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的高层建筑越来越多,高层建筑的建设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本文对我国高层建筑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对高层建筑的施工特点进行了总结,探讨了高层建筑工程施工技术。
关键词:高层建筑;建筑特点;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TU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高层建筑蓬勃兴起,其结构形式日趋复杂,建造难度也日渐增大,随着高层建筑施工技术不断成熟和发展,高层建筑必将成为城市建设的主流,也将成为城市发展壮大的标志。
一、高层建筑的建筑特点
随着我国建筑施工事业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建筑施工技术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建筑施工结构实现了由单一结构形式向复杂结构形式的转变。与此同时,我国建筑施工逐渐呈现出安全化与规模化、智能化与功能化的发展趋势。众所周知,高层建筑施工是建筑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施工形式相比,它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显著特征: 首先,高层建筑施工具有工程量大与技术含量高的特征。对于高层建筑施工而言,它对安全性能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具有一定的密闭性与抗风性。其次,高层建筑施工的地基强度较大。由于高层建筑对地基的负荷量大,地基的承受力是在一定范围内相对安全,一旦承受力超负荷,那么地基承载力满足不了建筑物的负荷。高层建筑的地基不管采用何种方法但要遵循两个原则: 1) 地基尽量在大气层能够影响的深度以下; 2) 地基要与建筑物设计相吻合。在实践中,建筑施工与地基强度有着密切的关联,建筑物越高,其对地基强度的要求越高。因此,对高层建筑施工而言,它的地基不仅面积大而且深度深,以此来妥善地解决施工中的结构抗浮等问题。最后,高层建筑施工工期短与结构性能好的特征。在现实中,高层建筑多为混合型结构,而且功能较为复杂,这决定了高层建筑施工具有工期短与结构性能好等特征。
二、高层建筑施工技术
1、施工测量技术
高层建筑最大的特征在于其高于层数多,对施工测量精度的要求也高,所以,在进行施工考察的过程中就要充分的考虑到各种影响因素,制定合理的施工测量方案,选择性能优越的测量设备与仪器,结合制定的具体施工方案,建立高效的控制网,将高层建筑控制轴线及时投射到建筑的面层上,然后根据控制的轴线作柱列线等细部的放样,便于钢筋的绑扎,立模板和浇筑砼之用;一般情况下,高层建筑测量均是采用的外控法与内控法相结合的方式,当采用外控法测量的过程中要每隔数层采用内控法进行一次测量,提高精度,减少偏差;当采用内控法进行测量的时候,一般用激光铅垂仪法,必须在首层面层上作好平面控制,并选择四个较合适的位置作控制点或用中心“十”字控制,在浇筑上升的各个楼层时,必须在相应的位置预留200mm×200mm 与首层层面控制点相对应的小方孔,确保激光束垂直向上穿过预留孔。高层建筑施工测量要结合实际情况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进行,必须经过校对与复合,保证准确性。
2、高层建筑桩基础施工技术
灌注桩是目前高层建筑基础工程施工中常用的一种施工技术,为了有效地提高灌注桩的单桩承载能力,可选用混凝土钻孔灌注桩。这种类型的灌注桩在施工技术方面有着其他灌注桩无法比拟的优势,其具有如下优点:可连续一次成桩、污染小、振动低、基本无噪音、可在各种复杂地质条件下顺利完成施工、成桩质量良好。
(1)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控制要点。①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成孔及成桩时间。灌注桩的实际承载能在很大程度上受成孔及成桩时间影响,为此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对成孔及成桩时间的控制,如选择先进的施工工艺、合理选择施工机具、提高各个工序之间的衔接、改善混凝土灌注方法等等,以最短最快的时间成孔成桩。②泥浆。泥浆在整个钻孔过程中有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各项指标直接影响钻孔的效率以及成孔质量,若泥浆的性能较差则会导致桩基承载能力下降,所以必须严格控制泥浆配合比,同时还应按照现场实际情况随时对泥浆性能进行调整,进而使泥浆达到应有的效果,真正起到防止塌孔及悬浮钻渣的作用。③清孔。造成桩顶沉降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桩底沉渣的存在,而且沉渣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桩基的极限承载力,因此,必须在施工过程中,做好清孔工作,以此来控制桩底沉渣的厚度。由于高层建筑采用的基本都是大直径深长灌注桩,所以至少需要进行两次以上的清孔处理,以此来降低沉渣厚度,确保桩基础承载能力。④混凝土浇筑。由于钻孔灌注桩大多采用的是水下浇筑混凝土的方式,从而使得浇筑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混凝土离析、缩径,甚至断桩的情况发生,这对桩基的承载力均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为此,必须控制好混凝土浇筑这一重要工序。浇筑过程中应严格按照相关规范的要求进行施工,若没有特殊原因应尽量不要半途中断,保证浇筑过程一次性完成。
(2)后压浆施工技术。就钻孔灌注桩这一施工技术而言,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无可避免地会出现持力层扰动现象,加之孔底沉渣的部分残留,或多或少地都会使持力层状况发生改变,同时桩端阻力由于受桩底沉渣的影响很难有效地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为解决钻孔灌注桩施工过程中存在的这一问题,可采用后压浆技术。该施工技术主要是在已完成的钻孔桩桩底或桩侧进行压浆,这样能够有效地改善桩基于土体之间的条件,并且可以胶结同化桩底沉渣,进而达到提高桩基承载力的目的。
3、 施工后浇带的施工技术
在高层建筑物中,由于功能和造型的需要,往往把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连在一起,裙房包围了主楼的大部分。从传统的结构观点看,希望将高层与裙房脱开,这就需要设变形缝;但从建筑要求看又不希望设缝。因为设缝会出现双梁、双柱、双墙,使平面布局受局限,因此施工后浇带法便应运而生。一般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的基础同时施工,这样回填土后场地平整,便于上部结构施工。对于上部结构,无论是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同时施工,还是先施工高层后施工低层,同样要按施工图预留施工后浇带。对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连接的基础梁、上部结构的梁和板,要预留出施工后浇带,待主楼与裙房主体完工后,再用微膨胀混凝土将它浇筑起来,使两侧地梁、上部梁和板连接成一个整体。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把高层与低层的差异沉降放过一部分,因为高层主楼完成之后,一般情况下,其沉降量已完成最终沉降量的60%~80%,剩下的沉降量就小多了。这时再补齐施工后浇带混凝土,二者差异沉降量就较小,这部分差异沉降引起的结构内力,可由不设永久变形缝的结构承担。对于施工后浇收缩带,宜在主体结构完工两个月后浇筑混凝土,这时估计混凝土收缩量已完成60%以上。施工后浇带的位置宜选在结构受力较小的部位,一般在梁、板的变形缝反弯点附近,此位置弯矩不大,剪力也不大;也可选在梁、板的中部,弯矩虽大,但剪力很小。在施工后浇带处,混凝土虽为后浇,但钢筋不能断。如果梁、板跨度不大,可一次配足钢筋;如果跨度较大,可按规定断开,在补齐混凝土前焊接好。后浇带的配筋,应能承担由浇筑混凝土成为一整体后的差异沉降而产生的内力,一般可按差异沉降变形反算为内力,而在配筋上予以加强。后浇带的宽度应考虑便于施工操作,并按结构构造要求而定,一般宽度以700mm~1000mm 为宜。施工后浇带的断面形式应考虑浇筑混凝土后连接牢固,一般宜留直缝。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层建筑已经成为很多城市中的一道风景,也为很多城市解决了人口的居住问题,无论是对城市还是大众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在高层建筑施工时必须要不断克服难度,将高层建筑的技术做到更好,建造出更好的高层建筑。
参考文献:
[1] 姚茹. 建筑工程化学植筋施工技术要点[J]. 河南建材. 2010(05)
[2] 何冰. 浅述高层建筑框支剪力墙结构转换层施工技术[J]. 民营科技. 2008(10)
[3] 徐超. 高层建筑地下室后澆带施工技术探析[J]. 四川建材. 2009(02)
关键词:高层建筑;建筑特点;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TU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高层建筑蓬勃兴起,其结构形式日趋复杂,建造难度也日渐增大,随着高层建筑施工技术不断成熟和发展,高层建筑必将成为城市建设的主流,也将成为城市发展壮大的标志。
一、高层建筑的建筑特点
随着我国建筑施工事业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建筑施工技术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建筑施工结构实现了由单一结构形式向复杂结构形式的转变。与此同时,我国建筑施工逐渐呈现出安全化与规模化、智能化与功能化的发展趋势。众所周知,高层建筑施工是建筑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施工形式相比,它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显著特征: 首先,高层建筑施工具有工程量大与技术含量高的特征。对于高层建筑施工而言,它对安全性能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具有一定的密闭性与抗风性。其次,高层建筑施工的地基强度较大。由于高层建筑对地基的负荷量大,地基的承受力是在一定范围内相对安全,一旦承受力超负荷,那么地基承载力满足不了建筑物的负荷。高层建筑的地基不管采用何种方法但要遵循两个原则: 1) 地基尽量在大气层能够影响的深度以下; 2) 地基要与建筑物设计相吻合。在实践中,建筑施工与地基强度有着密切的关联,建筑物越高,其对地基强度的要求越高。因此,对高层建筑施工而言,它的地基不仅面积大而且深度深,以此来妥善地解决施工中的结构抗浮等问题。最后,高层建筑施工工期短与结构性能好的特征。在现实中,高层建筑多为混合型结构,而且功能较为复杂,这决定了高层建筑施工具有工期短与结构性能好等特征。
二、高层建筑施工技术
1、施工测量技术
高层建筑最大的特征在于其高于层数多,对施工测量精度的要求也高,所以,在进行施工考察的过程中就要充分的考虑到各种影响因素,制定合理的施工测量方案,选择性能优越的测量设备与仪器,结合制定的具体施工方案,建立高效的控制网,将高层建筑控制轴线及时投射到建筑的面层上,然后根据控制的轴线作柱列线等细部的放样,便于钢筋的绑扎,立模板和浇筑砼之用;一般情况下,高层建筑测量均是采用的外控法与内控法相结合的方式,当采用外控法测量的过程中要每隔数层采用内控法进行一次测量,提高精度,减少偏差;当采用内控法进行测量的时候,一般用激光铅垂仪法,必须在首层面层上作好平面控制,并选择四个较合适的位置作控制点或用中心“十”字控制,在浇筑上升的各个楼层时,必须在相应的位置预留200mm×200mm 与首层层面控制点相对应的小方孔,确保激光束垂直向上穿过预留孔。高层建筑施工测量要结合实际情况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进行,必须经过校对与复合,保证准确性。
2、高层建筑桩基础施工技术
灌注桩是目前高层建筑基础工程施工中常用的一种施工技术,为了有效地提高灌注桩的单桩承载能力,可选用混凝土钻孔灌注桩。这种类型的灌注桩在施工技术方面有着其他灌注桩无法比拟的优势,其具有如下优点:可连续一次成桩、污染小、振动低、基本无噪音、可在各种复杂地质条件下顺利完成施工、成桩质量良好。
(1)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控制要点。①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成孔及成桩时间。灌注桩的实际承载能在很大程度上受成孔及成桩时间影响,为此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对成孔及成桩时间的控制,如选择先进的施工工艺、合理选择施工机具、提高各个工序之间的衔接、改善混凝土灌注方法等等,以最短最快的时间成孔成桩。②泥浆。泥浆在整个钻孔过程中有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各项指标直接影响钻孔的效率以及成孔质量,若泥浆的性能较差则会导致桩基承载能力下降,所以必须严格控制泥浆配合比,同时还应按照现场实际情况随时对泥浆性能进行调整,进而使泥浆达到应有的效果,真正起到防止塌孔及悬浮钻渣的作用。③清孔。造成桩顶沉降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桩底沉渣的存在,而且沉渣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桩基的极限承载力,因此,必须在施工过程中,做好清孔工作,以此来控制桩底沉渣的厚度。由于高层建筑采用的基本都是大直径深长灌注桩,所以至少需要进行两次以上的清孔处理,以此来降低沉渣厚度,确保桩基础承载能力。④混凝土浇筑。由于钻孔灌注桩大多采用的是水下浇筑混凝土的方式,从而使得浇筑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混凝土离析、缩径,甚至断桩的情况发生,这对桩基的承载力均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为此,必须控制好混凝土浇筑这一重要工序。浇筑过程中应严格按照相关规范的要求进行施工,若没有特殊原因应尽量不要半途中断,保证浇筑过程一次性完成。
(2)后压浆施工技术。就钻孔灌注桩这一施工技术而言,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无可避免地会出现持力层扰动现象,加之孔底沉渣的部分残留,或多或少地都会使持力层状况发生改变,同时桩端阻力由于受桩底沉渣的影响很难有效地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为解决钻孔灌注桩施工过程中存在的这一问题,可采用后压浆技术。该施工技术主要是在已完成的钻孔桩桩底或桩侧进行压浆,这样能够有效地改善桩基于土体之间的条件,并且可以胶结同化桩底沉渣,进而达到提高桩基承载力的目的。
3、 施工后浇带的施工技术
在高层建筑物中,由于功能和造型的需要,往往把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连在一起,裙房包围了主楼的大部分。从传统的结构观点看,希望将高层与裙房脱开,这就需要设变形缝;但从建筑要求看又不希望设缝。因为设缝会出现双梁、双柱、双墙,使平面布局受局限,因此施工后浇带法便应运而生。一般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的基础同时施工,这样回填土后场地平整,便于上部结构施工。对于上部结构,无论是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同时施工,还是先施工高层后施工低层,同样要按施工图预留施工后浇带。对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连接的基础梁、上部结构的梁和板,要预留出施工后浇带,待主楼与裙房主体完工后,再用微膨胀混凝土将它浇筑起来,使两侧地梁、上部梁和板连接成一个整体。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把高层与低层的差异沉降放过一部分,因为高层主楼完成之后,一般情况下,其沉降量已完成最终沉降量的60%~80%,剩下的沉降量就小多了。这时再补齐施工后浇带混凝土,二者差异沉降量就较小,这部分差异沉降引起的结构内力,可由不设永久变形缝的结构承担。对于施工后浇收缩带,宜在主体结构完工两个月后浇筑混凝土,这时估计混凝土收缩量已完成60%以上。施工后浇带的位置宜选在结构受力较小的部位,一般在梁、板的变形缝反弯点附近,此位置弯矩不大,剪力也不大;也可选在梁、板的中部,弯矩虽大,但剪力很小。在施工后浇带处,混凝土虽为后浇,但钢筋不能断。如果梁、板跨度不大,可一次配足钢筋;如果跨度较大,可按规定断开,在补齐混凝土前焊接好。后浇带的配筋,应能承担由浇筑混凝土成为一整体后的差异沉降而产生的内力,一般可按差异沉降变形反算为内力,而在配筋上予以加强。后浇带的宽度应考虑便于施工操作,并按结构构造要求而定,一般宽度以700mm~1000mm 为宜。施工后浇带的断面形式应考虑浇筑混凝土后连接牢固,一般宜留直缝。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层建筑已经成为很多城市中的一道风景,也为很多城市解决了人口的居住问题,无论是对城市还是大众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在高层建筑施工时必须要不断克服难度,将高层建筑的技术做到更好,建造出更好的高层建筑。
参考文献:
[1] 姚茹. 建筑工程化学植筋施工技术要点[J]. 河南建材. 2010(05)
[2] 何冰. 浅述高层建筑框支剪力墙结构转换层施工技术[J]. 民营科技. 2008(10)
[3] 徐超. 高层建筑地下室后澆带施工技术探析[J]. 四川建材. 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