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以美养德”到“以美育人”

来源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_anwei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开展美育已经有40年的历程,经过“以美辅德”“德美一体”和“以美育人”三个阶段。学校一开始注重育德于美,以美养德,将美育作为德育的一种手段。之后学校开始越来越关注人,关注人的综合素质,关注人的核心素养,提出德美一体。目前,学校的美育探索的重点是以美育人,素养为重,即以审美教育的自由精神与创造意识来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 美育;德育;以美养德;德美一体;以美育人
  美育是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上海师大附中”)教育探索的传统项目,至今已有40年历史。学校早期的美育重点在于德育,探索“寓德于美,以美养德”;新时期的美育探索,更注重学生素养的培育,追求“德美一体”,以美育人,发挥美育在核心素养培育中的独特作用。从“以美养德”到“以美育人”,既是对新教育理念的回应,也是学校美育探索的逻辑必然。
  一、早期探索:寓德于美,以美养德
  1.实施“美育工程”
  20世纪80年代,上海师大附中就开始了德育与美育相融合的探索,是改革开放以来较早开展美育探索的学校之一。强调德育中的美育因素,主要是为了改变学校德育中机械主义、教条主义与形式主义泛滥所导致的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局面。在这个阶段,德育是美育的最终指向,美育只是德育的手段,“以美养德,以美辅德”才是目的。基于这个逻辑,在探索中,强调德育中的情感渗透、艺术感染与和谐实践等美育因素,以美育的超功利性与超现实性来“软化”德育工作的僵化与生硬。20世纪80年代中期,学校开始实施“美育工程”,提出每一个附中学子在三年求学期间,需要观赏十部经典电影,阅读十部文学名著,欣赏十部经典戏剧,熟悉十首古典名曲,等等。这些做法着眼于思想品德教育,致力于挖掘这些课外活动的德育因素,以美育的手段补充学校德育的缺憾。在活动设计中,偏重于营造活跃而优美的学校文化气氛,保持师生的身心健康,为学校德育创造环境与氛围。
  2.开展“景观文化课”社会考察
  也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开展了后来被命名为“景观文化课”的社会考察活动。1 当时对“景观文化课”的定位,还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考察与实践活动,活动的本意是引导学生观察社会,理解生活,锻炼学生的意志,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以及生活与实践能力。在“以美养德”的理念指导下,学校强化其中的文学、心理和情感等美育因素,让此类实践课程更贴近中学生的心理需求与情感诉求。在活动内容上,除了革命遗址与历史景观,学校将苏州园林、西湖风光、南京建筑、绍兴山水等自然人文景观也纳入考察范围;在活动方式上,重视学生的情感反应,注重现场参与感,以改变学生在考察活动中的“局外人”身份;在活动的考评上,侧重学生内心的感受及其表达,引导学生谈真体会,有真收获。总而言之,学校力图以美育渗透德育,以提高德育的实效。
  3.校园文化设计
  美育的探索也体现在学校建筑与校园文化的设计方面,学校是改革开放以来较早进行校园整体文化设计的学校之一。20世纪80年代,学校对校园布局进行以“润”为核心理念的美育設计与改造,取“润物细无声”的寓意,对校园的硬环境与软环境做了力所能及的设计与改造,希望以此营造更优美和谐的育人环境。时至今日,“润园”还是很多附中学子对母校印象最深的记忆。
  二、反思改进:德美一体,多育生发
  “二期课改”以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我们开始反思学校的美育探索。这时学校的发展策略是美育课程化。以课程的方式承载美育理念,而美育的功能也逐渐摆脱狭义的德育范畴,越来越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着眼于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1.开发美育课程
  在这个阶段,学校提出了新的办学思想,即“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创设让每一个师生都能得到充分和谐发展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德育上有体验的空间和时间,在课程上有选择的空间和时间,在学习上有拓展与探究的空间和时间,从而真正拥有自主发展与创新的空间和时间”。1 围绕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的自主权,围绕学习与发展的“时间与空间”,学校开设了70多门成熟的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涵盖人文、科学、艺术、体育和技术等领域。其中,美育课程备受关注。
  “景观文化课”作为一门课程,学校着重考虑课程的三个要素:功能、内容与测评。在课程功能上,突破先前单一的德育导向,明确提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与“现代素养”的综合目标,突出“景观文化课”中的历史、文化、科学等学科知识因素,强化体验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独特价值,将被动的参观访问与社会考察变为主动的学习与探究,以达成知识、能力与价值观的综合提升。在课程内容上,厘清不同“景观”的课程内涵,重组了已有的实践活动资源,将其分门别类,形成了历史文化景观、自然人文景观、科学技术景观、国防教育景观等系列,让景观的文化内容更加清晰,教育意义更加明晰。在课程测评上,立足于综合素质的评价,改变以前的粗放式测评模式。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进行不同方式的考察与评价,不仅将一些学科测试方式(如理化实验)纳入景观文化课的测评,而且在形式上也一改先前“考察报告一统天下”的单一局面。视频、微电影、剧本、科技论文、网页制作等都涌现出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得到极大的释放与发挥。可见,测评是课程推进的关键,测评方式的精准化与多元化,有利于课程开发与教学实施的有效开展。
  2.课外活动与社团活动的课程化建设
  学校一直注重美育性质的课外活动与学生社团的建设,学校成立的管乐队以及学生自发组织的戏剧社、音乐社等,开展丰富多彩活动,对学生也极有吸引力。不过总体上,因为缺乏必要的课程整合,特别是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其教育内涵并不十分清晰,看起来很热闹,实际上教育效率十分有限。在课程化思路的引导下,学校对相关的课外活动与社团活动进行了必要的课程审查,以课程的眼光重新定位它的功能与内涵。比如管乐队,以前的主要活动是排练与演出,聚焦的是音乐技艺与各类赛事,虽然在各种比赛中也拿了很多大奖,但在学校教育中扮演的角色并不清晰,看起来似乎更像学校“外挂”的一个演出团体。因此,在课程化的过程中,学校将管乐队的教学与比赛纳入课程体系,将它的核心功能定位在艺术教育而非演出与比赛。课程化的目的,不仅教技能,也教相关知识;不仅要攀登艺术的高峰,更要追求人格与德行的高标准;不仅要追求自身的发展,也要追求与学校总体课程的融合。我们认为,学校提供的一切有利于学生学习与成长的机会与资源,都应该进行必要的课程化。当然,对课程化的理解不能死板与僵化,不同的课程,形态自然不一样。但无论如何,课程化必须追求功能的清晰化与实施的效能化。   这个阶段的美育探索,不像早期那样追求单纯的德育目标,而是追求“德美一体”的融合境界,既关注学生的道德发育与审美素养,也关注美育中的文化拓展与能力培养,深刻地反映学校对德育认识不断进阶。在长期的德育工作中,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与审美观,与人的知识构成与实践经历密不可分。没有抽象的、孤立的、自成体系的德育,真正的德育必然融汇在学科教学与社会实践之中。在美育课程中强化美育本身的因素,表面看起来淡化了德育的内容,但实际上,则是对德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我们把学生当作活生生的人,当作自我塑造与自我成就的一个一个生命,而非由外力任意塑造的器皿或工具。
  总之,美育要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德育要遵循审美的规律,这就是“德美一体”。
  三、深化发展:以美育人,素养为重
  最近几年,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道路上,学校的美育探索又有了进一步的深化与发展,自觉地追求“以美育人”。这当然与目前的教育政策与改革方向相关,但从探索历程看,上海师大附中从“以美养德”到“以美育人”,已形成自身改善与进步的内在逻辑。
  1.核心素养背景下的美育反思
  对美的追求,体现了生命超越自我、超越现实、超越功利的内在追求。审美力是人的生命力与创造力的集中体现,这一观点在2017年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得到高度认可。这份报告将审美能力作为“人文底蕴”的重要维度。因此,学校美育的价值,不在于增加几个活动,也不在于开发几门美育课程,甚至也不在于提升学生的某一种艺术与审美能力。因为所有这一切都是手段和工具,它的根本指向,则是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他们面对未来、面对生活所必需的关键品格与必备能力。
  对美的理解,促使学校进一步反思近30多年的美育实践。30多年的探索,我们更关注的是作为美育载体的活动与课程,我们致力于开发和创造的,主要还是美育的外在条件与资源。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忽略了审美活动的本质即生命的自由与创造。甚至因为过分关注美育实践中的知识与技能,我们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审美主体的自由参与,忽视了主体精神的张扬与创造,而是以违背审美规律的方式来开展审美教育。
  2.美育的核心在于生命的自由与创造
  美育的真正价值,在于培养人的自由精神与创造意识。弘扬人的主体性,培养人的创造性,这才是美育的本质。因为,教育功利化与技术化已经严重挤占了教育的人性内容,迫切需要自由意识与创造精神来恢复它的生机与活力。正是这些思考,审美教育需要回归到人本身。这一阶段,学校探索的重点则是,借助审美的力量,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与创造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3.回归主题本身的审美教育探索
  经典阅读是审美教育的重要载体。经典阅读不仅是维护个体精神世界的独特性与丰富性的手段,而且作为一道精神屏障,拉开了人与冰冷的物质世界的距离,拉开了人与世俗世界的距离,给个体的精神与尊严以更多的可能和空间。阅读经典,能引领人们超越现实,超越功利。这样的审美活动,是培养人的自由意识与创造精神的最佳路径。
  在经典阅读中,学校也走过了三个阶段:早期是课外阅读,中期是课程的补充。第三阶段则重视通过整本书阅读的探索来改进学生的阅读与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以自由与创造的精神与经典对话。经典阅读的三阶段,恰好可对应学校在美育探索中的三个阶段。
  思辨性阅读,旨在引导学生与经典对话,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以前阅读经典名著,读者往往处在从属的、被动的位置,作为模仿者、练习者和体悟者而存在,阅读所能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與作品达成共鸣。“思辨性阅读”则强调读者以主体的姿态阅读文本,不以“共鸣”为目标,而以平等对话为桥梁,追求个人理解的完善与超越。这必然是一个不断质疑、论证、反思和评估的过程,也是一个反复的、螺旋式发展的过程。
  美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一百多年前,蔡元培先生就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教育理念,赋予美育以建设新国家、培养新国民的文化意义。1 在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了美育在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伟大事业中的独特价值。上海师大附中40年的美育探索,从“以美养德”到“以美育人”,关注人的综合素质,关注人的核心素养,不仅给美育的探索提供了鲜活的资源,而且也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活力。
其他文献
摘 要: 目前的初高中思政课衔接存在如下问题:缺乏较完善的管理保障落实机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衔接出现裂痕,教学活动轻视纵向衔接和横向贯通,不能充分地共融共享教学资源,评价设计少纵向跟踪和学科融合等。集团化办学具有管理机制协调有效、教学资源调配有序、课程构建纵横清晰、评价全过程全方位等优势。基于集团化办学的优势,提出初高中思政课衔接的路径:构建协调且有效的管理保障落实机制,项目化推进初高中衔接的
期刊
摘 要: 评价是教育的重要环节,良好的测评工具是有效开展评价工作的重要保障。社会情感教育领域的研究者在测评工具的开发与应用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社会情感能力测评综合使用以下5种测评工具开展测评:量表、直接行为观察法、投射表达技术、访谈与社会计量法。我国在开展中小学生品德测评过程中,应进一步完善品德测评体系,关注测评工具的研发与推广,并通过提升教师的品德测评素养,让教师能够灵活运用多种测评工具
期刊
摘 要: 高中生正处于价值观养成的重要阶段,需要班主任的关注和引领。目前,高中生由于对自我个体价值的认知局限,导致价值观缺失;由于对多元价值的盲目包容与接纳,导致价值观模糊;由于对传统主流价值观的怀疑与批判,导致价值观困惑。针对这些问题,班主任可借助反思能力的培养,引领高中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具体策略包括:培养高中生的自省性反思能力,使其通過自省明晰自我的价值追求;培养高中生的辨析性反思能力,帮
期刊
摘要:人力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日益凸显。本文试图通过对人力资源管理“5P”模式具体内容的探讨,建立起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关键词:人力资源; 5P模式; 管理体系  郑晓明博士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导论》一书中提出人力资源管理的“5P”模式:“识人Perception、选人Pick、用人Placement、育人Professional、留人Preservation”,为企业建
期刊
摘要:本文以我国上市公司为主要对象,对EVA体系的两个主要方面——EVA指标和EVA报酬体系——适用的若干条件进行了分析。分析发现,这些条件总体上并不完全具备。最后,针对这些条件的改善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EVA;有效性;EVA报酬体系  一、引言  EVA(Economic Added Value),即经济增加值,在经济上表述为经济利润,在数值上EVA等于税后经营利润减去所使用的资金成本(
期刊
摘要:针对国内ERP厂商、用户和产品方面的问题,阐明了我国ERP厂商互相合作、加强联合的现实意义;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ERP厂商合作模式——虚拟ERP企业,并探讨了虚拟ERP企业的特点、组建步骤和运作管理。  关键词:ERP厂商; 虚拟企业; 合作模式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全球信息化技术的日益深化,我国ERP厂商正面临着三个方面的挑战:(1)提高产品性能和技术水平
期刊
摘 要: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被公认为教育领域高效能的国际组织,其开展的一系列项目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其旗舰项目国际学生测评项目(PISA)更是引领了全球教育的变革和发展的潮流。PISA项目报告主要有OECD秘书处的PISA项目团队撰写,并得到了参与项目国家和经济体代表以及专业测评公司的支持。文章梳理总结了PISA项目的以下组织效能建设策略:植根OECD已有经验;吸纳外部人才与经验;基于
期刊
摘 要:统编三科全面推行背景下,学科之间交叉的部分越来越多,这让学科融合有了更高的可行性。文章以“比较古希腊哲学与中国先秦诸子学”一课为例,将思想政治学科与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相结合,进行教学实践,并提出了实现学科融合教学的路径:以学生问题为导向,合理设置教学目标;基于本学科主题,适当选择教学资源;利用活动课程,突出学生主体性;通过课堂实践,在运用中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学科融合;统
期刊
摘 要:单元教学旨在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与欣赏论证艺术的能力,而学生的学习困惑在于哲学概念与哲学观点的深奥,学习的兴趣在于历史上的写作背景与论证素材中的历史人物。文章尝试以高中语文第一课“社会历史的决定基础”的教学实践为例,依托学生已有的“形式逻辑”学习经验,立足“概括”“抽象”“判断”“推理”四项逻辑思维的培养,弥合单元学习目标与学生学习起点、学习期待之间客观存在的缝隙,达成发展学生逻辑思维和文本
期刊
摘 要: 研究发现,美国中小学音乐教师资格认证的整个过程,从职前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手段及评价到教学实践,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因此,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可进一步丰富专业技能的考查方式,统一考核设置与培养目标,结合艺术实践与教育实习,以此加强考查的全面性和客观性,提升美育意识及美育能力。  关键词: 音乐教师资格认证;比较研究;认证制度;音乐学科考试  2015年,國家颁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