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日制专业硕士就业问题的评述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ger841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当前关于全日制专业硕士就业问题的相关文献研究发现,数量虽增长快速但仍缺乏高质量研究成果。以政府、市场、高校、全日制专业硕士个体为纬,以就业问题、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为经,网罗文献典型观点以概览之,以期为后继研究提供便利与有益参考。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硕士;就业问题
  作者简介:朱小嫣(1979-),女,浙江杭州人,浙江树人大学科研处,助教。
  叶设玲(1988-),女,浙江永嘉人,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4-0160-02
  就业是关乎全日制专业硕士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是评价我国研究生培养结构改革成效的关键指标,并直接关系到百万备考学生的选择、在读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学习热情,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对现阶段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和反思,推进全日制专业硕士就业问题的深入研究,实现我国研究生培养结构的成功转型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文献的数量与质量分析
  随着我国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工作的全面推进,尤其是在《关于构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就业服务体系有关工作的通知》的直接推动下,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就业问题正逐步成为学者关注的热点。
  1.文献的数量分析
  首先,从数量变化情况上看。经统计发现(如图1),近八年全日制专业硕士就业问题的论文研究数量呈现高速增长的趋势,特别是近三年累计达74篇,占到文献总量的65%。其中硕博论文从2005年开始突破零记录,并逐年上升。说明学者对全日制专业硕士就业问题的研究价值有了新的认识,并自觉将这一社会热点纳入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研究范畴之中。
  其次,从文献总量上看。在CNKI“中国学术文献总库”中以“全日制专业硕士”为主题进行文献搜索,共搜索到919篇文献,其中关于“就业问题”的文献不到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总量的10%,可见总量上仍表现为匮乏状态。不可否认,全日制专业硕士在我国的全面开展只有短短三年的历史,面临就业问题的毕业生较少,还没能形成大规模性的社会问题,这是影响相关研究数量的客观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为未来预留了广阔的研究空间。
  2.文献的质量分析
  对文献来源期刊的分析可以为有关期刊明确自己在某领域或课题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提供参考,核心期刊的文章不仅质量有保证,而且研究成果能够得到理论界及社会的广泛认可。[1]目前在关于全日制专业硕士就业的25篇文献中仅一篇源于高等教育的核心期刊,表明当前仍缺乏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对全日制专业硕士就业问题的研究质量不高还体现在研究的针对性不高、深度不足、研究视角局限和内容相似度高、学术创新程度低以及以理论论证为主、实证分析略显不足等方面。
  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学者应重点把握“就业”这一问题的特殊性,研究应根据不同的历史阶段、背景环境及对象因时制宜,以实证数据为依托,使研究成果更具可信度与说服力,从而提高研究质量。
  二、文献典型观点的梳理归纳
  1.问题及影响因素的梳理
  首先,政府层面:制度保障体系建设滞后,协同组织结构支持不足。政府在实现我国研究生人才培养结构战略性转变中扮演着发起者、主导者的角色,政策规划下的全日制专业硕士定位于实践性、职业性和应用性人才。在应然层面上,这一清晰的培养目标本应为研究生就业铺筑了美好的蓝图,但实际却并非如此。全日制专业硕士在就业的工作环境、待遇条件、发展空间等方面仍面临制度性缺位的尴尬。一方面市场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建设滞后,难以凸显专业硕士学历的含金量,缺乏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政府保障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及政策供给不足,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落实缺乏企业、科研院所、政府部门等协同组织机构的支持。
  其次,市场层面:市场需求与现实环境低支持度的“结构性”矛盾。就业环节中,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就业困境源于理论上的市场需求量大与现实环境的低支持度之间的矛盾。换言之,国家为满足市场经济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而推动了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发展,但市场却仍停留于传统的用人理念,以致于对全日制专业硕士毕业生产生了低支持度和低吸纳率的现象。钟俊杰指出“结构性”矛盾的复杂成因可概括为两点:[2]一是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市场品牌”仍处于普及阶段,二是高校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质量本身。
  再次,高校层面: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制约就业质量。全日制专业硕士职业性和应用性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相匹配的培养模式支撑才能实现。然而,当前高校在教育观念上“重学轻术”的思想依然为主流,未能树立“学以致用”的教学管理思想。在学科、专业设置方面,存在经验主义的缺陷,科学性验证和规范性不足,以致于培养的“同质化”现象严重,突出表现在课程内容的趋同化、教学沿袭理论中心论,以及“双导师”的遴选、聘任和考核的落实缺乏制度保证等,难以实现校内与校外、理论与实践的恰当协调。此外,高校对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就业指导存在诸多不合理的现象,如职业生涯规划工作表面化、就业指导课边缘化、就业心理辅导虚化等,不利于提高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背景的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就业质量。
  最后,个人层面:“双重”就业心理压力与个人就业能力的问题。一方面,全日制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硕士年龄相近、思想相通,因此二者的就业价值取向和就业期望基本相同、就业诉求基本一致,都普遍面临着就业竞争压力。另一方面,由于全日制专业硕士在倍受公众质疑的环境中形成、发展,缺乏深厚的社会根基,因此该群体在培养过程中容易产生“相对剥夺感”,①这种心理状态如果延伸到就业环境中,便会产生强烈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形成一种独特的就业心理。在这种“双重”就业心理压力下,就业主体往往难以科学分析就业信息,易对就业形式产生错误的认知和判断,不利于科学、合理的就业。   当然,以职业性和实践性为特点的全日制专业硕士如果自身没有过硬的就业能力,是难以显现出专业学位的优势的。就业能力不仅是专业知识与技能,更强调人际交往、组织策划与执行能力等,这些都是全日制专业硕士谋求高质量就业时所必须具备的内在品质。
  2.对策建议的归纳
  一是要优化全日制专业硕士发展的政策与社会宏观环境。首要是强化研究生结构改革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完善就业服务体系。项瑜、吴星指出长效之策是以政策为主要途径,加强全日制专业硕士政策的宣传和支持,建立实际可操作性的保障机制、激励机制,优化就业市场体系。[3]重点是在市场机制下建立专业学位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相衔接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关键是要贯彻行政管理与经济杠杆两手抓,尹小波认为政府应充分发挥信息资源优势,发布全面、权威的统计数据,并进行人才预测,提高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的匹配度。[4]同时,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通过多种渠道的财政补助方式,保障全日制专业硕士的社会化就业。
  二是用人市场要倡导科学用人观,为全日制专业硕士提供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从长远来看,全日制专业硕士市场化的就业走势将改变集中于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和研究机构的传统格局,为市场、行业、企业的发展注入新型人力资本。用人单位应合理利用人力资源,转变人才需求重心盲目、跟风上移的趋势,避免人才高消费;同时应积极促成职业资格准入的市场化运作,逐步认识到全日制专业硕士的专业性和职业性能为经济发展提供长久、持续的后劲动力。例如,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实现人才的定向培养,以提高人才与岗位的适用度,亦是促进市场良性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是高校视人才培养质量为生命线。培养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关键在高校。高校对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培养不光要追求数量、扩大规模,更要提高质量、赢得声誉。首先,要以现代化的培养理念为先导,以注重特色、放眼未来为指导,具备全球战略眼光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理念。其次,完善以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双导师”制和实习基地为核心构成要素的培养制度。最后,充分借助政策的扶持优势,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培养,学习借鉴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工作模式等,“多管齐下”全面提高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就业质量。
  四是全日制专业硕士要强化综合素质,以优秀品质提升就业竞争力。就业能力的强弱固然与大学教育息息相关,但外在的教育必须通过内在的转化才能促进主体发展,全日制专业硕士自身的价值观、社会觉悟和主观能动性决定了个人未来的发展程度。首先,内因是关键。提高就业竞争力就是积极主动提升自我的专业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突出优点和特点。其次,调整就业心态。建立合理的择业观,克服与学术硕士对比中因待遇差距而产生的“相对剥夺感”,提高就业自信和适应能力。最后,要提高就业信息分析能力。重视政策解读,讲究就业策略,提高搜集、分析、运用就业信息的能力,增加就业机会。
  三、对全日制专业硕士就业研究的再思考
  研究生教育结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系统中的每一个部分、要素都必须相互协调与合作才能克服矛盾、整体提升。在未来该领域的研究应强化“问题意识”,紧紧围绕“社会需求”、“质量提升”展开。
  1.充分发挥科研的重要价值
  全日制专业硕士在我国仍处于发轫期,属新生事物,其矛盾的缓解与未来的发展亟需科学研究的理论引导和实证支持。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就业问题小则影响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实现,大则关系到国家竞争力的强弱,特别是在短期内规模化扩招的背景下其就业问题将被加倍放大,矛盾愈发凸显。因此,专家学者需要把握社会热点、人才发展需求,运用经济、政治、高等教育、管理等多角度的学科知识进行重点分析,探索就业问题表象下更深层次的影响因素,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让有关部门及时掌握存在的问题,以便前瞻性地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就业质量。
  2.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优化培养模式
  全日制专业硕士产生的根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产业结构升级与传统重理论轻应用的学术型人才难以满足其升级需求的矛盾。因此,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符合社会需求是提升就业质量的决定性因素。要扭转全日制专业硕士教育的应然目标与实然培养错位状况,提升社会认可度,高校就必须创新培养模式、开展教学改革。按照校际、区域或某一学科专业的分类对毕业后的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就业现状、分布、特征等进行调研、分析、反馈,使高校掌握就业情况、把握就业趋势、了解用人需求,从而主动调整培养方式、优化教学内容以紧紧跟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推进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品牌建设,这也是未来实现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模式与培养目标一致、化解公众质疑的有效途径。
  3.协同创新打开人才培养新思路
  将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培养纳入协同创新的项目计划之中,推进高校与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的协同合作和创新,在进行项目、课题合作的同时为人才培养提供新的契机与平台,有利于提高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实践能力、适应能力、执行能力等多种综合素质。同时,在实践基地、岗位对接和订单式培养形式之外还开辟了新的途径,丰富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针对不同的专业要求有针对性地提供多样化培养方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就业竞争力。此外,在就业制度建设中,如何针对全日制专业硕士的职业性、专业性建设规范的职业资格准入体系仍需这三方组织共同探索、协同应对。
  注释:
  ①“相对剥夺感”是指民众将自己与周围其他参照群体进行比较后,感到自己的应得利益受到“剥夺”而产生的一种不平衡的心理感受。
  参考文献:
  [1]王淑桢.金融危机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对策之文献综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6):88-90.
  [2]钟俊杰.浅析财经类专业硕士的就业现状及对策[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2,(3):69-70.
  [3]项瑜,吴星,等.新时期高校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分析与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0,(8):54-56.
  [4]尹小波.当前研究生就业问题探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31):195-196.
其他文献
每个孩子都有无限的潜能,钢琴老师所期望的教学过程充满了欢乐和享受.在学习钢琴的初期,孩子们会被美妙的音乐所吸引,并从中获得快乐.有着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愿望,但只有在孩子
语文阅读是小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兴趣,我们提出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激发阅读兴趣阅读教学中,适时适当的评价等方法来帮助小学生走过语文阅读的
幼儿园人际关系的建设需要树立自主、平衡、全面的管理理念,在发挥教师桥梁作用的基础上,通过组织开展一系列的丰富的活动,达到优化幼儿园人际关系,实现促进幼儿园和谐建设,
生活自理能力是指,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吗,它是一个人应该最具备的基本生活技能.当今社会,幼儿都是家里的“小王子”、“小公主”,堪比国家的大熊猫级别,所以他们也成了什么都
摘要:基于学生在校满意度考察新建地方院校的服务理念和办学质量,在分析了满意度现状的基础上,着重剖析了五大指标和学习性投入等因素对学生满意度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加强高校教育资源转化和学生学业收获可提升学生的在校满意度。  关键词:地方院校;学生满意度;教育因素  作者简介:毛红芳(1984-),女,内蒙古乌兰察布人,咸阳师范学院教务处,助教;  李宗领(1959-),男,陕西咸阳人,咸阳师范学院党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越来越重视,国家也逐渐加大了教育改革的力度.幼儿园和家庭是幼儿生活的两个最重要的环境,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有其不同的特点,
作文教学能够拓宽学生的思维和眼界,让学生积累更多的词汇量,表达出心中所想,但是现在很多小学生都存在写作困难的原因,教师可以利用互动情景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以自己的
摘要:作为高校课堂教学评价的一种主要方式,学生评教应该是最具说服力的评价。但在实践中,学生评教却没有充分发挥其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应有的作用。分析了学生评教的意义以及影响学生评教结果的因素,从提高评教结果横向可比性的角度提出了改进高校评教体系的设计思路。  关键词:学生评教;高校;横向比较  作者简介:顾艳红(1975-),女,湖南湘阴人,北京林业大学理学院,副教授。  金梅(1968-),女,四
2006年8月1日是中国铁道出版社成立55周年纪念日.55年来,铁道出版社几代人,协力同心,艰苦奋斗,辛勤耕耘,默默奉献,为推动铁路科技进步、普及铁路科技知识、提高铁路职工素质
阅读作为一个重要的的能力,它对学生个人素养的要求很高.小学阶段是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关键时期,如果老师可以很好的进行引导,他们就可以在这个时期获得很大的进步.这个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