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水方知春意暖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me00verg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学情分析:高三作文优势明显
  高三虽然时间紧,任务重,但我认为高三学生作文较高中一二年级时优势明显,它表现在:1.学生思想更成熟,文章的认识更深刻,更厚重。高三学生又大了一岁,基本上少了高一、二的幼稚,而高考的迫近,更催化了他们成熟。他们向往大学,肯为自己的前途思考,眼光更会关注一些社会的国家的大事,而且认识分析问题更理性。这肯定会反映到文章中。“没有思想的文章就没有灵魂”,从思想积淀这一点上,高三具有优势。2.材料积淀更丰富。高三到上期11月份左右基本上完了新课,这就意味着学生基本把教材和读本系统地学了一遍。我们教材选材精妙,条理清晰,按文学体裁编了34个单元,其中,诗歌4个单元,从现代诗到唐诗、宋词再到李白、杜甫专章;小说6个单元:从现当代中外小说到古代的白话再到专章的《阿Q正传》《红楼梦》;散文最多,共13个单元,中外现当代散文3个单元,古代散文按时间从先秦到《孟子》、《史记》等专章,共10个单元;戏剧二个单元,现代古代各一个。而语文读本更丰富,作为教材的配套,容量更大,选编更自由灵活。这两者本身就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宝库。3.学生更会联系生活。当代高中生,特别是高三的学生,再也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虫了,他们关注生活大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二、教学指导思想:作文教学是突破口
  俗话说:“一桶水才倒得出一碗水”,老师要站得高,心中有丘壑,才能有效地指导学写作。1.要有作文中心论的观点,要认识到作文教学是高三语文教学的突破口。高三学生学语文的效率较低,我认为作文教学的灵活自由、生动形象是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能读会写也是语文教学的最高目标,“学以致用”就是这个意思,语音文字学习只是作为写作的工具,阅读是为了积累素材,增进体验,作文就是个人的见闻感受的情感宣泄。2.树立为人生的终极目标。作文教学是学生终生学习的基石,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更密切,我们要沟通,作文是最文明最典雅的交流方式,作文的功用是传输信息、抒发情感、给人以美感、给人以启迪,这几个特点是相辅相承的。要让学生知道,语文就是生活,写作是为了个体情感的需要,不只是为高考而写作。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写作运用更多。如学理科出身的温总理答记者问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在同济大学即兴演讲时写下了《仰望星空》的诗篇。3.要有系统训练,争取各种类型各个题材都训练到位,老师在学期前要定好目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命题作文要搭配,月考的作文题材也应包括在内,做到学期10次左右作文有系统,有目标,有实效。我一般安排自我情感、社会生活、理想道德、热点焦点四个话题,每个话题可分别从事、理、情、评几个角度来写。4.技巧点拨要简单实用,技巧理论说得太多,反而无用。在实践中,我让学生记住了“虚则实之,实则虚之;大则小之,小则大之”的作文技巧,并分析了《滋味》、《我想握住你的手》的范文,怎样把“滋味”化“虚、大”为“实、小”,把“我想握住你的手”化实为虚,化小为大的事例。
  三、作文写作:放下架子,与学生齐飞
  以往的作文教学,我一般是先给出题目或话题,然后按部就班的分析,讲解指导,再叫学生定时完成,然后,批改并评讲。这样做往往是老师高高在上,作为一个评委,一个裁判的角色出现。这样的作文教学学生积极性往往不高,而且有的还不服气,收效甚微。怎样才能改变这一现状呢?今年复习班级一个学生在我评讲完月考试卷(当时作文偏重写细腻的)后来信写道:“风花雪月很浪漫,真情细节很感人,小桥流水很倾心,这是老师你所比较偏爱的,但是我们却不能把眼光放得这么狭窄呀。李白‘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就不比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来得浪漫?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样的忧国忧民,关心时事,关黎民不值得提倡?……如果高中毕业要求写毕业论文,那我们该从哪里下手,从何处引典引据?我们能交流交流写作观念吗?我能评价评价你写的文章吗?”
  面对学生的挑战,我感到自己的权威地位不保,是不理,还是应战?我在班上宣读了这位同学的来信,接受了挑战。那一刻,全班同学掌声雷动,从他们自发的掌声中,我感受到原来拖老师“下水”是这么深入人心。第一次下水作文是月考,我在大家监督下写完作文,交到语文科代表处,他在班上念了一下,我讲了构思,获得了一致好评,挑战的同学也打出高分,后来这篇《屋檐三境》发表在校报《南宛风》上,学生更信服了。有了这个甜头,以后每布置一次作文,同学们都充满了期待,期待与老师同场竞技,学生的写作热情上来了,由“我怕写”转变为“我愿写”,甚至有部分同学不定时地交上自己的课外练笔,来请我修改,这就到了作文教学的“我乐写”状态。学生愿写,不再把作文当成苦差事,学生信任我,这些收获是我事先没有想到的,后来每次到了作文时间,科代表都会主动来问:“老师,今天该写作文了哦。”另外通过自己下水作文,我对作文写作的体会上更深刻了,谈到自己构思写《滋味》、《拥被读书》这两篇文章时,我用切身体会谈了在60分钟里没有灵感时,怎样想到运用作文指导思想把“滋味”由“实”化为“虚”,化为儿童单纯、少年绚丽、青年酸涩、中年成熟凝重的滋味;怎样写自己从小到现在的读书经历。学生课后大多感到收获很大。我讲到自己怎样由怕写到接受挑战到现在自我感觉可以下笔表意无滞碍,又正好教育了那些认为自己写不好作文的同学。我的真诚和自我剖析精神,也促使他们上进。实践了“唤醒教师的自我否定”这一精神。
  四、作文评讲:放权、放手,学生“吃自助餐”
  学生作文写多了,作文评改就成了一个难题,全批全改下来,非得十多天不成,时间久,人又累,而且学生认为批改太慢,学生没有参与进来,往往只看一下评语,收效也不好。我校的教改课题“作文放权不放手,责任田里创丰收”的实践,把教师从繁重的批改中解放了出来。我实际的操作是,开学第一篇作文全批全改,在改的过程中印发《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并组织学习,告诉他们评改作文是最能提高写作水平的,改自己的可以正视思考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改别人的文章可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对科代表及语文组长(10人左右)采取面批面改,当面打分,下评语。教会他们评语的基本结构,先优点再缺点,术语来自《评分标准》,评讲时结合评分及评语进行展示,让全班学生尽量掌握作文评分评语。第二次作文开始,我就把班上每四人分成一个小组,由组长统筹安排,组长由两个科代表管理,共同按标准批组内作文,给每篇作文打分,取平均为该作文的最后得分。组内谈写作构思,评优缺点,并每组推荐一篇当作范文来班上交流,要么阅读,要么张贴,既比作文,又比评语。开始较难,后来大家的兴趣高涨,评语有的十分精妙,开始不愿张贴交流,后来交流台都不够用了。这样既转化了学生又解放了老师,是一石二鸟的做法。这样做虽然费时,但效果突出。
  作文教学本是难事,但只要把难事做简单,就是一种创造,学生在繁重的学习之余可以轻松体验别人的情感生活,又能参与其中。自己的作品被交流展出,也是很有成就感的。作文的生动活泼又是其他课程课型无法比拟的。学生思想可畅扬,情感可宣泄。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只要我们开动脑筋,勇于实践,作文乃至语文的快乐教学是会兴盛起来的。
  作者单位:重庆市大足区城南中学。
其他文献
师:作为论述类文章,本次作文(题目见附录)就是要让读者看到你对于“个性”的思考。不少同学的题目就告诉了读者这一点。(多媒体展示三组作文题目)  A组:“个性,要张驰有度”、“个性,张扬在适当处”、“个性,请从尊重开始”、“个性,要懂得表达”、“个性,可以很低调”、“个性,讲究的是内涵”。  B组:“个性,拒绝肆意张扬”、“个性,不等于任性”、“个性,不是无礼的代名词”、“个性,不为彰显与突出”、“
教学设想:  《赤壁赋》有诗情、有画意、有哲理,是千古美文,千古妙文。教者将本文当作一个心路历程的展示平台,带领学生走进黄州时候的苏东坡,看他如何在身处困境时突围出来的。通过赏析,体会古代文人的山水智慧和豁达胸襟,构建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学习欣赏古代赋体文的优美情势,以情怀为内涵,以文字为载体,精致巧妙的传情达意的行文方式。  从景入手,由景及情,由情及人,由人及理,人、景、情、理熔于一炉,交
【摘 要】本文分析了《〈史记〉选读》教材的定位、课程目标和内容安排,对教材编写提出适当的建议。  【关键词】《〈史记〉选读》 定位 课程目标 内容安排 编写建议  《史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其恢宏的构思,高超的叙述,复活了中华民族自人文始祖黄帝至汉武太初年间三千多年的历史,使众多历史人物形具神生。中学生较为系统阅读《史记》十分必要,一方面《史记》中规范流畅的文言文可以帮助他们积累文言知识,
无数次的课堂教学,没有《囚绿记》的教学过程那么令人激动;无数次的生命感动,没有“常春藤”的倔强执着令人感动。  在讲授《囚绿记》前,我参看了人教版教参,它对本文的主题是这样概括的:本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我觉
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新编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一单元“思想的路径”收录了铁凝女士于韩国的一篇演讲——《文学是灯》。作者以亲切态度和形象、生动的表达,探讨了文学的作用,重点讨论了文学对人灵魂的烛照。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本文,有助于学生反刍自己的文学阅读,盘点自己的文学收获。  本文前四节的内容,主要是作者回忆自己青少年时期的阅读环境及阅读带给自己的深刻影响,及至深入到文学的核心,从文学与生活,与人的关系入手说明
一、语感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感是一种直觉的语言思维形象,是人头脑中深层言语结构水平的“外化”表现,是在长期的阅读活动和规范的语言训练中逐步养成的一种带有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  它具有如下一些特性:1.直觉性。这是语感的最基本特征。它一般不依赖分析思维,并未用语法规则和其它语文知识去进
“我们生活在自己的具体的周围世界之中。而我们的一切关注和努力都指向这个世界。”学生接受学校教育,想要脱离与之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从根本上说,不可思议。离开生活的关门教育,离开了教育的根本,离开了教育的宗旨。现在,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有的老师还存在着一些老观念,认为提那么多的新东西,都是为了热闹,为了炒作新名词以引起别人的注意,根本实现不了;实施新课程,根本没必要。这些看法,都是教育中无视人的存在这样
【摘 要】本文分析了经典历史散文《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的外交辞令的语言魅力,从“利”“礼”“理”“离”和“力”五个方面分析其高超的语言艺术。  【关键词】《烛之武退秦师》 语言魅力 语言艺术     《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的脍炙人口的外交辞令,穿越几千年的历史长河,让今天的我们仍然感受到了“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语言魅力。它的引人入胜之处具体来说表现在“利
在高中语文教育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可以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塑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然而,由于中国古典诗词纷繁多样的形式载体和异彩纷呈的艺术特点,古典诗词的鉴赏不易于形成系统的、总结性的方法。笔者不揣冒昧,从自己执教以来的教学经验中总结出一些方法,姑妄求正于方家。  一、古典诗词人物形象分析方法归纳  总结来看,古典诗词的创作目的不外乎两个,即言志与抒情。为实现创作目的,诗人往往借助多种
托尔斯泰认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去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是,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呢?  特级教师于漪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