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来水通到了家,水龙头一拧,清凌凌的水就淌了出来,真是太方便了。”常年靠挑水吃的皖南泾县茂林镇铜山村农民说起前不久通上的自来水,那个高兴劲,实在是难以言表。铜山村地处安徽省泾县南部大山里,自然条件恶劣,人畜饮水十分困难,每逢枯水季节,当地群众要到几公里以外的山沟里去挑水吃。吃水成了铜山农民的一大难心事。2007年9月份,茂林镇采取群众筹资投劳和项目支持相结合的办法,投资23万元建设铜山人畜饮水工程,使343户农民和城里人一样吃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一股股清流滋润着人们久旱的心田。
解决山区群众吃水难,是泾县县委、县政府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一个缩影。泾县地处皖南山区,境内山多地少,素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称。泾县是中国宣纸之乡、中国木梳之乡。2002年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近年来,该县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基础相对薄弱的情况下,硬化油路四通八达,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社会福利不断完善,百姓收入一路攀高……
谈及这些变化,该县县委副书记、县长张平深有感触地说:“来之不易呀!泾县是山区县、老区县,民穷财弱,干起事儿来非常吃力,但我们坚持执政为民,围绕群众的利益,将有限财力用在刀刃上,这就是扶贫开发重点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医疗与教育贴近民心
“只要看病就能报销”,这在过去对于中国农民想都不敢想的事,而如今,在泾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经将这种不敢想的事变为现实。2008年4月21日,家住云岭镇坝埂村洪村组的村民章六新和妻子卜小霞来到县农合中心结算医疗费,当他们拿到两万元钱时激动地说:“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合作医疗给我们农民做了这么好的事,只交了十元钱,报了两万元钱。来前没想到能报这么多钱,真是救了我们一家了”。
自2006年确定为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以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泾县已经走过了3个年头。目前参合农民已达26.3万人,参合率91.51%,先后有33220人次享受报销补助,累计报销补助资金611.29万元。去年,该县又启动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更是圆了在校学生、少年儿童和其他非从业城镇居民看病买药有保障的梦想。同时,建立重大传染病病人医疗救治和生活救助保障制度,全县已有155名重大传染病病人获得医疗救治和生活救助,城乡医疗救助12083人,救助水平明显提高,真正实现全县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全覆盖。
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再穷也不能穷教育。为了祖国的幼苗能茁壮成长,在实施“一费制”收费的同时,该县严格落实了城乡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2007年,全县25980名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学杂费、教科书费实行全免,583名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制学生获得补助。该县还于2006年率先在全省率先建立贫困大学生、高中生助学金制度,确保了全县没有一名大学生因贫困而放弃学业,没有一名中小学生因贫困而辍学。泾县是劳务输出大县,伴随着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产生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针对全县近8000名留守儿童,县委、县政府充分运用学校、政府和社会资源,通过构建组织管理、职能保护、社会呵护、学校监管、亲属监护“五大关系网络”,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更涌现出王直助教中心全国典型。
扶贫与低保保障民生
笔者在晏公镇晏公村老屋组调研时,聋哑老人殷木林指着盖起的新房子,激动地向我们竖起大拇指,随行的村委会主任解释道,他这是称赞共产党好,帮他盖起了新房。殷木林老人今年60岁,他和他的老年弟弟相依为命。几年前的一场大水将他们的老屋冲毁了,只好暂居在村委会为他们腾出的一间平房中,一住就是几年。在晏公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中,该户被列入贫困户危房改造项目之中,并争取到4500元危改资金用于新建住房。同时在村委会和亲友的帮助下,两室一厅一厨45平米的平房很快建成,并进行了吊顶等装璜,厨房贴上了崭新的面砖,添置了电饭煲、液化气等厨具,左邻右舍都说,两兄弟老来还过上城里人的现代生活。
泾县始终把扶贫开发作为重点民生工程,紧紧瞄准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以彻底改善贫困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切入点,大力实施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危房改造和领导干部结对帮扶等扶贫工程。去年,全县扶贫开发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957.5万元,完成了14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扶贫工程,培训转移贫困农民810人,减少贫困人口3976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405元。同时,高度关注城区困难群众扶贫工作。全力实施“消除零就业家庭”计划、创业扶持工程、稳定就业计划。2007年,新增就业1608人,再就业269人,全县零就业家庭就业率达到100%。大力推进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建设,高标准抓好首批“安居工程”200套经济适用房建设,发放廉租房补贴11.4万元,同时,规划建设一批拆迁安置房,加大旧城改造力度,提升城镇安居环境。
采访期间,几个贫困家庭不断对笔者提及的一句话就是:“是党和政府的关怀让我们家挺了过来。”的确,每个贫困家庭无不牵动着县领导的心。2007年,县长张平在走访慰问贫困户时提出,决不让一个贫困户挨饿受冻、努力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扎实做好全县低保提标扩面工作。2007年,县委、县政府决定,将农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683元的绝对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农村低保范围,全县有13251人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均年补助标准达到438元。2909名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标准得到提高,农村散居“五保户”的供养标准进一步提高到1200元,集中供养的达2300元。与此同时,该县进一步健全了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五位一体”的社会保险体系。实施了灵活就业人员、原用人单位未参保大龄人员养老保险,对城镇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全部纳入基本生活费补助范围,年补助标准达2050元,441名城镇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享受基本生活费保障。
交通与饮水顺应民意
在该县榔桥镇河西村球桂村,支部书记奚家和说:“过去球桂穷,不是因为人懒,主要是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现在水泥路修好了,大桥架通了,大家发展经济的热情可高了。村民茶叶和林业收入比没修路前提高了不少。”球桂是一个有750多人的林业村,过去出行要走7.1公里长的山路,并且还有一条宽宽的徽水河阻隔,给农民带了不少烦恼。自从白华至球桂的水泥路修通后,小轿车和大卡车都可以直达,交通十分便捷。这一景象在泾县广大乡村随处可见,老百姓形象地将农村公路称为“致富路”、“小康路”。
2007年以来,该县累计新增农村公路“村村通”里程240公里,建成客运站3个、乡镇客运候车亭50个,招呼站50个,改建乡镇渡口6个,组织实施了城东高架桥、黄村平垣大桥、丁黄公路青弋江大桥和苏红至桃岭、城关至溪口公路拓宽改造项目,完成了对环城东路、交通路等城区主干道改造工程。过去路两旁柴草乱堆、垃圾遍地、污水横流、尘土飞扬的现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公路两旁绿树成荫、整洁的街道,村容村貌大为改观,不少村庄还建成了文明生态村。
饮水不安全长期威胁着群众身体健康。为此,该县把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作为造福千秋的“民心工程”。2007年,筹措资金1003万元,实施饮水工程项目30处,让2.6万村民结束了喝河水、山沟积水和农田水的历史,用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此外,该县还从电力、广播电视、通讯、沼气等方面入手,实施一大批民生工程,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最大限度地消除城乡差异,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了最大方便。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桩桩好事落到实处,一个个喜讯传遍大地,件件显真情,事事系民心。造福百姓亲民为民的温馨工程、德政工程,仿若一盏盏永不熄灭的灯,点亮着泾川大地,恰似一股股涓涓清流,湿润着万千民心。
[作者简介]萧 秋,男,安徽省泾县扶贫办。
[责任编辑:徐永祥]
解决山区群众吃水难,是泾县县委、县政府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一个缩影。泾县地处皖南山区,境内山多地少,素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称。泾县是中国宣纸之乡、中国木梳之乡。2002年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近年来,该县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基础相对薄弱的情况下,硬化油路四通八达,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社会福利不断完善,百姓收入一路攀高……
谈及这些变化,该县县委副书记、县长张平深有感触地说:“来之不易呀!泾县是山区县、老区县,民穷财弱,干起事儿来非常吃力,但我们坚持执政为民,围绕群众的利益,将有限财力用在刀刃上,这就是扶贫开发重点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医疗与教育贴近民心
“只要看病就能报销”,这在过去对于中国农民想都不敢想的事,而如今,在泾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经将这种不敢想的事变为现实。2008年4月21日,家住云岭镇坝埂村洪村组的村民章六新和妻子卜小霞来到县农合中心结算医疗费,当他们拿到两万元钱时激动地说:“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合作医疗给我们农民做了这么好的事,只交了十元钱,报了两万元钱。来前没想到能报这么多钱,真是救了我们一家了”。
自2006年确定为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以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泾县已经走过了3个年头。目前参合农民已达26.3万人,参合率91.51%,先后有33220人次享受报销补助,累计报销补助资金611.29万元。去年,该县又启动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更是圆了在校学生、少年儿童和其他非从业城镇居民看病买药有保障的梦想。同时,建立重大传染病病人医疗救治和生活救助保障制度,全县已有155名重大传染病病人获得医疗救治和生活救助,城乡医疗救助12083人,救助水平明显提高,真正实现全县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全覆盖。
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再穷也不能穷教育。为了祖国的幼苗能茁壮成长,在实施“一费制”收费的同时,该县严格落实了城乡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2007年,全县25980名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学杂费、教科书费实行全免,583名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制学生获得补助。该县还于2006年率先在全省率先建立贫困大学生、高中生助学金制度,确保了全县没有一名大学生因贫困而放弃学业,没有一名中小学生因贫困而辍学。泾县是劳务输出大县,伴随着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产生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针对全县近8000名留守儿童,县委、县政府充分运用学校、政府和社会资源,通过构建组织管理、职能保护、社会呵护、学校监管、亲属监护“五大关系网络”,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更涌现出王直助教中心全国典型。
扶贫与低保保障民生
笔者在晏公镇晏公村老屋组调研时,聋哑老人殷木林指着盖起的新房子,激动地向我们竖起大拇指,随行的村委会主任解释道,他这是称赞共产党好,帮他盖起了新房。殷木林老人今年60岁,他和他的老年弟弟相依为命。几年前的一场大水将他们的老屋冲毁了,只好暂居在村委会为他们腾出的一间平房中,一住就是几年。在晏公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中,该户被列入贫困户危房改造项目之中,并争取到4500元危改资金用于新建住房。同时在村委会和亲友的帮助下,两室一厅一厨45平米的平房很快建成,并进行了吊顶等装璜,厨房贴上了崭新的面砖,添置了电饭煲、液化气等厨具,左邻右舍都说,两兄弟老来还过上城里人的现代生活。
泾县始终把扶贫开发作为重点民生工程,紧紧瞄准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以彻底改善贫困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切入点,大力实施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危房改造和领导干部结对帮扶等扶贫工程。去年,全县扶贫开发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957.5万元,完成了14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扶贫工程,培训转移贫困农民810人,减少贫困人口3976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405元。同时,高度关注城区困难群众扶贫工作。全力实施“消除零就业家庭”计划、创业扶持工程、稳定就业计划。2007年,新增就业1608人,再就业269人,全县零就业家庭就业率达到100%。大力推进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建设,高标准抓好首批“安居工程”200套经济适用房建设,发放廉租房补贴11.4万元,同时,规划建设一批拆迁安置房,加大旧城改造力度,提升城镇安居环境。
采访期间,几个贫困家庭不断对笔者提及的一句话就是:“是党和政府的关怀让我们家挺了过来。”的确,每个贫困家庭无不牵动着县领导的心。2007年,县长张平在走访慰问贫困户时提出,决不让一个贫困户挨饿受冻、努力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扎实做好全县低保提标扩面工作。2007年,县委、县政府决定,将农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683元的绝对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农村低保范围,全县有13251人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均年补助标准达到438元。2909名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标准得到提高,农村散居“五保户”的供养标准进一步提高到1200元,集中供养的达2300元。与此同时,该县进一步健全了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五位一体”的社会保险体系。实施了灵活就业人员、原用人单位未参保大龄人员养老保险,对城镇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全部纳入基本生活费补助范围,年补助标准达2050元,441名城镇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享受基本生活费保障。
交通与饮水顺应民意
在该县榔桥镇河西村球桂村,支部书记奚家和说:“过去球桂穷,不是因为人懒,主要是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现在水泥路修好了,大桥架通了,大家发展经济的热情可高了。村民茶叶和林业收入比没修路前提高了不少。”球桂是一个有750多人的林业村,过去出行要走7.1公里长的山路,并且还有一条宽宽的徽水河阻隔,给农民带了不少烦恼。自从白华至球桂的水泥路修通后,小轿车和大卡车都可以直达,交通十分便捷。这一景象在泾县广大乡村随处可见,老百姓形象地将农村公路称为“致富路”、“小康路”。
2007年以来,该县累计新增农村公路“村村通”里程240公里,建成客运站3个、乡镇客运候车亭50个,招呼站50个,改建乡镇渡口6个,组织实施了城东高架桥、黄村平垣大桥、丁黄公路青弋江大桥和苏红至桃岭、城关至溪口公路拓宽改造项目,完成了对环城东路、交通路等城区主干道改造工程。过去路两旁柴草乱堆、垃圾遍地、污水横流、尘土飞扬的现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公路两旁绿树成荫、整洁的街道,村容村貌大为改观,不少村庄还建成了文明生态村。
饮水不安全长期威胁着群众身体健康。为此,该县把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作为造福千秋的“民心工程”。2007年,筹措资金1003万元,实施饮水工程项目30处,让2.6万村民结束了喝河水、山沟积水和农田水的历史,用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此外,该县还从电力、广播电视、通讯、沼气等方面入手,实施一大批民生工程,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最大限度地消除城乡差异,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了最大方便。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桩桩好事落到实处,一个个喜讯传遍大地,件件显真情,事事系民心。造福百姓亲民为民的温馨工程、德政工程,仿若一盏盏永不熄灭的灯,点亮着泾川大地,恰似一股股涓涓清流,湿润着万千民心。
[作者简介]萧 秋,男,安徽省泾县扶贫办。
[责任编辑:徐永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