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剪纸艺术和撕纸艺术在民间工艺美术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民间剪纸艺人以王桂英为代表,撕纸艺人以翟天麟为代表。既往研究对纸艺的讨论多集中于徐州当地剪纸艺术现状研究、王桂英剪纸艺术研究或民间剪纸艺术的生态美学等方面,对于以翟天麟为首的撕纸艺术未给与充分重视。本文以王桂英剪纸和翟天麟撕纸为研究对象,通过分别分析二者艺术特征,进而探究其异同点,力求探究未来纸艺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王桂英;剪纸;翟天麟;撕纸
一、王桂英剪纸艺术:以形写神,满而不乱
“你不要摸我的这把剪刀,我这把剪刀一一能剪龙,能剪凤,能剪老鼠生儿会打洞;能剪鸡,能剪鹅,能剪鲤鱼跳天河;能剪猪,能剪羊,生产劳动我都剪上。最后剪一个万年青,青万年,遇上花草我都剪全。”① 王桂英的人生经历是坎坷的。不到十岁父母就相继去世,自小跟着爷爷长大。剪纸启蒙于做细木工的父亲留下来的木雕图案和母亲留下的绣品。王桂英说:“我从小命苦,在泪水里泡大,摸起剪刀来,就泪不流心不愁了。不然三天三夜会哭不够,泪也流不完。”② 剪纸成为她游离于现实困境的一种精神追求。王桂英不识字,但艰苦的生活环境和长期的生产劳动养成了她淳朴、善良的品性。这样的品性反映在她的剪纸作品中,就使她的作品充满了纯真情趣与鲜活的田野气息。
王桂英在田间长大,她的剪纸创作来源于土地,这也是其作品中朴实感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的来源。与南方流派的严谨、细腻、精致不同,她的剪纸线条粗犷、造型古拙、构思奇特而不拘泥于传统。她的剪纸没有固定的章法,率性而为,更多地采用了写意手法,不追求形似,“花无正枝,铰无定规”③ 。因此,她的作品往往构思巧妙、独到,险中求胜。
在平面上表现出动态是王桂英剪纸的重要艺术特征。作品《鸡》中出现三头鸡的形象,看到这时笔者认为是表现并列的三只鸡在吃食,王桂英解释是一只鸡在连续的吃食。《养鸡》这幅作品交代了苏北农村的民居特色:房形、砖结构、门与窗、瓦片。“王桂英剪纸的画面有动感的表现,这有点像西洋美术史上,那种把一个动作分解成若干个瞬间,然后把它连续排列在画面上。这种处理在中国传统艺术中,如壁画、汉画像石中都出现过。”张世彦教授看到作后讲。
疏密对比强烈是其另一个艺术特征。作品《挖荠菜》,表现了劳作场景。在人物的塑造上,大胆地把人物的头饰、衣装舍去,主要表现人物的劳动姿态,把具体的劳动动作形象表现出来。植物也是用一些粗大的叶子的组合来表现,作品粗放而不失细节内容。她着眼于人物的动态塑造,把挖荠菜的劳动场景表现出来。
最别出心裁之处在于,王桂英将剪纸形象与剪纸边框合二为一。如作品《喂兔》,边框是形象的布置安排,她巧妙地借用树枝、房屋等背景形状,并利用黑白关系的布局使整幅图与外界天然区分隔开,虚实相生。这一倚重构图布局与虚实节奏形成间隔美的方式是形式美的高层次体现,正如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的论述:“间隔化”是“形式”的消极的功用,形式积极的作用则使构图“织成一内在自足的境界”。形式最深的作用在于“引人‘由美入真’探入生命节奏的核心”,在于“心灵的节奏与生命的律动”。④
王桂英的剪纸艺术就是她的生活,她并没有把“艺术”看成一件多么特别的事情,她的艺术灵感来自于真实的生活和真实的生命感受。在农村喂家禽、牲畜、抬粪、锄地、割麦、扬场、赶集、堆草、插秧、串门等看似普通的题材充满了乡土气息。
二、翟天麟撕纸艺术:指尖与纸的交流
撕纸工艺作为一种民间手工工艺,不但跻身于群众文化之中,而且起到了不可低估的艺术作用,它原是民间的一种即兴手工艺术,它的起源和发展沿革难以考证。
徐州民俗博物馆“翟家大院”非物质文化遗产“撕纸”工艺第六代传承人翟天麟是徐州撕纸艺人的代表。翟天麟祖辈的“撕纸”技艺最早可追溯到清代乾隆之前,家里人人都会撕纸,并代代相传。4岁时,她跟随父亲学习“撕纸”画,培养兴趣和手头功夫。初中她开始设计造型和形象,根据不同的题材进行创作。在祖辈们以反映徐州民俗生活为主要题材的基础上,她赋予了作品现代性和时代感。
翟天麟的撕纸作品种类相当丰富,有嬉戏、跳绳等反映民俗生活的,有麒麟送子、马上封侯等寓意装饰画,有孔子、周恩来肖像画,还有描述网游英雄联盟中的动漫人物。这些纷繁种类其实也是翟天麟的新突破。她的的撕纸作品不仅保留着特有的民俗文化表现力,而且注重古今艺术的结合和传统视觉语言的现代转换,人物、动物轮廓简洁、粗犷。
撕纸属于平面镂空艺术,因为不需要画草稿而且不需要工具,是一种完全用自己的身体来跟纸交流的艺术。目前这门艺术发展缓慢,一方面因为撕纸艺人数量稀少,另一方面是由于作品產量很低,一幅“撕纸”画从设计、勾勒形象到最终完成,少则一天,多则三至五天,作品全是一气呵成,一旦失误就要重新撕,有时一幅作品要撕上十几遍才能完成。由于完全借助指甲来完成,手很容易淤血肿胀,长时间使用指甲也会造成指甲折断,所以撕纸作品尺寸大都较小。
撕纸家一般不画草稿,这就要求撕纸者有高超的想象力和记忆力对于图案的每个部分都清晰地记在心中,容不得半点马虎否则前功尽弃。
三、剪纸与撕纸:亲姊妹
说起“剪”和“撕”的区别,二者在创作构思上几乎是一样的,所不同的只是做出来的艺术效果。撕纸工艺与剪纸艺术相比较,它们的相同之处是纸艺的平面造型,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一个用手撕,一个用刀剪。撕纸工艺因被撕的纸边缘的不整齐,又更能体现动物皮毛之类的特点,因而更趋鲜活、生动。剪纸作品的边缘比较平滑,所以剪出来的东西放到背纸上,视觉效果对比分明,只有两种颜色。而撕纸是用手指甲替代刀剪。撕扯而成的剪纸作品,作品边缘有参差毛茬儿,断裂的纸纤维在背纸上形成了第三种颜色。在视觉上更跳跃,给人更加自然、灵活之感,具有金石味和古拙感。由于“撕”的特殊性,其轮廓线和内部的线条上往往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偶发特征,与边缘规整的剪纸大相径庭,概括粗放,张驰有度。它还具有造型简朴、线条粗犷、富有装饰美等特色。
从题材、内容、表现形式到审美意识,撕纸与剪纸完全一脉相连,如同亲姊妹,它们具有相同的的艺术特色和审美趣味。撕纸更是一种类似剪纸又有别于剪纸的平而镂空艺术,因不需要剪刀刻刀工具,也可以说是用自己的指尖与纸进行交流的艺术。撕纸秉承着剪纸“互相挪让,互不遮挡”的传统表现方式。
王桂英剪纸艺术与翟天麟撕纸艺术相比,从艺术表现来看:前者更加古朴稚拙,后者更加灵巧生动;从构图上来看:前者满而不乱,后者更突出主体;从表现力来看:前者以形写神,后者形神兼备;从创作题材上来看:前者力在表现农耕生活,更贴近自然,秉承天人合一之概念,后者力求古今结合,在表现传统题材之外更着眼于现代的社会变迁。
注释:
①王桂英:《剪纸歌》。
②杨学芹、安琪:《民间美术概论》,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4年版,第125页。
③王桂英语。
④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作者简介:黄雅琼,江苏南京人,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在读研究生(学号:1032011606016),主要研究方向:美术(书法)。
关键词:王桂英;剪纸;翟天麟;撕纸
一、王桂英剪纸艺术:以形写神,满而不乱
“你不要摸我的这把剪刀,我这把剪刀一一能剪龙,能剪凤,能剪老鼠生儿会打洞;能剪鸡,能剪鹅,能剪鲤鱼跳天河;能剪猪,能剪羊,生产劳动我都剪上。最后剪一个万年青,青万年,遇上花草我都剪全。”① 王桂英的人生经历是坎坷的。不到十岁父母就相继去世,自小跟着爷爷长大。剪纸启蒙于做细木工的父亲留下来的木雕图案和母亲留下的绣品。王桂英说:“我从小命苦,在泪水里泡大,摸起剪刀来,就泪不流心不愁了。不然三天三夜会哭不够,泪也流不完。”② 剪纸成为她游离于现实困境的一种精神追求。王桂英不识字,但艰苦的生活环境和长期的生产劳动养成了她淳朴、善良的品性。这样的品性反映在她的剪纸作品中,就使她的作品充满了纯真情趣与鲜活的田野气息。
王桂英在田间长大,她的剪纸创作来源于土地,这也是其作品中朴实感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的来源。与南方流派的严谨、细腻、精致不同,她的剪纸线条粗犷、造型古拙、构思奇特而不拘泥于传统。她的剪纸没有固定的章法,率性而为,更多地采用了写意手法,不追求形似,“花无正枝,铰无定规”③ 。因此,她的作品往往构思巧妙、独到,险中求胜。
在平面上表现出动态是王桂英剪纸的重要艺术特征。作品《鸡》中出现三头鸡的形象,看到这时笔者认为是表现并列的三只鸡在吃食,王桂英解释是一只鸡在连续的吃食。《养鸡》这幅作品交代了苏北农村的民居特色:房形、砖结构、门与窗、瓦片。“王桂英剪纸的画面有动感的表现,这有点像西洋美术史上,那种把一个动作分解成若干个瞬间,然后把它连续排列在画面上。这种处理在中国传统艺术中,如壁画、汉画像石中都出现过。”张世彦教授看到作后讲。
疏密对比强烈是其另一个艺术特征。作品《挖荠菜》,表现了劳作场景。在人物的塑造上,大胆地把人物的头饰、衣装舍去,主要表现人物的劳动姿态,把具体的劳动动作形象表现出来。植物也是用一些粗大的叶子的组合来表现,作品粗放而不失细节内容。她着眼于人物的动态塑造,把挖荠菜的劳动场景表现出来。
最别出心裁之处在于,王桂英将剪纸形象与剪纸边框合二为一。如作品《喂兔》,边框是形象的布置安排,她巧妙地借用树枝、房屋等背景形状,并利用黑白关系的布局使整幅图与外界天然区分隔开,虚实相生。这一倚重构图布局与虚实节奏形成间隔美的方式是形式美的高层次体现,正如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的论述:“间隔化”是“形式”的消极的功用,形式积极的作用则使构图“织成一内在自足的境界”。形式最深的作用在于“引人‘由美入真’探入生命节奏的核心”,在于“心灵的节奏与生命的律动”。④
王桂英的剪纸艺术就是她的生活,她并没有把“艺术”看成一件多么特别的事情,她的艺术灵感来自于真实的生活和真实的生命感受。在农村喂家禽、牲畜、抬粪、锄地、割麦、扬场、赶集、堆草、插秧、串门等看似普通的题材充满了乡土气息。
二、翟天麟撕纸艺术:指尖与纸的交流
撕纸工艺作为一种民间手工工艺,不但跻身于群众文化之中,而且起到了不可低估的艺术作用,它原是民间的一种即兴手工艺术,它的起源和发展沿革难以考证。
徐州民俗博物馆“翟家大院”非物质文化遗产“撕纸”工艺第六代传承人翟天麟是徐州撕纸艺人的代表。翟天麟祖辈的“撕纸”技艺最早可追溯到清代乾隆之前,家里人人都会撕纸,并代代相传。4岁时,她跟随父亲学习“撕纸”画,培养兴趣和手头功夫。初中她开始设计造型和形象,根据不同的题材进行创作。在祖辈们以反映徐州民俗生活为主要题材的基础上,她赋予了作品现代性和时代感。
翟天麟的撕纸作品种类相当丰富,有嬉戏、跳绳等反映民俗生活的,有麒麟送子、马上封侯等寓意装饰画,有孔子、周恩来肖像画,还有描述网游英雄联盟中的动漫人物。这些纷繁种类其实也是翟天麟的新突破。她的的撕纸作品不仅保留着特有的民俗文化表现力,而且注重古今艺术的结合和传统视觉语言的现代转换,人物、动物轮廓简洁、粗犷。
撕纸属于平面镂空艺术,因为不需要画草稿而且不需要工具,是一种完全用自己的身体来跟纸交流的艺术。目前这门艺术发展缓慢,一方面因为撕纸艺人数量稀少,另一方面是由于作品產量很低,一幅“撕纸”画从设计、勾勒形象到最终完成,少则一天,多则三至五天,作品全是一气呵成,一旦失误就要重新撕,有时一幅作品要撕上十几遍才能完成。由于完全借助指甲来完成,手很容易淤血肿胀,长时间使用指甲也会造成指甲折断,所以撕纸作品尺寸大都较小。
撕纸家一般不画草稿,这就要求撕纸者有高超的想象力和记忆力对于图案的每个部分都清晰地记在心中,容不得半点马虎否则前功尽弃。
三、剪纸与撕纸:亲姊妹
说起“剪”和“撕”的区别,二者在创作构思上几乎是一样的,所不同的只是做出来的艺术效果。撕纸工艺与剪纸艺术相比较,它们的相同之处是纸艺的平面造型,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一个用手撕,一个用刀剪。撕纸工艺因被撕的纸边缘的不整齐,又更能体现动物皮毛之类的特点,因而更趋鲜活、生动。剪纸作品的边缘比较平滑,所以剪出来的东西放到背纸上,视觉效果对比分明,只有两种颜色。而撕纸是用手指甲替代刀剪。撕扯而成的剪纸作品,作品边缘有参差毛茬儿,断裂的纸纤维在背纸上形成了第三种颜色。在视觉上更跳跃,给人更加自然、灵活之感,具有金石味和古拙感。由于“撕”的特殊性,其轮廓线和内部的线条上往往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偶发特征,与边缘规整的剪纸大相径庭,概括粗放,张驰有度。它还具有造型简朴、线条粗犷、富有装饰美等特色。
从题材、内容、表现形式到审美意识,撕纸与剪纸完全一脉相连,如同亲姊妹,它们具有相同的的艺术特色和审美趣味。撕纸更是一种类似剪纸又有别于剪纸的平而镂空艺术,因不需要剪刀刻刀工具,也可以说是用自己的指尖与纸进行交流的艺术。撕纸秉承着剪纸“互相挪让,互不遮挡”的传统表现方式。
王桂英剪纸艺术与翟天麟撕纸艺术相比,从艺术表现来看:前者更加古朴稚拙,后者更加灵巧生动;从构图上来看:前者满而不乱,后者更突出主体;从表现力来看:前者以形写神,后者形神兼备;从创作题材上来看:前者力在表现农耕生活,更贴近自然,秉承天人合一之概念,后者力求古今结合,在表现传统题材之外更着眼于现代的社会变迁。
注释:
①王桂英:《剪纸歌》。
②杨学芹、安琪:《民间美术概论》,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4年版,第125页。
③王桂英语。
④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作者简介:黄雅琼,江苏南京人,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在读研究生(学号:1032011606016),主要研究方向:美术(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