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确定教学重点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cher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确定好教学内容,特别是教学重点。
  一、确定教学重点的意义
  据顾之川老师介绍,人教版必修教材,以前每单元有4篇选文,但老师们反映课时不够,上不完,所以现行教材每单元只留了3篇选文。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老师觉得常常在“赶课”。如果我们不改变策略,即便每周给10个课时,也不够用。我们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设计好每堂课的重点,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有效地掌握重点知识,有效地提升核心素养。
  二、目前确定教学重点存在的误区
  1.泛重点(无重点)
  有的老师把课文内容等同于教学内容,认为只要是课文里有的,都应一一挖掘出来,每一课都是作家、作品、背景、字音、字形、字义、结构、主旨、手法、练习等等,按部就班,唯恐有所遗漏,影响学生考试分数。到处都是重点,等于没有重点,到处都是目标,就是没有明确的目标。
  2.重点脱离总目标
  任何一个教学行为,都应有明确的目标。教学重点的确定更需要有明确的目标指向。目标与重点的关系是,先有目标后有重点。明确了教学的总目标之后,再来确定教学重点。偏离了总目标的重点,将是无效的重点,甚至会冲淡真正的重点。
  3.照搬别人确定的重点
  不少老师确定教学重点,完全依赖别人考纲上就是这样表述的,教参是这么写的,下载的课件上就是这么定的,以前老师就是这么教我的等等。老师们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辨析、选择,不懂“拿来”,只是全盘吸收。
  4.教师从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喜好出发来确定重点
  语文的课程体系有较大弹性,所以我们的老师面对同样的一篇课文,面对同一层次的学生,却设计出完全不同的教学重点,自己理解比较深的地方就多讲,自己搞得不大清楚的地方就跳过去,自己喜欢诗歌就多讲诗歌,不喜欢戏剧就完全给学生自学,结果是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均衡。
  三、确定教学重点的依据
  1.第一层级:国家的教育方针
  十八大提出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第二层级学科课程标准
  教育部于2003年制定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理念、课程目标,实施建议等方面作了阐述。这是我们确定不同课型,不同文体的教学目标的纲领性文件。
  3.第三层级教材(课本)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重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我们看教材,也有类似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看教材就是教材。
  很多教师看教材,眼中依次呈现的是牟、词、句、段、篇。教学步骤也就是读准字音、解释词义、理解句子、归纳段意、总结中心思想。我们看一本教材有几个单元,每个单元有几篇文章,每篇文章有几段,每篇文章后有几个练习题,教学就是把这些内容一一讲给学生听。
  第二重境界看教材不是教材。
  我们的教学一直贯彻一个理念:语文教学是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语文学习是借助课文示例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但很多人却误读为教师可以随心所欲地确定教學内容。认为随机探究一、二个问题,就可达到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至于字词、结构、手法、主旨等等,都可以不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有“点”无“面”的教学,不可能有好的效果。
  第三重境界看教材还是教材。
  看教材还是教材,只是我们已意识到它是在课标统领下的一个体系。看教材,不仅要看一篇篇的文章,还要研究整册书的前言,每一个单元前边的单元提要,还要揣摩每一篇课文后面的“赏析”“研讨”“练习”,以此来揣摩编者的意图,明晰各篇、各单元、各册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后准确定位每一篇文章在教材体系中的坐标,只有这样才可能科学合理地确定一篇文章的教学重点。
  4.第四层级学情
  学情包括学生的基础、兴趣、个体差异、发展需要等。学情不明,教学内容便无法取舍。低估了学生的能力,我们的教学就是在浪费学生的时间:高估了学生的能力,我们的教学就会出现不流畅、完不成预设任务等情况。我们一定得摸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此为据,量身定做合理的教学重点。
  以上四个层级的依据不是孤立存在的,只要我们认真去理一下,一定会看到一条贯通上下的线索,如果你找到了这一条线,说明你确定的重点应该是合理的。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个实例。
  衡水中学的杨春晓老师在上《丹柯》一文时,重点解决了四个问题:
  (1)复述故事情节。
  (2)主人公丹柯面临着怎样的困境?其中最大的困境是什么?
  (3)请分别用两组词概括族人和丹柯的性格特点(要求两组词构成反义关系)。
  [此处依据第3~5段、第10~13段、第16~19段,分别设计了三个情景剧]
  (4)丹柯的悲剧能否避免?如果你是族人中的一员,族人有难。你会不会像丹柯一样站出来引领大家前行?
  [此处拓展了丹柯的同类:普罗米修斯、蝙蝠侠、布鲁诺、谭嗣同等]
  [最后引导学生做一个不诋毁、不怀疑、不践踏、不杀害英雄的合格的“族人”]
  首先,我们来看《课程标准》中对小说选修课的目标要求:
  (1)培养阅读古今中外各类小说的兴趣,从优秀小说中汲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教学修养。
  (2)理解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3)学习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小说的艺术特性。
  (4)朗读小说的精彩片段,品味语言,深入领会作品内涵。体验人物的命运遭遇和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其次,我们看一下《外国小说欣赏》一书的前言的相关表述:
  “本教科书分为八个单元,以小说的基本元素而设定,分别为‘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虚构’等。”
  本教科书每一单元分为三个板块:阅读、话题、思考与实践。
  再次,看一下《丹柯》课文后的“话题”——主题。
  “《丹柯》是一篇以思想为目的小说……丹柯那种为理想而献身不计较个人得失的精神,以及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勇于实践的态度,鼓舞和感染着读者。”
  “思考与实践中《丹柯》中的主人公用自己的生命照亮了人们前进的道路,这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最后我们结合一下小说的定义.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进而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综合以上表述,我们可以给《丹柯》定位:《丹柯》是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中研讨“主题”专题的唯一一篇重点例文。重点应确定为.通过人物形象分析,来探究小说主题,引导学生学习丹柯精神。反观杨春晓老师的教学流程:了解基本事实(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品味精彩片段→理解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学习丹柯精神。这是符合课程体系要求的。
  ★作者单位:云南临沧市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浙江省语文高考卷的第五、六题为语言文字运用主观题,一般来说,题型不固定,语段的压缩、语句的扩写,图文转换等都会轮流考查。笔者在翻阅大量资料之后,发现老师们对于扩写这种题型没有较为清晰的思考角度,还仅仅停留在就题目提供的显性信息进行答题的层面,缺乏对于语段中隐形信息的把握。何谓隐形信息?《考试说明》对“语句的扩展”的考查要求如下:“扩展语句”是指根据题目提供的语言情境,对指定的语言单位(词语或句子)
苏教选修教材《〈史记〉选读》中《李将军列传》的西汉飞将军李广射技高超、智勇双全、廉洁爱士,却因命途多舛而被迫自刎。那么,造成李广悲剧的根源是什么呢?下面结合选文谈谈笔者的浅陋见解。  文章第一段结尾借汉文帝口说:“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这句话的翻译是:“可惜呀,你没有遇到好时候,假如让你处在高祖时代,封个万户侯哪里值得说呢!”汉高祖打天下时代需要有谋略的勇士,“封个万户
作为一名执教初三的语文教师,笔者在作文教学中常常面临这样的困惑:我们经常做的似乎更多是一种表面上的、易于操作的、并能短期见效的工作,但是每次改完作文感受最深的还是很多学生的文章里缺少个体性以及有思想性的表达,这不能不说是目前作文教学的缺失和悲哀。就此,笔者尝试着上了一节作文思维训练课,但是对于这样的课,能有什么样的效果,其实笔者内心也是没有底的。但是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实在是颠覆了我对他们考场作文表现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千古鸟语,有着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中重复了无数次的欢乐和悲哀的参与,早已积淀成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意蕴厚重。  一、诗人以鸟的自由飞翔来表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鸟的自由飞翔让人类生命的缺憾在艺术中得到补偿。汉末《古诗十九首》“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西北有高楼》)中的鸿鹄,比喻觅得知音的愿望。“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教学思路:一篇优秀的文章离不开景物描写,景物描写能起到渲染烘托的作用。如何提高学生对景物描写的能力,我觉得可以从教材入手,名家名篇就是一个活例子,在写景作文教学中我采用“范文引路”的方法。学生通过读、赏经典写景片段,体会写景的妙处,感受大家的风范,逐步掌握写景的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教学目标:  1.在重温名家写景片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揣摩写景技巧。  2.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帮助学生进一
阅读学习文言诗歌作品时,关注、体悟并挖掘其“情感”是至关重要的着力点。初中语文新课标对文言“教”与“学”要求是“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统编教材八上第三单元的导言明确提到:“阅读这类作品,可以获得美的享受,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感受山川风物之灵性,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教学中要达到这些目标,就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品读作品语言感悟蕴含其中的“美”,“寻美”过程
李代金是在全国微型小说界很有名气的青年作家。自2002年起,他已在《小说月刊》《星火》《四川日报》《成都日报》《内江日报》等上百家报刊发表560多篇小说。作品有百余篇入选《读者》《微型小说选刊》《才智》等刊物,并多次获奖。  他善于从生活广袤的海洋中撷取一朵小小的浪花,用生活中一个微小的事件、平凡的细节来反映深刻的主题。他将视野聚焦于城市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关注小人物的命运,体现了深切的人文关怀。
语文教学以“审美鉴赏与创造”为核心素养,其宗旨在于让学生体验到文学带给人的愉悦情趣,唤醒学生对文学的渴望与热爱,在审美鉴赏过程中培养个性创造力。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古典诗词,对学生加强自身修养有着最直接的帮助。  诗歌鉴赏是高考试卷上难度比较大的一项内容,要想让学生既能在考卷上得高分,又能在日常的诗歌阅读中完成核心素养的培养。笔者以为,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诗歌的阅读鉴赏可以从以下三个
辨析病句是高考考查热点,从近几年考查形式和趋势上看,题型较为固定,辨析病句多采用客观题形式考查。要检查病句,语法规则当然是标准,但从高考题的角度看,有些病句具有特殊的标志,应当引起重视,只要善于抓住句中标志性词语,就能帮助我们快速巧妙地辨析句子出了什么毛病。  下面从近年常考的九种病句类型中寻找标志,总结出规律,以求在今年高考复习中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一、看见并列短语要小心  句中发现并列词语和
长期以来,传统的文本阅读有三板斧:一是了解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二是对课文进行分段概括,从而总结内容,三是归纳全文主旨及写作特色。这样的解读文本,只能使语文教学模式化、碎片化,让学生思维僵化,乃至丧失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文本的建构理论来看,文本的形成由三个阶段:作者——作品——读者。首先是作者中心。作者是创作的主体,文本存在的意义在于忠实地表达作者的原意。然后是文本中心。文本作为一种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