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弹琵琶

来源 :作文周刊(高考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ohuang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指导】
  写作中,“反弹琵琶”即突破思维定势、常规思路或常规方法,从侧面或反面入手去思索、去分析,以发现或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与方法。
  有意识地逆向思维,可以培养考生“反弹琵琶”的思维品质,使作文创出新境界,达到新品位。这一手法使用得巧,能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那么,如何在作文中运用“反弹琵琶”这种技法呢?
  一、敢于提出新见解
  要把“琵琶”反过来弹,关键在摆脱习惯性思维,跳出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老框框,敢于从传统观念、习惯做法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大胆设想,发前人之未发,提出新见解、想出新做法。生活中常常会有这样的情况,长期从事某一职业,受到过很多专业培训,总是按照传统的一套做法去解决问题,形成了习惯性思维的固定模式,有时会因此看不清事物的本质,或解决不了眼前的问题。但是,因为大家都这样想这样做,也就盲目跟从,不思改变了。然而,此时如果逆向思维,“反弹琵琶”,就会从长期形成的思维模式中跳出,产生醍醐灌顶的感觉,达到豁然开朗、化腐朽为神奇的境界。
  二、反复“敲打”新观点
  “反弹琵琶”,提出新见解、新观点后,还得仔细斟酌,反复“敲打”,看观点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是否合乎逻辑事理。
  “反弹琵琶”时要有理性,要使自己的观点经得起推敲。比如新学期由于区域整合,学校合并,我们搬进了一所新学校。为了便于管理,学校立下了很多规矩,个别学生不胜其烦,在作文中提出要将所有的规矩彻底推翻,还学生绝对自由等观点。这样的观点就太过偏激,不合实际,也不合事理。试想,如果真将规矩全盘推翻,还学生以绝对自由,将会出现怎样的场景?整所学校将会陷入怎样一片乱象之中?我们都知道中国自古就有熟语“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强调规矩的重要性。另一位学生则立足本校实际,突破习惯思维,运用“反弹琵琶”的方法提出如下观点:“学校发展需要规矩,但规矩太多,限制过死,会束缚学生的手脚,禁锢学生的心灵,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利于学生个体和学校整体的长远发展。”这样的反弹,切合实际,合情合理,值得肯定和嘉许。
  所以,“反弹琵琶”要在一定的语言环境或特定的社会背景中进行,要严格遵循客观规律,准确把握事物本质,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只有冷静地、理性地“反弹琵琶”,才有可能提出经得起“敲打”的、与时俱进的新观点。
  三、科学、审慎来“反弹”
  许多观点可以正话反说,也可以反话正说。如“班门弄斧”比喻在行家面前賣弄本领,讽刺意味十足,明显是反话;而数学家华罗庚却将其正说,他主张“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门”,其意义就更深刻了。因为不怕出丑,有勇气向行家学习,让名师指点迷津,所以会进步很快,正所谓“名师出高徒”。而无师自通注定要走很多弯路。如此反弹,十分高明。
  但是,世界是纷繁复杂的,不是任何事物或观点都能反弹,那些违反科学道理,有悖于人们共识,伤害民族感情的“反弹”,都是不可取的。如在作文中讥笑智障者、嘲讽残疾人,定会遭到读者的否定与反感,因为中华民族向来具有同情弱小的民族心理和传统观念,这些心理与观念是不容背离的。所以,“反弹”不是“乱弹”,只有科学、审慎地反弹琵琶,方能写出新颖独到、立意深刻、富有个性的作文来。
  【例文展示】
  怎么会恨?
  □汤锦秀
  “铛——”,钟声唤醒了沉睡的村子,唤醒了七十多岁的李爷爷。李爷爷立马起床,忙活在田间的晨曦中。李爷爷是村里唯一的鳏夫,住的是如今不多见的老式平房,但他家里里外外都很干净,门前摆放着各种花草,屋后栽种着多种果树。他家有一站式大钟,就像《红楼梦》里刘姥姥在王熙凤房里看到的一样,只是又老又旧,声音倒很洪亮,像李爷爷一样,一点也不含糊。
  记得小时候,每到秋收时节,我们几个野孩子常常做恶作剧,不是拔了他家的蔬菜,就是偷摘他家的橘子。
  他叮嘱我们:“树太高,不能爬,危险!想吃橘子,爷爷给你们摘。”
  后来他想为我们摘橘子,却从树上摔了下来,腰疼了好几个月。那段时间,妈妈经常买营养品送给他,我很不解。妈妈却不耐烦地说:“你这小屁孩,懂什么?吃你的番薯去。”
  为了表示我的怨愤,我依旧与小伙伴心安理得地偷摘李爷爷家的果子,李爷爷也一如既往送来自己栽种的水果,顺便将邻居送他的好吃的带给我们。
  这样的故事,一直重复着。随着我逐渐长大,从大人那里,我知道了李爷爷的过去。
  原来,李爷爷是地主家的孩子,小时候家里很富有,我曾祖父和村里已过世的多位老人都曾是他们家的短工。全国解放后,他家的几十间房屋被分给了我家及其他农民家,上百亩土地收归国家所有,就剩那口钟陪着李爷爷长到十多岁。“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一夜之间,李爷爷的祖父、父亲被挂牌、批斗,李爷爷也被我爷爷一辈欺负,再也没能念书。后来,李爷爷娶了一个哑巴媳妇,生了个儿子,但母子俩同患疟疾,因没钱医治,先后离世。此后,李爷爷孑然一身,独活于世。
  一次,李爷爷在侍弄花草,我走过去观赏,无意间聊起了过去,问他恨不恨国家,恨不恨我们家。李爷爷笑了:“怎么会恨呢?没有国家哪有我?”他看了我一眼,又说,“丫头,我告诉你,要不是生活的变故和磨砺,我会跟我的祖辈父辈一样活得像寄生虫,不会知道生活的艰难、粮食的来之不易。你看,我能用双手养活自己,你们家和周围邻居又对我那么好,我感谢国家、感谢你们家都来不及呢,怎么会恨呢?”
  他依旧侍弄着花草。屋里的老钟又敲响了,铛铛声一如过去几年乃至几十年那般清脆,似在为他的辛勤劳作伴奏。
  ■
  文章的生命在于创新,这篇习作因“反弹琵琶”给人以“新”的感觉。文中李爷爷是地主家的子弟,解放后,房屋、田地被分走或收归国家所有;“文革”期间,祖父、父亲被挂牌、批斗,他自己没能念书;妻子、儿子患疟疾也因没钱医治先后身亡。李爷爷一家由丰衣足食变成缩衣节食,尝尽物质上的艰难,更饱受了心灵上的屈辱。按照惯常思维,他应该充满仇恨,痛恨分了他家房屋、欺负过他的“我们”家及邻居们。可是,本文却反过来构思,通过语言描写表现李爷爷非但没有仇恨,还感恩国家、感恩邻居们的心理,展现出温暖的邻里情,传达出祖国大家庭的人情美、人性美,读来暖人心怀,感人肺腑。
其他文献
青春是美丽的。  “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李大钊言。  青春如此珍贵。它会公平地光临每一个人的人生。那么,正拥有青春的青少年该怎样珍惜它、把握它呢?这实在是每一位青年应当认真对待的问题。  时下兴起一阵阵的“出国热”。有些青年认为国外的东西就是好,老是梦想着去国外安家立业。俗话说“儿不嫌母丑”。祖国常常被比喻为母亲,对于她在某些方面的落后和不足,儿女们不应自惭形秽,更不能背离她
期刊
【模拟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60分)  时下有不少人很舍得花时间、花钱来美化自己的仪表,穿金戴银,涂脂抹粉,极力为之,却忘了透视自己的灵魂。对落满败叶、布满污垢、长满斑点甚至毒瘤的心灵漠然视之。对此,你有何感触和想法?  请以“美”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标题自拟;④不少于800字。  思路导航:  该材料直击社会现实,揭露现代人过分注重
期刊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没有明确的时间节点?对此,人们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说有,有人说没有;有人认为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中国梦就实现了,有人认为中国梦是新中国成立100年奋斗目标实现后确定的又一个奋斗目标,是一件十分遥远的事情。那么,实现中国梦的时间节点究竟在哪里,以什么为依据来判断和确定,就成为我们在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国梦科学内涵的过程中必须厘清的一个重要问题。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由“
期刊
法国著名哲学家孟德斯鸠说:“美必须干干净净,清清白白,在形象上如此,在内心中更是如此。”在我看来,心灵美才是真的美。  回顾历史长河,一位身材矮小的人向我们走来,他就是齐国上大夫晏子。他虽无高大英俊的外表,但能不辱使命,捍卫国家尊严。圣人孔丘曾赞曰:“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司马迁将其比为管仲。晏子外表不美,但有一颗美丽的爱国之心、智慧之心。  翻开美国史册,一位双腿残疾的
期刊
【解题钥匙】  一、考点梳理  科普类文体是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中的一种类型。关于该种文体的考查,其中涉及到分析文体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等方面。  1.科普文的特征  (1)科学性  科学性是所有科技作品的生命,而科普作品则担负着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启蒙思想的职责,更应保证科学性。无论是阐明科学原理,还是介绍或推广某一先进的科学技术,都旨在揭示事物发展规律,探求客观真理,使之成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
期刊
人们常说:鼓励是一缕春风,可以拂去他人脸上的阴霾;鼓励是一束阳光,可以融化他人心上的冰雪;鼓励是一双大手,可以扶植起心底那苗自信的嫩芽。  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在教育上,我们也常看到学校要求老师用鼓励、激赏的话语去欣赏、赞扬每一位学生,以免打击他们的自信。但效果真的非常好吗?  我们常看到:有些学生非常任性,刚开始还对学校的纪律有所顾忌,但在一味温和的鼓励和善意的提示下,反而变本加厉;有些学生更是
期刊
【热点引入】  2016年2月14日晚,“‘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此次获得“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有吴锦泉、张宝艳、秦艳友、郎平、屠呦呦、阎肃、徐立平、莫振高、官东、买买提江·吾买尔、王宽。他们当中既有屠呦呦、阎肃、郎平等知名度高的重量级人物,也有一些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人,但他们都是让我们心生敬仰的人物,带给我们的是心灵上的感动,是精神上的升华。  吴锦泉:热心公益的
期刊
考生在考场写作时,可能由于对文题陌生,或者素材准备不充分等,陷入“无米下锅”的窘境。面对这种情况,考生如何“生”米下炊,出奇制胜呢?不妨试试以下几招。  第一招:向课本借  一般来说,考生想要表达的情感、思想、哲理、感悟,在平时所学的课文中都会有所体现。它们应该是考生天然的作文素材园地。比如,《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可以用来写关于创新、创造的话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可以用来写关于忧患意识的话
期刊
悲观不是消极,所以自杀的人不是悲观,悲观主义者反对自杀。  悲观是从坏的一方面来观察一切事物,从坏的一方面着眼的意思。悲观主义者无时不料想事物的恶化,唯其如此,他才能最积极地生活。换言之,最不为虚幻的希望所引入歧途,最努力地设法来对付这丑恶的现实。  叔本华说,幸福即是痛苦的避免。所谓痛苦是实在的,而幸福则是根本不存在的。痛苦不存在时之状态,无以名之,名之曰幸福。是故人生之目标,不在幸福之追求,而
期刊
四海之外有一岛,名曰蓬莱;云天之外有一木,其名曰竹。而我恰是一棵竹。  也不知灵魂沉睡了多久,一声惊雷将我从混沌的梦境中震醒。雨落云低,雨水顺着我身上压着的巨石渗透我周遭的土地。清凉的湿意与浑身的血液都在提醒我作为竹的使命——立于云天之上,同日月嬉戏。  我循着生命意旨,想要冲破黑暗,求得一方净土,直插云天。头顶的巨石却在陈述不争的事实:若我想重见天日,只能将它破开。我有些迟疑,却依旧坚守我的信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