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易斯拐点”催化增长方式转变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5498812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劳动力不再无限供给的时候,资本报酬就开始递减了;中国“人口红利”消失的政策启示,就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到时候了
  
  改革开放以来,人口抚养比的下降造就了更具生产性的人口结构,即充足的劳动力供给和高储蓄率,为经济增长提供了额外的源泉,即所谓的“人口红利”。“人口红利”贡献了约27%的人均GDP增长。但是,随着人口老化和人口抚养比的触底反弹,“人口红利”可能到2013年时将消耗殆尽。
  现在,如下几个相关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在中国,保增长不一定能保就业。
  增长和就业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奥肯定律”,即经济增长与失业率反向相关。然而,中国目前的增长与就业并不一定存在相关关系,原因有二。
  第一,中国的经济模式一向偏向于大企业,本轮调控后,这种倾向更明显。大企业、大项目多在资本密集型行业,这些产业对增长贡献大,对就业贡献小。
  我们曾通过分析17个行业投入产出表,对投资的增长乘数(投资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程度)与就业吸纳系数进行排序,得出的结论是,投资增长乘数较高的行业,就业吸纳系数较低。
  从去年底开始实施的从紧货币政策,采取的手段包括加息和信贷窗口指导。对信贷的控制也包括数量和质量两方面的把握。抓贷款质量,就是要保证安全性和收益性。在小企业正在经历困难的时期,贷款给中小企业对银行来说,风险就加大了,获得贷款的就更是大企业、大项目。
  第二,中国的失业率当中,主要构成是自然失业率,这不受经济周期的影响。由于中国的自然失业率比例太高,因此,增长与就业的关联度比较低。我估计,中国的真实失业率(调查失业率)大致为5%,其中,4个百分点是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是周期失业率。
  周期失业是经济增长放缓带来的失业,反周期(促增长)的调控措施只能减少周期失业率。因此,中国要降低失业率,还需着眼于降低自然失业率。中国总的失业率逐年下降,而自然失业率相对稳定,加上大学生就业困难等因素,自然失业率有增长的趋势。
  自然失业率并不“自然”,就是说,政府对自然失业率并非无计可施。中国今年开始实施《就业促进法》,如果能消除一些就业歧视,推动就业服务,加强培训和信息服务,可能降低自然失业率。如果由于出口增长下降,造成1个百分点的周期失业率,那么,通过降低1个百分点的自然失业率,也可以减小增长放缓对就业的压力。
  谁都不希望经济增速下降太快,如果今年全年达到10%,应是不错的结果。但也必须看到,相比去年放缓的1.9个百分点,劳动密集型产业将受到一定影响。
  ——“刘易斯拐点”初现,“人口红利”将于2013年触底。
  “中国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剩余劳动力”的说法并不正确。近些年来,经济增长和就业扩大非常快,人口增长率却在下降,并且计划生育已实施30年了。出生的减少一定会反映在劳动力上,增速大幅度下降是注定的。
  这涉及“刘易斯拐点”何时到来的问题。劳动力从无限供给到短缺的转变,被称为“刘易斯拐点”。在此拐点到来前,劳动力无限供给,存在“人口红利”。
  当然,“人口红利”概念本身也是存在一定模糊性质。估算“人口红利”,一般使用人口抚养比作代理变量。人口抚养比是将人口分为三个部分:零岁至15岁,16岁到64岁和65岁以上;用15岁以下部分和65岁以上部分的人数,去比中间的劳动年龄人口,就是抚养比。比值越高,说明人口负担越重。我们测算,人口抚养比自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起,一直在下降,但到2013年会停止下降,随后开始上升。实际上这个过程就是老龄化。
  我们的结论是,人口抚养比下降1个百分点,对人均GDP增幅的贡献为0.115个百分点。这样算下来,改革开放期间,中国的人口抚养比对人均GDP的贡献,大约占27%。如果这个因果关系继续成立,那么,从2013年开始,人口抚养比每上升1个百分点,将导致人均GDP增幅下降0.115个百分点。
  “刘易斯拐点”可能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时点,可以把它看做一个区间。纯粹二元经济的特点是劳动力无限供给,无需用涨工资来刺激供给。可是,会有一天,雇主如果想雇人,需要给工人涨工资。当这成为社会普遍现象时,就标志着步入了“刘易斯拐点”。
  实际上存在两个“刘易斯拐点”,第一个到来时,需要涨工资才能雇到需要的劳动力;第二个到来时,城乡实现了一体化,即城乡边际劳动生产率达到相等。前一个转折点已经到来,后一个则是更长期的过程,持续二三十年都是有可能的。
  ——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来推动经济增长,时机已到。
  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由于资本报酬递减,在特定的发展时期,必须把增长从依靠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转变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才有报酬递增。克鲁格曼在1994年说,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如新加坡的增长不是奇迹,因为没有出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因此,这些经济体的高增长不能持续。
  这种看法的不足在于没有认识到“人口红利”的贡献。资本报酬递减的原因在于,劳动力是短缺的,这也正是新古典理论的一个基本假设。但是,如果劳动力无限供给,资本报酬就不会递减,资本与劳动报酬可以同比例增长。
  只有发展中国家“人口红利”会比较明显。发展中国家人口转变可以很快,因为有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等各方面的进步。然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没有实现快速增长,只有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等为数不多的经济体做到了。它们当时的高速增长依赖的还是资本和劳动的投入,因为有“人口红利”,没有出现资本报酬递减现象。
  中国改革开放实现了多项体制上的解放,“人口红利”就开始起作用了。这个过程解放了生产力,肯定有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但很多研究表明,全要素生产率其实是个“残差”。我们按照世行的方法再进行细分,发现推动这个残差的有两个因素,一是技术效率,一是配置效率。我们最后的解释为,配置效率即劳动力转移,贡献了GDP增长的21%,而技术效率提高的贡献,只有3%。
  对于全要素生产率,比较认同的观点是改革开放的前期增长较快,上世纪90年代以后,增长明显放缓了。
  在“刘易斯拐点”到来之前,并不必需推动技术进步来推动GDP增长。这也是为什么提出转变增长方式很久,但并未发生实质转变,而一直维持着廉价的增长方式。“人口红利”消失的政策启示就是,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时候了。因为劳动力不再无限供给的时候,资本报酬就开始递减。这时,如果还不能转到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发展就没有可持续性了。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就是把依赖资本和劳动的投入,转到依赖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有研究认为,亚洲“四小龙”在发展后期,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了。而前苏联一直是劳动力短缺的,它应该走早期资本主义的路线,却没有走。
  从上世纪80年代起,中国就提出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看来是从技术少到技术多,从资本密集度低到高。但这其实不是核心。苏联的重工业,资本、技术密集程度很高,但全要素生产率却是负数。
  实际上,真正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还是要靠微观企业来完成,而政府需做的是把生产要素价格搞对。要素价格的扭曲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阻力,价格扭曲的程度越深,转变得越慢。■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
其他文献
目的:作为轻型颅脑损伤的脑震荡,一向认为是脑功能的一过性功能障碍,而无形态变化,近来的一些研究对这一观点提出了挑战,为深入探讨脑震荡发病机理特设计本研究.方法:用清醒W
目的 研究普伐他汀对激素性坏死股骨头内Cbfal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54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正常组(A组)、模型组(B组)和普伐他汀治疗组(C组),每组18只.B、C两组应用大肠杆菌内毒素及甲
济钢第一烧结厂除尘风机采用高压变频调速技术取代传统的挡风板、节流阀来控制风量和流量。系统由移相变压器、功率单元、控制器组成,可实现风机的自动控制。应用表明,高压变
对20例海洛因成瘾死亡者尸体进行系统的尸体解剖研究和病理组织研究.结果表明:体表注射痕迹、纹身、色素沉着、消瘦和自伤疤痕常提示吸毒行为;各器官并发慢性感染疾病,主要表现
中国网通  中国网通2007年全年经营性业务收入为824.88亿元,同比增长0.9%,盈利105.78亿元,收入为四家运营商当中最小的,而盈利略高于中国联通。  到2007年底,中国网通本地电话用户为1.1亿,比2006年减少了315万;小灵通用户2618万,与2006年相比下降4.1%。但是,宽带用户仍然维持了快速增长,到2007年底,中国网通拥有1976.8万户宽带用户,同比增长了37%。同时
略论《金匮》对疾病的防治原则山西省大同市第四人民医院(037008)何钦《金匮》一书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明确指出了对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的原则。至今仍在指
简述了3500mm四辊精轧机主传动装置的结构,重点介绍了中间轴断裂后的修复及改造方案,接轴平衡轴承由胶木瓦改为滚动剖分轴承后,取得了良好效果。
中美战略对话是根据两国元首达成的共识于2005年正式启动的,属中美在战略和政治层面进行深入沟通的重要机制。当年8月1日,中美首次战略对话在北京举行,中美战略对话机制正式启动
近2亿元的受贿金额,创下中国1949年以来官方处理并公布的贪腐案件数额之最    《财经》记者 王和岩    这一切发生在涉案被查两年之后。    61岁的陈同海于2009年7月15日上午9时走上了被告席,接受一审宣判。    此时,他头发斑白,神情落寞,很难让人意识到他就是风光一时的中国石油界显赫人物——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原总经理、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交易所代码:600028,香港交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