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童年是一束芬芳的花朵,应该让孩子感到快乐。但事实上,不少孩子的童年是在繁重的作业的陪伴下度过的。孩子没有愉快的童年,没有丰富的生活体验,一提起作文,就愁眉苦脸,咬着笔头思考,不知如何下手。看到作文题目,孩子无法在脑海中捡拾起与之相关的素材,也就无法写出妙笔生花的作文。
体验是需要孩子亲身经历的。余秋雨先生说:作文是生命与生命之间表达和沟通的训练。孩子写作文的过程就是心灵与花鸟虫鱼等世间万物进行对话的过程。只有不断对话,不断体验,不断想象,才能写出具有生命活力的习作。
儿童的作文应是心灵的倾诉和个性的张扬,应尽情地诉说自己的所思所想,让习作记录自己真实的生活,彰显个性,而不应该用规则来束缚思维,过早地把思想关进作文写作方法的牢笼。我们要引导他们自己去体验和发现,回归自然,回归生活,立足于自己的生活体验,从生活中发掘习作素材,捕捉写作灵感,让他们在活动中迸发出写作的热情,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一、先体验后写作
文学源于生活,只有足够多的生活体验,才能激发人创作的灵感。莫泊桑跟随福楼拜学习写作,福楼拜首先让他长期观察门前马车经过的情况,仔细鉴别马车,从中发现与众不同之处,积累素材。达·芬奇学画画也是从画鸡蛋开始的。由此可见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写作之前让孩子们按照活动导学单上列出的活动步骤进行有的放矢的体验,这样孩子们就能获得所要的写作素材,情感体验深刻,写作文的时候,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同样的作文题目,孩子们进行的活动不一样,获得的素材也不一样。即使进行同样的活动,不同的人的内心的感受体验也是不一样的。活动的过程应该顺应孩子们发展个性的需求,让他们在无拘无束的状态中体验、理解和想象。教师要融入孩子们的活动当中,成为他们的一员,适时点拨,使每一篇作文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烙印,避免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情况的出现。例如,去年的冬天下了一场大雪,我就计划引导学生写一篇关于“雪趣”的文章。活动之前,我首先制作了活动导学单:
主题:雪趣。
具体做法:看雪、迎雪(落雪的情态)、赏雪、踩雪(各种各样的脚印、踩的声音、用脚在雪上画画)、躺雪、闻雪、雪战、听雪、吟雪等。
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几项或者全部选项玩耍,体验其中的乐趣。他们有了体验再加上自己的想象,笔有灵性了,写出的文章也具有生命的活力了。
二、快乐命题
让孩子对文章题目进行设计,并非让孩子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如果任由孩子发挥,标题、内容以及体裁都不一样,就达不到作文训练的目的,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无从体现。语文教材的编排体系是很严谨的,体现了作文指导的有序性。如果任由学生命题,作文训练就会成为一盘散沙。那么,如何把教材编写的严谨有序与学生写作的个性自由有机结合起来呢?在作文的时候,教师应该灵活变通,尽量少出或者不出命题作文,而代之以写作的范围,让孩子打破枷锁,张开自由的翅膀进行写作。很多时候,我们发现严格圈定题目的作文,孩子往往无话可说,绞尽脑汁写出来的作文,也是平淡无奇的。学生饱含深情,富有真知灼见的作文往往是他亲身经历过的。比如,“我收获了友谊”的话题,如果某个孩子生性孤僻,几乎没有朋友,没有生活和情感体验,肯定写不出作文,即使写出来也是胡编乱造,还不如改为“我收获了_____”,让孩子自主命题(知识、快乐、勇气、成功、自信等)。这样,选择的空间比较大,学生容易写出文从字顺、情感真挚的文章。假如个别学生在老师提供的范围内仍写不出来,教师不妨将改革的步子迈得更大一些,进一步解开他们心灵的束缚,引导他们自由选择写作材料,自行拟定作文题目,按照自己的想法作文,张扬个性,显露特长,写出别具一格的作文。
三、少一些雕琢,多一些激励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小学生的作文应该讲究取法自然,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要尽量淡化技巧。刻意运用某些写作技巧,反而会使文章过于成人化,失去小学生的纯真。小学生的作文应该建立在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真情实感上。喜怒哀乐皆成文章,情感的真实表达应该放在第一位。比如,苏叔阳先生的《理想的风筝》之所以感人,就在于他用生动细腻的笔触写出年幼时和刘老师相处的点点滴滴,事例虽然不惊天动地,但是情感真实,让人读来倍感亲切。教师在引导学生写出原生态的作文的同时,还应该给予鼓励性评价。只要文章中有新颖独到之处,教师就要积极表扬,如果与众不同中有不合理之处,也不要轻易否定,要小心翼翼地引导、鼓励,保护孩子创作的积极性和个性。
总而言之,在写作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孩子们多些生活的积累和情感的体验,借助活动导学单让他们在活动中有的放矢地游戏,在游戏中学习,在活动中积累,减少写作的束缚,给予他们鼓励,使他们撑起写作的天空。
(责编 莫彩凤)
体验是需要孩子亲身经历的。余秋雨先生说:作文是生命与生命之间表达和沟通的训练。孩子写作文的过程就是心灵与花鸟虫鱼等世间万物进行对话的过程。只有不断对话,不断体验,不断想象,才能写出具有生命活力的习作。
儿童的作文应是心灵的倾诉和个性的张扬,应尽情地诉说自己的所思所想,让习作记录自己真实的生活,彰显个性,而不应该用规则来束缚思维,过早地把思想关进作文写作方法的牢笼。我们要引导他们自己去体验和发现,回归自然,回归生活,立足于自己的生活体验,从生活中发掘习作素材,捕捉写作灵感,让他们在活动中迸发出写作的热情,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一、先体验后写作
文学源于生活,只有足够多的生活体验,才能激发人创作的灵感。莫泊桑跟随福楼拜学习写作,福楼拜首先让他长期观察门前马车经过的情况,仔细鉴别马车,从中发现与众不同之处,积累素材。达·芬奇学画画也是从画鸡蛋开始的。由此可见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写作之前让孩子们按照活动导学单上列出的活动步骤进行有的放矢的体验,这样孩子们就能获得所要的写作素材,情感体验深刻,写作文的时候,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同样的作文题目,孩子们进行的活动不一样,获得的素材也不一样。即使进行同样的活动,不同的人的内心的感受体验也是不一样的。活动的过程应该顺应孩子们发展个性的需求,让他们在无拘无束的状态中体验、理解和想象。教师要融入孩子们的活动当中,成为他们的一员,适时点拨,使每一篇作文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烙印,避免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情况的出现。例如,去年的冬天下了一场大雪,我就计划引导学生写一篇关于“雪趣”的文章。活动之前,我首先制作了活动导学单:
主题:雪趣。
具体做法:看雪、迎雪(落雪的情态)、赏雪、踩雪(各种各样的脚印、踩的声音、用脚在雪上画画)、躺雪、闻雪、雪战、听雪、吟雪等。
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几项或者全部选项玩耍,体验其中的乐趣。他们有了体验再加上自己的想象,笔有灵性了,写出的文章也具有生命的活力了。
二、快乐命题
让孩子对文章题目进行设计,并非让孩子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如果任由孩子发挥,标题、内容以及体裁都不一样,就达不到作文训练的目的,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无从体现。语文教材的编排体系是很严谨的,体现了作文指导的有序性。如果任由学生命题,作文训练就会成为一盘散沙。那么,如何把教材编写的严谨有序与学生写作的个性自由有机结合起来呢?在作文的时候,教师应该灵活变通,尽量少出或者不出命题作文,而代之以写作的范围,让孩子打破枷锁,张开自由的翅膀进行写作。很多时候,我们发现严格圈定题目的作文,孩子往往无话可说,绞尽脑汁写出来的作文,也是平淡无奇的。学生饱含深情,富有真知灼见的作文往往是他亲身经历过的。比如,“我收获了友谊”的话题,如果某个孩子生性孤僻,几乎没有朋友,没有生活和情感体验,肯定写不出作文,即使写出来也是胡编乱造,还不如改为“我收获了_____”,让孩子自主命题(知识、快乐、勇气、成功、自信等)。这样,选择的空间比较大,学生容易写出文从字顺、情感真挚的文章。假如个别学生在老师提供的范围内仍写不出来,教师不妨将改革的步子迈得更大一些,进一步解开他们心灵的束缚,引导他们自由选择写作材料,自行拟定作文题目,按照自己的想法作文,张扬个性,显露特长,写出别具一格的作文。
三、少一些雕琢,多一些激励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小学生的作文应该讲究取法自然,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要尽量淡化技巧。刻意运用某些写作技巧,反而会使文章过于成人化,失去小学生的纯真。小学生的作文应该建立在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真情实感上。喜怒哀乐皆成文章,情感的真实表达应该放在第一位。比如,苏叔阳先生的《理想的风筝》之所以感人,就在于他用生动细腻的笔触写出年幼时和刘老师相处的点点滴滴,事例虽然不惊天动地,但是情感真实,让人读来倍感亲切。教师在引导学生写出原生态的作文的同时,还应该给予鼓励性评价。只要文章中有新颖独到之处,教师就要积极表扬,如果与众不同中有不合理之处,也不要轻易否定,要小心翼翼地引导、鼓励,保护孩子创作的积极性和个性。
总而言之,在写作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孩子们多些生活的积累和情感的体验,借助活动导学单让他们在活动中有的放矢地游戏,在游戏中学习,在活动中积累,减少写作的束缚,给予他们鼓励,使他们撑起写作的天空。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