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重点阐述了植物异三聚体G蛋白在植物细胞信号转导、调节气孔运动、调控花粉萌发及花粉管伸
家庭作业,顾名思义是由教师设计,学生在家里完成的一种学习作业。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光靠课堂40分钟,学生是不能完全掌握所学知识的。只有通过不断练习、强化巩固、实践应用,才能掌握数学知识。家庭作业就是数学课堂教学的补充,对学生掌握所学知识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教师有着错误的观念,采取“题海战术”,认为“量变之后会产生质变”,练多了就能掌握数学知识,所以就布置内容统一、形式单
丛枝菌根(AM)是自然生态系统中广泛分布的互惠共生体。主要介绍了AM真菌和宿主植物以及环境条件对其形成机制的影响,并提出了当前国内外在丛枝菌根生理生态学等方面研究需要注意
探讨计算机硬件维护的相关问题,从硬件维护人员的角度进行分析。按照不同标准,将硬件维护分为几种类型。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大量新技术、新工艺被用于公路施工。将塑料排水板堆载预压法用于公路软基加固可大大提升工程质量。为此,在充分了解堆载预压法处理软基机理的基础上
数据库作为计算机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它的出现让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变得更加快速。所以在目前几乎所有的计算机网络都广泛地使用了数据库,正是因为计算机数据库具有存放计算机网络中的众多资源,可以使计算机网络变得更加可靠,使资源的共享变得更加方便的诸多优势。分析计算机数据库发展趋势,希望数据库的发展能够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一支粉笔,三尺讲台,简单的道具和简单的历程构成教师的工作模式。许多教师穷其一生的时间、精力埋头教书,结果,虽然或多或少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当年老退休回首一生走过的路时,发现连只言片语也没留下,更别说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理论。难道这就是一个教师完美的一生吗?难道我几十年后,也将是这样“清风耳边过,白云不留痕”吗?我恐惧,我质疑,我思考。  在思考过程中,我发现了很多“暗礁”,是它们影响了
寒假过后,教我们班英语的刘老师请了产假,学校决定由陈老师接任。面对这位初来乍到的女教师,同学们一时难以适应,动不动就拿她跟他们的刘老师对比——市课改标兵、明星教师、省优质课获奖者。  一个星期后,英语科代表向我这个班主任反映情况,不无抱怨地说:“我们特别讨厌陈老师,她课讲得一点也不好,而且还总爱批评人,要是刘老师还教我们该多好……”  我吃了一惊,连科代表也讨厌起陈老师了,这可不是一个好兆头,因为
[目的]为油菜潮霉素抗性基因的遗传转化提供依据。[方法]以油菜品种沪油19号、苏州青、五月慢的子叶和下胚轴为外植体,研究不同浓度潮霉素处理对其褐化率、出愈率的影响。[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