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向型词典食品类词语收词立目的比较研究

来源 :现代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yunni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代汉语词典》和《汉语教与学词典》分别是内、外向型词典中影响力相对较大的词典,其收词立目最好与各自的词典类型相契合,才能便于不同的目标用户使用。以这两部词典中的食品类词语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探讨两部词典中对食品类词语的收词立目的特点及不足,以期优化不同类型词典在收词立目上的规范性和契合性。
  关键词:词典;食品词;收词;立目
  作为词典编纂的一个重要环节,词典的收词立目能展现出词典的类型、规模等。内向型解码词典与外向型编码词典作为两种不同类型的词典,它们的收词立目也应与各自词典类型相契合,才能为词典使用者提供更为科学的参考。食品语义场中的词语作为与人类生活关系极为密切的一类,词典中对这类词语的收录更是应该慎之又慎。本文选取了影响力较大的内向型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以下简称《现汉》)[1]与外向型词典《汉语教与学词典》(以下简称《教与学》)[2]作为语料来源,通过穷尽式的考察,可以发现,《现汉》中共有594個食品类词条,《教与学》中共有72个食品类词条。我们以这两部词典中收录的食品类词条作为研究对象,从收词的数量、层次和立目的合理性出发,对《现汉》和《教与学》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两者在收词立目方面的特点及不足。并参照相关语料库,从食品词实际的使用情况出发,对食品词的收词立目提出建议,以期使两部词典更契合各自的类型,更适于使用者参考、运用。
  一、《现汉》和《教与学》收词的比较
  (一)收词数量比较
  《现汉》共收录食品类词语594个,《教与学》共收录72个。《现汉》和《教与学》共同收录的食品类词语有71个,它们是:包子、便饭、冰棍儿、饼、饼干、菜、茶、肠、醋、大锅饭、大米、蛋糕、点心、豆腐、豆浆、饭、方便面、副食、干、糕、瓜子、罐头、盒饭、红茶、黄油、荤、伙食、酱、酱油、快餐、冷饮、粮食、粱、粮、零食、饺子、酒、咖啡、馒头、米饭、面、面粉、面包、面条儿、奶酪、啤酒、汽水、巧克力、汤、糖、食品、晚餐、晚饭、午餐、午饭、西餐、喜糖、馅、香肠、小吃、盐、饮料、饮食、油、元宵、早饭、早餐、中餐、粥、主食、作料。其中,《教与学》收录而《现汉》没有收录的仅有“烤肉”一词;《教与学》中其余的食品词,《现汉》均已收录。通过对BCC语料库和CCL语料库的检索,可以发现,“烤肉”出现的频率分别为6359次和371次,出现频率较高。因此,我们建议《现汉》酌情收录此词。
  从收录数量上来看,《教与学》收录的食品类词语数量要远远低于《现汉》,这是因为《教与学》词典主要是面向外国学习者,必须要考虑到外国学习者的学习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在《教与学》所收录的食品类词语中,主食收录的数量最多,有20个;其次是饮品类食品,有9个;小吃点心类和菜肴类食品均收录了7个;调味类食品收录了6个。由此可见,《教与学》对食品类词语的收录也考虑到了人们饮食的主次习惯。《现汉》收录的食品类词语数量较多,则是因为它主要是面向国内用户,使用者对中国文化更为了解,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食品词也更多,这样就便于大家查找、运用。综上所述,两部词典在收录数量上都基本契合了各自的类型,但对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食品词,《现汉》应注意加以收录,以便使用者参考。
  (二)收词层次比较
  《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以下简称《等级大纲》)[3]是汉语水平考试和汉语教学所依据的主要标准。作为规范性大纲,它为外向型辞书的编纂提供了大致的范围框架。《教与学》的编纂能否体现出《等级大纲》的基本要求,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编纂的科学性。
  《等级大纲》一共收录了65个食品词,其中,甲级食品词有17个,它们分别是茶、饭、点心、早饭、饺子、酒、咖啡、菜、午饭、面包、面条儿、米饭、啤酒、汽水、汤、糖、晚饭;乙级食品词有23个,它们分别是包子、饼干、醋、大米、蛋糕、豆腐、副食、罐头、红茶、黄油、伙食、粮食、酱油、馒头、米、面、食品、西餐、盐、油、香肠、中餐、干;丙级食品词有13个,它们分别是冰棍儿、饼、肠、豆浆、瓜子、酱、快餐、冷饮、茅台酒、饮料、面粉、元宵、粥;丁级食品词有12个,它们分别是冰淇淋、白酒、大锅饭、淀粉、奶粉、烧饼、糖果、晚餐、馅、饮食、早餐、主食。
  《教与学》收录了《等级大纲》中甲、乙等级的全部食品词,丙级食品词中除茅台酒外全部收录,丁级食品词中除冰淇淋、白酒、淀粉、奶粉、烧饼、糖果外全部收录。
  我们发现,《教与学》对食品词的收录层次基本符合要求,但仍有提升空间。首先,建议《教与学》收录“茅台酒”。《教与学》面向的群体为具有中等水平及以上的汉语学习者,而依据《HSK考试大纲》的相关规定,中等水平的学习者应大体掌握甲、乙、丙三个等级的词汇。“茅台酒”属于丙级词,它在中国的知名度很高,使用频次也较高,因此,我们建议《教与学》予以收录。其次,建议《教与学》酌情增加对丁级食品词的收录。食品词属于相对特殊的一类词,由于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而使用频率较高,可以适当放宽范围,将冰淇淋、白酒、淀粉、奶粉、烧饼、糖果等丁级词语予以收录。
  《现汉》作为一本内向型词典,不仅所收录的食品词数量与《教与学》不同,其收录词条的特点也和《教与学》存在一定差异。在《现汉》所收录的594个食品词中,有523个是《教与学》没有收录的。下面,我们就对这523个词语进行考察与分析。
  就词语层级而言,《现汉》收录了很多最底层级的食品词,即某类食品中的具体食品。如表示具体菜肴的食品词有44个,表示具体茶的食品词有17个,表示具体酒的食品词有46个,表示具体糕点的食品词有10个。
  就使用区域而言,《现汉》较《教与学》多收录了方言词,这些词语有55个,如粑粑、冰糕、扁食、饽饽等。
  就语体风格而言,《现汉》较《教与学》多收录了书面词,这些词语有9个,分别是晨炊、粗粝、果饵、酒浆、粱肉、素餐、烟火、珍馐、珍羞。   就食品词出现及使用的时间而言,《现汉》较《教与学》多收录了3个新词,即垃圾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同时,《现汉》还收录了3个现在已基本不食用的食品,即饆饠、馎饦、混合面儿。
  综上所述,《现汉》和《教与学》收词的层次都比较合理,而且契合了各自的词典类型。《教与学》基本符合《等级大纲》的要求,所收的食品词为《等级大纲》要求中等水平的汉语学习者所必须掌握的,能基本满足目标用户需求。《教与学》收词总体是比较科学的,但食品类词语的在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并且《教与学》的目标人群也包括了中等以上水平的外国学习者。根据以上两点,我们建议《教与学》酌情补全《等级大纲》中的丙级食品词,补收部分丁级食品词。《现汉》主要是面向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所以收录的超纲词汇较多。通过考察,可以发现,《现汉》比《教与学》多收录的大多为一些非通用词。这种收词层次的不同,也是由两者的不同类型及接受群体所决定的。
  二、《现汉》和《教与学》立目的比较
  对于同一个食品,用来表示它的词语可能是多样的,如“刀削面”又叫“削面”。就内向型词典而言,尽可能多地为它们立目是无可厚非的,但对于外向型词典来说,这显然是不现实的,那么,究竟应该选择哪些条目呢?此外,如果表示同一食品的词语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频率都比较高,主条目和副条目的选择也是值得斟酌的。
  在两部词典所共同收录的食品词中,有四组词语涉及到了出条立目的问题,它们分别是佐料和作料、早餐和早饭、午餐和午饭、晚餐和晚饭。我们以CCL语料库、BCC语料库和《人民日报》语料库等作为参考依据,按照人们对这些词语的使用情况,来分析两部词典的出条立目是否合理。这四组词语的使用词频统计,如表1所示:
  在《现汉》和《教与学》中,“作料”和“佐料”的释义分别是:
  【作料】烹调时用来增加滋味的油、盐、酱、醋和葱、蒜、生姜、花椒、大料等。面食、菜肴等做成后或临吃时所加的醋、酱油、香油和葱、蒜、生姜等调味配料。[1](P1756)
  【佐料】作料。[1](P1756)
  【作料】加在菜、汤中用来增加味道的材料,如油、盐、酱、醋、葱、姜、蒜等。[2](P1446)
  在《现汉》中,“作料”与“佐料”两个词均被收录,并将“作料”作为主条,“佐料”作为次条。根据语料库检索的结果,可以发现,“佐料”在实际生活中的使用频率是明显高于“作料”的,因此,《现汉》对“佐料”和“作料”的收词立目是值得商榷的。我们建议《现汉》将“佐料”作为主条,同时将“作料”的第二个义项释义为“佐料”:
  【作料】烹调时用来增加滋味的油、盐、酱、醋和葱、蒜、生姜、花椒、大料等。佐料。
  【佐料】面食、菜肴等做成后或临吃时所加的醋、酱油、香油和葱、蒜、生姜等调味配料。
  在《教与学》中,只收录了“作料”一词的第一个义项,而没有收录“作料”的第二个义项及“佐料”。之所以收录“作料”,应是考虑到它作为油、盐等词语的上位词这一特殊地位;而只收录第一个义项,应是考虑到对于外国学习者来说,区分烹调时和做成后的作料较为困难,会增加学习者的负担。不过,由于在日常生活中,“佐料”的詞义范围虽然要小于“作料”,但其使用频率却更高,因此,建议收录“佐料”。
  早餐和早饭、午餐和午饭、晚餐和晚饭这三组词语,在《现汉》和《教与学》中均以早饭、午饭、晚饭为主条,以早餐、午餐、晚餐为次条。通过以上数据对比,我们发现,在这三组词语中,早餐、午餐、晚饭的词频更高。那么,早餐和午餐设为主条显然更为恰当。同时,考虑到词典的系统性和规范性,晚饭、晚餐一组也可以将晚餐设为主条,以和前两组词语相统一。就此而言,《现汉》和《教与学》对这三组词语的收词立目均有待商榷。
  总的来看,在收词立目方面,《现汉》尽可能地将词义相同或相近的食品类词语都予以收词立目,而《教与学》则有意识地在词义相同或相近的食品类词语中选词立目而非尽数收录,如从“佐料”和“作料”中选择“作料”收词立目。《现汉》和《教与学》虽然在收词立目上仍有值得商榷之处,但基本上都契合其各自的类型特征。对于一些词频都较高的同义或近义食品词,两部词典都选择了同时收录。不过,主条目与副条目的选取可以进一步完善。
  三、《现汉》和《教与学》编撰建议
  (一)《教与学》
  《教与学》收录的食品类词语相对较少,我们主要选取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语料库,参照其中食品类词条的出现频率,遵循外向型学习词典的收词原则,对《教与学》的收词提出具体建议。本文参考的是北京语言大学BCC语料库[4]和北京大学CCL语料库,这两个语料库基本能反映出食品类词条的使用频率。
  首先,我们对《教与学》中所收录的72个食品词是否合理进行分析。这72个食品词,在BCC语料库和CCL语料库中的词频均低于1000次的词条有两个,它们分别是“便饭”和“作料”。
  《教与学》对“便饭”的释义为:
  【便饭】平常吃的、不是特别准备的饭菜。[2](P65)
  在BCC语料库和CCL语料库中,“便饭”的出现频率分别为629次和685次,比一些常用的食品词要低很多,如同为食品词的“面包”,在BCC语料库中的词频达到26603次,再如“包子”“巧克力”的词频也超过10000次,这说明“便饭”一词不常使用。因此,我们建议《教与学》对“便饭”一词不作收录。
  《教与学》对“作料”的释义为:
  【作料】加在菜、汤中用来增加味道的材料,如油、盐、酱、醋、葱、姜、蒜等。[2](P1446)
  在BCC语料库和CCL语料库中,“作料”的出现频率分别为388次和176次。“作料”出现频率虽然较低,但它是油、盐、酱、醋等的上位词,收录“作料”能帮助外国学习者更好地在作料语义场中进一步区分理解其下位词。因此,我们认为《教与学》收录“作料”一词是合理的。   其次,我们对《教与学》进一步丰富常用食品词也提出建议。我们将两部词典中一共收录的595个食品类词语分别输入两个语料库,进行词频统计,主要是统计两个语料库中词频均大于1000次的食品词。具体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在BCC语料库和CCL语料库中,词频均大于1000次的食品类词语共有70个,其中,有50个词语已被《教与学》所收录。也就是说,《教与学》的72个食品词中,有22个食品词在两个语料库中的词频不是都大于1000次的;除了上文提到的“便饭”和“作料”之外,它们都在其中的一个语料库中出现频率过千,属于使用次数较高的词语。因此,其收录是相对合理的。这里,我们主要是对一些《教与学》没有收录而出现词频较高的词语提出收录建议。
  在两个语料库中,词频均大于1000次而《教与学》未收录的食品词有21个,它们分别是白面、白酒、菜肴、饭菜、火腿、可乐、口粮、料酒、绿色食品、麻油、美食、奶粉、葡萄酒、膳、食粮、食盐、糖果、调料、味精、香油、月饼。我们将这21个食品词分为七种情况,分别进行分析。
  第一种,是在《教与学》中已经有同义词或近义词的食品词。这类词语主要有“白面”“食盐”“调料” “菜肴”等。
  “白面”在《现汉》中的释义为:
  【白面】小麦磨成的粉。[1](P25)
  《教与学》中已经收录“面粉”一词,“面粉”的释义与“白面”相同,均为“小麦磨成的粉”,建议《教与学》不收录“白面”。
  “食盐”在《现汉》中的释义为:
  【食盐】无机化合物,成分是氯化钠,有海盐、池盐、岩盐和井盐四种。无色或白色晶体,有咸味。用于制染料、玻璃、肥皂等,也是重要的调味剂和防腐剂。通称盐。[1](P1188)
  《教与学》中已经收录了食盐的通称“盐”,建议《教与学》不收录“食盐”一词。
  “调料”在《现汉》中的释义为:
  【调料】作料。[1](P1299)
  “调料”的释义为“作料”,而在《教与学》中已经收录了“作料”,建议《教与学》不收录“调料”。
  “菜肴”在《现汉》的释义为:
  【菜肴】菜。[1](P122)
  在《现汉》中,“菜肴”的意义和“菜”的第四个义项相同,即“经过烹调供下饭下酒的蔬菜、蛋品、鱼、肉等”,这个义项在《教与学》中的释义为“泛指用餐时吃的蔬菜鱼肉等食品”。因此,建议《教与学》不收录“菜肴”。
  第二种,是近些年来产生的新的食品词。这类词语主要有“绿色食品”等。
  “绿色食品”在《现汉》的释义为:
  【绿色食品】指无公害、无污染的安全营养型食品。[1](P854)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更加注重饮食健康,“绿色食品”也随之兴起。该词虽然目前较为常用,但出现时间较短,属于新词。学习词典在收词时,最好不收或少收新词等非通用词。因此,建议《教与学》不收录“绿色食品”。
  第三种,是《等级大纲》中已经收录的食品词。这类词语主要有“白酒”“奶粉”“糖果”。这三个词语在《等级大纲》中属于丁级词,上文我们已经建议对这三个食品词予以收录。
  第四种,是词频较高的食品词。这类词语主要有“饭菜”“可乐”“美食”“葡萄酒”“膳”。
  这五个词语在语料库中的词频均超过万次,实际生活中的使用频率较高。学习词典的收词原则之一是“以频率为主,参照通用度”[5](P215)。因此,这些词作为高频词,《教与学》应该予以收录。
  第五种,是与中国文化相关的食品词。这类词语主要有“月饼”等。
  “月饼”在《现汉》中的释义为:
  【月饼】圆形有馅儿的点心,是中秋节应时的食品。[1](P1617)
  月饼是中国特有的食品,而且它与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息息相关。因此,建议《教与学》收录“月饼”一词。
  第六种,是容易产生理解偏差的食品词。这类词语主要有“火腿”“口粮”等。
  “火腿”在《现汉》的释义为:
  【火腿】腌制的猪腿,浙江金华和云南宣威出产的最有名。[1](P594)
  “火腿”是中西皆有的食品,空间通用度较高,但传统的中式火腿与西式火腿并不相同,在加工工艺、形状、风味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容易让外国学习者产生困扰。因此,建议《教与学》收录“火腿”。
  “口粮”在《现汉》的释义为:
  【口粮】原指军队中按人发给的粮食,后来泛指每个人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粮食。[1](P750)
  “口粮”的词义范围已经扩大,外国学习者在理解和使用该词时可能会出现偏差。因此,建议《教与学》收录“口粮”。
  第七种,是属于作料语义场中的部分食品词。在进行词频统计时,我们发现,作料语义场中的部分食品词,虽然出现频率很高,但未被《教与学》收录。这类词语主要有“味精”“料酒”“麻油”“香油”等。
  “味精”在《现汉》的释义为:
  【味精】调味品,成分是谷氨酸的单钠盐。白色晶体,放在菜或汤里使有鲜味。也叫味素。[1](P1368)
  味精是中國一种常见的调味品,在烹饪时经常使用,出现频率很高。因此,建议《教与学》收录“味精”一词。
  “料酒”在《现汉》的释义为:
  【料酒】烹调时当作料用的黄酒。[1](P821)
  料酒是一种专门的烹饪用酒,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度较高。而且,外国学习者很容易将料酒与其他饮用酒混淆。因此,建议《教与学》收录“料酒”一词,以便外国学习者区分。
  “麻油”在《现汉》的释义为:
  【麻油】芝麻油。[1](P866)
  “香油”在《现汉》的释义为:   【香油】芝麻油。[1](P1430)
  “麻油”和“香油”在《现汉》中释义相同,它们均为芝麻油的别称。《现汉》中“芝麻油”的释义为:“用芝麻榨的油,有特殊的香味,是常见的食用油。也叫香油、麻油。”芝麻油作为一种常见常用的食用油,应当被《教与学》收录;同时为了兼顾经济性和词频数,我们建议只收录“香油”这一词频最高的词语。
  综上所述,我们建议《教与学》对“便饭”不作收录,同时,应增补白酒、奶粉、糖果、饭菜、可乐、美食、葡萄酒、膳、火腿、口粮、味精、料酒、香油等食品类词语。
  (二)《现汉》
  由于《现汉》收录的食品词数量较多,我们主要是对它收录的合理性与否提出建议。通过对BCC语料库和CCL语料库的检索,我们统计了其中未被两个语料库同时收录的食品词。具体如表3所示:
  可以看出,饆饠、餔子、饹馇、油茶面儿的出现频率都极低。我们对这四个词语分别进行分析,并给出收录建议。
  “饆饠”在《现汉》中的释义为:
  【饆饠】古代的一种食品。[1](P72)
  《现汉》对“饆饠”的释义是比较笼统的,只指出了饆饠的出现时间,对饆饠的制作方法、形状等都没有进行解释,让人很难理解。而且现代已经不再食用饆饠,该词出现频率较低。因此,建议《现汉》不作收录。
  “餔子”在《现汉》中的释义为:
  【餔子】婴儿吃的糊状食物。[1](P116)
  “餔子”在两个语料库中都没有出现,可见,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使用频率已经极低。因此,建议《现汉》不作收录。
  “饹馇”在《现汉》中的释义为:
  【饹馇】食品,用豆面做成饼形,切成块炸着吃或炒菜吃。[1](P437)
  “饹馇”在两个语料库中均未出现,属于低频词。饹馇是一种唐山名吃,食用饹馇的地域范围较小,通用度不高。因此,建议《现汉》不作收录。
  “油茶面儿”在《现汉》中的释义为:
  【油茶面儿】食品,面粉内掺牛骨髓或牛油炒熟,加花生、核桃、芝麻等制成。吃时用开水冲成糊状,叫油茶。[1](P1584)
  通过检索,我们发现,“油茶面儿”一词仅在CCL语料库中出现过4次,而且这4次都是出自于《现汉》的释文。由此可见,“油茶面儿”也是使用频率极低的词语,建议《现汉》不作收录。
  总体来看,《现汉》作为一部内向型词典,对食品词的收录数量多,层次深。同时,作为一部中型语文词典,《现汉》在收词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其通用度,对一些使用频率极低或是现在已不再使用的词语应谨慎收录。
  本文选取《现汉》和《教与学》这两部影响较大的词典,对其中食品词的收词立目进行了比较研究。在收词方面,主要是从收词数量和收词层次进行了比较,两部词典基本符合各自的类型。《现汉》收词数量较多,所收食品词更为全面;《教与学》收词数量较少,所收食品词多为常见食品词。同時,两部词典也分别存在一些问题,如《现汉》存在已收词不合理的问题,《教与学》存在少收词的问题。对此,我们依据于BCC语料库和CCL语料库,并结合人们的使用习惯,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在立目方面,我们发现,《现汉》和《教与学》的立目基本合理,同时也存在一些需要改善的地方。《教与学》在选词立目上存在一定问题,而主次条目的选择不当则是两部词典共同存在的。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2]施光亨,王绍新.汉语教与学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3]国家汉语水平考试委员会办公室考试中心.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4]荀恩东,饶高琦,肖晓悦,臧娇娇.大数据背景下BCC语料库的研制[J].语料库语言学,2016,(1).
  [5]张志毅,张庆云.理论词典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5.
其他文献
摘 要: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对羌族地区小学生的语言使用情况和语言态度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本次调查中的龙溪小学生的羌语水平较低,而且村寨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使用羌语的场景多为与家中长辈进行交流,在学校则使用普通话和汉语方言较多。对于大部分小学生来说,羌语和普通话都不是他们的第一语言,而是长大一点或上学之后习得的。在语言态度方面,很大一部分小学生表示想学习羌语和普通话,但平时喜欢说普通话的意愿更
期刊
摘 要:在本质上讲,情态助动词“会”是表达必然性的,而非以往研究所认为的可能性或盖然性。“会”在被“不”否定时,之所以与“不可能”语义等同,是因为“会”的语义辖域始终高于否定词“不”,从而得到和不可能相同的逻辑语义。而与盖然性情态词相比,“会”在级差含义、命题知情程度等方面和汉语必然性情态词具有一致性表现。“会”之所以有时具有盖然性的解读,与其兼具将来时标记及语用精确度要求不高有关。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借助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所收录的1998~2018年这20年间国内汉语韵律研究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并绘制出该领域的论文发表年度分布、核心作者、研究机构、发文期刊与关键词等信息可视化图谱。目前的汉语韵律研究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呈现出中高速稳定增长状态;第二,核心研究团队业已形成,各研究机构之间多有合作;第三,当前研究热点集中于韵律语法方面;第四,研究内容具有跨学科性、跨方向
期刊
摘 要:通过解读国际阅读测评项目ePIRLS2016的在线阅读文本与试题,从文本呈现形式、内容和环境等方面分析了在线阅读的特征。在移动终端上展开在线与离线两种阅读形式的对比测试,通过比较二者阅读成绩,观察在线阅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检索界面中选择链接、下拉菜单对阅读绩效具有负向影响,弹窗、图片等具有正向影响,而网络环境并不存在明显干扰。总体来看,对信息性短文本来说,在线阅读绩效与离线阅读并不存在明
期刊
摘 要:通过对自建语料库进行计算,分析《骆驼祥子》中汉语“连词+能+动词”结构的语义韵倾向,阐述葛浩文和施晓菁两位译者对该结构的语义韵翻译策略,并从涉身性角度探究译者翻译差异背后的原因。统计发现,该结构总体呈积极语义韵,在大部分情况下两位译者都成功再现了原文的语义韵,都采用了构建相似类联接、句式转换、删减法等方法。同时,两位译者的翻译策略也有所不同,葛浩文多采用句式转换法,而施晓菁则多使用构建相似
期刊
摘 要:副词“好生”既可以表示程度,又可以表示情状方式。《现代汉语词典》已收录该词,却没有标明它的两种功能。因此,探究这两种功能的演变路径,准确区分这二者的不同的用法,便于了解词语之间的分工关系,同时也为词典的编纂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好生”;句法;语义;对比  程度副词“好生”在BCC语料库中有大量用例,但是学界对其关注较少。通过对语料的分析,可以发现,它不仅出现
期刊
摘 要:许多学者认为,“连……都……”结构中的“连”是焦点标记,但与日语的焦点标记“さえ/も”不同的是,“连”在句中可以被省略,并且能够位于主题位置。有研究认为,“连……都……”结构中起焦点标记作用的并不是“连”,而是“都”,但该研究只说明了当“连NP”是通过移位生成在句首或句中时担任焦点,当“连NP”是基础生成在句首时担任主题,却没有具体分析这个结构中的焦点赋予机制。基于日语“さえ/も”的辖域分
期刊
摘 要:在清末民初的白话报刊中,国名的表达方式主要有全称、简称、“全称+国”、“简称+国”四种,每种之下又有一些特殊的次类。在构词上,“单音节国名+国”形式的使用范围很广,同时也大量存在着“多音节国名+国”形式。在用法上,单音节国名可以和多音节国名并列出现,而且国名的四种表达方式可以混用。这些现象说明当时汉语的明晰性原则占有重要地位,与现代汉语中韵律原则更为优先形成鲜明对比。二者的转移说明了两个时
期刊
摘 要:汉语国俗词语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模式及历史文化,是留学生词汇学习的难点。针对汉语言本科专业留学生对汉语国俗词语的认知情况,选取五个国家五名学生进行访谈。对访谈全程录音,并对录音文本进行分析。总的来看,汉语言专业留学生对汉语国俗词语的认知情况并不理想,而且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  关键词:汉语言专业;国俗词语;认知;访谈  一、问题的提出  在汉语词汇中,有一类特殊词语,即国俗词语。所谓国
期刊
摘 要:近些年来,学历留学生已成为我国留学生教育的主力军。以中央财经大学研究生汉语学术课程为例,对通用学术汉语课程的定位、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评估和教学效果等进行了全面探讨,希望能引起对外汉语学界对这一新课型的关注,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学历生汉语教学工作。  关键词:学术汉语;课程;论文  近些年来,学历留学生已成为来华留学生教育的主力军。学历生的汉语学习不仅包括普通汉语的学习,还包括能够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