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有创见的思维,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学生的一种高层次的能力。在地理教学中,随着现代社会知识量和信息量的高速增长,教学过程中光让学生掌握一些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去发展他们的思维,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跨世纪合格人才的要求。因此,在学生时代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是十分重要和有现实意义的。
一、好奇和探求是起点
好奇心可以推动学生主动积极地观察世界,是展开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因。好奇心促使下的行为就是探求,而探求就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指导下的实践活动。因此,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并引导、激励他们的探求精神与活动。例如,学生第一次上地理课时,往往兴趣很高,好奇心很强,这时,他们会提很多问题,如:“为什么天上会同时看到太阳和月亮?”“为什么有地震?”“星星大还是月亮大?”“为什么河水会被污染?”“飞碟到底是什么?”“太阳会不会西升东落?”……尽管有些问题似乎很幼稚,但作为教师却不能显示出很不耐烦的样子,或是随便应付了之,这样往往会把他们的兴趣与好奇全压制了。而比较恰当的回答应如:“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总是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是否有其他的一些星球会看到太阳西升东落呢?通过今后进一步学习你们就会知道了。”这样,既保护了他们的好奇心,又激发了他们的探求精神。再者,课堂上要适当采用发现法,就是要设置一定的学习情境,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发现问题,去找到答案。这种教学方法会让学生感到问题的答案是自己发现的,从而体验到发现的快乐,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地理课堂教学为发现法的运用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因为地理课堂教学离不开地图,地图是学生发现问题并找出答案的最好凭借,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紧紧抓住地图这一工具,不断发现问题,找出答案和解决方法,并按照教师的指导,系统地层开思考。例如,进行世界气温分布规律的教学时,首先让学生观察“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的等温线分布情况,得出“气温由低纬向两极递减”;接着再引导学生比较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等温线分布情况,对照地形图得出“同一纬度地带,海拔低处气温高,海拔高处气温低”。这样的学习既增强了学生的信心,容易记住所学的东西,还学会了怎样去发现学习,从而发展了他们的思维。
二、直觉思维是催化剂
直觉思维是指未经逐步分析,迅速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测和判断的思维。有时也指百思不解的时候,一种想法突然出现或突然领悟。很多事例证明,直觉思维在创造性活动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地图中有着众多的形象符号,如河流、山脉、湖泊、沙漠、海域等等,它们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各种地理事物的概况的表象,这种表象会促进学生产生直觉思维,从而进入创造性思维活动中。例如,用中国地形图分析长江,学生结合长江流经地区的地形特点,就会得出:山区水流湍急,水力丰富,可以发电;平原地区则水流平稳,可以航行、灌溉等结论。因为这时学生的认识活动,并不是先经过一连串的逻辑推理才获得以上知识,而是凭着头脑中的表象(高山的流水,从高处流下自然湍急)来进行思维的,这种思维,不仅可以获得知识,而且具有不受先前形成的概念、规律与理论约束的特点。因此,教学中充分利用地图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是有现实意义的,也是可行的。培养直觉思维还要教会学生善于捕捉新的念头。教师要告诉他们在思考的时候,可能会出现许许多多的念头,应把它们都记下来,然后再继续思考。因为这些念头常常是转瞬即逝,你不抓住,一会儿就忘了,而这些念头往往很重要,甚至对你有很大的影响。
三、逻辑思维是必备能力
逻辑思维是遵循思维的逻辑规则,运用概念,作出判断,进行推理和论证的认识过程。它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必备能力。因为创造性活动不仅要发现问题,提出假说,更重要的是要抓住问题的关键进行分析推理,加以论证。这些都需要有周密的逻辑思维,否则难以成功。因此,为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地理教学中需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对沿海地区的降水特点进行分析时,如果不了解科学归纳推理的基本要求,学生往往会根据海水是空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推理出以下的错误结论“凡是沿海地区,降水一定丰富”。如果掌握了科学归纳推理的基本要求,就可以避免这样的错误,因为降水的主要原因是水汽的来源和水汽凝结的条件这二者的结合,而沿海的位置与降水丰富不是必然的因果关系。
(大城县大流漂中学)
一、好奇和探求是起点
好奇心可以推动学生主动积极地观察世界,是展开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因。好奇心促使下的行为就是探求,而探求就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指导下的实践活动。因此,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并引导、激励他们的探求精神与活动。例如,学生第一次上地理课时,往往兴趣很高,好奇心很强,这时,他们会提很多问题,如:“为什么天上会同时看到太阳和月亮?”“为什么有地震?”“星星大还是月亮大?”“为什么河水会被污染?”“飞碟到底是什么?”“太阳会不会西升东落?”……尽管有些问题似乎很幼稚,但作为教师却不能显示出很不耐烦的样子,或是随便应付了之,这样往往会把他们的兴趣与好奇全压制了。而比较恰当的回答应如:“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总是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是否有其他的一些星球会看到太阳西升东落呢?通过今后进一步学习你们就会知道了。”这样,既保护了他们的好奇心,又激发了他们的探求精神。再者,课堂上要适当采用发现法,就是要设置一定的学习情境,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发现问题,去找到答案。这种教学方法会让学生感到问题的答案是自己发现的,从而体验到发现的快乐,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地理课堂教学为发现法的运用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因为地理课堂教学离不开地图,地图是学生发现问题并找出答案的最好凭借,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紧紧抓住地图这一工具,不断发现问题,找出答案和解决方法,并按照教师的指导,系统地层开思考。例如,进行世界气温分布规律的教学时,首先让学生观察“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的等温线分布情况,得出“气温由低纬向两极递减”;接着再引导学生比较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等温线分布情况,对照地形图得出“同一纬度地带,海拔低处气温高,海拔高处气温低”。这样的学习既增强了学生的信心,容易记住所学的东西,还学会了怎样去发现学习,从而发展了他们的思维。
二、直觉思维是催化剂
直觉思维是指未经逐步分析,迅速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测和判断的思维。有时也指百思不解的时候,一种想法突然出现或突然领悟。很多事例证明,直觉思维在创造性活动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地图中有着众多的形象符号,如河流、山脉、湖泊、沙漠、海域等等,它们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各种地理事物的概况的表象,这种表象会促进学生产生直觉思维,从而进入创造性思维活动中。例如,用中国地形图分析长江,学生结合长江流经地区的地形特点,就会得出:山区水流湍急,水力丰富,可以发电;平原地区则水流平稳,可以航行、灌溉等结论。因为这时学生的认识活动,并不是先经过一连串的逻辑推理才获得以上知识,而是凭着头脑中的表象(高山的流水,从高处流下自然湍急)来进行思维的,这种思维,不仅可以获得知识,而且具有不受先前形成的概念、规律与理论约束的特点。因此,教学中充分利用地图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是有现实意义的,也是可行的。培养直觉思维还要教会学生善于捕捉新的念头。教师要告诉他们在思考的时候,可能会出现许许多多的念头,应把它们都记下来,然后再继续思考。因为这些念头常常是转瞬即逝,你不抓住,一会儿就忘了,而这些念头往往很重要,甚至对你有很大的影响。
三、逻辑思维是必备能力
逻辑思维是遵循思维的逻辑规则,运用概念,作出判断,进行推理和论证的认识过程。它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必备能力。因为创造性活动不仅要发现问题,提出假说,更重要的是要抓住问题的关键进行分析推理,加以论证。这些都需要有周密的逻辑思维,否则难以成功。因此,为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地理教学中需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对沿海地区的降水特点进行分析时,如果不了解科学归纳推理的基本要求,学生往往会根据海水是空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推理出以下的错误结论“凡是沿海地区,降水一定丰富”。如果掌握了科学归纳推理的基本要求,就可以避免这样的错误,因为降水的主要原因是水汽的来源和水汽凝结的条件这二者的结合,而沿海的位置与降水丰富不是必然的因果关系。
(大城县大流漂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