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解读——品读

来源 :广西教育·B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st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是学习语文的一种能力体现,也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然而,在很多时候,教师在语文教学课堂或没有读,或象征性地读一下,至于为什么读、怎样读,则很少会思考。针对“读”在语文教学中的欠缺问题,笔者认为,要真正领悟语文的真、善、美,就要学会“读”书。而这个“读”,并不是仅仅如此简单而已,更不是普通的“走马观花”式的浏览,而是要有朗读、解读、品读,形成一个“感知—探究—领悟”的认知过程。
  
  一、朗读
  
  朗读是学会“读”书的关键的第一步。朗读是基础,是铺垫,没有朗读的整体感知,就没有探究文本的进一步学习。叶圣陶把“读”书看作是充实自己的一个重要法门,认为“要有阅读的能力,必须真正把书打开,认认真真地去读”。面对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或一首精美的诗词时,我们要把其中无声的文字变有声的语言,在有情有味的朗读基础上感受文章的情愫,浸入文中情感氛围之中,从而达到对文章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表层理解到深层理解。
  例如《散步》一文,这是一篇秀美、隽永、蕴涵丰富的精美散文,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课堂上让学生分角色声情并茂地进行朗读时,那忠诚孝顺的丈夫、温柔娴慧的妻子、和蔼慈祥的母亲、活泼可爱的儿子形象,还有那布满油菜花的田野、小小的池塘……都似一幅画呈现在学生们的面前,让所有的学生如身临其境,投入了真正的情感。这样,不仅能够帮助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还可以进行语言训练。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的高尚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得到了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进一步认识到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而引导他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继续遵循这个道德准则。
  
  二、解读
  
  一篇好的文学作品往往蕴含深刻多层的思想意义,而在阅读过程中,读者的心灵与文本产生碰撞时,读者往往凭自己的主观立场和审美观念去感受作品内容,有时会使原有的意义发生认知上的转换,得出新的意义并塑造不同的形象,使阅读进入一个新的境界,这就是读者对文本进行深刻挖掘,于细微处进行有创意的解读。
  如对漠泊桑《我的叔叔于勒》的解读。关于于勒这个人物形象,同学们抓住一些细微的细节描写和一些关键性词语进行剖析,得出了不同的看法。有的同学认为于勒是资本主义社会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牺牲品:于勒的身世浮沉,际遇坎坷,在资本主义社会很有代表性,作者从他身上形象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质——金钱;有的同学认为于勒是难以原谅的败家子:当初他“行为不正,糟蹋钱”,到美洲后,可能做上了买卖,也可能赚了一点钱,但并没有“发财”,只是“阔绰”了一段时间,赚钱不当,而花钱很阔绰,可见其败家了,糟蹋钱的作风一如既往,于勒还是于勒;还有的同学认为于勒是个可怜的被遗弃的人:于勒让船长把他带回祖国,并且偏偏是在离家乡很近的很有可能与家人相遇的“特快号”船上当水手,看得出,他是非常想念亲人的,但曾是菲利普夫妇一家“唯一希望”的穷于勒的出现,菲利普夫妇最终是相遇却没有相认。从这点上,于勒是值得同情的。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三、品读
  
  如果说朗读是播种,解读是耕耘,那么品读就是收获了。我觉得在“读”书的过程中要形成一种能力——悟性。悟性,就是指人对事物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实际上,悟性就是要认真去“读”,用心去“品”,如品一缕茶的清香,要深透,要忘我,不仅要感觉出作品中字里行间人物的血肉之躯、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要悟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事物的内在本质。
  如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的文章《享受生活》。作为一个残疾人,她凭着百折不挠的毅力,成长为享誉世界的作家和演说家。应该说,无论是从教学目标还是在生活教育的角度上,这都是一篇很好的范文,我指导学生对作品中的每个词语、每一句话,都细细地去品味、斟酌、领悟,去发现她手下捕写的细腻景物,去闻她手中“小草和睡莲”的味道,去感受好“喜欢同风浪搏斗”的意志和膂力:当学生震撼于她那“我要把别人眼睛所看见的光明当作我的太阳”的热爱生命、热爱人生的强烈愿望时,他们悟出了一个道理:我们当代中学生有着敏锐的目光、明亮的眼睛、健全的体格、良好的学习条件,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奋斗不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呢?品读让学生的“读”书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地。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由上述可知,教师的教学不能一味追求教学的完整性而忽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深入地“读”书,决不能用教师不停的讲、大量的练、漫天的问来代替学生的读、学生的思、学生的悟。
其他文献
华东师大博士生导师熊川武教授等在《课程·教材·教法》2009年第2期上撰文介绍了“自然分材教学”。自然分材教学是教师让教学内容随学生的学习差异自然分化并指导学生研究和解决自己学习中存在问题的教学理论与实践形态。  自然分材教学虽然吸取了因材施教和国外一些个别化教学理论的见解,但实质上颇为不同。自然分材教学有更强的人文性,而国外个别化教学思想大多有两个方面的不足:一是忽略了教学中的感情投入或没有处理
期刊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为全面推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桂林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桂林市教育学会成立了桂林市中小学心理健康专业委员会,以指导和督促全市各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随后为进一步贯彻教育部教基[2002]14号文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精神,桂林市教育局于2003年5月正式发布市教[2003]70号文件,进一步规范了我市中小学心理健
期刊
一、基本情况    L,男,13岁,初中一年级学生    二、主要问题    1 以自我为中心,上课的时候总是不认真听;有时下座乱窜,干扰老师上课和同学们的学习,为此原班主任将其调到教室最后排单人单桌,但仍无效果。    2 学习成绩差。小学1-3年级学习还能跟上,4年级后常有违纪事件发生,表现为上课小动作多,注意力不集中,任性,不接受批评,一批评就闹脾气。升入初中时的成绩为C。初一上半学期考试,
期刊
他,为了不耽误学生的学业,手术后不久,就忍着病痛为学生上课;他,二十年如一日,坚守在农村教育第一线,用满腔的热情默默耕耘,培育着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他,在教育道路上不断求索,以自己的刻苦勤勉,和同事一道,把一个条件落后的学校改变成令家长放心、学生满意的全县教育科研示范学校。他,就是柳江县成团第三中学教师覃汝海,一个生于乡村,长于乡村,奉献于乡村的优秀人民教师。    以校为家,满腔热情洒校园    
期刊
第一次见到胡曼如老师,是在一个和煦春日的下午。胡老师正伏案批改作业,发觉有人走近,她轻轻抬起头,对着记者灿然一笑。真是没有想到,这位举止优雅的中年女教师,笑起来居然像个孩子一样……  “一切为了学生终身学习,一切为了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一切为了学生乐学爱学。”胡老师用朴实的话语总结了自己的语文教学理念。她把语文教学的目标定位在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之上,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对
期刊
一、学情分析    1 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致女儿的信》,学生对这篇爱情话题的课文特别感兴趣。    2 初三学生开始关注爱情问题。根据平时观察,部分学生对爱情的认识模糊不清,缺乏判断力,认识有偏差。有的认为男女爱慕是不正当行为;有的认为爱情是金钱、享受;有的认为别人有异性朋友自己也要找一个;有的暗地里给班上的同学“配对”取乐:还有的早恋,影响学习。  基于以上两点设计本次活动课,借学生学习课文的兴
期刊
平阳镇初级中学是来宾市兴宾区最偏远的中学,然而,学校里有一位老师却是远近闻名,在来宾市教育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他就是八桂优秀乡村教师、来宾市首批“教坛名师”肖修团。  ——我是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在一所偏远中学执教,我要用自己的经历诠释农村中学同样有广阔的舞台。  1990年,初为人师的肖老师怀着满腔豪情回到了家乡,年轻的他在心里给自己定下了目标——当一名优秀的教师。农村中学的工作条件很艰苦,但肖老
期刊
贵港市覃塘区蒙公乡民族初级中学(以下简称“蒙公民中”)创办于1993年,是广西招收壮文进校实验小学毕业生的24所民族初级中学之一,目前有在校生1202人,教职工72人。近几年来,学校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教育主管部门的直接指导下,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教育方针,弘扬民族美德,潜心壮汉双语教学研究,完善学校管理,以鲜明的特色培养人才,以切实的行动服务社会,教育教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期刊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辛勤的园丁、燃烧的蜡烛、指路的明灯……这是人们给予教师这个职业的赞美之词,然而,对于南宁市第十八中学的数学教师邱爱华而言,教师就是一个教书育人的普通、平凡而重要的工作。    关爱,让师生情如此美好    踏上三尺讲台,也就意味着踏上了艰巨而漫长的育人之路。“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在于如何去爱护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的这句话对邱爱华影响深刻,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邱爱华带着一腔的热忱、
期刊
近段时间来参观考察了南京行知小学等好几所“行知学校”,研读了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些作品及有关的评论文章,为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在新时期焕发出的勃勃生机所鼓舞,更为他高尚的人格所感染。那“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品格和“爱满天下”的高尚情怀深深触动了我。我想,用陶行知教育思想贯穿我们的化学教学过程,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一、好的化学教学首先需要“爱”    社会上曾经有这样的说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