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初中思想品德课发生了重大变化。从 2016 年起,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想品德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并设立了引导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和法治素养发展的基本学科教学目标。但当前道德法治教学缺乏专业教师,很多小学还是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这使得《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兼职教师任教《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教学实例,提出了转变观念、革新教学方式等优化策略,以期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道德法治;转变观念;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1)24-0137-02
【Abstract】With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junior high school ideological and moral course has undergone a major change. Starting from 2016,the nam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teaching materials in compulsory education has been changed to "Morality and the Rule of Law",and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of basic subjects have been set up to guide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moral qualities and the rule of law. However,currently,there is a lack of professional teachers in moral and rule of law teaching,and many primary schools still have teachers from other disciplines concurrently,which makes the teaching effect of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not very ideal. Based on this,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part-time teachers teaching morality and the Rule of Law,and puts forward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such as changing ideas and innovating teaching methods in combination with teaching examples,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iciency of morality and the Rule of law.
【Keywords】moral rule of law;Change your mind;Optimization strategy
在教育部歷年的工作要点中,德育工作被教育部重点提出,被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同时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写、修订与审查也排在工作前列。由此可见,学生良好道德与法治的养成是教育的核心,是健全人格的根基。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要想实现“中国梦”,靠的是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是公民的道德素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就是为培养儿童的良好品德及法治素养而设立的。通过课程的学习,孩子们热爱生活、乐于探究、学习做人,为终身发展奠基扎实基础。可是由于现实种种情况限制,很多学校都没有专职的道德与法治教师,大都是由语文、数学、英语教师兼职。在这种情况之下,兼职教师如何上好《道德与法治》,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值得我们研究。
1.《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套用其他学科教学模式,偏理论而轻实践
语文、数学和英语学科是通常意义上所谓的学校主课。其教学的内容是可量化的,教学的目标是明确的,考核的方式为书面考试。如果学生没有达成预期的设定,教师可以通过补课等方法帮助学生反复复习。而具体的上课形式多采取教师传授、评价,学生听讲、讨论、练习等。我们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教师是课堂中的绝对权威,教师以一己的思想去影响全班几十名的学生。因此,当这些老师站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时,无意识中就将他们原有的教学模式带入其中,他们要求课堂要安静,课本中的问题回答要工整干净。
关于《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效果如何,笔者曾做过相关调查。在我校随机调查的二年级50名学生中,有78%的学生认为道德与法治与生活课是在讲道理,而且这些道理以前他们就听过并且知道;有43%的学生表示课本中的内容他们能熟练知道但是不一定在平时的生活中能做到;有67%的学生觉得平时的上课形式是老师讲故事,学生们回答问题并且记录下来;有46%的学生认为道德与法治与生活课很有吸引力,自己很盼望上课。
上述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着严重的偏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而单独依赖理论教育的道德与法治,是没办法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的。
(2)教学范式化问题严重
在教师层面,各位兼职老师仅仅是按照教案中的教学设计一步步施行,可是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还是按照自己的原有学科特性实施,所以造成了课程实施效果不理想。这其中有教师课务繁多思想僵化,也有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特性认识不足的原因。我们也对全校的20名兼职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有91%的老师是严格按照教案上的流程组织教学,有37%的教师会提前和学生沟通教学的相关内容,有69%的老师会在每节课堂上与学生进行游戏等多种形式的互动交流,有61%的老师认为孩子们喜欢上道德与法治课。从两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并没有被很好地实施,没有取得编委会预期的教学效果。 2.《道德与法治》有效性教学构建措施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在践行“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教育。那么兼职道德与法治教师如何突破学科局限,真正发挥课程本身的作用呢?我们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1)更新观念,顺应新课改形势
教师要加强自己的教育理念更新。教师不应简单地传授知识,而应成为组织学生的优秀领导者,有意识地研究知识和技能。教师自身应具有创新精神。要认真学习教材,理清重点和难点,捕捉和整理知识,找到教学的突破口,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研究精神。如果学生不锻炼自我发现和研究的能力,他们就无法更好地理解不利于解决学习中的新事物。根据未来社会发展的大方向,不能简单地让学生学习知识,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精神。在教学中,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道德与法治课“活”起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产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要熟悉教材,对课程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详细分析课文内容,确定学习目标: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完成立体目标设置。由表及里,使学生获得真正的技能和成就。
(2)蹲下身子,多與学生进行交流
教育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尊重学生的人格,是处理师生关系的基本原则,而师生关系本身就具有教育意义,是教育活动得以良好实施的前提和保证。同时,它也是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开发出许多内容供我们使用。兼职教师在任教道德与法治时,可以改变自己原有的课堂领导者的意识,在课前、课上与课后多多走进学生的生活,贴近他们的生活,试着去理解孩子的思维,知道他们的喜怒哀乐。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愿意与你进行思想的交流,我们的教师才能发挥自身的影响作用。
我们的老师不妨这样做:在上课前早早来到班级,翻一翻他们正在阅读的书籍,问一问他们最近玩的游戏,甚至可以参与到他们的课间活动中去。在这样的交流中,学生们感受到老师的真诚与热情。在操场上,在走廊中,如果遇到了孩子,我们可以主动与他们问好,夸一夸他们的红领巾戴的真整齐。这样,孩子们不再仅仅觉得你是一周上两课的道德与法治老师,而是自己的好朋友。在这样的心理关系中,孩子们才愿意与你敞开心扉交流,将自己生活中的困惑告诉你。也只有在这样的关系中,教材中的内容也才能真正实施。
(3)转换形式,多以活动串联
道德与法治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较,有三个主要的课程基本特征,也是其最主要的特征:生活性、活动性和综合性。从中可以看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形式应该是以活动为主。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兼职教师受原有学科的局限,喜欢学生们能够安安静静地坐在座位上。可是这样的环境是呆板的,要敢于把学生从传统的"做听话守规矩的好孩子"的心态中解放出来,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爱学、乐学。
第一,多设计学生活动的环节。这门课程本身的特性就是活动性,教师应该编排各种适合孩子年龄特质的活动环节,让孩子们在动手动脑动身的过程中,发现自我与他人的关系,肯定自我、完善自我。
第二,多采用激励措施。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叶子,每个人的思想也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应该肯定他们的自身独特性,鼓励他们展示自我、释放自我,从而才能创造出更优秀的自我。
(4)精心设计,营造愉悦课堂环境
“孟母三迁”的故事充分说明了学习环境的重要性。虽然我们现今的学习课堂环境基本都是积极的正面的,但对于道德与法治课堂而言,我们更多追求的是要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因为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有足够的学习欲望和动机,我们的教学才能更加顺利地开展。
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以往“照本宣科”式教学,教师一定要投入心思做好课前备案,精心设计能吸引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案。譬如可以选用一些学生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故事来作为开头,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其次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发言要持以鼓励姿态,营造让学生能畅所欲言的环境。总而言之,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中,要设计贴近学生的情境活动,丰富课堂教学环节,使教育目标得到更有效的实现。学生与教材的关系应该是对话、感知和体验的关系。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角度思考,精心设计问题,增进与学生的交流,唤醒学生的思想,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结语
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教师只要拥有正确的学科意识,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创设宽松、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相信孩子们一定也会爱上这门学科。
参考文献
[1]高本光.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新要求[J].福建教育,2016(39):49-50.
[2]张 宁.浅析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的途径[J].中国新通信,2020(02):225.
[3]李红素.浅析如何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J].速读(下旬),2019(10):77.
关键词:道德法治;转变观念;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1)24-0137-02
【Abstract】With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junior high school ideological and moral course has undergone a major change. Starting from 2016,the nam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teaching materials in compulsory education has been changed to "Morality and the Rule of Law",and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of basic subjects have been set up to guide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moral qualities and the rule of law. However,currently,there is a lack of professional teachers in moral and rule of law teaching,and many primary schools still have teachers from other disciplines concurrently,which makes the teaching effect of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not very ideal. Based on this,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part-time teachers teaching morality and the Rule of Law,and puts forward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such as changing ideas and innovating teaching methods in combination with teaching examples,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iciency of morality and the Rule of law.
【Keywords】moral rule of law;Change your mind;Optimization strategy
在教育部歷年的工作要点中,德育工作被教育部重点提出,被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同时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写、修订与审查也排在工作前列。由此可见,学生良好道德与法治的养成是教育的核心,是健全人格的根基。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要想实现“中国梦”,靠的是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是公民的道德素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就是为培养儿童的良好品德及法治素养而设立的。通过课程的学习,孩子们热爱生活、乐于探究、学习做人,为终身发展奠基扎实基础。可是由于现实种种情况限制,很多学校都没有专职的道德与法治教师,大都是由语文、数学、英语教师兼职。在这种情况之下,兼职教师如何上好《道德与法治》,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值得我们研究。
1.《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套用其他学科教学模式,偏理论而轻实践
语文、数学和英语学科是通常意义上所谓的学校主课。其教学的内容是可量化的,教学的目标是明确的,考核的方式为书面考试。如果学生没有达成预期的设定,教师可以通过补课等方法帮助学生反复复习。而具体的上课形式多采取教师传授、评价,学生听讲、讨论、练习等。我们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教师是课堂中的绝对权威,教师以一己的思想去影响全班几十名的学生。因此,当这些老师站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时,无意识中就将他们原有的教学模式带入其中,他们要求课堂要安静,课本中的问题回答要工整干净。
关于《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效果如何,笔者曾做过相关调查。在我校随机调查的二年级50名学生中,有78%的学生认为道德与法治与生活课是在讲道理,而且这些道理以前他们就听过并且知道;有43%的学生表示课本中的内容他们能熟练知道但是不一定在平时的生活中能做到;有67%的学生觉得平时的上课形式是老师讲故事,学生们回答问题并且记录下来;有46%的学生认为道德与法治与生活课很有吸引力,自己很盼望上课。
上述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着严重的偏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而单独依赖理论教育的道德与法治,是没办法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的。
(2)教学范式化问题严重
在教师层面,各位兼职老师仅仅是按照教案中的教学设计一步步施行,可是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还是按照自己的原有学科特性实施,所以造成了课程实施效果不理想。这其中有教师课务繁多思想僵化,也有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特性认识不足的原因。我们也对全校的20名兼职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有91%的老师是严格按照教案上的流程组织教学,有37%的教师会提前和学生沟通教学的相关内容,有69%的老师会在每节课堂上与学生进行游戏等多种形式的互动交流,有61%的老师认为孩子们喜欢上道德与法治课。从两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并没有被很好地实施,没有取得编委会预期的教学效果。 2.《道德与法治》有效性教学构建措施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在践行“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教育。那么兼职道德与法治教师如何突破学科局限,真正发挥课程本身的作用呢?我们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1)更新观念,顺应新课改形势
教师要加强自己的教育理念更新。教师不应简单地传授知识,而应成为组织学生的优秀领导者,有意识地研究知识和技能。教师自身应具有创新精神。要认真学习教材,理清重点和难点,捕捉和整理知识,找到教学的突破口,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研究精神。如果学生不锻炼自我发现和研究的能力,他们就无法更好地理解不利于解决学习中的新事物。根据未来社会发展的大方向,不能简单地让学生学习知识,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精神。在教学中,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道德与法治课“活”起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产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要熟悉教材,对课程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详细分析课文内容,确定学习目标: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完成立体目标设置。由表及里,使学生获得真正的技能和成就。
(2)蹲下身子,多與学生进行交流
教育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尊重学生的人格,是处理师生关系的基本原则,而师生关系本身就具有教育意义,是教育活动得以良好实施的前提和保证。同时,它也是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开发出许多内容供我们使用。兼职教师在任教道德与法治时,可以改变自己原有的课堂领导者的意识,在课前、课上与课后多多走进学生的生活,贴近他们的生活,试着去理解孩子的思维,知道他们的喜怒哀乐。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愿意与你进行思想的交流,我们的教师才能发挥自身的影响作用。
我们的老师不妨这样做:在上课前早早来到班级,翻一翻他们正在阅读的书籍,问一问他们最近玩的游戏,甚至可以参与到他们的课间活动中去。在这样的交流中,学生们感受到老师的真诚与热情。在操场上,在走廊中,如果遇到了孩子,我们可以主动与他们问好,夸一夸他们的红领巾戴的真整齐。这样,孩子们不再仅仅觉得你是一周上两课的道德与法治老师,而是自己的好朋友。在这样的心理关系中,孩子们才愿意与你敞开心扉交流,将自己生活中的困惑告诉你。也只有在这样的关系中,教材中的内容也才能真正实施。
(3)转换形式,多以活动串联
道德与法治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较,有三个主要的课程基本特征,也是其最主要的特征:生活性、活动性和综合性。从中可以看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形式应该是以活动为主。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兼职教师受原有学科的局限,喜欢学生们能够安安静静地坐在座位上。可是这样的环境是呆板的,要敢于把学生从传统的"做听话守规矩的好孩子"的心态中解放出来,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爱学、乐学。
第一,多设计学生活动的环节。这门课程本身的特性就是活动性,教师应该编排各种适合孩子年龄特质的活动环节,让孩子们在动手动脑动身的过程中,发现自我与他人的关系,肯定自我、完善自我。
第二,多采用激励措施。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叶子,每个人的思想也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应该肯定他们的自身独特性,鼓励他们展示自我、释放自我,从而才能创造出更优秀的自我。
(4)精心设计,营造愉悦课堂环境
“孟母三迁”的故事充分说明了学习环境的重要性。虽然我们现今的学习课堂环境基本都是积极的正面的,但对于道德与法治课堂而言,我们更多追求的是要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因为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有足够的学习欲望和动机,我们的教学才能更加顺利地开展。
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以往“照本宣科”式教学,教师一定要投入心思做好课前备案,精心设计能吸引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案。譬如可以选用一些学生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故事来作为开头,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其次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发言要持以鼓励姿态,营造让学生能畅所欲言的环境。总而言之,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中,要设计贴近学生的情境活动,丰富课堂教学环节,使教育目标得到更有效的实现。学生与教材的关系应该是对话、感知和体验的关系。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角度思考,精心设计问题,增进与学生的交流,唤醒学生的思想,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结语
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教师只要拥有正确的学科意识,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创设宽松、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相信孩子们一定也会爱上这门学科。
参考文献
[1]高本光.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新要求[J].福建教育,2016(39):49-50.
[2]张 宁.浅析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的途径[J].中国新通信,2020(02):225.
[3]李红素.浅析如何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J].速读(下旬),2019(1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