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高年级阶段,一些孩子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不足等原因,逐渐在学习中变得失去兴趣,丧失信心,进而产生不会学习、厌恶学习等情况,最终成为学困生。他们的存在是每一位小学语文老师需要解决和面对的问题。
关键词:语文;学困生;案例分析
对于老师们来说,那些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孩子总是和那些模范生同樣让人印象深刻,从教育的成就感方面来讲,教好一个学困生有时会比培养出一个模范生更让教师觉得欣慰和惊喜。
一、 背景
2014年的9月,刚刚踏上教师岗位的我来到一所普通的乡镇小学任教。由于这里山路较多,位置偏僻,学生每天往返不方便,所以学校的大多数孩子仍然过着寄宿制的学校生活,只有周六、周末才能回家。尽管如此,学校在遵循国家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方面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同类乡镇学校中成绩突出,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对于学生的成绩和综合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一些学生进入中高年级后由于学习内容的扩展、学习能力的不足等原因无法适应高年级阶段语文学习的要求,逐渐产生学不懂、不会学的情况。怎样引导这一类学生走向正常的学习轨道,进而建立学习信心,这是我在参加工作后遇到的一个大难题。也是很多老师需要解决和面对的问题。
二、 案例
开学没几天,我便注意到了这样一个男孩。他连续多天不写作业,上课的时候也总是睡觉,平时不大讲究卫生,总是受到其他孩子的嘲笑。当我找他谈话的时候,他总是默不作声,看得出他很自卑。班里的其他孩子告诉我说他从三年级时就这样,到后来就更加不爱学习。同事也告诉我,要转变这个孩子不容易,很多老师都为此做了努力,但因为学校的班额较大,孩子多,老师少,工作任务重,孩子的父母又不配合,所以最后还是没有什么效果。我发现这个孩子的家庭条件很不错,孩子的父母对孩子很溺爱,不过这个孩子只是学习上存在问题,本身是一个天真善良的小男孩,对老师也很尊敬。作为班主任,又是语文老师,我总是找机会让他展现自己的优点,并让其他孩子也看到他的优点,学习上也加强对他的辅导,在班委的名单上也给他一席之地,让他做班里的卫生委员,一方面让他逐渐融入到其他孩子们中间,另一方面也是试着改变他的卫生习惯。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孩子的卫生习惯和学习成绩均有所好转。
三、 案例分析
(一) 案例成因
1. 家庭和社会因素。在农村学校,尤其是像上文中提到的这种寄宿制的学校,孩子们与父母待在一起的时间很少,父母忙于自己的事情,周六、周末也基本上不会专门腾出时间与孩子交流沟通,很多孩子的周末时间都消耗在网聊或网游中,在家是一种封闭的状态。父母对孩子关心不够却又抱着较高的期望,疼爱孩子的方式不科学,管理孩子的方式也简单粗暴。据了解,孩子在周末晚上能打一夜的游戏,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出现性格分裂,对学习失去信心,甚至自暴自弃。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上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潮、人们急功近利的心态、不良社会事件的曝光等都对孩子的心灵带来冲击,家长也抱着“上学没用,有钱就行”的思想,这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挑战。
2. 自身因素。该生在学习上比较懒惰散漫,更谈不上积极主动。因为比较自卑,所以从来没有给自己树立过任何学习目标。课堂上没有自我控制能力,说睡觉就趴下睡着了。没有集体感,缺少荣誉感,也谈不上责任感。
3. 学校原因。孩子从三年级开始就过上了寄宿制的学校生活,不论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根本不能很好地适应,加上住宿条件不是很好,学校班额较大,老师不能长久的关注同一个孩子,孩子的卫生习惯和学习习惯没有建立起来,积累到四、五年级就会越发严重。
(二) 转化过程分析总结
1. 爱默森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面对学困生,于永正老师还说过“幼吾愚幼,以及人之愚幼”。每个孩子都有强烈的自尊心,他们更希望得到教师的尊重与鼓励。“教师应蹲下来,与学困生平等交流,走进学困生中,了解他们的学习需要、学习语文的障碍,及时辅导、纠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教师要善于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多进行鼓励与表扬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树立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2. 利用教师期望效应,让孩子知道我在关注他。因为这个孩子不爱学习的情况由来已久,周围的同学和老师,包括他自己都习惯性地给自己带来一些消极暗示,那就是不相信他会成功。而我正好利用我新教师的身份,从一开始就假装不了解他的情况,把他和其他孩子看的同等优秀,每当他有了一点点的进步,马上给予表扬和鼓励。平时也总是对他表示关心,经常和他聊学习以外的事情,逐渐和他建立起一种牢固的师生友谊关系。教师期望效应又叫皮格马利翁效应,实践证明,教师期望对于孩子具有激励功能,能促使学生朝着教师所期望的目标发展,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还能够调整师生间的关系,形成认识、情感及思维上的“共振”;同时具有支援性功能,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在探索知识以及心理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最关键的是能够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自信心。
3. 帮助该生改进学习方法。学习困难学生除了没有学习自信之外,还常常存在很多学习障碍,所以除了建立起他的学习信心,还要帮助他们分析自己的学科弱点,制定出相关的学习计划,找准学习方法,督促他们一以贯之地坚持下去。课堂上也要多关注学习困难学生,根据能力水平给予必要的作业辅导,查漏补缺,多教给学习方法。
4. 发动老师和同学,共同关注。学习困难学生并非只存在单科学习障碍,往往是有多学科学习障碍,因此班主任和多和其他任课老师沟通,一起帮助学习困难学生建立学习自信,逐渐提高学习水平。也可以在班内寻找“小老师”,让一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利用课下时间来帮助学习困难学生。
5. 寻求家长的支持,改进家庭教育方式。多数家长只关心孩子的成绩,很少走进孩子的内心,了解他们的需要。老师要站在孩子未来发展的角度上与家长沟通,普及现代家庭教育方法。告诉家长在家庭生活中要学会与孩子沟通,学会倾听与陪伴,改正以往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学会爱的鼓励,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身为教育工作者,面对学困生,我们应该保持一颗与孩子等高的心灵,多问一问自己:“如果我是这个孩子,我渴望什么?”多反思反思自己:“如果这是我的孩子,我想怎么做?”陶行知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实践证明:多给这样的孩子一些人文关怀,一些爱的鼓励,亲其师而信其道,在一点一滴的转变中,孩子们就有可能变成闪闪的星星。
参考文献:
[1]陈柏林.农村小学语文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及转化策略[J].学园,2015,(2):121.
[2]吴樱花.遭遇学困生—学困生的教育与转化技巧[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21.
[3]刘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困生干预的个案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13.
作者简介:
高春荣,山东省烟台市,鲁东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关键词:语文;学困生;案例分析
对于老师们来说,那些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孩子总是和那些模范生同樣让人印象深刻,从教育的成就感方面来讲,教好一个学困生有时会比培养出一个模范生更让教师觉得欣慰和惊喜。
一、 背景
2014年的9月,刚刚踏上教师岗位的我来到一所普通的乡镇小学任教。由于这里山路较多,位置偏僻,学生每天往返不方便,所以学校的大多数孩子仍然过着寄宿制的学校生活,只有周六、周末才能回家。尽管如此,学校在遵循国家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方面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同类乡镇学校中成绩突出,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对于学生的成绩和综合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一些学生进入中高年级后由于学习内容的扩展、学习能力的不足等原因无法适应高年级阶段语文学习的要求,逐渐产生学不懂、不会学的情况。怎样引导这一类学生走向正常的学习轨道,进而建立学习信心,这是我在参加工作后遇到的一个大难题。也是很多老师需要解决和面对的问题。
二、 案例
开学没几天,我便注意到了这样一个男孩。他连续多天不写作业,上课的时候也总是睡觉,平时不大讲究卫生,总是受到其他孩子的嘲笑。当我找他谈话的时候,他总是默不作声,看得出他很自卑。班里的其他孩子告诉我说他从三年级时就这样,到后来就更加不爱学习。同事也告诉我,要转变这个孩子不容易,很多老师都为此做了努力,但因为学校的班额较大,孩子多,老师少,工作任务重,孩子的父母又不配合,所以最后还是没有什么效果。我发现这个孩子的家庭条件很不错,孩子的父母对孩子很溺爱,不过这个孩子只是学习上存在问题,本身是一个天真善良的小男孩,对老师也很尊敬。作为班主任,又是语文老师,我总是找机会让他展现自己的优点,并让其他孩子也看到他的优点,学习上也加强对他的辅导,在班委的名单上也给他一席之地,让他做班里的卫生委员,一方面让他逐渐融入到其他孩子们中间,另一方面也是试着改变他的卫生习惯。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孩子的卫生习惯和学习成绩均有所好转。
三、 案例分析
(一) 案例成因
1. 家庭和社会因素。在农村学校,尤其是像上文中提到的这种寄宿制的学校,孩子们与父母待在一起的时间很少,父母忙于自己的事情,周六、周末也基本上不会专门腾出时间与孩子交流沟通,很多孩子的周末时间都消耗在网聊或网游中,在家是一种封闭的状态。父母对孩子关心不够却又抱着较高的期望,疼爱孩子的方式不科学,管理孩子的方式也简单粗暴。据了解,孩子在周末晚上能打一夜的游戏,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出现性格分裂,对学习失去信心,甚至自暴自弃。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上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潮、人们急功近利的心态、不良社会事件的曝光等都对孩子的心灵带来冲击,家长也抱着“上学没用,有钱就行”的思想,这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挑战。
2. 自身因素。该生在学习上比较懒惰散漫,更谈不上积极主动。因为比较自卑,所以从来没有给自己树立过任何学习目标。课堂上没有自我控制能力,说睡觉就趴下睡着了。没有集体感,缺少荣誉感,也谈不上责任感。
3. 学校原因。孩子从三年级开始就过上了寄宿制的学校生活,不论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根本不能很好地适应,加上住宿条件不是很好,学校班额较大,老师不能长久的关注同一个孩子,孩子的卫生习惯和学习习惯没有建立起来,积累到四、五年级就会越发严重。
(二) 转化过程分析总结
1. 爱默森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面对学困生,于永正老师还说过“幼吾愚幼,以及人之愚幼”。每个孩子都有强烈的自尊心,他们更希望得到教师的尊重与鼓励。“教师应蹲下来,与学困生平等交流,走进学困生中,了解他们的学习需要、学习语文的障碍,及时辅导、纠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教师要善于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多进行鼓励与表扬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树立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2. 利用教师期望效应,让孩子知道我在关注他。因为这个孩子不爱学习的情况由来已久,周围的同学和老师,包括他自己都习惯性地给自己带来一些消极暗示,那就是不相信他会成功。而我正好利用我新教师的身份,从一开始就假装不了解他的情况,把他和其他孩子看的同等优秀,每当他有了一点点的进步,马上给予表扬和鼓励。平时也总是对他表示关心,经常和他聊学习以外的事情,逐渐和他建立起一种牢固的师生友谊关系。教师期望效应又叫皮格马利翁效应,实践证明,教师期望对于孩子具有激励功能,能促使学生朝着教师所期望的目标发展,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还能够调整师生间的关系,形成认识、情感及思维上的“共振”;同时具有支援性功能,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在探索知识以及心理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最关键的是能够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自信心。
3. 帮助该生改进学习方法。学习困难学生除了没有学习自信之外,还常常存在很多学习障碍,所以除了建立起他的学习信心,还要帮助他们分析自己的学科弱点,制定出相关的学习计划,找准学习方法,督促他们一以贯之地坚持下去。课堂上也要多关注学习困难学生,根据能力水平给予必要的作业辅导,查漏补缺,多教给学习方法。
4. 发动老师和同学,共同关注。学习困难学生并非只存在单科学习障碍,往往是有多学科学习障碍,因此班主任和多和其他任课老师沟通,一起帮助学习困难学生建立学习自信,逐渐提高学习水平。也可以在班内寻找“小老师”,让一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利用课下时间来帮助学习困难学生。
5. 寻求家长的支持,改进家庭教育方式。多数家长只关心孩子的成绩,很少走进孩子的内心,了解他们的需要。老师要站在孩子未来发展的角度上与家长沟通,普及现代家庭教育方法。告诉家长在家庭生活中要学会与孩子沟通,学会倾听与陪伴,改正以往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学会爱的鼓励,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身为教育工作者,面对学困生,我们应该保持一颗与孩子等高的心灵,多问一问自己:“如果我是这个孩子,我渴望什么?”多反思反思自己:“如果这是我的孩子,我想怎么做?”陶行知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实践证明:多给这样的孩子一些人文关怀,一些爱的鼓励,亲其师而信其道,在一点一滴的转变中,孩子们就有可能变成闪闪的星星。
参考文献:
[1]陈柏林.农村小学语文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及转化策略[J].学园,2015,(2):121.
[2]吴樱花.遭遇学困生—学困生的教育与转化技巧[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21.
[3]刘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困生干预的个案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13.
作者简介:
高春荣,山东省烟台市,鲁东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