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平台的一次拓宽与提升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xiulong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秋时节,满园硕果。第二届中国深圳国际钢琴协奏曲比赛,于2011年10月24日至11月5日再度掀起钢琴音乐热潮。经过艺术总监但昭义和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钢琴系吴迎、江晨、黎颂文四位教授及香港专家李健先生,从全球七十余位报名选手中初评选拔,有15个国家35名选手赴深圳现场参赛;经过8场初赛、4场复赛、3场决赛,总计15场的激烈角逐,俄罗斯选手戈琳娜·克里斯提亚科娃、安东·伊古诺夫分获第一、三名;法国选手姆拉登·克里奇获得第二名。11月5日晚,文化部、广东省、深圳市有关领导莅临颁奖音乐会。第二、三名选手顺序]奏拉威尔《G大调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肖斯塔科维奇《c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冠军得主则完整]奏柴科夫斯基《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深圳交响乐团协奏,克里斯蒂安·爱华德指挥。
  钢琴协奏曲比赛,国际并不常见,国内仅此特例。评委会主席周广仁教授介绍,全世界每年大小规模有近二百场钢琴比赛,全程协奏曲比赛却非常罕见。因为协奏曲比赛需要专业交响乐团跟进配合,赛事的成本和难度随之攀高。深圳市致力于打造“钢琴之城”,周广仁教授和但昭义教授互通共识,创办一个全新的钢琴比赛,定位力求高端。许多钢琴学子独奏能力突出,但极少与交响乐团同台]奏。中国深圳国际钢琴协奏曲比赛,要求参赛选手从初赛、复赛到决赛,全部]奏协奏曲,并由职业交响乐团为选手协奏,长达一个多小时,这将大大挑战]奏者的专业水准。赛事特色,对全世界的钢琴学习者无不富于巨大吸引力。
  笔者五年前全程观摩第一届中国深圳国际钢琴协奏曲比赛,五年之后,第二届比赛呈现出一些更加“国际化”、“专业化”的崭新特色。最强烈、最显著如下几方面——
  保持评委成员的权威 调整评选方式的合理
  国际级大师应邀出任评委,从首要环节体现国际化与高规格。本届13位评委,包括德国、英国、法国、美国、挪威、南非、俄罗斯、意大利、以色列、西班牙等国家的10位外籍评委。其中,阿里·瓦迪、吉耶尔莫·冈萨雷斯、埃纳·斯丁·诺克勒贝格、克里斯托佛·埃顿、阿努夫·F·阿尼姆等皆为世界著名钢琴家,国际重大钢琴比赛主席或总监。两位中国评委则为吴迎和李坚。
  周广仁教授连任评委会主席。她兴奋地说,这么多重量级国际评委,欣然应邀出任深圳钢琴协奏曲比赛评委,这与中国逐年升温的钢琴热及深圳良好的钢琴艺术氛围不无关系。中国琴童群体基数之庞大,郎朗、陈萨、李云迪、张昊辰等青年钢琴家在世界舞台影响之巨大,令国际古典音乐界惊叹。
  本届比赛全程采用新的评选方式,评委无需打分计算小数点,有利于全心专注于选手]奏,结束后无记名投票,按照“Yes”或“No”的多寡,决定选手是否入选下一轮比赛和最终的排名奖项。
  回顾五年前的第一届比赛,前6名获奖选手,第一名左章与金·玛利亚(乌克兰)并蒂双骄;第3至5名,沈文裕、元杰、侯淼,清一色中国选手;第6名李千浩(韩国)。本届比赛,中国选手只有沈阳音乐学院附中17岁的李金鸿进入决赛前6名。许多观众认为,这个现实应从两个方面看,一是该赛事更加“国际化”;二是中国选手本土参赛并无特殊待遇,虽然,参赛人数最多,且相当比例为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德国科隆音乐学院、汉诺威音乐和戏剧学院、美国欧柏林学院等世界名校留学生,但也未因此占到便宜。
  所有艺术类比赛没有最公平,只有更公平。虽然第一轮、第二轮,甚至最后一轮决赛,谁上谁下?谁前谁后?听众,众说纷纭观点相异。但终究还是专业、专家的[光令人心悦诚服。如,有位立陶宛男选手初赛表现突出,呼声颇高,半决赛中]奏的贝多芬《第三钢琴协奏曲》弹得相对粗糙草率,他未能进入决赛,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提高参赛规格的难度 突出艺术本体的特征
  本届比赛规定,初赛准备两首技术性练习曲,其中一首必须选自肖邦,其二在莫扎特钢琴协奏曲K413、K414、K415中任选两个乐章;半决赛从莫扎特钢琴协奏曲第九、二十二、二十四、二十七首和贝多芬钢琴协奏曲第一、二、三首任选一首。新增内容集中在决赛阶段,每位选手必须]奏两部协奏曲,A组包括肖斯塔科维奇第1钢琴协奏曲、拉威尔G大调钢琴协奏曲、斯克里亚宾升f小调钢琴协奏曲;B组包括贝多芬第四、五钢琴协奏曲,勃拉姆斯第一、二钢琴协奏曲,普罗科菲耶夫第二、三钢琴协奏曲,拉赫玛尼诺夫第二、三钢琴协奏曲,柴科夫斯基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这不仅是量的增加,而是质的跨跃。两部协奏曲的强度与难度,要求决赛选手技术风格精确把握,还需兼备体力、心力、能力的支撑。这是一次异常严峻的挑战与检验。
  中央音乐学院3个四重奏组担任第一轮8场比赛协奏,35名选手35遍莫扎特走下来,既是磨砺也是机遇。风格技术与合作能力,全方位、大幅度得到提升。参赛者与评委会给予高度评价。
  从第一轮胜出的12名选手,中国选手占二分之一,俄罗斯军团保持集体优势,法国选手姆拉登·克里奇表现出色、光彩照人。12名选手有9名不约而同选弹贝多芬第三钢琴协奏曲,另3名分别]奏莫扎特第二十二和贝多芬第一、二钢琴协奏曲。参加决赛的6名选手,]奏曲目包括A组拉威尔(3人),斯克里亚宾(2人),肖斯塔科维奇(1人);B组勃拉姆斯(1人),柴科夫斯基(2人),普罗科菲耶夫(1人),拉赫玛尼诺夫第二、三各1人。
  11月2—4日三场决赛,法国选手姆拉登弹拉威尔最漂亮;俄罗斯选手安东“肖一”最给力;俄罗斯选手戈琳娜的斯克里亚宾最动人,但,她弹“柴一”音乐很好,体力与心力却渐次减弱,似不如安东的“拉三”激动人心壮美辉煌。所以,周广仁教授宣布获奖名单,姆拉登亚军几无争议;同为俄罗斯选手的戈琳娜高居榜首,而安东屈居第二,许多观众一时惊诧莫名。最后,戈琳娜在颁奖晚会上]奏,因为冠军大奖在握,所以,她现场表现出的状态与心态、精力与体力,高度兴奋而从容,高度充沛而灵敏。“柴一”虽偶见几处错音,但整体上的音乐性、艺术性并未因此而衰减,戈琳娜的功力、实力、魅力综合呈现,令人心悦诚服。
  强化人文观照的情怀 体现城市文化的精神
  从半决赛开始,深圳交响乐团担任协奏,傅人长指挥。一部贝多芬第三钢琴协奏曲,两天四场,最少一场两遍,最多一场三遍,总共]了9遍。有些听众都受不了,而指挥和乐团却必须每一遍都全神贯注精神抖擞。“我是坚持要求自己和乐队每一遍都像第一遍]奏,千万不能因一次次重复]奏而变得麻木厌倦”。
  合乐时间仅有一天,次日开始第一场决赛。11月2日,从上午到晚上,合乐排练、实战比赛,这一天,傅人长指挥深圳交响乐团一个音一个音,一个人一个人地]了10部协奏曲。这些天,他们每天辛勤工作七八个小时,加班加点毫无怨言,无愧于拖不散、压不垮,有能力、有实力的一支“铁军”。全部比赛结束,艺术总监但昭义教授特意登台致辞,他代表全体国际评委,向傅人长和深圳交响乐团表达敬意与谢意。高度评价和真诚赞赏他们在这次合作协奏比赛的全过程中,表现出的]奏水准、艺术质量、综合素养、敬业精神,“在全世界乐团中都是独一无二的!”同样,十几部协奏曲排练、合乐、]出,既是艰辛的挑战,更是可贵的机遇。且不论其他作品,国内哪个乐团两天内]出过9遍贝多芬第三钢琴协奏曲?
  大赛期间,举办了10场钢琴大师班,深圳及国内其他院校的钢琴专业工作者、教育者、学习者和参赛选手,十分珍惜这次观摩交流、学习提高的机会。大师班最大的特色是由参赛选手提出自己希望得到指教的作品,汇总后交予大师按照兴趣和擅长自愿认领。这样的大师班更有针对性,教学双方都有充分的准备,互动性与实效性立竿见影。
  中国深圳国际钢琴协奏曲比赛与中国国际钢琴比赛、上海国际青年钢琴比赛并列国内三大国际钢琴赛事,始创于2006年10月,第二届因故间隔5年。这次盛会所有比赛门票全部安排低票价,一方面吸引广大市民走进音乐厅,关注参与赛事,另一方面通过观摩,利于市民了解国际钢琴艺术发展现状,提高音乐鉴赏力,全面提升文化素质。今后,中国深圳国际钢琴协奏曲比赛将作为该市最高级别的文化活动常设项目三年举办一届。这是中国钢琴界的美好愿景,世界钢琴界的殷切期盼。
  
  陈志音 原《音乐周报》副总编,高级编辑
  (责任编辑 荣英涛)
其他文献
2009年9月11日至15日,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召开了“中日音乐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第八届会议,20多位日本学者与30余位本土学者共享盛会。这个已经延续了十六年的、高规格国际音乐学术会议,是以促进中日音乐文化比较研究为宗旨的定期学术交流平台。十几年的历程,为中日两国的音乐学研究以及中日两国音乐的比较研究,贡献了许多优秀的学术成果。本次会议又收获了中日两国学者的52篇优秀研究论文,其研究领域涉及中
首次见到《中国新音乐年鉴2009》(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钱仁平主编。本文中以下简称《年鉴》,其他年鉴则使用全称以示区别),是在2011年5月北京现代艺术节期间,那时该书刚刚出版,还带着油墨的清香。笔者立即被该书独到的学术眼光、“及时”的选题和精美的装帧强烈吸引,在北京的宾馆里用了两个晚上的时间一气读完全书,受益匪浅。至2012年5月,《年鉴》2010卷如期出版,总页码竟达550页,比2009卷
一 出、出版、宣传花儿首先要认识花儿  保护花儿,首先要认识花儿。对花儿认识得越深刻,保护的自觉性就越强。要组织花 出,出版花儿书籍和花儿音像制品,宣传花儿作品和花儿歌手,更要认识花儿,因 出、出版、宣传花儿就是向观众、读者、听众介绍花儿、传播花儿知识,同样有个导向问题。其中若出现舛误,对于不了解花儿的人来讲,就会把“非”当成“是”,将假花儿当成真花儿 出、出版、宣传花儿要讲究科学性,所谓科学性,
2008年10月11日,上海国际计算机电子音乐研讨峰会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成功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国(上海)国际乐器展组委会、上海计算机音乐协会、上海音乐学院联合主办,与会代表有来自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等各音乐院校及南京艺术学院、上海师大等综合性高校的音乐院系,还有来自中国乐器协会、中国电子音乐学会、上海计算机音乐协会等全国行业协会和专业学术机构及海外的中外专家、学者和来宾,就国
正当国内商家如火如荼地炒作“光棍节”大促销大甩卖时,英联邦及其他很多国家也迎来了一年一度的“阵亡将士纪念日”(Remembrance Day),以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8年11月11日上午11时停战。每年的11月1]日前后,英国街头随处可见鲜红的虞美人花,象征着最惨烈的法兰德斯战场上所流淌的鲜血,也提醒着人们永远铭记在两次世界大战以及各种武装冲突中丧生的亡灵。这种悼念气氛深深影响着当地的音乐文
2010年10月,透过在上海大剧院和北京国际音乐节上演出的叶小纲歌剧《咏别》,国内观众初次见识了石倚洁在舞台上令人惊艳的表现。粗略地翻看一下石倚洁的艺术履历,不禁让人惊叹,从2007年10月在意大利首次登台主演莫扎特的经典歌剧《女人心》至今,短短几年,他已经在意大利、法国、奥地利、德国、瑞士、丹麦、比利时、西班牙、美国、日本、中国、智利等国的舞台上,主演或参演了近四十部中外歌剧作品。这不仅在中国中
京城的观众一定不会忘记,一年前的2010年的3月9日,也是在北京音乐厅,也是  年轻的浙江交响乐团,由指挥家张国勇执棒,给首都观众献上了一台清新的“春路雨添花——浙江交响乐团音乐会”。他们演奏了充分体现本土人文内涵的《龙腾虎跃》、《西湖梦寻》、《双星鉴》、《三五七》、《西湖》等五部管弦乐作品,以及奥地利作曲家古斯塔夫马勒的《第一交响曲》。其新颖的音乐风格和稍显稚嫩的演奏,给人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记
音乐评论比赛  为推动中国当代音乐评论的发展,2016年第五届中国-东盟音乐周将举办当代音乐评论比赛。本届比赛评委会成员:杨燕迪(主任)、于庆新(副主任),居其宏、田可文、吴霜。  一、投稿要求  1.投稿文章分为两类,第一类是针对1979年以来创作和出版的作曲家作品、中国-东盟音乐周2012—2015年展演的新作品之创作与演奏以及当前各种音乐思潮和音乐现象,为评论对象(单纯作品分析类文章,不在参
乐教育哲学研究在20世纪下半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到了21世纪初的今天已出现了多种流派。作为一个专业,其在北美的发展更是呈现诸种理念共存、共生发展的局面。其中,音乐教育审美哲学和音乐教育实践哲学是特色最为鲜明的两个流派。众所周知,戴维·埃里奥特(David J. Elliott)的著作《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Music Matters?押 A New Philosophy of Music
本文作者和他的研究对象第一次接触是在2004年夏。那一年,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十三次年会在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举行,会议期间,主办单位特别邀请环县敬家皮影班来兰州表演。皮影艺术极为特殊的表演场面,民间艺术家们声震天际的“嘛簧”,三四个人能操演十余件乐器的技艺,让所有在场的代表震惊感叹,久久萦绕于心怀。  两年以后,作者考入上海音乐学院2006级博士班。当我们讨论未来的论文选题时,很自然地就想到了环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