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725.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363-01
2009-04-2010-12盐酸金刚乙胺口服液合蓝芩口服液治疗手足口病40例,并与单纯盐酸金刚乙胺口服液治疗40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观察对象均符合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防治手足口病临床技术指南(2009年版)》[1]证治分型的普通型,(1)普通型: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红晕,伴咽痛、流涎,倦怠,纳差,大便多秘结,舌淡红或红,苔腻,脉数,指纹红紫。治法:清热解毒,化湿透邪。(2)重型:1)临床主要表现为:高热不退,汗少,疹出不畅,嗜睡易惊,呕吐,肌肉瞤动,或见肢体痿软、无力,甚则昏睡等,舌红,苔厚腻,脉细数,指纹紫暗。治法:清热祛风。2)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喘促,面色苍白晦暗,口唇紫绀,四肢厥逆、冷汗出,或口吐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液(痰),舌质紫暗,脉细数或迟缓,或脉微欲绝。治法:回阳救逆。
1.2 一般资料:全部80例病例均为本院儿科门诊患儿,治疗组40例,男19例,女21例,年龄7个月-8岁,平均年龄2岁8个月,病程6小时-4天,平均1.5天;对照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8个月-8岁,平均年龄2岁10个月,病程10小时-3天,平均2天。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予盐酸金刚乙胺口服液(浙江普洛康裕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10785)0.5ML/KG每日1次口服,并予多饮水,(每日约150-600ML)、降温等治疗。
1.3.2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予中药治疗。蓝芩口服液(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19991005)5-10ml每日三次口服。
1.3.3 疗程两组均5-10天为一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4 疗效评定标准: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治愈:用药3-6天体温降至正常,皮疹完全消失、咽喉肿痛消失,无并发症发生;好转:用药3-6天体温降至正常,皮疹部分消失、咽喉肿痛消失;未愈:连续用药6天,症状及体征均无明显变化。
2 结果
治疗组40例,痊愈28例,好转9例,未愈3例,治愈率70%,总有效率92.5%。對照组40例,痊愈22例,好转9例,未愈6例,治愈率55%,总有效率8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结论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3岁以下小儿发病率最高,具有传染性强、传播快等特点。手足口病在中医学中属“湿温”、“疫毒”范畴,发病机理多由于感受时邪,其病变部位在肺、脾二经,邪气由口鼻而入,内侵肺、脾,邪毒初犯,肺气失宣,卫阳被遏,脾气失健,胃失和降,则见发热、流涕、纳差等症。邪毒蕴郁,气化失司,水湿内停,与毒相搏,外透肌表,则发疱疹,感邪轻者疱疹仅限于手足、肌肤及咽部,分布稀疏,全身症状轻浅;若感邪较重,毒热内盛,则疱疹波及四肢,且分布稠密,根盘红晕显著,全身症状深重,甚或邪毒内陷而出现神昏、抽搐等。所以治疗当以清热解毒,利咽消肿为原则。蓝芩口服液由板蓝根、黄芩、黄柏、胖大海、栀子等组成,其中板蓝根清泻胃热、凉血解毒兼清胃经血分之热;黄芩泻实火、除湿热、清泻肺及大肠之火,良药合用相得益彰;栀子善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黄柏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之功,胖大海开宣肺气、淸泻郁火,为治疗咽喉病之要药。诸药合用,增加清热泻火、解毒消肿、利咽止痛之功。蓝芩口服液具有清肺胃蕴热、解毒消肿、利咽退热、抗炎、抗病毒的作用。盐酸金刚乙胺口服液为合成的抗病毒药,通过抑制病毒脱壳,从而在病毒复制的早期环节起作用。盐酸金刚乙胺口服液合蓝芩口服液治疗临床疗效及对发热、手足、口腔疱疹改善更为明显。提示我们中医中药治疗手足口病疗效显著,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中医药防治手足口病临床技术指南(2009年版).北京;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网,2009-04-01.http://www.satcm.gov.cn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78
2009-04-2010-12盐酸金刚乙胺口服液合蓝芩口服液治疗手足口病40例,并与单纯盐酸金刚乙胺口服液治疗40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观察对象均符合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防治手足口病临床技术指南(2009年版)》[1]证治分型的普通型,(1)普通型: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红晕,伴咽痛、流涎,倦怠,纳差,大便多秘结,舌淡红或红,苔腻,脉数,指纹红紫。治法:清热解毒,化湿透邪。(2)重型:1)临床主要表现为:高热不退,汗少,疹出不畅,嗜睡易惊,呕吐,肌肉瞤动,或见肢体痿软、无力,甚则昏睡等,舌红,苔厚腻,脉细数,指纹紫暗。治法:清热祛风。2)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喘促,面色苍白晦暗,口唇紫绀,四肢厥逆、冷汗出,或口吐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液(痰),舌质紫暗,脉细数或迟缓,或脉微欲绝。治法:回阳救逆。
1.2 一般资料:全部80例病例均为本院儿科门诊患儿,治疗组40例,男19例,女21例,年龄7个月-8岁,平均年龄2岁8个月,病程6小时-4天,平均1.5天;对照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8个月-8岁,平均年龄2岁10个月,病程10小时-3天,平均2天。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予盐酸金刚乙胺口服液(浙江普洛康裕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10785)0.5ML/KG每日1次口服,并予多饮水,(每日约150-600ML)、降温等治疗。
1.3.2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予中药治疗。蓝芩口服液(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19991005)5-10ml每日三次口服。
1.3.3 疗程两组均5-10天为一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4 疗效评定标准: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治愈:用药3-6天体温降至正常,皮疹完全消失、咽喉肿痛消失,无并发症发生;好转:用药3-6天体温降至正常,皮疹部分消失、咽喉肿痛消失;未愈:连续用药6天,症状及体征均无明显变化。
2 结果
治疗组40例,痊愈28例,好转9例,未愈3例,治愈率70%,总有效率92.5%。對照组40例,痊愈22例,好转9例,未愈6例,治愈率55%,总有效率8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结论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3岁以下小儿发病率最高,具有传染性强、传播快等特点。手足口病在中医学中属“湿温”、“疫毒”范畴,发病机理多由于感受时邪,其病变部位在肺、脾二经,邪气由口鼻而入,内侵肺、脾,邪毒初犯,肺气失宣,卫阳被遏,脾气失健,胃失和降,则见发热、流涕、纳差等症。邪毒蕴郁,气化失司,水湿内停,与毒相搏,外透肌表,则发疱疹,感邪轻者疱疹仅限于手足、肌肤及咽部,分布稀疏,全身症状轻浅;若感邪较重,毒热内盛,则疱疹波及四肢,且分布稠密,根盘红晕显著,全身症状深重,甚或邪毒内陷而出现神昏、抽搐等。所以治疗当以清热解毒,利咽消肿为原则。蓝芩口服液由板蓝根、黄芩、黄柏、胖大海、栀子等组成,其中板蓝根清泻胃热、凉血解毒兼清胃经血分之热;黄芩泻实火、除湿热、清泻肺及大肠之火,良药合用相得益彰;栀子善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黄柏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之功,胖大海开宣肺气、淸泻郁火,为治疗咽喉病之要药。诸药合用,增加清热泻火、解毒消肿、利咽止痛之功。蓝芩口服液具有清肺胃蕴热、解毒消肿、利咽退热、抗炎、抗病毒的作用。盐酸金刚乙胺口服液为合成的抗病毒药,通过抑制病毒脱壳,从而在病毒复制的早期环节起作用。盐酸金刚乙胺口服液合蓝芩口服液治疗临床疗效及对发热、手足、口腔疱疹改善更为明显。提示我们中医中药治疗手足口病疗效显著,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中医药防治手足口病临床技术指南(2009年版).北京;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网,2009-04-01.http://www.satcm.gov.cn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