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作文跑题

来源 :作文周刊(高考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SE7ENA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跑题是写作时的致命问题,下面笔者就针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看看常见的跑题类型有哪些,如何才能避免跑题。
  常见的跑题类型有:
  1.偷天换日,鱼目混珠
  如作文题目: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梭罗说:“一个人越是有许多事情能够放得下,他就越是富有。”
  生活中,有人认为,放下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境界;也有人认为,不放下是一种坚守,是一种精神。
  材料中的关键词是“放下”和“不放下”,考生应围绕此立意行文。但考场中却有相当一部分考生用“放弃”代替“放下”,用“坚守”代替“不放下”,从而使作文越写越偏,与题旨貌合神离。
  2.生拉硬拽,牵强附会
  比如在写议论文时,考生常使用举例论证,这时候就极易出现跑题现象。有的考生大部分例子都扣题,但某个重要例子跑题;也有的文章中有两个核心观点,完全应该写成两篇,但硬要拧成一股,其中一个扣题,另一个跑题。记叙文写作过程中也容易出现这种跑题现象,如命题作文“那些,拨动过我的心弦”,不少考生为扣住题目中的“那些”,在文中选取了两到三件事情来记叙,结果是“一盘散沙”“各自为政”,导致主旨不明,立意不清。
  3.思维定势,立意单一
  有的考生,无论给他什么样的作文题目,都能写成: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不经历磨难,怎么能成功。比如:我跟爸爸学骑车,克服恐惧,经历摔倒,学会骑车,获得成功;小鹰学飞翔,犹豫不前,小心试探,展翅历练,获得成功;花木兰替父从军,女扮男装,经历磨难,得勝回朝,获得成功。
  其实,根据不同文题的要求,完全可以换种思维考虑问题。跟爸爸学骑车,可以表现无声的父爱;小鹰学飞,可以说明“狼爸”式教育的优点;花木兰替父从军,可以证明女性也能发挥能量,实现自身的价值……
  有些考生就是由于思维定势,进而导致作文立意单一雷同,或者跑题、偏题。
  4.改弦更张,中途易辙
  这种跑题类型在记叙文和议论文中都很常见。比如写一篇歌颂母爱的记叙文,大部分考生是有话可说的,拿起笔就能洋洋洒洒地写下去。可有位考生在记叙时,写了很大一部分才突然感觉不对劲,发觉写父亲的篇幅太多了,导致偏离主题。议论文中,本想出于严谨,对所批判的观点进行有利一面的分析、肯定,没想到分析篇幅过半,最终导致本末倒置。这种“改弦更张”“中途易辙”的跑题也很棘手。
  那怎样才能做到不跑题呢?在克服上述毛病的同时,笔者给考生们提出以下三点对策和建议:
  1.慎审题悟材料
  应对考场作文,审题立意是关键。认真谨慎审题,全面理解材料,悟出材料的暗示性和指向性,才能准确立意,不跑题、偏题。如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古董鉴赏家马未都到一位日本陶瓷收藏家的府上做客,老人拿出一只在20世纪80年代以五百多万港币拍得的斗彩鸡缸杯,斟茶相待,马未都右手拈起此杯,左手托稳,一口饮尽清茶,然后向老人行礼道谢:“这是我这一生喝过的最昂贵的茶了。”老人说:“茶不以杯贵,却以人贵。你是贵客、知音。”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时,考生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点,即材料中出现的三个对象:古董鉴赏家马未都、老人(日本陶瓷收藏家)、斗彩鸡缸杯,关键句是马未都与老人的对话,其中,马未都的话充满感激之情,老人的话充满哲理。由此不难悟出“人,贵在相知”,“對别人的善意、尊重要懂得感恩”这样的立意。而有些同学却写“父母(或爷爷奶奶)对自己的爱”,这无疑是没“慎审题悟材料”导致的偏题、跑题。
  所以,在审读材料时,考生应注意以下几点:(1)抓关键句;(2)提炼中心;(3)由物及人;(4)由果溯因。
  2.多挖掘深思考
  还有些考生,并非不会审题,而是由于接受的观点单一,思维有定势,导致很难去分析复杂的问题,去多角度地评价观点,挖掘作文材料。
  而近年来高考作文题多要求考生多角度思考,寻找最适合文题的立意角度。多挖掘、深思考不仅是避免跑题的良方,亦是使文章立意新颖、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的妙策。
  比如上文提到的“斗彩鸡缸杯”作文题,很多考生选择“人,贵在相知”的立意角度,却由于对“知音”这一概念的理解有偏差,造成偏题、跑题。若能够从材料当中多挖掘、深思考,从“斗彩鸡缸杯”的角度思考立意,不仅能避免偏题、跑题,更能另辟蹊径、独树一帜。如:(1)只有遇到知音,其价值才能被发现或认识。(2)只有用得其所,才能显现其价值。(3)真正的贵是物以人贵,而非人以物贵。(4)物是冷的,但人可以赋予它情感的温度。
  3.一路点题一路歌
  考场作文的立意不仅要准确,而且还应该在行文时将其显豁地展现出来。考生在作文中要不断提到文题,点明行文和文题的关系,引领读者随自己的文脉去思考。点题明确、到位的文章思路清晰、切中肯綮,不会偏题、跑题。它不仅是写作水平一般的考生的法宝,也是想要获取作文高分的考生的妙招。
  俗话说:写考场作文是“戴着镣铐跳舞”。当考生想展示那舒展自如的舞姿时,切不可忘了要“戴着镣铐”去跳,在题旨之中行文。
其他文献
悲观不是消极,所以自杀的人不是悲观,悲观主义者反对自杀。  悲观是从坏的一方面来观察一切事物,从坏的一方面着眼的意思。悲观主义者无时不料想事物的恶化,唯其如此,他才能最积极地生活。换言之,最不为虚幻的希望所引入歧途,最努力地设法来对付这丑恶的现实。  叔本华说,幸福即是痛苦的避免。所谓痛苦是实在的,而幸福则是根本不存在的。痛苦不存在时之状态,无以名之,名之曰幸福。是故人生之目标,不在幸福之追求,而
期刊
四海之外有一岛,名曰蓬莱;云天之外有一木,其名曰竹。而我恰是一棵竹。  也不知灵魂沉睡了多久,一声惊雷将我从混沌的梦境中震醒。雨落云低,雨水顺着我身上压着的巨石渗透我周遭的土地。清凉的湿意与浑身的血液都在提醒我作为竹的使命——立于云天之上,同日月嬉戏。  我循着生命意旨,想要冲破黑暗,求得一方净土,直插云天。头顶的巨石却在陈述不争的事实:若我想重见天日,只能将它破开。我有些迟疑,却依旧坚守我的信念
期刊
【写作指导】  写作中,“反弹琵琶”即突破思维定势、常规思路或常规方法,从侧面或反面入手去思索、去分析,以发现或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与方法。  有意识地逆向思维,可以培养考生“反弹琵琶”的思维品质,使作文创出新境界,达到新品位。这一手法使用得巧,能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那么,如何在作文中运用“反弹琵琶”这种技法呢?  一、敢于提出新见解  要把“琵琶”反过来弹,关键在摆脱习惯性思维,跳出因循守旧、墨守
期刊
眼光,是人们鉴别人事的能力,是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人们内心世界的外在表现。当大部分的人都以同样的眼光对待一个人或一件事时,一道不一样的眼光意味着什么?  吕雉的父亲有着不一样的眼光。依所有人的眼光来看,刘邦就是一个市井无赖,街头小民。这样的人,自己躲都来不及,哪里还会主动去接近?吕父的眼光却不一样,他一眼看出此人日后必成大器,主动将女儿许配给了刘邦。他与别人不一样的眼光,带来的是吕家日后的富贵荣
期刊
内涵丰厚,可写空间开阔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行囊已经备好,开始一段新的旅程。路途漫漫,翻检行囊会发现,有的东西很快用到了,有的暂时用不上,有的想用而未曾准备,有的会一直伴随我们走向远方……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题意审读】  山东卷作文材料由“行囊已经备好,开始一段新的旅程
期刊
孩子们的幼年,是一片宽阔的原野,你可以在上面任意栽植世界上所有的花草,你也可以在原野上放一把野火,透过这团野火,孩子的世界会变得更多彩,更有生命力。孩子是你的,虽然他往后的岁月要靠他自己,但是,在这最初的几年,在他依偎在你身旁的这几年,他完全要靠你。靠你供给他所有的经验、所有的知识、所有的有关美的记忆。  让我们来做他的“美的导师”。  有很多不同的方法,不同的途径,我们先从最容易,最直接的做起。
期刊
一对老夫妇每天下午五点都带着凳子到道路停车带上坐下,为儿女占车位,风雨无阻。老人的举动引起广泛议论。老人替儿女占车位,是情;社会公共车位并非私人专属,是理。这占来的车位,是亲情的温暖还是无法摆脱的桎梏?这是场情与理的较量。  父母总是一辈子操劳:小时候担心你的学习与生活,长大了担心你的工作与婚姻,成家立业之后又开始张罗着帮你“抢车位”了。这种“哺育式父母”在中国十分常见,父母对孩子过分的疼爱使这类
期刊
从新闻中笔者看到,夫妻同睡一张床通过微信说晚安。难道睡在一起用语言表达都不行了吗?“现代交流症”让多少人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殊不知,我们用科技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是为了提升生活品质,畅通沟通的渠道,可是当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全,就会越容易形成一个悖论——到底人类是主人,还是手机是主人?  现代社会生活中,科技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烦恼。有了手机之后,我们看到的社会现象是走路看手机、聚会的
期刊
我们都明白,价格很贵的东西并不意味着比那些价格便宜的东西质量更好。但是,在内心深处,价格却左右着我们的感觉。  以葡萄酒為例。研究人员请了20个志愿者去品尝5种葡萄酒,并作出评价。这五种葡萄酒分别贴上了5元、10元、35元、45元和90元的标签。志愿者不是品酒专家。品尝之后,他们回答说喜欢那些价格更高的葡萄酒的味道。  事实上,90元一瓶的葡萄酒出现了两次——一次标明价格为90元,一次标明价格为1
期刊
【编者按】  现实中的“矮子”,网络上的“巨人”,这就是如今患有“现代交流症”的人的具体表现。“网络社交”固然方便,但也不能忽略现实中的交流。将生活的重心从手机和网络转移到更有价值的事情上,这样的生活才是本真的生活。  打十个百个电话,也比不上陪父母吃顿饭;群里聊得再熟,也比不上见面的一次握手或一个拥抱……有一种现象,叫“现代交流症”。有读者归纳了“现代交流症”的一大表现是:“朋友圈里大家情意绵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