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发展中所产生的诸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被误读、理论基础面临挑战、教育模式缺乏对大学生主体性的尊重、教育理念人性化不足、工具理性成主导思维等现实困境不容忽视。因此,必须澄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夯实其理论基础,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并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注重人文关怀,促进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交融。只有从这些方面采取积极对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走出现实困境而健康发展。
关键词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
作者简介:朱学荣,重庆交通大学思政部2009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11-234-02
马克斯·韦伯曾经说过:“一切权力,甚至包括生活社会,都要求为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辩护。”任何的社会存在,在其存续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挑战,面临各种现实困境,从而需要寻求自身存在和发展的一种现实的合理性证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在其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必然也会面临各种不容忽视的现实困境。
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现实背景
当前,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表现为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伴随着这些变化,各种社会现实不断凸显,并对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以及社会成员的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生活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的大学生,他们是未来的社会精英和时代先锋,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表现出了适应当前社会发展节奏的“高、大、快、强”的新特点。所谓“高”指的是开放程度高,“大”指的是信息量大,“快”指的是思想、心理变化快,“强”指的是个体意识强。高校作为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面对这样的现实背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然在各方面都受到影响和挑战,从而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各种现实困境。
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
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现实背景,使得其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些现实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存在着被误读
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的教育来实现的,而在当前,这门学科一直存在着被误读的尴尬困境。在部分大学生看来,思想政治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对经典文本的再解释和传播,带有很强的意识形态色彩,它往往体现国家意志,进行学科所不允许的思想钳制,划定思想不能逾越的禁地,提供标准文本。在他们看来,思想政治教育仅仅是一种非自由、非客观化的教化,所进行的只是意识形态的幻象教育,与真正的科学水火不容,从而对这一学科存在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不予认同或从思想上予以抵制。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面临挑战
马克思曾说过,“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趋势的不断增强和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各种政治、经济理论和社会思潮不断交汇和碰撞,各种意识形态和多元文化也在不断冲击和挑战我国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核心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高校作为思想文化的生产、传播和集散场所,必然是面对这些冲击和挑战的前沿阵地。特别是当前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更加开放,也更加复杂多变,可控性大为减弱,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等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及理论,以及各种传统思想和文化,这些必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形成挑战。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缺乏对大学生主体性的尊重
人们对于某种观念或思想的接受,应该是一个知、情、意、行逐步深化的过程。而当前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等同于知识教育,教育模式相对过于单一,更多地采用的是单向度的“满堂灌”、“填鸭式”、说教等方式,较少倾向于实践与情境的感化和塑造力量。同时,过分地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主导作用,过分强调统一的事实认知、理论知识等复制式学习和被动接受,忽视了大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自主性,漠视了他们在这一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也很少鼓励大学生对自己的价值取向、理论思维和道德情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思考、体验、判断,这就割裂了他们由“知”向“情感、意志、行为”层面的转化,直接影响到对所接受到的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内化。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人性化不足,工具理性成主导性思维
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日渐把注意力投入到火热、真实的经济世界,而忘却了活生生的人,人本关怀、人性化不足。随着一切社会领域中工具理性的不断扩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也受到了影响。工具理性注重目标实现的手段以及最终的结果,忽视目的的合理性和价值选择。受到这一思维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被理解和定位为指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行为的一种方法,其重心就是通过教育而引导大学生的认识方向,调控他们的日常行为;片面地重视大学生的技能素质、职业素质等方面的泛化教育,而忽视了他们内心、精神上的培育和引导,从而造成了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价值追求、道德情操等精神性内容的缺失和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思想政治教育异化为约束人、管理人、压抑人的工具,泯灭了自身的社会价值。
三、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走出现实困境的对策
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使得其实效性的发挥大打折扣,并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必须努力探索有针对性的对策,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摆脱现实困境的束缚。
(一)澄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在我国,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出现,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国情和历史必然性。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展示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还要使学生承认并接受它的真理性,这才是学科的最主要和最终目的。因此,必须努力使大学生认清,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它在知识论基础方面,不仅仅在于对经典文本的诠释,更在于在诠释基础上的创新与扩展;在方法论基础方面,它是一种理解型和实践型相结合的教育方法论,而不仅仅是一种书本上的纯认知型方法论,它注重在知识获得过程中的理解与扩展,注重在知识掌握中的实践性环节;在现实性方面,它更强调为大學生提供思想教化的精神价值,强调为他们寻求一种思想的回应和心灵的归宿。
(二)适应变化,把握核心,不断夯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社会主流文化和意识形态,在现阶段和未来的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中都将占据着主导地位,这既是历史的选择与必然,也是时代和国情的需要。因此,首先要在坚持和发展相统一的过程中促进各种意识形态和多元文化的整合,在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主流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准确认知和把握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主题,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代化和中国化。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和宣传,不断增强理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面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思潮的冲击和挑战时,既要做到“古为今用”,又要做到“洋为中用”,要在“欠缺继承”中促进意识形态整合,去除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和多元文化中的糟粕,将精华汲取并为我所用,在与时俱进中适应变化,把握核心,不断夯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并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要培养具有鲜明个性特征和良好素质的现代公民,因此,必须充分尊重人的主体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不是单个的,而是复数的,受教育者与教育者都是处于平等的主体地位,必须充分尊重并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改变单向度的灌输、填鸭和说教等教育方式为双向互动启发教育方式,注重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参与和互动;在具体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要结合大学生的个体现实,充分运用人性化互动、直接沟通、身教与言传并重等方法,逐步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转变,即从权威——服从转变为主体间的交流——理解、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变为注重养成教育、从他教转变为自教。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不仅能够自觉地接受各种教育内容和思想观念,而且还能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达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目的和理想目标。
(四)高校思想政治应注重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促进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交融
思想政治教育是建构在人的基础上的,以解决人的思想、立场和观点等问题为根本目的,其本质在于培养人的思想基础和优化人的素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化不足,工具理性成主导思维,这是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产生现实困境及实效性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注重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在以人为本的立场上促进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交融。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视引导大学生的认识方向和日常行为,重视他们的社会交往技能、职业素质、专业技能素质等方面的教育。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着眼于先进性和面向未来而发展的要求,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品格,为他们提供价值导向和精神动力;应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要,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和精神品味;应关注大学生的情感和生命,注重他们的现实生存状态、合理需求及各种自由的追求;应重视大学生自主教育、内化教育,重视他们健全人格的培养。只有这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才能走出现实困境,实效性才能得到增强,才能真正实现大学生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这一最终目的和理想目标。
四、结语
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之日起,思想政治教育便是推动社会发展与人类进步的重要因素。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一直是一种积极的、被社会所需要的存在,为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发展中必须走出各种现实困境,充分发挥其实效性,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成才。
参考文献:
[1][德]马克斯·韦伯著.林荣远译.经济与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高中建.当代青少年问题与对策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3]賈未舟.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科合法性问题.江汉论坛.2008(1).
[4]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杨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思与对策.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6]胡士平,张光辉.思想政治教育与意识形态的整合.理论与改革.2005(4).
关键词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
作者简介:朱学荣,重庆交通大学思政部2009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11-234-02
马克斯·韦伯曾经说过:“一切权力,甚至包括生活社会,都要求为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辩护。”任何的社会存在,在其存续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挑战,面临各种现实困境,从而需要寻求自身存在和发展的一种现实的合理性证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在其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必然也会面临各种不容忽视的现实困境。
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现实背景
当前,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表现为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伴随着这些变化,各种社会现实不断凸显,并对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以及社会成员的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生活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的大学生,他们是未来的社会精英和时代先锋,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表现出了适应当前社会发展节奏的“高、大、快、强”的新特点。所谓“高”指的是开放程度高,“大”指的是信息量大,“快”指的是思想、心理变化快,“强”指的是个体意识强。高校作为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面对这样的现实背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然在各方面都受到影响和挑战,从而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各种现实困境。
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
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现实背景,使得其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些现实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存在着被误读
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的教育来实现的,而在当前,这门学科一直存在着被误读的尴尬困境。在部分大学生看来,思想政治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对经典文本的再解释和传播,带有很强的意识形态色彩,它往往体现国家意志,进行学科所不允许的思想钳制,划定思想不能逾越的禁地,提供标准文本。在他们看来,思想政治教育仅仅是一种非自由、非客观化的教化,所进行的只是意识形态的幻象教育,与真正的科学水火不容,从而对这一学科存在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不予认同或从思想上予以抵制。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面临挑战
马克思曾说过,“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趋势的不断增强和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各种政治、经济理论和社会思潮不断交汇和碰撞,各种意识形态和多元文化也在不断冲击和挑战我国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核心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高校作为思想文化的生产、传播和集散场所,必然是面对这些冲击和挑战的前沿阵地。特别是当前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更加开放,也更加复杂多变,可控性大为减弱,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等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及理论,以及各种传统思想和文化,这些必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形成挑战。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缺乏对大学生主体性的尊重
人们对于某种观念或思想的接受,应该是一个知、情、意、行逐步深化的过程。而当前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等同于知识教育,教育模式相对过于单一,更多地采用的是单向度的“满堂灌”、“填鸭式”、说教等方式,较少倾向于实践与情境的感化和塑造力量。同时,过分地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主导作用,过分强调统一的事实认知、理论知识等复制式学习和被动接受,忽视了大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自主性,漠视了他们在这一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也很少鼓励大学生对自己的价值取向、理论思维和道德情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思考、体验、判断,这就割裂了他们由“知”向“情感、意志、行为”层面的转化,直接影响到对所接受到的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内化。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人性化不足,工具理性成主导性思维
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日渐把注意力投入到火热、真实的经济世界,而忘却了活生生的人,人本关怀、人性化不足。随着一切社会领域中工具理性的不断扩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也受到了影响。工具理性注重目标实现的手段以及最终的结果,忽视目的的合理性和价值选择。受到这一思维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被理解和定位为指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行为的一种方法,其重心就是通过教育而引导大学生的认识方向,调控他们的日常行为;片面地重视大学生的技能素质、职业素质等方面的泛化教育,而忽视了他们内心、精神上的培育和引导,从而造成了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价值追求、道德情操等精神性内容的缺失和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思想政治教育异化为约束人、管理人、压抑人的工具,泯灭了自身的社会价值。
三、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走出现实困境的对策
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使得其实效性的发挥大打折扣,并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必须努力探索有针对性的对策,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摆脱现实困境的束缚。
(一)澄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在我国,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出现,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国情和历史必然性。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展示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还要使学生承认并接受它的真理性,这才是学科的最主要和最终目的。因此,必须努力使大学生认清,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它在知识论基础方面,不仅仅在于对经典文本的诠释,更在于在诠释基础上的创新与扩展;在方法论基础方面,它是一种理解型和实践型相结合的教育方法论,而不仅仅是一种书本上的纯认知型方法论,它注重在知识获得过程中的理解与扩展,注重在知识掌握中的实践性环节;在现实性方面,它更强调为大學生提供思想教化的精神价值,强调为他们寻求一种思想的回应和心灵的归宿。
(二)适应变化,把握核心,不断夯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社会主流文化和意识形态,在现阶段和未来的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中都将占据着主导地位,这既是历史的选择与必然,也是时代和国情的需要。因此,首先要在坚持和发展相统一的过程中促进各种意识形态和多元文化的整合,在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主流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准确认知和把握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主题,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代化和中国化。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和宣传,不断增强理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面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思潮的冲击和挑战时,既要做到“古为今用”,又要做到“洋为中用”,要在“欠缺继承”中促进意识形态整合,去除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和多元文化中的糟粕,将精华汲取并为我所用,在与时俱进中适应变化,把握核心,不断夯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并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要培养具有鲜明个性特征和良好素质的现代公民,因此,必须充分尊重人的主体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不是单个的,而是复数的,受教育者与教育者都是处于平等的主体地位,必须充分尊重并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改变单向度的灌输、填鸭和说教等教育方式为双向互动启发教育方式,注重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参与和互动;在具体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要结合大学生的个体现实,充分运用人性化互动、直接沟通、身教与言传并重等方法,逐步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转变,即从权威——服从转变为主体间的交流——理解、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变为注重养成教育、从他教转变为自教。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不仅能够自觉地接受各种教育内容和思想观念,而且还能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达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目的和理想目标。
(四)高校思想政治应注重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促进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交融
思想政治教育是建构在人的基础上的,以解决人的思想、立场和观点等问题为根本目的,其本质在于培养人的思想基础和优化人的素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化不足,工具理性成主导思维,这是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产生现实困境及实效性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注重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在以人为本的立场上促进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交融。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视引导大学生的认识方向和日常行为,重视他们的社会交往技能、职业素质、专业技能素质等方面的教育。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着眼于先进性和面向未来而发展的要求,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品格,为他们提供价值导向和精神动力;应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要,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和精神品味;应关注大学生的情感和生命,注重他们的现实生存状态、合理需求及各种自由的追求;应重视大学生自主教育、内化教育,重视他们健全人格的培养。只有这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才能走出现实困境,实效性才能得到增强,才能真正实现大学生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这一最终目的和理想目标。
四、结语
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之日起,思想政治教育便是推动社会发展与人类进步的重要因素。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一直是一种积极的、被社会所需要的存在,为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发展中必须走出各种现实困境,充分发挥其实效性,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成才。
参考文献:
[1][德]马克斯·韦伯著.林荣远译.经济与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高中建.当代青少年问题与对策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3]賈未舟.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科合法性问题.江汉论坛.2008(1).
[4]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杨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思与对策.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6]胡士平,张光辉.思想政治教育与意识形态的整合.理论与改革.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