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版面设计色彩鲜明、清晰,富有生气,充满童趣;教材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呈现出了一幅幅让学生心动的画面.这些主题图为学生提供了勤于思考、乐于学习的精致素材,同时也为教师的教学备课、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那么,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高效地用好主题图,使之更好地为教学服务,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更有效、更灵动.本文将从理解内涵;改变形式;挖掘因素等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新教材;主题图;有效课堂;理解;改变;挖掘
翻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新教材,就像在看一本本故事画册,教材图文并茂、色彩明丽、一幅幅五颜六色的图画、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一个个憨态可掬的小动物和卡通人物是那样地让人心动,情境的设计、插图的内容又那么地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它是一本让学生一看就爱不释手的教科书,尤其是那一幅幅有着丰富情境的主题图更深深地吸引了学生.这不仅给枯燥的数学赋予了生命、融入了生活气息,变抽象、枯燥的数学学习为富有儿童情趣的数学探索活动.同时,也为一线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课程资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站在教材的“肩膀”上,本着“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理念,充分发挥主题图的功能,让主题图更好地服务于数学课堂.笔者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就如何有效用好主题图,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理解主题图内涵,把握教学目标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老师善于运用.”主题图作为数学知识的呈现方式出现在教材中是个新事物.一幅幅精心编排的主题图蕴涵了深刻的意义,精心研究教材的专家们有意将课堂教学目标和许多相关的数学知识渗透在每一幅图中,等待着老师去理解、去研究、去挖掘.因此,我认为主题图教学要突出数学的学科特点,充分挖掘主题图中的资源以实现三维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第八册“数学广角例3”,教材是借助围棋棋盘的一周摆棋子来探究封闭图形重复问题的规律:一是围棋的棋盘上都有格点,在其一周放棋子,只有一种摆法,即四个顶点都放,有意回避了其他摆法;二是围棋棋盘是正方形,隐含了本节课重点讨论正多边形中的规律,回避了不等边图形中的规律;三是围棋棋盘每两个格点的距离是相等的,从而回避了间隔不等的摆法;四是围棋棋盘中,一般每个顶点处只放一个棋子,不存在重叠问题,所以正方形最多重复4个点.有一位教师在教学时为了使教学更具有开放性,对教材进行了改编,用课件设计一个情境图:图意是在正方形花坛的边沿摆花,每边都摆5盆花,至少需要摆放多少盆花?当学生发现了“一共摆的盆数=(每边盆数-1)×边数”这一规律后,有一名学生提出:“老师,我认为这个规律应该加一个条件,每边的个数不能是1.”教师问:“为什么?”学生回答:“因为1-1=0,0×4=0,结果是一盆也没有.”
孩子的提问不仅敲开了思考的大门,还向我们提出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如果只讨论在正方形每边放1盆花,至少需要放多少盆花?结果应该是2盆花,而本节课其实蕴涵了一个内在的条件,即每个顶点都要放,如果有这个先决条件,那么每边至少要摆2盆,每条边只摆1盆的情况这一规律是不存在的.因此,“一共摆的盆数=(每边盆数-1)×边数”就需要附加一个条件,即每边盆数>1.由此看来,主题图的一个小小的改变,使其中的内涵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从而拔高了教学目标.因此,在对主题图进行加工时,一定要理解教材的内涵,把握好教学目标在课堂中的生成,适时、灵活地引导学生思考,那不仅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性的思维空间,同时教师也不会在课堂上陷入尴尬的局面.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主题图的深意就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如何理解主题图的意义,是我们把握教学目标、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的前提.
二、改变主题图呈现形式,变静态为动态
新教材的情境图都是静态的平面图形,精彩动人的故事情节、活泼可爱的人物活动很难一一在教材中呈现,然而动画的表现形式对学生来说更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此外,教材由于受篇幅限制,不可能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表达得详尽完美,学生目之所及的都是高度概括和抽象化思维的结果,而不是隐藏在知识背后的关于知识产生与形成时的探索历程、思维过程.在教学中,可依据情况运用多媒体的形式将情境图提供的内容动态化,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数学活动中,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切身感受数学的奇妙.如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中关于“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教材画面是静态的,特别是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学生是无法真正理解教师讲授的化圆为方的方法.渗透极限的思想这一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中更是难以实现.在本课的教学中,笔者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动静结合、变静态为动态.首先,把一个圆两等分,用红、蓝表示两个半圆,再把两个半圆平均分成8个小扇形,让小扇形逐个从圆中“飞出来”(还剩下一个虚线圆),排成上下两列,对插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的图形,然后再进行16、32等分的方法割补,让学生通过对比,直观地看出等分的份数越多越接近长方形.再通过移动演示,使学生建立圆周长的一半、圆半径和所拼成长方形的长、宽之间的联系,从而推导出圆面积公式:S=πr2.这样的教学,化静为动、步步推进,在学生头脑中留下了“化圆为方”的深刻表象,这不仅让学生获得了新知,而且还向学生渗透了极限思想,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挖掘人文因素,渗透思想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艺术就在于,要让受教育者把他周围的东西加以‘人化’……从这些物品中感到人性的东西——人的智慧、才干和人对人的爱.”所以在实际教学中除了要充分挖掘主题图中蕴含的数学知识外,还要充分挖掘主题图中的人文因素,使学生体验科学的数学知识所蕴藏着的巨大的人文力量.如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节内容中,教材所提供的主题图是一幅以公路为主,辅以公路两边的花坛及建筑物的画面.(如下图)
其意义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把握:一是这幅图片源自生活场景,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认知经验,引导他们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二是从数学知识的呈现角度来看,这幅图片的场景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学习素材.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主题图上搜寻自己熟悉的图形,比一比谁找的最多,教师再引导学生由远到近地观察,最后把学生的眼光和思维停留在学校门前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花坛上,让学生讨论“这两个花坛哪一个更大?你是怎样比较的?”从而使学生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含义,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并能解决实际中的问题.三是通过让学生观察主题图中公路上的斑马线、红绿灯等交通标志,教育学生要严格遵守交通规则,过马路时要红灯停、绿灯行,走人行横道等,这正是这节内容的主题图的价值所在.综合运用主题情境圖,既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又使教师达到了进行思想教育的目的,两者兼得.
总之,新教材呈现的内容、形式比较新颖,大量活泼生动的情境图的配合使用成了这套教材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些图画的风格和色彩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富有儿童情趣.主题图的展示,便于学生观察,也便于教师利用图中景物与学生交流,学生能从中受到教育.所以,教师应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把握好新教材中主题图这一特色,理解其意义和它的价值所在,让主题图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使有效课堂变得灵动.
【关键词】新教材;主题图;有效课堂;理解;改变;挖掘
翻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新教材,就像在看一本本故事画册,教材图文并茂、色彩明丽、一幅幅五颜六色的图画、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一个个憨态可掬的小动物和卡通人物是那样地让人心动,情境的设计、插图的内容又那么地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它是一本让学生一看就爱不释手的教科书,尤其是那一幅幅有着丰富情境的主题图更深深地吸引了学生.这不仅给枯燥的数学赋予了生命、融入了生活气息,变抽象、枯燥的数学学习为富有儿童情趣的数学探索活动.同时,也为一线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课程资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站在教材的“肩膀”上,本着“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理念,充分发挥主题图的功能,让主题图更好地服务于数学课堂.笔者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就如何有效用好主题图,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理解主题图内涵,把握教学目标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老师善于运用.”主题图作为数学知识的呈现方式出现在教材中是个新事物.一幅幅精心编排的主题图蕴涵了深刻的意义,精心研究教材的专家们有意将课堂教学目标和许多相关的数学知识渗透在每一幅图中,等待着老师去理解、去研究、去挖掘.因此,我认为主题图教学要突出数学的学科特点,充分挖掘主题图中的资源以实现三维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第八册“数学广角例3”,教材是借助围棋棋盘的一周摆棋子来探究封闭图形重复问题的规律:一是围棋的棋盘上都有格点,在其一周放棋子,只有一种摆法,即四个顶点都放,有意回避了其他摆法;二是围棋棋盘是正方形,隐含了本节课重点讨论正多边形中的规律,回避了不等边图形中的规律;三是围棋棋盘每两个格点的距离是相等的,从而回避了间隔不等的摆法;四是围棋棋盘中,一般每个顶点处只放一个棋子,不存在重叠问题,所以正方形最多重复4个点.有一位教师在教学时为了使教学更具有开放性,对教材进行了改编,用课件设计一个情境图:图意是在正方形花坛的边沿摆花,每边都摆5盆花,至少需要摆放多少盆花?当学生发现了“一共摆的盆数=(每边盆数-1)×边数”这一规律后,有一名学生提出:“老师,我认为这个规律应该加一个条件,每边的个数不能是1.”教师问:“为什么?”学生回答:“因为1-1=0,0×4=0,结果是一盆也没有.”
孩子的提问不仅敲开了思考的大门,还向我们提出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如果只讨论在正方形每边放1盆花,至少需要放多少盆花?结果应该是2盆花,而本节课其实蕴涵了一个内在的条件,即每个顶点都要放,如果有这个先决条件,那么每边至少要摆2盆,每条边只摆1盆的情况这一规律是不存在的.因此,“一共摆的盆数=(每边盆数-1)×边数”就需要附加一个条件,即每边盆数>1.由此看来,主题图的一个小小的改变,使其中的内涵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从而拔高了教学目标.因此,在对主题图进行加工时,一定要理解教材的内涵,把握好教学目标在课堂中的生成,适时、灵活地引导学生思考,那不仅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性的思维空间,同时教师也不会在课堂上陷入尴尬的局面.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主题图的深意就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如何理解主题图的意义,是我们把握教学目标、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的前提.
二、改变主题图呈现形式,变静态为动态
新教材的情境图都是静态的平面图形,精彩动人的故事情节、活泼可爱的人物活动很难一一在教材中呈现,然而动画的表现形式对学生来说更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此外,教材由于受篇幅限制,不可能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表达得详尽完美,学生目之所及的都是高度概括和抽象化思维的结果,而不是隐藏在知识背后的关于知识产生与形成时的探索历程、思维过程.在教学中,可依据情况运用多媒体的形式将情境图提供的内容动态化,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数学活动中,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切身感受数学的奇妙.如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中关于“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教材画面是静态的,特别是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学生是无法真正理解教师讲授的化圆为方的方法.渗透极限的思想这一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中更是难以实现.在本课的教学中,笔者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动静结合、变静态为动态.首先,把一个圆两等分,用红、蓝表示两个半圆,再把两个半圆平均分成8个小扇形,让小扇形逐个从圆中“飞出来”(还剩下一个虚线圆),排成上下两列,对插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的图形,然后再进行16、32等分的方法割补,让学生通过对比,直观地看出等分的份数越多越接近长方形.再通过移动演示,使学生建立圆周长的一半、圆半径和所拼成长方形的长、宽之间的联系,从而推导出圆面积公式:S=πr2.这样的教学,化静为动、步步推进,在学生头脑中留下了“化圆为方”的深刻表象,这不仅让学生获得了新知,而且还向学生渗透了极限思想,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挖掘人文因素,渗透思想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艺术就在于,要让受教育者把他周围的东西加以‘人化’……从这些物品中感到人性的东西——人的智慧、才干和人对人的爱.”所以在实际教学中除了要充分挖掘主题图中蕴含的数学知识外,还要充分挖掘主题图中的人文因素,使学生体验科学的数学知识所蕴藏着的巨大的人文力量.如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节内容中,教材所提供的主题图是一幅以公路为主,辅以公路两边的花坛及建筑物的画面.(如下图)
其意义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把握:一是这幅图片源自生活场景,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认知经验,引导他们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二是从数学知识的呈现角度来看,这幅图片的场景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学习素材.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主题图上搜寻自己熟悉的图形,比一比谁找的最多,教师再引导学生由远到近地观察,最后把学生的眼光和思维停留在学校门前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花坛上,让学生讨论“这两个花坛哪一个更大?你是怎样比较的?”从而使学生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含义,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并能解决实际中的问题.三是通过让学生观察主题图中公路上的斑马线、红绿灯等交通标志,教育学生要严格遵守交通规则,过马路时要红灯停、绿灯行,走人行横道等,这正是这节内容的主题图的价值所在.综合运用主题情境圖,既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又使教师达到了进行思想教育的目的,两者兼得.
总之,新教材呈现的内容、形式比较新颖,大量活泼生动的情境图的配合使用成了这套教材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些图画的风格和色彩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富有儿童情趣.主题图的展示,便于学生观察,也便于教师利用图中景物与学生交流,学生能从中受到教育.所以,教师应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把握好新教材中主题图这一特色,理解其意义和它的价值所在,让主题图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使有效课堂变得灵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