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 的课堂突发事件

来源 :师道(人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biti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失误几乎是每一名教师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经历,有的失误无伤大雅,会让师生会心一笑,也有的失误事关重大,可能会给师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乃至创伤。但正如没有任何一名学生能够生而知之,也同样没有任何一位教师一踏上讲台便满腹经纶举重若轻。所以,淡化“失误”的痕迹和影响,甚至将其转化为一种即时呈现的“神来之笔”,应该成为老师们理所当然的教学进阶之路,当然这需要经历无数积淀反思才可能达成。
  先让我们通过这样几幕场景体会教学失误的不同处理方略造成的不同教学效果:
  场景1:小学科学探究模式课,老师正用鲜活生动的视频及图片材料帮助学生建立“植物-昆虫-青蛙-蛇-老鹰”食物链的观念,忽然有一名男生举手发问:“老师,可是我在电视上看到过,外国雨林中的一种特别强壮的青蛙可以捕食蛇类,这又作何解释呢?”说实话这本来是一场即时生成的思维碰撞,给老师提供了一个帮助学生建立一般规律和个别现象辩证世界观的绝好机会,即使仅仅从知识层面,也可以作为特殊环境中的食物链来呈现。但是由于教師教学经验和知识储备的局限,在短暂冷场之后,教师只是空泛地表扬了这位同学善于观察生活,把林蛙捕食蛇类和“兔子蹬鹰”这种偶发事件联系起来,实际上否定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不仅传递给了学生错误的知识,也让本节课在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维度上黯然失色。
  场景2:初中化学实验公开课,学生正在分组进行氧气制备实验,听课教师正在饶有兴趣地观看学生的实际操作。突然,随着一声尖利的爆响,一个塞子像出膛的子弹一样飞了出去,差点击中一位听课教师的眼镜。课堂一片寂静,所有的学生和老师都因为这一突发事件而惊愕莫名。而授课老师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他没有惊慌失措,反倒是平静地对全体同学发问:“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这个小组的实验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他们的操作可能有什么问题?”回过神来的同学们立即展开了讨论:在对试管的加热过程如果受热不均,可能会导致局部过热,短时间内迅速产生大量气体,导致塞子飞出;另外导气管堵塞或者导气管弯折程度不合理可能会导致气体不能顺畅排出,同样可能导致类似现象。学生精彩的讨论引起了听课教师足够的兴趣,甚至有一位老师笑问这一突发事件是不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这就是教师的教学经验和素养给突发事件镀上的一层金色光环,所以教学中的突发状况的发生虽然不可预测,但走向完全是可控的,甚至可以在老师精彩的点拨中凸显原本波澜不惊的课堂无法企及的独特风貌。
  场景3: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课,老师正带领学生强化认识易读错的字词,当读到“抹墙”这个词的时候,老师读作“mǒqiáng”,一位同学提出异议,因为《新华字典》明确指出当“抹”释义为“把和好了的泥或灰涂上后弄平”的时候读“mò”,所以不仅“抹墙”应该读作“mòqiáng”,即使是“抹平”这个词当处于“请师傅把墙上的白灰抹平”类似的语境中也应读作“mòpíng”。老师因势利导,就此问题让全班同学展开热烈讨论,经过师生多轮头脑风暴最后达成共识:单纯的“抹墙”确实应该读作“mòqiáng”,但是“请师傅把墙上的白灰抹平”不仅包含“抹”这个动作,还包含使“墙面高度平整一致”这个要求,所以“抹平”仍然应该读作“mǒpíng”。通过这样积极的重构,原本一个稍嫌低级的知识错误就转化成了一场良性的师生互动,给学生留下的深刻印象也绝非原本单纯的讲解“抹墙”的读音所能比拟。
  教师怎样才能把负面的教学失误或者突发事件转化成具有积极意义的课堂互动呢?除了在多年的教育生涯中不断积累、反思、精研,同样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本着一颗慧心,敏锐应对课堂突发事件。下面,笔者试析如何成就“美丽的教学失误”的几条操作途径。
  第一,坦然面对,幽默当先。每位教师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其初心都是要给学生以更直观的感受和更美好的体验,教学失误肯定不是教师希望看到的,但是一旦由于自身原因出现教学失误,切忌讳疾忌医,用谎言去掩盖事实,这样一旦被学生觉察,教师的学识乃至职业态度都会被他们看轻。所以,一旦是由于自身原因造成教学失误,教师一定要坦然面对,不要害怕把自己真实的一面暴露给学生,或许就是因为真诚和豁达,你可能会更容易走进学生的心灵。例如一堂物理课上一名同学举手示意老师刚才列式计算有误,导致结果整整大了10倍,老师先是改正了自己的错误,然后用了这样两句话为自己刚才的失误批注:“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人诚不欺我,刚才A同学就是比我高明;另外大家要吸取我刚才的教训,对待学习一定要细心再信心,容不得一点马虎,试想,如果我刚才是肩负一个要害部门有关国家大计的运算,那么造成的失误可能是无法挽回的,我就成了历史的罪人……”同学们会心一笑之余,一定也能有所启迪。
  第二,删繁就简,一带而过。有的课堂安排是非常紧凑的,一旦突发状况应对不得当,就会导致后续进程出现问题,致使整堂课虎头蛇尾。此时老师就应该进行淡化或者局部处理,或者留待课下做专门处理,尽量不影响课堂整体节奏。比如化学课上老师在进行钠在空气中燃烧的演示实验,为了让学生看得更清楚,老师让同学们传递观察钠在石棉网上燃烧产生的淡黄色固体,此时一位比较调皮的男同学用纸巾做了两个纸卷插在鼻子里,还煞有其事地把举到自己跟前的石棉网用手扇了几下,好像在闻气味一样,惹得同学们哈哈大笑。对于这种无伤大雅的玩笑,老师若置之不理,可能导致学生认为老师软弱可欺,在以后的课堂上变本加厉;若反应过度,将学生赶到课堂之外或者交由班主任、政教处等批评教育,那将使师生关系陷入僵局。于是老师用了这样一段话来评价学生的行为:“同学们,刚才B同学做了一个简易的呼吸面具来防止钠产生的烟气对自己产生伤害,老师首先要向同学们道歉,没有把钠的绝大多数化合物都是无毒的这一点提前告知大家,导致B同学看到钠剧烈燃烧认为产物可能对身体有伤害;另外要给B同学提一个建议,你用纸来过滤烟气基本是没有作用的,最起码应该拿水湿润一下,这也是我们遇到突发火灾应该具备的逃生常识!”课堂继续进行,B同学悄悄拿掉了两个长长的纸卷,同学们继续饶有兴趣地倾听老师对知识的进一步阐释。   第三,因势利导,将计就计。高一历史课堂上,老师搭设平台讨论“你最崇拜的历史人物”,同学们踊跃参与,“汉武帝”“毛泽东”“爱因斯坦”“曼德拉”“泰戈尔”等回答层出不穷。然而有一位学生举手回答:“老师,我最崇拜希特勒,因为他用自己的谋略征服了欧洲!”不排除该学生有哗众取宠的想法,但客观上却引起了同学们的争论与思考,而且以此为代表的不正确历史观在网络上也颇有市场,教师一旦应对失措很容易造成更多连锁效应。老师接过话题,用辩证的观点继续分析:“首先,希特勒的聪明才智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德国的崛起是两次工业革命的结果,并不是希特勒个人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因为他的极端种族歧视和民族狂热让德国乃至整个欧洲陷入了战争的泥沼,无数鲜活的生命因此流逝,仅以犹太人为例,二战中被残害的犹太人达到600万。同学们,当听到这些,你还会觉得希特勒值得被崇拜么?”同学们齐声回答:“不值得!”借助这样一个突发事件,老师用事实和数字说服了学生,在丰富学生历史知识的同时,也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四,有的放矢,上屋抽梯。预设失误或者冲突是有经验的老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这样能让原本平淡的课堂别开生面、精彩纷呈。高中化学必修“物质的分类”这一部分,让学生明确“硫酸”“硝酸”是电解质,而“盐酸”实际上是“氯化氢的水溶液”,是一种混合物,不能归类为电解质。如何让学生真正掌握这个知识点?有老师就刻意在课堂上这样“犯错”:常见电解质包含的物质种类是酸、碱、盐以及金属氧化物,所以所有的酸都属于电解质。此时有学生提出疑问:老师,盐酸是混合物,不是不能归类为电解质么?老师适时点拨:盐酸与硫酸、硝酸同样是酸,为什么有的属于电解质,有的不屬于电解质,从内在成因上分析,这究竟是怎样一回事呢?进而就可以依据酸的分类中“含氧酸”和“无氧酸”的区别,含氧酸如硫酸、硝酸等按照电解质的定义进行分析,归类为电解质没有异议;而无氧酸的物质组成实际上是非金属元素形成的氢化物,这些氢化物同样属于电解质,符合“在水溶液状态下能够导电”的电解质特征,然而一旦溶于水,就形成了混合物,就不能再讨论是否为电解质。所以,一提到以盐酸为代表的无氧酸,确切的说法应该是氯化氢是电解质,盐酸等无氧酸属于混合物,不属于电解质。这样就帮助学生从元素组成和概念实质的角度点明了知识点易混的核心所在,帮助学生真正学以致用,实现了从记忆到理解应用的跨越。
  新课改之后,各学科纷纷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仅以高中化学学科为例,“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识,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五大核心素养便意味着学生经历了高中化学学习要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这同样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局限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而要更加注重正确思想和美好情感在课堂上的传递和养成。所以,教师这个职业天然便对从业者有着更高的要求,不仅仅是渊博的学识,更重要的是科学的观点、健康的人格、独立的思想和一颗仁爱之心,让那种发自内心的热情和感召始终去照亮我们有幸遇到的每一个同事和学生。
  (作者单位:山东青岛市西海岸新区第五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
其他文献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目标就是要推动学生知行合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内容整合要做到结构化,使之更加生活化、情节化、逻辑化,便于学生消化吸收;知识呈现要做到学生化,坚持学生主体,推动学生自学、自悟、自省;身教解惑要坚持一体化,教师要注重言传与身教同时发力,加强教师修为,落实“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的总体要求,加强课后师生互动,帮助学生释疑解惑,以教师的知行合一推动学生知行合一。
群峦青峰,梦醒黎明。  朝霞微升,心中明灯。  国之栋梁,河之中流。  英明大道,万众从流。  繁荣昌盛,如日中天。  宁静致远,如月皎洁。  百年炼造,劳苦功高。  一心为民,恩德普照。  鲜明旗帜,勇于引领。  传扬真理,惠及民众。  点亮黎明,普惠甘霖。  初心本色,不负使命。  胡儿齐(白)  ——  捧起的哈达,  圣洁的祝福,  抛洒的鲜奶,  吉祥和幸福。  百年华诞,永远礼赞,  
期刊
梁平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和诗歌言论都向世人宣告,“现实主义”的标签已如胎记附着于身体一般与他诗人身份的不可分割。梁平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诗歌写作,21世纪初他所创作的一系列长诗则确定了他作为现实主义诗人的坐标。《重庆书》《三星堆之门》《三十年河东》《汶川故事》等缔造了中国当代长诗的辉煌纪录,彰显了他以诗介入现实的能力和魄力。2020年4月出版的《时间笔记》向我们展示了作为一个成长型诗人的梁平在耳顺之年于创作风格上的新突破。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脚步兼程并进,一切都在飞速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更多的曲艺工作者在关注农村,更多的曲艺作品在反映农村。进一步认清自己、看清形势、分清优劣,加快推进“曲艺现代化”,才能更好地跟上时代发展,更好地服务农村、服务人民。一、曲艺思维本质的认识  曲艺艺术的思维方式是农耕文明的思维方式。甚至可以说,一切传统艺术的思维方式都是农耕文明影响的产物。  “中国是个大陆国家,中华民
期刊
发展养老服务业、整合区域康养旅游与长寿资源是新时代改善民生、培育区域经济新增长极的重要策略。文章运用整合照料理论和增长极理论,以广西为例分析发展康养旅游与民族村寨、民族医药等非遗民族文化及民族体育、民族饮食等民族文化资源的耦合性;提出在建设良好基础设施的同时,由自治区出台相关配套政策,统一规划进行全域长寿康养资源的普遍整合,突出各地优势条件,使各类资源与康养旅游深度融合,因地制宜打造长寿康养候鸟型度假基地。
随着城市化、城镇化的推进,市场的扩张,中国各地域之间、城乡之间出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规模人口流动。加上影视、互联网等现代传媒、科技的普及,当下中国各地区的社会风貌、文化习俗、价值观念,甚至语言都出现了趋同倾向。城市、“现代文化”在持续扩张,乡村、民间文化在持续消失。这种现象在当下的小说创作中也有明显反映,就是作品中地域文化特征的减弱,甚至消失。一方面是当下小说中,城市、城镇题材作品比例的持续增长
作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老编辑,我在长期的工作生涯中,接触过不少曲艺名家.但给我印象最深、使我由衷敬佩的,还是马季先生.回顾他在艺术上50年的风雨历程,我们可以以史为镜,
期刊
互联网背景下,电商渗透力越来越强,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催生的“宅”经济,社区生鲜农产品O2O营销模式异军突起。文章从生鲜农产品社区团购的发展入手,分析生鲜农产品社区团购模式,探究其在发展中面临的困境并从提升团长忠诚度、拓展品类和仓配建设、多渠道搭建高效供应链和物流体系、提高客户满意度等方面提出解决的对策和建议,为生鲜农产品社区团购发展创新提供参考。
某种意义上,对林那北的任何一种解读都是有限的,这是因为,当我们阅读林那北的小说时,我们会想到那个叫北北的作家,而当我们把林那北看成是小说家的时候,林那北其实又是一个博物学家,她对物的隐晦或隐秘的含义有着近乎痴迷的热情,以至于当我们认为理解了林那北时,其实是南辕北辙。
2021年5月,由多位曲艺名家共同主演的四幕相声剧《依然美丽》在北京剧院火爆上演.该剧是在北京宣传文化引导基金资助下,由北京曲协创作的“回天”题材项目,讲述了主人公王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