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藏拉萨市教育局 西藏 拉萨 850000)
摘 要:做为一名农牧区教育工作者,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应重视课堂教学中知识能力与人文教育、课堂生成与课前预设、多元解读和价值取向题、文本语言与媒体图像、鼓励褒扬与否定批评等,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从而更好地完成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任务。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注意问题
一、知识能力与人文教育的问题
在农牧区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是义不容辞的。但是,强调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不能忽略语文的工具性,不能以放弃基础知识为代价,也不能以削弱语文能力的培养为砝码。有的教师分寸感没有把握好,在课堂中过度侧重于人文教育,忽视语文基础的落实。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围绕着问题在转:你感悟到了什么?你读懂了什么?你想对他说些什么?这样做,忽略了听、读的训练,忽视了语言文字的理解、领悟,把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课。语文,是一门工具性极强的基础学科,特别是低年级,工具性更加明显。所以,我们必须戒除赤裸裸的人文教育,避免直通通的心灵拷问,要用真实、自然、含蓄的艺术手段,让学生在“此时无声胜有声”、潜移默化的境界中,体会文章情感的力量和思想的光辉,体现一种踏雪无痕的心灵的熏陶。
二、课堂生成与课前预设的问题
目前,“生成”二字已经成为教学的时尚。不知道生成,不会生成,就是落伍的表现,课堂就会被扣上死板、僵化的帽子。确实,课堂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一个个极具个性化的头脑,所以,好的课堂应该是灵动的,是富有机智和充满变数的。在生成中获得不曾预约的精彩,是每位教师在教学中的期待。但追求课堂的即时生成,并不等于不要事先的设计,更不等于没有大体的框架和主题思路,滑到哪里算哪里。一些教师没有认真备课,没有深入钻研教材,没有精心设计教法,教学中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完整的思路,还美其名曰:让学生自主学习。这样的课堂,学生的主体性是体现了,可教师的主导性呢?我们反对周密而刻板的设计,反对把设计当作不能改变的定律,但同时也不赞成脚踏西瓜皮式的随意和无序。我们应该辨证地看待生成与预设之间的关系:要重视生成,也不能忽视预设,生成是建立在预设的基础之上的。设计思路可以粗一些,但应该有目标走向,以便随时改变和调整。学生的主体性要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也不能削弱。
三、多元解读和价值取向的问题
语文的许多教学内容确实是多元的,新教材强调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不同理解和认识,这本身是没有错误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怎么理解都可以。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多元理解被误解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是把多元理解误解为想怎么理解就可以怎么理解;二是把多元理解误解成可以没有核心思想或者主要观点,抓住局部片面理解,舍本求末;三是在多元理解中教師不能否定学生的意见,不能用自己的主观意见对学生施加影响。这样的误解,显然有悖于尊重多元理解的本意,不利于学生对教材的正确理解。我认为,多元是有一定限度的,好比靶子上有大小不等的圆一样。打靶时,打中靶心就是优等,解读文本时,打中靶心就是理解了课文的核心,打在核心的外围,就是七八环,三四环,还可以肯定,再往外,脱了靶,那就严重偏离了目标,与目标分道扬镳,甚至背道而驰了。因此,在倡导多元理解时,教师不能无原则地迁就,不能无标准地盲目称赞,也不能无主见地附和。
四、文本语言与媒体图像的问题
由于学科特点,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占有很大的比例,即使不是文学作品,有的也具有相对鲜明的形象性,这是不可否认的。在语文教学中,适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图像,也是完全可以、无可非议的。可是目前,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有过于情境化之嫌,尤其是公开课,往往是图像一个接着一个,学生像看电视似的学课文。有些用法,仅仅只是用图像来印证语言材料,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本来,学生可以用语言材料来发挥自己独特的想象,由于过早地、机械地、对应式地出现了图像,学生再也不用想象了,没有了想象的权力,也没有了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当然,本人不是反对运用多媒体图像,而是反对不讲方式方法、不看实际需要“作秀式”地随便乱用。图像课件在运用时,要掌握两个原则:一是不要冲淡对语言文字的阅读理解;二是不要限制和扼杀学生想象力的发挥。教学中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扎实地开展语言文字训练。
五、鼓励褒扬与否定批评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强调要尊重学生,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充分肯定和表扬学生,给学生自信,这都没有错。因为正在成长中的中小学生,确实需要我们多肯定、多赞赏,给他们信心、力量和勇气。但是,尊重学生,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并不意味着不能质疑和批评,不能拒绝和否定,特别是知识性的错误和原则性的问题,不能迁就和放纵,应该毫不客气地指出来。眼下,课程改革了,观念转变了,有的教师不敢批评学生了,生怕被人说成是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不民主,不平等,师生关系不融洽。
让学生避免心灵的伤害和精神的痛苦,不让自尊心受到损伤,这个出发点是善意的。可我们强调要培养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新世纪人才。如果一个学生,一点生活挫折都经受不起,一点心理压力都承受不起,能叫人格健全、心理健康吗?自尊心这个东西,总是小心翼翼地呵护它,它就会越来越娇嫩,越来越经不起刺激。一个学生,如果连几句批评的话都没有勇气承受,那他以后如何去面对曲折的道路和坎坷的生活呢?如何去与学习上的困难和生活中的挫折抗争呢?当然,批评要讲究方式方法,这也是必须注意的。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不能程式化、刻板化,要富有生动的教学形式,富有实效的学习方式,只要注意到以上这些问题,就一定能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J].现代教育教学探索,2009(12).
[2]程红.论教育的有效性及其提高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08(05).
[3]郑桂华.钱梦龙老师课堂提问评析[J].语文教学研究,2012(02).
摘 要:做为一名农牧区教育工作者,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应重视课堂教学中知识能力与人文教育、课堂生成与课前预设、多元解读和价值取向题、文本语言与媒体图像、鼓励褒扬与否定批评等,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从而更好地完成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任务。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注意问题
一、知识能力与人文教育的问题
在农牧区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是义不容辞的。但是,强调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不能忽略语文的工具性,不能以放弃基础知识为代价,也不能以削弱语文能力的培养为砝码。有的教师分寸感没有把握好,在课堂中过度侧重于人文教育,忽视语文基础的落实。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围绕着问题在转:你感悟到了什么?你读懂了什么?你想对他说些什么?这样做,忽略了听、读的训练,忽视了语言文字的理解、领悟,把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课。语文,是一门工具性极强的基础学科,特别是低年级,工具性更加明显。所以,我们必须戒除赤裸裸的人文教育,避免直通通的心灵拷问,要用真实、自然、含蓄的艺术手段,让学生在“此时无声胜有声”、潜移默化的境界中,体会文章情感的力量和思想的光辉,体现一种踏雪无痕的心灵的熏陶。
二、课堂生成与课前预设的问题
目前,“生成”二字已经成为教学的时尚。不知道生成,不会生成,就是落伍的表现,课堂就会被扣上死板、僵化的帽子。确实,课堂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一个个极具个性化的头脑,所以,好的课堂应该是灵动的,是富有机智和充满变数的。在生成中获得不曾预约的精彩,是每位教师在教学中的期待。但追求课堂的即时生成,并不等于不要事先的设计,更不等于没有大体的框架和主题思路,滑到哪里算哪里。一些教师没有认真备课,没有深入钻研教材,没有精心设计教法,教学中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完整的思路,还美其名曰:让学生自主学习。这样的课堂,学生的主体性是体现了,可教师的主导性呢?我们反对周密而刻板的设计,反对把设计当作不能改变的定律,但同时也不赞成脚踏西瓜皮式的随意和无序。我们应该辨证地看待生成与预设之间的关系:要重视生成,也不能忽视预设,生成是建立在预设的基础之上的。设计思路可以粗一些,但应该有目标走向,以便随时改变和调整。学生的主体性要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也不能削弱。
三、多元解读和价值取向的问题
语文的许多教学内容确实是多元的,新教材强调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不同理解和认识,这本身是没有错误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怎么理解都可以。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多元理解被误解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是把多元理解误解为想怎么理解就可以怎么理解;二是把多元理解误解成可以没有核心思想或者主要观点,抓住局部片面理解,舍本求末;三是在多元理解中教師不能否定学生的意见,不能用自己的主观意见对学生施加影响。这样的误解,显然有悖于尊重多元理解的本意,不利于学生对教材的正确理解。我认为,多元是有一定限度的,好比靶子上有大小不等的圆一样。打靶时,打中靶心就是优等,解读文本时,打中靶心就是理解了课文的核心,打在核心的外围,就是七八环,三四环,还可以肯定,再往外,脱了靶,那就严重偏离了目标,与目标分道扬镳,甚至背道而驰了。因此,在倡导多元理解时,教师不能无原则地迁就,不能无标准地盲目称赞,也不能无主见地附和。
四、文本语言与媒体图像的问题
由于学科特点,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占有很大的比例,即使不是文学作品,有的也具有相对鲜明的形象性,这是不可否认的。在语文教学中,适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图像,也是完全可以、无可非议的。可是目前,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有过于情境化之嫌,尤其是公开课,往往是图像一个接着一个,学生像看电视似的学课文。有些用法,仅仅只是用图像来印证语言材料,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本来,学生可以用语言材料来发挥自己独特的想象,由于过早地、机械地、对应式地出现了图像,学生再也不用想象了,没有了想象的权力,也没有了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当然,本人不是反对运用多媒体图像,而是反对不讲方式方法、不看实际需要“作秀式”地随便乱用。图像课件在运用时,要掌握两个原则:一是不要冲淡对语言文字的阅读理解;二是不要限制和扼杀学生想象力的发挥。教学中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扎实地开展语言文字训练。
五、鼓励褒扬与否定批评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强调要尊重学生,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充分肯定和表扬学生,给学生自信,这都没有错。因为正在成长中的中小学生,确实需要我们多肯定、多赞赏,给他们信心、力量和勇气。但是,尊重学生,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并不意味着不能质疑和批评,不能拒绝和否定,特别是知识性的错误和原则性的问题,不能迁就和放纵,应该毫不客气地指出来。眼下,课程改革了,观念转变了,有的教师不敢批评学生了,生怕被人说成是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不民主,不平等,师生关系不融洽。
让学生避免心灵的伤害和精神的痛苦,不让自尊心受到损伤,这个出发点是善意的。可我们强调要培养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新世纪人才。如果一个学生,一点生活挫折都经受不起,一点心理压力都承受不起,能叫人格健全、心理健康吗?自尊心这个东西,总是小心翼翼地呵护它,它就会越来越娇嫩,越来越经不起刺激。一个学生,如果连几句批评的话都没有勇气承受,那他以后如何去面对曲折的道路和坎坷的生活呢?如何去与学习上的困难和生活中的挫折抗争呢?当然,批评要讲究方式方法,这也是必须注意的。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不能程式化、刻板化,要富有生动的教学形式,富有实效的学习方式,只要注意到以上这些问题,就一定能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J].现代教育教学探索,2009(12).
[2]程红.论教育的有效性及其提高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08(05).
[3]郑桂华.钱梦龙老师课堂提问评析[J].语文教学研究,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