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别人前边,学会阅读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wenbo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教学的诸多内容中,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关键,阅读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语文能力。语文学习,应把阅读训练作为重点,而恰当的阅读教学策略,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要求的意识,使学生掌握和运用恰当的方法来完成学习任务。笔者根据多年来教学实践,总结出一些在阅读教学中常用的策略:
  
  一、创造性的阅读策略
  
  在创造性阅读中,首先必须借助于联想和想象,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一般到个别,由个别到一般地展开思维,由一个形象创造另一个形象。《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当代中学生能欣赏其“沉鱼落雁”之美貌,但决不会认同其“小心眼”及病恹恹的娇态,他们会从现代明星中去寻找载体,比如周迅、徐静蕾等,从而形成一个现代版的林黛玉。那是因为同样的作品,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化,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就会产生新的意义,新的见解。所以,阅读是一种主观与客观的融合,是一种整体感知。阅读后所产生的心理感触,是个性化的、人格化的,教师无法用任何标准去统一,否则,就会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泯灭了学生的个性。在信息扑天盖地袭来的语言大环境中,我们固然应该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感悟、熏陶和积累,但也不得不承认,学习者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所有材料都给予注意加工,对所有的文本都予以精思熟读。
  
  二、研究性的阅读策略
  
  中学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它强调教学中应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形成技能;同时它又重视教师的教学指导,尤其当学生面对学科学习和社会生活中界定不良的问题时,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必要的方法、步骤、措施。一些语文教师由于缺乏先进理念的引领,仍囿于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诸如介绍写作背景、划分段落层次、归纳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点等,这种千课一面的程式化教学,漠视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直接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为此我倡导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通过对阅读主体(学生)接受意识的研究、阅读心理机制的剖析,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张扬个性,融入自我,读活作品,品出境界。
  
  三、综合性的阅读策略
  
  语文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不是各个单项能力的累加,而是综合地、整体地、螺旋式地向前推进和发展。新的阅读教学理念不赞成阅读是写作的附庸的观点,也坚决反对在听读与说写之间,在阅读与写作之间,划一条天然沟堑的做法,主张把说写请进阅读教学课堂,使之成为听说读写能力的培育场。当然,强调听说读写并重,并不意味着主张平均占有课堂教学时间,或教学时应平均用力;而是主张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使吸收与表达融为一体,以期产生合力与共振效应,获取语文能力提高发展的高效益。注重综合,追求合力与共振,还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训练过程中,必须有机渗透思想教育、情感熏陶,尽可能与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等彼此融合。在这里,教师要借助充分到位的品读训练,让学生消化吸收课文语言。
  
  四、课外阅读延伸策略
  
  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教学的拓展,如何做好课外阅读呢?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首先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是从学生出发,以学生的兴趣为中心。在选择课外读物时要能满足孩子心理需求,同时又能适应孩子时尚需求,如近两年,英国女士J·K·罗琳的《哈利·波特》风靡校园,那个戴着黑框眼镜的小男孩成了众多男孩女孩的偶像,因为书中对于“光轮2000”的精彩描写,使学校打扫卫生的工作一下子成为一个热门“行业”。学生们“我为书狂”,每人都希望自己能拥有一套《哈利·波特》并想方设法为之努力;每个人都为自己能有与哈利·波特同样的魔力而陷入遐想之中。这种校园时尚、儿童时尚应该成为课外阅读及课外阅读指导的宝贵契机和资源。此外更要注重引导孩子读经典名著,纯净孩子的精神世界。这些课外阅读,都会对阅读教学给以补充和巩固。
  当前,伴随着新教材的推广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语文界探索阅读教学新模式的声音此起彼伏,而阅读教学策略的运用,给语文教学也多少带来些新的气息。
其他文献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这些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以意象传情达意。  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非常丰富。她创造了许多优美的意境,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游子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那高悬于天际间的月亮,是岁月的见证,是永恒的象征,正所谓“今人犹见旧时
期刊
读闻捷《葡萄成熟了》(下称《葡》)和舒婷的《那年七月》(下称《那》)感受到不同年代青年人的爱情心理和恋爱表情。这两位相距30年的诗人,用各自的视角捕捉到不同的爱情表现,用各自的阅历表达对时代爱情的理解,用不同的艺术的手法,再现青年人的恋爱生活。  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将两首诗作一比较,以理解对同一主题在不同时代、不同诗人笔下的两种表达。    一、写作背景    《葡》写于20世纪50年代,新中
期刊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女词人。她祖籍山东济南,出身于官僚家庭,父亲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是知名的学者和散文家。李清照生长在这样一个富有浓厚学术氛围和高度文化修养的家庭里,从小备受熏陶,潜心学习,自小便有诗名。李清照一生经历了表面繁华、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动荡不已、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从优裕走向苦难的现实生活,使她酿就了一颗千回百折的诗心。  李清照的词抒写的是她一生的生活境遇。从她的
期刊
背景分析:  常听到学生发出这样的感叹:又写作文,太痛苦了!写作文真的这么痛苦吗?思前想后我觉得最大的原因就是老师喜欢把自己的模式定位给学生,忽视了学生的个性体现,让他缺乏了主动性。面临着中考挑战,作文的比例让教师和学生心惊肉跳。纵观历年中考作文题目,越来越变幻莫测,越来越充满人文色彩。新颖、个性、真实成了第一类作文的评分标准。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只要在教学方法上
期刊
大多数人对《师说》的赏析都是认为它讲了两个问题,即从师的必要性、重要性以及从师标准的问题。但是如果我们认真分析,会发现文章中透露出来的信息并不这样简单。  解读之另一种:要把金针度与人。    一、为师之道:另一种缺失    读者从《师说》中读到了从师之道的缺失。读者往往从这个方面来理解士大夫或者那些不愿意从师学习的人,即认为他们自以为是,瞧不起别人。证据如“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
期刊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江淹《别赋》),抒写离愁别绪一直是骚人墨客的永恒主题。唐代社会生活丰富,送别诗大量涌现。唐人抒写离愁别绪,可谓风情万种,这些别调短章,或丰神俊朗,或意气豪迈,或宁静淡远,或神寄天外,千百年来传唱不衰,如同醇香的美酒,历久弥新。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唐代送别诗俯拾皆是,由于诗人的地位身份、个性气质和文学修养不同,送别对象、地点、原因以及送人时的处境心情不同,这些诗歌在表现手法和艺
期刊
沈德潜有言:“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抓住了诗歌的“炼字”,借一斑以窥全豹,牵一发而动全身,就能更快捷更准确地鉴赏古代诗歌。  一般说来,高考诗歌鉴赏炼字通常这样出题,比如:历代评论家对该词十分赞赏,你认为它妙在何处?或者:这首诗中的某个词很有表现力,请加以分析。或者:在某一联中找出传神之字,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面对这样单个字的鉴赏,
期刊
自主性学习简单说来就是学生通过自己学习掌握知识。中学生对语文学习一般比较有兴趣,这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实现非常有益。学生自主学习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学习方法。对老师来说,则是一种教学理念。它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教学中一直存在的学生被动学习问题,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凸显个性,学得主动活泼,有效提高课堂效益。    一、自主学习的基本内涵    所谓自主学习,指的是受教育条件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影响,学生主
期刊
以人文素养为核心,人文素养与语言能力并重的语文素质观正在当代语文界取得广泛认同。中国是诗歌的大国。借助中国诗歌这种独特的文化载体,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水平,增强人文素质,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如何通过诗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笔者在长期的古典诗词教学中,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    一、一语一言皆有情    古人云“诗言志,词言情”。教学古诗词应创设绝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
期刊
时下,在新课改的召唤下,许多教师都使出浑身解数,努力改变教学教育观念,力求通过研究、探索,去发现和实践新的教学风格,然后心安理得地享受“新”给自身带来的欣慰和些许的成功之感——总算没有辜负新课改对我们一线教师的期望。于是乎,一些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教法不敢轻易再去问津,生怕回望传统,那是对旧东西的固守,就是对新课改的背离。也许正是因为如此,让我们中的某一部分人对新课改有了盲目的解读,有了自以为是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