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变教育生活为教育叙事
初来深圳,我在一所民办学校工作。当时的学校正打算出一本校刊,校长便让我负责一部分编辑与写作工作。刚一入职,能被校长委以重任,我怀着激动的心情与满怀的干劲,几乎踏遍了深圳的书城,恨不能把所有与校园儿童文学相关的书籍都找来研读。最后,我以班级里一名叫“开西”的女孩为原型创作了一篇校园故事,就此开启了校刊专栏。不料,我的一篇文章被《广东第二课堂》看中,转载的同时,我还收到了《广东第二课堂》“快乐小精灵”专栏的稿约。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我努力地将一个又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搬上省级期刊的专栏,当我将杂志中的以孩子们为原型创作的校园故事读给他们听时,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他们的欣喜、兴奋与荣耀。于是,我又给自己立下了一个目标,我要让班级里的每一个孩子都能感受到文字所带来的乐趣,体验到语文学习带来的快乐。我用自己的校园故事创作带动孩子们的语文写作,短则一句话,中至一首诗,长至一篇文章。一个学期下来,班级里48个孩子,在市级以上期刊发表文章156篇,班级孩子们的文章长期占据着《深圳青少报》的首版话题栏目,孩子们被聘为《深圳青少报》的“校外小记者”。回首那段日子,我几乎将所有的业余时间投入到自己和孩子们的文字创作当中,辛苦、艰难而又乐此不疲。
曾有人问我,这段经历于我而言最大的意义是什么?我的回答是:意义非凡!在试图将一个个看似独立的教育情节连接成完整的教育故事的过程中,我能清晰地感觉到,许多曾经隐藏在故事情节背后的教育意义会无形之中得以凸显,许多曾经潜藏在意识深处的教育观念会在不经意间被推到意识前台,许多曾经一直困扰着自己的教育问题也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解决。正是这段经历,帮助我迈开了从“教育生活”向“教育叙事”行走的第一步,更为我今后的专业成长积累了丰厚的素材。
二、变教育问题为教育情境
有人说:“这个世界上最危险的职业有两种,第一是教师,第二是医生。因为一名庸医毁的可能是一个人的性命,而一名庸师毁的则可能是一群孩子的心灵。”由此可见,教育是小心翼翼地影响与触碰孩子心灵的活动。作为教师,我时常告诫自己,对于学生的错误,不仅要善于发现和寻找教育契机,还要善于利用教育契机创设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情境。
有一次开学,小雪哭着跑来告诉我,她的自动笔丢了。我意识到,事情才刚刚发生,只需简单的调查,找到笔并不难。可是,一想到不知哪个年仅七岁的孩子将可能就此被贴上“小偷”的标签,我的心便紧紧地收缩起来。我在班里宣布:“这是有人故意把小雪的笔藏在了咱们班某个同学的书包里,就是想看看,谁能最先把笔找出来。”一次,两次,拿笔的孩子都没有主动把笔交出来。直到第三次,我说道:“这支笔藏得真是隐蔽!要是我呀,不仅会把书本从书包里都拿出来,还会仔细地查看书包的每个拉链,每个缝隙,孩子们,让咱们再来找最后一次,这次不行,我就去给你们帮忙!”话音刚落,小浩终于怯怯地举起了笔,在孩子们以为游戏就此结束了的欢呼声中,我快步走上前,拥住小浩的肩膀,并宣布他就是游戏的获胜者!在这不久之后的教师节,小浩悄悄送了我一个红色绒盒,里面是一对漂亮的耳环和一张小纸条,纸条上写着六个字:“谢谢你,我爱你!”
此后,每当遇到学生身上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时,我都尽可能地创设孩子们能够接受的教育情境,尽可能地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来实现教育目的。
三、变教育实践为教育研究
教育工作是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教师对学生实施影响的过程也是创造性劳动的过程。然而,学生的个体成长和发展没有固定的程序和模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一切可能的方面去探寻、开拓教育的方式、方法。
作为班主任,我一直试图寻找、构建一种来自学校、家庭、社会多方的既可以打破时空界限又科学高效的互动模式。依据信息化时代背景,结合工作现状,我通过个人示范,带动学生、家长、校园博客群等多方博客的建设,试图以此搭建起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间、生生间、家校间多方互促互进的数字化、立体化交流平台。在学校“文明礼仪周”活动中,我和孩子们在“博客”中开展了“文明传递”活动。孩子们观察、记录下班级里的“文明人”和“文明事”,通过“博客留言”传递给相应的主人。一周后,收到留言最多的同学,成为班级的“文明形象大使”;传送留言最多的同学,成为班级的“文明传递大使”。这次活动后,文明、礼让、友好、互助的班风蔚然形成,班集体的凝聚力、向心力明显增强。孩子们还自主设立了“班级事务”“你我之间”“公平竞选”“写作擂台”等栏目。在这种公开透明的方式中,孩子们更愿意以主人翁的心态投入到校园生活中来,既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又增强了他们的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为了进一步增强家校教育的合力,我在班级博客群开设了“家教心得”“家庭瞬间”等栏目,构建了家长间沟通交流的平台,家长们定期自发组织“家长沙龙”,成立了“家长义工联”。在班级的主题班会、专题讲座,学校的国旗下讲话等各项大型活动中都能看到家长们活跃的身影。在建设“书香校园”的活动中,身为深圳大学教授的小意家长,所撰写的《陪孩子读书》引起了家长们的热烈回应,同时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好评,文章被多家网站所转载。
在这种工作问题即科研课题、教育实践即教育研究的不断行走中,我的课题《教育博客在班主任工作中的作用及实施策略研究》《基于“智慧德育”的班主任实践与探索》得以在广东省德育科研课题中立项,并在结题之际完成了《小学德育问题与对策》《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等专著。
四、变教育负担为教育资源
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首先要以一颗爱心包容与接纳每一个学生,而这种爱又必须是真诚的,绝不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它是教师教育情感的真诚流露。
在我的班级里,有一名叫小云的女孩,在新生入学时,她就引起了我的注意。在她断断续续的话语中不时蹦出几个不在调上的音节,一双眼睛里装满了戒备和暴躁。经过和小云妈妈的交流我才获悉,原来,小云先天听力障碍,断断续续的、跑调的发音是因为听力有限,戒备、暴躁的眼神是由于经常遭受嘲笑。为了不让孩子们觉得小云与众不同,我没有就小云的情况进行特别说明,只是努力地以自己的方式为小云营造一个轻松、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时逢深圳市福田区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活动,区内、校内,活动不断。在此背景下,“爱心小天使”的评选活动也在我们班应运而生,我将“真诚、友好地关怀、帮助他人”作为必不可少的参评条件。一时间,孩子们积极地投入其中,同时也将最大的热情给予了小云。队会前,孩子们真诚地邀请小云一起参加舞蹈排练;英语听力考试中,前排的同学抢着和小云换座位;小组汇报时,大家将小云簇拥中间,一起走向讲台……转眼学期末临近,小云的苦恼又再次降临了,由于听力不好,她没办法在音乐考试中将一首歌准确而完整地学唱下来。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每到课间,都会有孩子和她一起拿起音乐书,你一句我一句地轮唱着。音乐考试当天,小云怯怯地登上讲台,新来的音乐老师对小云的情况不了解,在小云的歌声中不自觉地皱了皱眉,善于察言观色的小云紧张地停了下来,就在那一刻,教室里响起了轻轻的伴唱声,一声,两声,三聲……四十七个孩子一同自发地为小云伴唱了起来,个个面带微笑,个个以热切的眼神鼓励着小云。据音乐老师说,当时,她惊呆了,本已到了嘴边的叫停声被孩子们的和声压了回去,确切地说,是震撼了回去!小云那清脆、不在调上的童音配上四十七个孩子轻柔、低缓、整齐的伴唱是那么和谐、动听!至今回想起这件事,我都庆幸机缘巧合之下小云被分到了我的班级,正是因为小云,班级营造出了一种特别的人文氛围,让孩子们通过对小云的帮助践行了人性中的善良与美好,不断地发现自我、教育自我。 五、变教育技术为教育艺术
在公民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关注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应该是每位教师自觉思考的课题。看似简单的班级生活,其实蕴含着社会生活的大学问,涉及公民社会生活中方方面面的话题。
一次新学期开学,我告诉孩子们:要重新分组,调整座位。具体方法是:先由六位组长选出默契的副组长,组员则按大家的兴趣、爱好、男女生比例平均分配。我首先点了小隽,告诉他可以去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小组。小隽不敢相信地看看我,随即跑到了组长柏桦的身边。当我不急不缓地点到第三个孩子的名字时,座位上的秋廷举起了手,我立即问他想选哪个小组,没想到,眼神在两个小组间徘徊的秋廷拿不定主意了,在他的犹豫中,我说:“看样子你还没想好,请先坐下再好好想想吧。”在秋廷的提示下,全班孩子们都举起了手。我加快了点名的速度,一时间,教室里到处都是闪动的人头和身影。就在泽彦的小组要组建成功之际,一翀跑过来对我说:“李老师,虽然我被雅泓选去做副组长了,不过我还是想去泽彦的小组做一名普通组员,因为我觉得跟泽彦在一起学习特别愉快。”我告诉一翀可以自己去找同学交换,前提是保证雅泓的小组有合适的副组长。不一会儿,一翀就满足地站在了泽彦小组组员的位置上。很快,孩子们都找到了新的座位,我请大家说说对于刚才这件事的想法。多数孩子表示喜欢、新鲜、有趣、满意。此时,执信一字一句地说:“其实我非常想跟蔚然一个小组,可惜我想加入他们小組的时候,他们组的男孩子已经满了,而且我还非常喜欢我以前的小组,真想能和原来小组里的同学们坐在一起,我们还是火焰组。”说这些话的时候,平日里颇具男子汉气概的执信,眼睛里一片晶莹。秋廷的手再次举了起来,他说:“我觉得非常遗憾,原本我是有机会加入我满意的小组的,可是老师第一次请我选时,我犹豫了,后来再想加入,已经来不及了。”不知不觉中,教室里一片沉静,从孩子们神情中可以看出他们各有心思。
我走向教室的中心,认真地告诉孩子们:从刚才这件事情当中,李老师想和大家分享六个关键词。第一,选择。今天,我们只是选择新的座位,而在将来的生活中,还会有许多的事情要等着你去选择。那么,需要为你的选择负责的,只有你自己。第二,离别。今天,有些同学像执信一样,觉得和从前小组里的伙伴离别非常难过、不舍。可是,有朝一日你会发现,今天的离别与今后生活中将要面对的离别相比,或许真的微不足道。第三,珍惜。既然离别无可回避,请让我们学会珍惜,珍惜身边的伙伴,包括亲人,以免将来离别时心生后悔。第四,机会。今天,当一次绝好的机会出现在秋廷面前,由于没有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秋廷失去了实现心愿的机会。所以,请永远记得: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第五,争取。一翀今天放弃了雅泓小组副组长的身份,争取去泽彦的小组做一名普通的组员,他此刻的心满意足告诉我们:改变现状需要争取的勇气和放弃的决心。第六,适应。我们没办法让所有喜欢的同学都坐在自己的身边,但我们可以想办法,让自己喜欢上坐在身边的每一个同学,更可以想办法让他们都喜欢上自己。这就叫做适应。
转眼,一年过去了,孩子们在新的座位、新的学习小组中演绎了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故事。在学习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他们在表演中诠释着诗意,也畅谈着对于珍惜友情、正视离别、适应未来的见解。在“校园达人秀”的竞选中,他们不仅踊跃参与、大胆表现,还自发地奔走于各个教师的办公室之间,为的就是给自己争取到更多的参赛机会。每每听到同事、家长赞叹孩子们这些出人意料的表现时,我都会在心里幸福地想:这群小家伙们,现在思考的,已经远不只是“我的座位谁做主”这么简单了。
在长期的工作中,由于工作的惯性思维,我们总是想超越问题的条件、内容,得到普遍性的教育方法,寻找“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育模式,将教育艺术简化为加工技术。然而,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教育对象的多样性、复杂性、发展性构成了教育内容的千姿百态,挑战着我们的惯性思维。如果我们仅凭传统、单一的思维习惯工作,就永远只能停留在教育技术的层面,唯有把学生当成鲜活的生命体,尝试改变自己的思维习惯,构建起与学生相互对话、生成、反思的教育模式,创设将认识性实践、社会性实践相整合的教育过程,才能真正地趋近于教育艺术。
众所周知,教育工作是心灵对心灵的唤醒,智慧对智慧的启迪。然而,心灵与智慧同样是丰富多彩且不以固定姿态等待着我们去掌控和诠释的。在对“教师”职业尊严的呵护中,我时刻告诉自己:“不变”是相对的,“变”才是永恒的。唯有在不断地对于“变”的追求与探索中,我们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教育工作的需求,我们的教育工作才能不断地以崭新的面貌呈现。
李楠,广东省特级教师,副高级教师,国家认证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广东省名班主任,广东省首批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广东省百名优秀班主任、广东省名班主任培养对象一线导师。《班主任》杂志封面人物。著有《小学德育问题与对策》等6本专著。《南方都市报》《南方教育时报》《深圳特区报》曾多次对其进行采访、报道,电影《你幸福我快乐》中班主任的原型。
初来深圳,我在一所民办学校工作。当时的学校正打算出一本校刊,校长便让我负责一部分编辑与写作工作。刚一入职,能被校长委以重任,我怀着激动的心情与满怀的干劲,几乎踏遍了深圳的书城,恨不能把所有与校园儿童文学相关的书籍都找来研读。最后,我以班级里一名叫“开西”的女孩为原型创作了一篇校园故事,就此开启了校刊专栏。不料,我的一篇文章被《广东第二课堂》看中,转载的同时,我还收到了《广东第二课堂》“快乐小精灵”专栏的稿约。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我努力地将一个又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搬上省级期刊的专栏,当我将杂志中的以孩子们为原型创作的校园故事读给他们听时,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他们的欣喜、兴奋与荣耀。于是,我又给自己立下了一个目标,我要让班级里的每一个孩子都能感受到文字所带来的乐趣,体验到语文学习带来的快乐。我用自己的校园故事创作带动孩子们的语文写作,短则一句话,中至一首诗,长至一篇文章。一个学期下来,班级里48个孩子,在市级以上期刊发表文章156篇,班级孩子们的文章长期占据着《深圳青少报》的首版话题栏目,孩子们被聘为《深圳青少报》的“校外小记者”。回首那段日子,我几乎将所有的业余时间投入到自己和孩子们的文字创作当中,辛苦、艰难而又乐此不疲。
曾有人问我,这段经历于我而言最大的意义是什么?我的回答是:意义非凡!在试图将一个个看似独立的教育情节连接成完整的教育故事的过程中,我能清晰地感觉到,许多曾经隐藏在故事情节背后的教育意义会无形之中得以凸显,许多曾经潜藏在意识深处的教育观念会在不经意间被推到意识前台,许多曾经一直困扰着自己的教育问题也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解决。正是这段经历,帮助我迈开了从“教育生活”向“教育叙事”行走的第一步,更为我今后的专业成长积累了丰厚的素材。
二、变教育问题为教育情境
有人说:“这个世界上最危险的职业有两种,第一是教师,第二是医生。因为一名庸医毁的可能是一个人的性命,而一名庸师毁的则可能是一群孩子的心灵。”由此可见,教育是小心翼翼地影响与触碰孩子心灵的活动。作为教师,我时常告诫自己,对于学生的错误,不仅要善于发现和寻找教育契机,还要善于利用教育契机创设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情境。
有一次开学,小雪哭着跑来告诉我,她的自动笔丢了。我意识到,事情才刚刚发生,只需简单的调查,找到笔并不难。可是,一想到不知哪个年仅七岁的孩子将可能就此被贴上“小偷”的标签,我的心便紧紧地收缩起来。我在班里宣布:“这是有人故意把小雪的笔藏在了咱们班某个同学的书包里,就是想看看,谁能最先把笔找出来。”一次,两次,拿笔的孩子都没有主动把笔交出来。直到第三次,我说道:“这支笔藏得真是隐蔽!要是我呀,不仅会把书本从书包里都拿出来,还会仔细地查看书包的每个拉链,每个缝隙,孩子们,让咱们再来找最后一次,这次不行,我就去给你们帮忙!”话音刚落,小浩终于怯怯地举起了笔,在孩子们以为游戏就此结束了的欢呼声中,我快步走上前,拥住小浩的肩膀,并宣布他就是游戏的获胜者!在这不久之后的教师节,小浩悄悄送了我一个红色绒盒,里面是一对漂亮的耳环和一张小纸条,纸条上写着六个字:“谢谢你,我爱你!”
此后,每当遇到学生身上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时,我都尽可能地创设孩子们能够接受的教育情境,尽可能地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来实现教育目的。
三、变教育实践为教育研究
教育工作是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教师对学生实施影响的过程也是创造性劳动的过程。然而,学生的个体成长和发展没有固定的程序和模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一切可能的方面去探寻、开拓教育的方式、方法。
作为班主任,我一直试图寻找、构建一种来自学校、家庭、社会多方的既可以打破时空界限又科学高效的互动模式。依据信息化时代背景,结合工作现状,我通过个人示范,带动学生、家长、校园博客群等多方博客的建设,试图以此搭建起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间、生生间、家校间多方互促互进的数字化、立体化交流平台。在学校“文明礼仪周”活动中,我和孩子们在“博客”中开展了“文明传递”活动。孩子们观察、记录下班级里的“文明人”和“文明事”,通过“博客留言”传递给相应的主人。一周后,收到留言最多的同学,成为班级的“文明形象大使”;传送留言最多的同学,成为班级的“文明传递大使”。这次活动后,文明、礼让、友好、互助的班风蔚然形成,班集体的凝聚力、向心力明显增强。孩子们还自主设立了“班级事务”“你我之间”“公平竞选”“写作擂台”等栏目。在这种公开透明的方式中,孩子们更愿意以主人翁的心态投入到校园生活中来,既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又增强了他们的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为了进一步增强家校教育的合力,我在班级博客群开设了“家教心得”“家庭瞬间”等栏目,构建了家长间沟通交流的平台,家长们定期自发组织“家长沙龙”,成立了“家长义工联”。在班级的主题班会、专题讲座,学校的国旗下讲话等各项大型活动中都能看到家长们活跃的身影。在建设“书香校园”的活动中,身为深圳大学教授的小意家长,所撰写的《陪孩子读书》引起了家长们的热烈回应,同时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好评,文章被多家网站所转载。
在这种工作问题即科研课题、教育实践即教育研究的不断行走中,我的课题《教育博客在班主任工作中的作用及实施策略研究》《基于“智慧德育”的班主任实践与探索》得以在广东省德育科研课题中立项,并在结题之际完成了《小学德育问题与对策》《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等专著。
四、变教育负担为教育资源
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首先要以一颗爱心包容与接纳每一个学生,而这种爱又必须是真诚的,绝不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它是教师教育情感的真诚流露。
在我的班级里,有一名叫小云的女孩,在新生入学时,她就引起了我的注意。在她断断续续的话语中不时蹦出几个不在调上的音节,一双眼睛里装满了戒备和暴躁。经过和小云妈妈的交流我才获悉,原来,小云先天听力障碍,断断续续的、跑调的发音是因为听力有限,戒备、暴躁的眼神是由于经常遭受嘲笑。为了不让孩子们觉得小云与众不同,我没有就小云的情况进行特别说明,只是努力地以自己的方式为小云营造一个轻松、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时逢深圳市福田区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活动,区内、校内,活动不断。在此背景下,“爱心小天使”的评选活动也在我们班应运而生,我将“真诚、友好地关怀、帮助他人”作为必不可少的参评条件。一时间,孩子们积极地投入其中,同时也将最大的热情给予了小云。队会前,孩子们真诚地邀请小云一起参加舞蹈排练;英语听力考试中,前排的同学抢着和小云换座位;小组汇报时,大家将小云簇拥中间,一起走向讲台……转眼学期末临近,小云的苦恼又再次降临了,由于听力不好,她没办法在音乐考试中将一首歌准确而完整地学唱下来。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每到课间,都会有孩子和她一起拿起音乐书,你一句我一句地轮唱着。音乐考试当天,小云怯怯地登上讲台,新来的音乐老师对小云的情况不了解,在小云的歌声中不自觉地皱了皱眉,善于察言观色的小云紧张地停了下来,就在那一刻,教室里响起了轻轻的伴唱声,一声,两声,三聲……四十七个孩子一同自发地为小云伴唱了起来,个个面带微笑,个个以热切的眼神鼓励着小云。据音乐老师说,当时,她惊呆了,本已到了嘴边的叫停声被孩子们的和声压了回去,确切地说,是震撼了回去!小云那清脆、不在调上的童音配上四十七个孩子轻柔、低缓、整齐的伴唱是那么和谐、动听!至今回想起这件事,我都庆幸机缘巧合之下小云被分到了我的班级,正是因为小云,班级营造出了一种特别的人文氛围,让孩子们通过对小云的帮助践行了人性中的善良与美好,不断地发现自我、教育自我。 五、变教育技术为教育艺术
在公民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关注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应该是每位教师自觉思考的课题。看似简单的班级生活,其实蕴含着社会生活的大学问,涉及公民社会生活中方方面面的话题。
一次新学期开学,我告诉孩子们:要重新分组,调整座位。具体方法是:先由六位组长选出默契的副组长,组员则按大家的兴趣、爱好、男女生比例平均分配。我首先点了小隽,告诉他可以去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小组。小隽不敢相信地看看我,随即跑到了组长柏桦的身边。当我不急不缓地点到第三个孩子的名字时,座位上的秋廷举起了手,我立即问他想选哪个小组,没想到,眼神在两个小组间徘徊的秋廷拿不定主意了,在他的犹豫中,我说:“看样子你还没想好,请先坐下再好好想想吧。”在秋廷的提示下,全班孩子们都举起了手。我加快了点名的速度,一时间,教室里到处都是闪动的人头和身影。就在泽彦的小组要组建成功之际,一翀跑过来对我说:“李老师,虽然我被雅泓选去做副组长了,不过我还是想去泽彦的小组做一名普通组员,因为我觉得跟泽彦在一起学习特别愉快。”我告诉一翀可以自己去找同学交换,前提是保证雅泓的小组有合适的副组长。不一会儿,一翀就满足地站在了泽彦小组组员的位置上。很快,孩子们都找到了新的座位,我请大家说说对于刚才这件事的想法。多数孩子表示喜欢、新鲜、有趣、满意。此时,执信一字一句地说:“其实我非常想跟蔚然一个小组,可惜我想加入他们小組的时候,他们组的男孩子已经满了,而且我还非常喜欢我以前的小组,真想能和原来小组里的同学们坐在一起,我们还是火焰组。”说这些话的时候,平日里颇具男子汉气概的执信,眼睛里一片晶莹。秋廷的手再次举了起来,他说:“我觉得非常遗憾,原本我是有机会加入我满意的小组的,可是老师第一次请我选时,我犹豫了,后来再想加入,已经来不及了。”不知不觉中,教室里一片沉静,从孩子们神情中可以看出他们各有心思。
我走向教室的中心,认真地告诉孩子们:从刚才这件事情当中,李老师想和大家分享六个关键词。第一,选择。今天,我们只是选择新的座位,而在将来的生活中,还会有许多的事情要等着你去选择。那么,需要为你的选择负责的,只有你自己。第二,离别。今天,有些同学像执信一样,觉得和从前小组里的伙伴离别非常难过、不舍。可是,有朝一日你会发现,今天的离别与今后生活中将要面对的离别相比,或许真的微不足道。第三,珍惜。既然离别无可回避,请让我们学会珍惜,珍惜身边的伙伴,包括亲人,以免将来离别时心生后悔。第四,机会。今天,当一次绝好的机会出现在秋廷面前,由于没有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秋廷失去了实现心愿的机会。所以,请永远记得: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第五,争取。一翀今天放弃了雅泓小组副组长的身份,争取去泽彦的小组做一名普通的组员,他此刻的心满意足告诉我们:改变现状需要争取的勇气和放弃的决心。第六,适应。我们没办法让所有喜欢的同学都坐在自己的身边,但我们可以想办法,让自己喜欢上坐在身边的每一个同学,更可以想办法让他们都喜欢上自己。这就叫做适应。
转眼,一年过去了,孩子们在新的座位、新的学习小组中演绎了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故事。在学习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他们在表演中诠释着诗意,也畅谈着对于珍惜友情、正视离别、适应未来的见解。在“校园达人秀”的竞选中,他们不仅踊跃参与、大胆表现,还自发地奔走于各个教师的办公室之间,为的就是给自己争取到更多的参赛机会。每每听到同事、家长赞叹孩子们这些出人意料的表现时,我都会在心里幸福地想:这群小家伙们,现在思考的,已经远不只是“我的座位谁做主”这么简单了。
在长期的工作中,由于工作的惯性思维,我们总是想超越问题的条件、内容,得到普遍性的教育方法,寻找“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育模式,将教育艺术简化为加工技术。然而,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教育对象的多样性、复杂性、发展性构成了教育内容的千姿百态,挑战着我们的惯性思维。如果我们仅凭传统、单一的思维习惯工作,就永远只能停留在教育技术的层面,唯有把学生当成鲜活的生命体,尝试改变自己的思维习惯,构建起与学生相互对话、生成、反思的教育模式,创设将认识性实践、社会性实践相整合的教育过程,才能真正地趋近于教育艺术。
众所周知,教育工作是心灵对心灵的唤醒,智慧对智慧的启迪。然而,心灵与智慧同样是丰富多彩且不以固定姿态等待着我们去掌控和诠释的。在对“教师”职业尊严的呵护中,我时刻告诉自己:“不变”是相对的,“变”才是永恒的。唯有在不断地对于“变”的追求与探索中,我们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教育工作的需求,我们的教育工作才能不断地以崭新的面貌呈现。
李楠,广东省特级教师,副高级教师,国家认证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广东省名班主任,广东省首批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广东省百名优秀班主任、广东省名班主任培养对象一线导师。《班主任》杂志封面人物。著有《小学德育问题与对策》等6本专著。《南方都市报》《南方教育时报》《深圳特区报》曾多次对其进行采访、报道,电影《你幸福我快乐》中班主任的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