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积极情境,感受英语魅力

来源 :学子·教育新理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on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点,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为他们以后走向工作岗位更好开展自己的工作打下基础。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采用合作学习是一种良好的方式,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掌握知识点,还能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在合作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掌握写作技巧,促进教学效果提升。
  一、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写作中的应用意义
  合作学习指的是将学生分为不同学习小组,由任课老师给每组布置学习任务,每个组员有明确分工和职责,通过相互交流与合作达到完成教学任务、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将该方法应用到初中英语写作中具有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促进师生互动。合作学习过程中,师生平等交流和对话,整个教学在和谐、友好的氛围中进行,并且师生间相互尊重。对写作中遇到的疑问,学生可立即提问,任课老师和其他同学给予解答,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推动师生互动和交流。
  2.培养良好写作方式。合作学习为每个学生分配相应的任务,让每个学生在独立完成写作任务的前提下进行交流,通过相互评价和学习,借鉴其他同学的优点并发现自己的不足,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3.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合作学习强调独立完成自己的写作任务,小组成员间进行交流,并且不同小组相互讨论和学习借鉴。评价时也强调相互评价,在友好氛围中相互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形成合作、交流、积极向上的品质,对提高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效果和学生思维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二、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写作中的应用对策
  为促进合作学习在写作中得到有效应用,教学中需采取相应对策,把握好每个步骤,促进写作效果提升。下面将以牛津英语写一封提示信为例,对合作学习在写作的应用进行探讨分析。
  1.审题构思。教学中任课老师先给出写作主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合作审题和构思,并且交流意见,集中不同组员见解和看法,抓住主要观点,形成写作思路。每个组员对写作题目有更为深入的认识,也明确自己的写作思路,初步形成写作框架。提示信写作教学中,组员相互讨论应明确写作格式,主要组成内容,包括日期、称呼、主题、提示信息、结尾五个组成部分。例如:让各小组完成一场英语演讲比赛的提示信写作,内容包括时间、地点、着装、集合位置、准备事项等内容。采用合作学习方式,让每个组员口头完成提示信写作的一部分,并相互讨论提示信的常用表达方式和写作格式,理清写作思路,为各组员独立完成写作任务奠定基础。
  2.独立写作。审题构思之后,每个组员对写作有一定了解,初步形成写作思路,接下来独立完成写作任务。学生独立写作时,任课老师要巡视和检查,对学生写作过程中遇到的疑问及时回答,帮助他们解答困惑。初稿完成后学生要仔细检查,任课老师可引导学生从格式、信息要点、语法结构、标点符号、单词拼写等方面检查,发现存在的不足,并及时改进,不断完善自己的写作。
  3.自评互评。每个同学单独写作完成,并经过自我检查之后,接下来让学生自评。自我评价更能体现学生对写作的态度,帮助他们反思写作过程,找出存在的不足,促进写作质量提高。自评过程中任课老师要给予相应指导,教会学生评价写作的正确方法,让他们更好评价自己的写作,避免语法和拼写出现错误,然后在组员间进行互评。互评阶段每个学生要提高责任意识,肯定其他同学的优点,指出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修改和完善建议,这样既增进相互交流与合作,同时也是合作学习在写作中的具体应用,因而必须做好互评工作。
  4.修正定稿。通过自评和互评环节,每个同学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有一定了解,这时每个同学根据其他同学和任课老师的建议,对写作进行修改,完善自己的写作,弥补存在的缺陷与不足,进而完成写作任务,然后交给任课老师评阅。在自评和互评环节,每个学生都要提高责任意识,出色完成每项任务,仔细评阅写作,并明白独立完成任务是为了更好进行合作学习,为促进小组交流,提高合作学习效果创造条件。
  5.评价反馈。通过上述四个不同环节,学生基本完成合作学习任务,最后一项工作是由任课老师对学生的写作进行评价和欣赏,任课老师要仔细评价学生的写作,指出优点,对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意见。优秀作品可拿出来展示,供其他同学学习。还可以要求学生以合作形式交换和欣赏作品,将优秀作品张贴和展示。采用这种方式既能促进相互交流与合作,还能让学生在欣赏其他同学作品时反思自己的不足,并在以后学习中改进。
  初中英语写作中,任课老师应该重视该方式应用,结合写作教学具体内容,严格按照流程进行教学,推动写作教学顺利进行,促进学生相互进步和提高,确保写作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正衡中学)
其他文献
人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同样会面临这样那样的德育或心育问题,祖国花朵的儿童亦不能“幸免”。如小学生各类网络心理问题的产生,儿童网聊“缺德”现象的多种呈现等。作为致力于培养儿童良好品德的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增替。  一、“立体交叉”模型构建及理念解读  1.“立体交叉”的含义  “立体交叉”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利用跨线桥、地下通道等使相交的道路在
期刊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PEP)》教材设计新颖活泼,全部采用卡通式插图,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小学英语教材中的插图,色彩鲜明,生动活泼,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如果教师善于利用这一资源,充分挖掘和拓展课文中插图的使用价值,使学生在新、异、奇的情境中生动、形象、具体主动地掌握知识,达到为英语教学服务的目的,提高小学英语语篇教学的有效性。  一、问题的提出  在小学英语教材中,每篇课文都配有一
期刊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离不开沟通,教师与家长作为幼儿成长的“重要他人”,他们之间的沟通显得尤为重要。家园沟通是指在孩子发展与教育上,家园双方随时互通信息,交流看法,以求全面了解孩子发展的情况,在教育上达成共识,从而共同商量教育策略,协同进行教育。如何与家长沟通,积极寻找教育的最佳切入点,显得非常重要。  一、尊重家长,肯定孩子  家园沟通时,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来对待家长,不要以为只有自己懂教育,而要尊重
期刊
随着新课改不断推进和教学模式改革不断深入,音乐学科教学也迎来了一系列崭新的变化,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音乐课堂教学越来越生动、丰富和多样,教学手段和方法不断更新。然而静下心或稍换角度思考,难免有疑问和困惑产生,音乐课堂上教师带给学生的究竟是什么?学生在音乐课堂上所获得的音乐知识、技能与情感究竟有多少?作为一名初中音乐老师,不得不考虑如何打造高效音乐课堂。  一、教师语言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个
期刊
赏识教育是教育者通过欣赏和赞扬受教育者的优点,调动受教育者的非智力因素及情感、动机、兴趣、意志和性格,积极投入学习的一种教育方式。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层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其中,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和赞赏显得尤为重要,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地得到过教师的赞许,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会使学生信心倍增,自信满满,特别是师范院校的学生,受益的不仅仅是他自己的个人成
期刊
多元文化社会需要多元文化教育,这对我国教师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多元文化教师成为现代民族国家教师教育的理想”。[1]但在我国师资培养体系中,却忽视了教师跨文化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教师教育课堂教学是培养未来教师的主要途径,对教师教育课堂教学系统中的协同效应进行思考,强调其内部诸要素的协调运作,旨在提高未来教师的多元文化教育素养,使我国教师教育更好地适应多元文化社会的发展。  一、多元文化视野下我国教
期刊
舍得,原本出自佛家禅语,它既是一种人生境界,更是一种人生智慧。正所谓有“舍”才有“得”。结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一些教师经常抱怨自己工作强度大,课堂提问学生不配合,知识一问三不知等问题。殊不知,以上状况的出现追根溯源多半是教师无心之过。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讲时学生只能听,教师问时学生只能答,教师总结学生只能记……学生完全成为知识的“容器”,成为没有思想的学习“机器”。因此,教师要分析原因,充分
期刊
2011年10月13日,广东佛山,一辆面包车将2岁女童撞倒碾压后逃逸,路人无人伸援手,接着第二辆车也从女童身上碾过,在长达近七分钟的时间里,18名路人不闻不问,直至拾荒阿姨陈贤妹将小悦悦抱到路边并找到她的妈妈……面对如此冷漠的人情人心,我们似乎都在痛恨着这个社会的冷酷,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已经到了淡如薄纸的地步,我们不禁要问:泱泱中华,几千年的仁义礼智信到底还有多少留在我们的思想深处,伴随着我们及下一
期刊
一、我国少数民族预科政策的发展历程  1950年,政务院批准并颁布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和《筹办中央民族学院试行方案》。在《筹办中央民族学院试行方案》中明确规定:中央民族学院的任务之一是“为国内各少数民族实行区域自治以及发展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培养高级和中级的干部。”提出目前行设立军政干部培训班、本科政治系和语文系,本科政治系以两年时间培养各民族的革命骨干,其中,水平较差者先进入预科学习半
期刊
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数学教育,这枚绿色的种子应当在教育的原野萌发茁壮,闪耀绿色之光。绿色数学教育需要构建绿色课堂开展绿色教学,绿色数学教学是基于学生立场、满足学生需求的教学,绿色教学应顺心而教、顺学而教、顺势而教。笔者在多年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基于“新绿色教育”理念,开展“绿色数学教学”,让数学课堂绿意盎然。  一、立足学生基础,顺心而教  数学教学要着眼学生发展,遵循学生自然发展规律,基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