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引导 陶冶性情

来源 :考试·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8090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0120-01
  古诗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比较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古诗中所描写的景物事件、人物与学生生活的年代有一定距离,学生们并不能很好把握它的内涵。在近十年的语文教学中,我总结出古诗教学的几点方法:
  1反复吟诵,陶冶性灵
  马克思说:"如果你想欣赏艺术,你就必须成为一个在艺术上有修养的人"。对于处在审美能力形成阶段的少儿来说,短小精练、节奏优美、形象生动、内蕴幽远的古诗正是积累审美经验的绝佳材料。通过吟育古诗可以提高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进而增加其艺术修养。古诗是作者由生活到文字、由面到点的结晶物。而作为读者则要通过驰骋想象,展开联想,将这"点"再次还原成"面",甚至可以扩大,从而得到深刻的审美体验。这种体验在系统性的教学中通过有序、渐进的积累。就使学生的艺术修养得到逐步提高。如王安石:《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写了作者于大雪纷飞之时,因嗅到梅花的幽香而发现墙角梅花傲风斗雪、凌寒怒放的动人景象,作者心有所悟,写下此诗。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反复吟诵,通过联想、想象就会自然地把"墙角"、"梅花"看作是身入逆境中的品行高洁之士,将凌寒怒放理解为一个人顽强的斗争精神的象征,由此受到坚强意识的教育。这种教育不是概念的、外在的、强加的,而是形象的、内在的、自省的,因此可以毫无障碍地接受。
  2入情入境,体验情感
  对古诗的教学,叶圣陶曾经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志象;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导一二句话,也许就够了,不一定需要繁复冗长的讲话"。我国古代有许多优秀的诗歌都充满了诗情画意,它们就像一串灿烂的明珠,在世界艺术宝库中放射着独特的光辉。古诗的教学,一定要将学生领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诗情画意地教古诗,教出古诗的诗情画意。
  如:教学《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时,我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每一句诗意的同时,把诗句变成一幅优美的风景画,让他们自己动手绘出一幅彩画,使他们在体验创作乐趣的同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在学生动手绘图以后,我再引导学生演一演"獐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中的獐,让画面在学生面前立体化起来、活起来;学生在扮演诗中角色的时候,充分调动了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把诗句没有绘出而生活中有的声音动态想象出来,极大地丰富了画面,也成功体验了诗的意境。
  3抓住关键,再现意境
  诗歌的意境就是诗人内在的"情"(意)与外界的景物(境)有机结合而创造出来的鲜明、生动、含义深刻的生活画面。诗人往往依靠它蕴蓄丰富的内容,寄托强烈的感情,以启发读者展开联想,去领会言外之意,并从中受到感染与熏陶。在教学古诗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学生通过诗句去分析其中丰富的内容,领会诗人强烈的感情,并从中发掘出诗中的深刻含义。要做到这一点,再现诗歌的意境是个关键。怎样再现诗歌的意境呢?这应从分析景物入手,让学生进入诗的意境。在头脑中形成鲜明、完整的景象,再逐步引导学生去品味,感受意境中诗人所表达的感情。例如《早发白帝城》是李白在唐乾元二年春天遇赫,离白帝城乘舟东下时所作的。全诗采用叙述和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创造出一个富有神话色彩的艺术画面:晨曦初露,彩霞满天,从白帝城飞出一叶扁舟,沿着滚滚长江顺流直下;两岸猿声,不绝于耳;层峦叠嶂,夹道迎接……好一幅长江三峡行舟图啊!看来全是写景,诗人是怎样在写景中抒发自己的感情呢?我们可以用抓关键词句的方法来再现这个意境。诗一开头,诗人用一"辞"字,把告别白帝城时的气氛写得十分自然而亲切,接着用"千里江陵一日还"相对照,表现了诗人轻松愉快之情。猿声用"啼不住"修饰,足见诗人心情的喜悦。而以"轻"饰"舟",足见诗人心情的轻松。通过这些关键词、句的点染,使形象充满了感情,意境也自然生辉,读来流利酣畅、气势飞动、欢情满纸。诗人披霞乘舟,顺江东下的鲜明形象便历历在目,其欢快喜悦之情也溢于言表。
  4见缝插针,大量读诵
  教学中,我作了引导学生见缝插针学古诗的尝试,并获得了可喜的成果。从上学期的第五周开始,我利用早读的时间每天安排一个学生当小老师,将我选好的古诗预先抄在小黑板上,小老师就到讲台上去,带领大家学古诗,先念诗,再讲讲大意,最后让大家把这首诗抄在专用的本子上。在这一天中,只要是在本班教室上课,小预备铃声一响,全体学生就看着小黑板再把古诗齐读一遍。利用一些点滴时间,一首诗就差不多会背了。此外,我还让学生每天晨起将前一天学的古诗朗读、背诵一下,双休日将所学的古诗全部复习一遍。一首不起眼,日积月累就是一个可观的数目。学生多背一些优美诗文,语文的底气就足了。有了底气,才有灵气,这对他们的一生都将很有益处。
  古典诗词典是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传统。一个没有传统的民族是可怜的,一个拥有传统却不知道珍惜的民族是可悲的。让我们的古诗词教学上献言献策,齐心协力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火炬一代一代传下去。
其他文献
摘要:英语小组活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课堂互动形式。它是"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学生"合作"的产物。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自觉实践,在动中学。  关键词:英语教学;小组活动;优点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0109-01  人对一种语言的掌握,大多是在交流活动中运用这种语言的结果。《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提倡任务型教学模式,把
期刊
摘要:高中历史多媒体教学有着传统教学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多媒体技术是目前较为先进的一种教学手段,它加入教学媒体的行列, 给传统教学注入了新活力。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随之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丰富的教学资源也把学生带进了一个生动形象的天地,极大提高了教学效果。但它不是完美无缺的,和其它媒体一样在辅助教学中也有缺点和不足。如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质量不高;教师对历史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处理不当;多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0111-01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要实现"少教多学",提高课堂阅读教学的效率,就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我有如下体会:  1依据教材指导阅读方法,让学生会读书  必须依据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0114-02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学生求知育能和品性养成的主渠道。我们对课堂教学的关注就在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质量。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既要做到宏观的把握,也要做到微观的深入。一般地讲,在对课堂教学整体构思和预设的前提下,课堂内要抓好教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0115-01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写作成了困扰广大语文老师和学生的一大难题。我们农村初中更是如此。学生作文没少写,老师也没少批改,可是学生作文水平就是提高不快。久而久之,作文教学不可避免地陷入了高耗低效、事倍功半的泥潭。  1目前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现状  我们认为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第一,对作文没有引起足够
期刊
摘要:文言文教学效果收效甚微,历来是教学中的难点,我们要探索文言文教学的方法。文言文教学首先要求教师知识广博,方可给学生教授;其次要融新课改理念与教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最后要发挥语文学科情感教育的功效,让学生在情感中获取知识,达到教学的功效。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0092-02  文言文教学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0113-01  写作对中小学生至关重要。通过练习写作可以使学生的观察、判断、审美、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提高。那么如何才能写好习作呢?笔者认为,在日常学习中有以下几种方法:  1多看课外书和优秀习作  在《小苗与大树对话》一文中,小女孩就怎样才能写好文章采访季羡林爷爷。季老的回答是:"得多看点儿课外书。"这表明了季老
期刊
摘要: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只有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唤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调动自身的学习潜能进行自主学习,成为课堂学习主人。  关键词: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发展个性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0116-0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学习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着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期刊
摘要:时下小学生的作文是他们最头疼的一件事情,编造事实、虚情假意、刻意拔高、套话连篇、照搬照抄……。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作文能力和其他方面飞成长。其根本的解决方法就是从生活出发,从我们的身边出发。离开生活,作文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关键词:写作; 学生;阅读能力; 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0117-01  《课标》中指出:
期刊
摘要::所谓"情境探疑"教学模式,简单地说就是充分利用以现代多媒体技术为主的各种教学手段和资源,不断创设和优化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把探疑(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要求教师不断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去学习,因此,教师要转换教师、学生要转变学习方式和手段。  关键词: 情境探疑教学法; 教师角色转换; 学习手段  中图分类号:G63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