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情境下青年群体的风险感知与媒介信任——基于对台风“山竹”的实证研究

来源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audi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风险社会背景下,社会信任是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方面。自然灾害作为社会风险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影响公众心态和社会正常秩序的重要因素。媒体对自然灾害事件的报道、分析和解读为受众及时了解灾情和采取预防措施提供了信息支持,与此同时,信息传播过程中衍生出的拟态风险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感知结构的紧张,并进一步引发社会信任系统的变迁。研究发现,自然灾害为代表的风险情境下社会信任系统对青年群体的风险感知和信任表达,一方面,青年群体风险感知受自我感知和媒介信任的双重建构;另一方面,青年群体的媒介信任嵌入社会信任系统的构建,可以说,有着内在的"结构性"关联。青年群体的信息参与和媒介表达隐含的是其信任结构的变迁和风险心理的社会化。
其他文献
2019年是韩国媒体产业发展的转折点,在新媒体浪潮中坚持多年的韩国三大电视台的收入大幅度下降,亏损持续增加,传统电视媒体的式微已经达到从量变到质变的引爆点.媒体产业融合
创新是新世纪的号角、时代的强音、国家兴旺和民族进步的灵魂。煤炭企业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其对生产十分重视,而创新体系建设相对滞后,那么在新世纪,煤炭企业如何创新尤其是
期刊
打开三年级课本,笔者被那一篇篇文质兼美、童心闪烁的文章深深吸引,和学生一起陶醉其中,读书、背书成了孩子们喜欢的作业。可是,一谈到习作,他们就犯了难。有记“流水帐”的;
祭簿作为徽州乡村社会中的"神圣文本",透过"祖先群体-书写者或藏簿人-子孙群体"这一"沉降式"传播结构,在长期的仪式训导下逐渐建构出"追忆的乡村史"这一独特的乡民记忆模型。研究以安徽歙县峤山村的八份祭簿为研究对象,集中探讨了徽州祭簿与乡民记忆活动之间的关联性问题。研究发现:乡民群体借助祭簿强化了荣耀记忆和伤痛记忆,也选择性地遮蔽和消解了某些史实。祖先、书写者和子孙三大群体间的三元"互动"是乡民记忆得以传承的重要保证。
在学科初创时期,多数学术经典产生于大学课堂讲义。在教师充分投入,保证著述内容和表达的优良品质或者著作处于"开山"地位的前提下,与文史哲讲义比较,新闻学学术经典的形成异中有同,同中有异。老师、学生、出版、大学体制、社会文化思潮是讲义"学术经典化"的关键性因素,其中科学主义、现代化以及新闻专业/职业化思潮是其最重要的内涵式嬗演机制。作为现实和历史"在场"的社会文化思潮使得讲义获得现实光环和在历史的沉积中"去蔽",从而助推讲义的学术经典化成功。
新闻记者是时代的记录人,是历史的编纂者。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面对当今社会的千变万化,纷繁复杂的新情况,新变化,哪些东西能够成为记者眼中的新闻,哪些可以成为我们
第一部分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室整体收缩功能的研究目的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技术评价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左室整体收缩功能,探讨RT-3DE在评价H
在无人驾驶农用车辆过程中,由于作业环境的复杂性,往往会遇到一些突发状况,如急转弯或者突然出现障碍物等,目前的视觉导航技术一般都是获取路径信息后直接进行反馈调节,在遇
研究以一种典型的科学传播实践——《科学画报》的出版历程为研究对象,梳理中国近现代科学的传播历程,聚焦科学传播实践与民众的关系,并以其历史演进的脉络,将科学传播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