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略东南亚?寻求新突破

来源 :紫光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keda1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0月2日至15日,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先后访问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泰国和越南五国,并分别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和东亚领导人系列峰会。中国领导人此次东南亚之行,正值中国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之际,双方借此机会总结过去10年合作成果,规划未来10年发展前景,在中国-东盟关系史上将具有新的里程碑意义。
  访问期间,中国领导人全面介绍中国新一届政府对东盟政策,提出一系列新的交流与合作倡议,酝酿全面提升双方关系。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今后经略东南亚、寻求新突破有四大着力点。
  第一,增进战略互信,追求双方关系新高度
  中国和东盟于2003年签署《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由此双方关系的发展进入快车道,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双方在战略上相互借重,相互视为发展机遇,这种战略性思维使得双方睦邻与信任持续提升,使得双方不满足于现状,不断追求双边关系新的高度。这表明,增进战略互信是双方伙伴关系得以建立并不断发展的基本前提。
  多年来,中国一直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政策。此次东南亚之行期间,中国领导人一再申明,中国将一如既往支持东盟发展壮大,支持东盟共同体建设,支持东盟在区域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中方愿同东盟国家共同努力,使双方成为兴衰相伴、安危与共、同舟共济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携手建设更加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这一新的提法表明,中国与东盟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当前中国正努力实现 “中国梦”、东盟正朝着2015年建成东盟共同体目标迈进的重要节点上,双方是天然的战略伙伴。
  应该说,中国与东盟经过一二十年的打交道,早已完成从互疑、对抗到对话、合作的转变,双方的政治互信已有一定基础。在中国和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之际,双方关系正站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新起点上,需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确立中国-东盟关系未来发展的新目标,为中国-东盟关系注入新的动力。
  中国领导人此次主动提出,中方愿同东盟国家商谈缔结睦邻友好合作条约。这体现了中国新一届政府对拓展周边外交的创新性外交战略思维,反映了中方对确保与东盟关系的长远打算、战略视野以及对发展同东盟长期友好合作关系的诚意。缔结这一条约,将意味着双方把事关中国东盟关系的重大原则问题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这一开拓性进程如能顺利推进,将有助于体现双方共同致力于地区和平稳定繁荣的信心和决心,对进一步提升双方关系产生深远影响。
  第二,推进务实合作,拓展双方关系新维度
  务实合作是中国-东盟关系的亮点,带给双方实实在在的利益,也是确保双方关系拥有强大后劲的关键。
  中国领导人提出,为进一步拓展双方务实合作,中国和东盟要行动起来,再办成几件大事,包括打造“升级版”的中国-东盟自贸区,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谈判,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方并提出使双方贸易额从去年的4001亿美元提升至2020年的1万亿美元的目标。东盟和中国拥有19亿人口,这是一个巨大市场,经济开发潜力无限。因此,聚焦经济发展将是双方务实合作的重中之重。
  与此同时,中国领导人提议进一步完善中国-东盟防长会议机制,深化防灾救灾、网络安全、打击跨国犯罪、联合执法等非传统安全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就地区安全问题定期举行对话,制定“中国-东盟救灾合作行动计划”,建立中国与东盟国家海上执法机构间的对话交流机制等等。这些倡议体现了中国秉持与东盟守望相助的理念,反映了综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的新安全观,拓展了中国-东盟合作的领域。
  此外,双方将加强地区及国际事务合作,包括在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东盟与中日韩(10 3)、东亚峰会、东盟地区论坛等框架内的沟通与合作。
  上述倡议和共识与中国东盟各自发展战略目标相契合,与双方追求和平、稳定和繁荣的愿望相一致,其实施将有助于双方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在实施过程中,双方可以优势互补,取长补短。
  第三,扩大人文交流,培育双方关系新活力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要真正实现国家间的互信,需要培育人民间的互信。要增进人民间的互信,就需要加强国际交流,促进相互了解,减少误解和疑虑。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日益深入的今天,人文交流已成为消除隔阂、增进了解的有效外交方式。同样,中国与东盟建立和发展战略伙伴关系,离不开双方的社会民意基础,也可以说在相当程度上有赖于人文领域交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去年,中国和东盟国家人员往来达1500万人次,每周有1000多个航班往返于中国和东盟国家之间。在中国-东盟“双10万学生流动计划(在2020年前互相派出10万名留学生)”推动下,双方互派的留学生总数已达17万多人,其中中国已率先实现该计划。此外,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已缔结一百多对友好省市,双方的地方交流日益红火。双方人文交流将带动一系列产业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正如习近平所说,“交往多了,感情深了,心与心才能贴得更近”。
  中国与东盟领导人在《纪念中国-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联合声明》中,专门用很长的篇幅列举双方在加强社会文化领域合作方面的共识,包括青年、文化、媒体、教育、旅游以及社会发展、公共卫生、灾害管理等领域。中国领导人提出将2014年确定为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年的倡议,得到东盟国家领导人的积极响应;中方提出今后3年到5年将向东盟国家提供1.5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受到东盟的欢迎,上述举措将是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史上的点睛之笔。
  第四,倡导互利共赢,营造双方关系新境界
  中国在处理双边关系和地区事务中,拒绝“零和游戏”,倡导互利共赢。正是基于互利共赢的原则,中国与东盟建立起伙伴关系,伙伴关系又升级为战略伙伴关系,双方还成功商谈并实施中国-东盟自贸区安排,围绕棘手的南海问题达成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   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中国领导人提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和东盟共同体、东亚共同体应实现多元共生、包容共进,并特别提到欢迎域外国家为本地区发展稳定发挥建设性作用,同时希望它们多做对本地区有利的事情。中国致力于地区经济一体化,看重开放、包容、透明原则,主张亚太地区各个自贸区和双边自由贸易安排形成互为借鉴、相互促进、彼此融合的局面,并反对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
  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中国领导人提出对东盟的“2 7合作框架”,成为中国新一届政府对未来中国-东盟关系发展的政策宣示,其要义是通过深化战略互信和全方位合作,实现双方的共同发展与繁荣。中方主张地区各国努力探索合作空间,而不是相互拆台,搞恶性竞争。中国重视周边外交,但不会搞“势力范围”。
  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中国领导人表示,中方愿在协商一致基础上稳妥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磋商。“加强海上合作”写入了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联合声明中。李克强总理越南之行的一项重要成果就是,两国将探讨不影响各自立场和主张的过渡性解决办法,包括研究和商谈共同开发问题。双方商定成立中越海上共同开发措施工作组,积极推进中越海上共同开发,力争北部湾湾口外共同开发取得实质性进展。这是双方依靠创新思维,在破解南海问题上取得的重要突破。中国与文莱此次也一致同意加强海上合作,推动共同开发。上述积极进展有助于为地区合作和双边关系的发展营造良好气氛。
  互利共赢是当前中国-东盟关系的本质特征,符合时代潮流,符合中国东盟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望。坚持互利共赢,双方关系就具有广阔发展空间和巨大发展潜力。
  上述四大着力点集中体现了我国周边外交战略布局的长远考虑。
  地缘政治格局上,东南亚地区事关我国东南、西南两个对外战略发展方向,事关新10年我国战略机遇期能否大有所为;软实力国际竞争上,东盟国家将是我国践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外交理念的重要试验场;经贸投资上,东盟将很可能在未来10年内成为我国最大贸易伙伴和重要投资目的地。目前,推动中国-东盟关系进一步发展的积极因素占据主导地位,但一些复杂因素和挑战不容忽视。
  首先,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使东南亚地区形势更趋复杂。东南亚地区是美国“再平衡战略”的重中之重。美国将会把更多政治、经济、军事、安全和战略资源投向东南亚,借此获取更多经贸投资利益以及战略安全利益,在此过程中凭借美国的实力地位和设置议题的能力,影响本地区国家的政策选择、外交走向,这已经并将继续给中国-东盟合作注入不确定因素。
  其次,一些东南亚国家传统上倾向于在外部大国之间搞平衡战略。这不仅反映在这些国家的战略选择和外交政策上,也反映在其经贸政策甚至具体项目的实施上。即使同中国政治关系友好、经贸关系密切的国家,也有可能出于平衡战略的考虑,不愿过分依赖对华关系。海上争端不致影响中国与东盟合作关系的基本面,但在特定时期、特定议题上有可能干扰双方的合作气氛和进展。
  再次,东盟为主导的地区合作机制整合呈现复杂化。东盟共同体、东盟加1(中国)、东盟加3(中日韩)、东盟加6(中日韩澳新印)以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等区域一体化安排都在同时推进,东盟部分成员国还参加了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TPP)谈判。由于人力、财力、协调能力、政治考虑等等原因,东盟国家在整合地区合作机制方面也往往捉襟见肘,顾此失彼。
  回首来时路,未来诚可期。中国-东盟关系走过了突飞猛进的“黄金十年”,今后打造双方关系“钻石十年”的前景十分诱人,存在的挑战不足为惧。我国应充分借助中国领导人此次东南亚之行给双方关系发展带来的良好势头,充分发挥中国的地缘优势和负责任大国地位,充分利用现有战略性对话和协调机制,在同东盟合作中多下先手棋,搞好战略规划,实现新的突破,为双方关系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打下更坚实基础,推动中国-东盟关系在未来10年再上新台阶,为我国新时期的发展营造更加有利的周边环境。
  (作者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特聘研究员)
其他文献
今年是中国政府换届的重要一年,深化机构改革,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正面临重要的时间窗口。最近出台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一个突出的亮点是“放权”,即按照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在削减政府不适当干预经济社会的权力上,既有原则上的要求,也有具体、可操作的措施。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砍掉哪些权力?从实践层面看,具体涉及到三个放权:向市场放权、向社会放权、向地方放权,由此进一步激发经济和社会发展活力,
新世纪到来后,全球迈入了以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时代,由此催生的媒体形态和传播手段,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即时通讯、电子商务、搜索引擎、微信微博等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极大地扩展了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不啻为对传统思政工作模式的严峻挑战,也正在成为现代企业开展思政工作的有效工具和重要阵地。  信息时代来临对思想政治工作所产生的影响  (一)基层组织的影响力正面临网络侵蚀  数据显示
[摘 要]  Balance(平衡)在今天是一个被大力倡导的概念,不管做什么事,都应该注重“平衡”。但是,在课堂英语教学这个特殊的情境下,“不平衡”状态应该被更多地关注和实践,尤其是发生并展开话轮的双方所掌握的信息不平衡状态,或者说“不平衡”状态的时空出现得越多,课堂英语教学就越会生机盎然,充满动感。  [关键词]  小学英语;模块整合;信息不对称性;真实语言交际机制  一、缘起  我市小学英语教
过一个幸福、欢乐、祥和、安全的节日是国人的共同愿望,也是每一个人的企盼。利用过节调整心情、凝结感情,本无可厚非,但若因为过节而把适度的放松变成没有节制的放纵,非但达不到过节的目的,而且还会造成“节日综合症”,影响节后的工作。因此,笔者认为过节有学问,学问在一个“节”字。  节制。节日玩乐、游戏与亲戚朋友交流感情,可以使人得到身心放松,也是人们调剂生活的一种手段。但有的同志打牌时没完没了,有的玩游戏
目前,福建省各市、县、区已全部建立行政服务中心,具有公共服务管理职能的省级行政部门也普遍开设服务中心,这标志着我省行政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今年初,省委、省政府部署推进行政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其意义重大,是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进一步深化福建省行政体制改革的新举措。  我们针对各地各部门的先行实践,进行了积极探讨和适时指导,总结了一些成功经验。我们深刻认识到,行政服务中心建设与机关党的建设密不可分
[摘 要]为了能更加准确有效地确定学生的认知起点、学习困难与学习发展点,教师可以尝试通过课前对学生进行教学前测、数据分析、认知访谈等一系列“教学前诊”活动,并针对学生存在的错误前概念制定相应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流程,以此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 初中化学;前概念;教学前诊;课堂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初中化学是化学学科的起始年段,教学时间短,任务重。笔者认为有效的教学要建立在了解学生学情,包含
[摘 要]  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是一种互动形式的新模式,是学生围绕来自真实情境的主题,在精心设计任务、活动的基础上,进行开放性、合作性探究,最终构建起知识的重要意义和提高自身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被借鉴和运用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实践表明: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主题上强调探究意义、方法上讲求实效、过程上注重能力提升,有效地改变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关键词]  小学英语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欧、英、日等主要发达经济体面对经济严重下滑、金融市场动荡、金融机构濒临倒闭等严峻局面,在利率等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失去作用的情况下,先后实施了大规模的量化宽松政策,对全球经济金融环境带来了复杂而深刻的影响。  主要发达经济体实施量化宽松政策的背景  2008年9月后,美国次贷危机迅速转变成20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和国际金融市场带来严重冲
[摘 要] 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英语试卷,自2015年起使用全国卷已有三年的时间。通过对三年高考英语试题中各类试题的命制及学生作答情况作详细的对比分析,力求深入了解高考英语命题思想,明确命题方向,精准把握英语学科高考备考。  [关键词] 高考英语;试题分析;命题规律;数据分析  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英语试卷自2015年起开始使用全国卷,近年的全国卷高考命题始终坚持“一体、四层、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住房城乡建设部党组认真按照中央要求,紧密联系实际,坚持打牢思想基础、找准查实问题、立说立行立改,把解决问题与谋求发展相结合,扎实推进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  坚持开门广泛征求意见。真心实意广泛听取各方意见,是找准查实存在问题的基础。征求意见过程中,采取多种方式,坚持做到上下都听、正反兼听、设身处地深入听、贯彻始终反复听。既听上级的意见,也听基层干部群众、党外人士和离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