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汽车企业国际化品牌战略的思考

来源 :China’s foreign Trade·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xiang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中国行业协会统计,中国汽车出口量2011年增幅达50%,达到82.4万辆,已经超过金融危机之前的水平,并将在一两年内实现突破100万辆的目标。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自主汽车品牌已经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低质低价”的品牌形象仍是当前影响中国汽车企业国际化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主要表现在自主品牌整体品牌形象模糊、品牌溢价能力弱、品牌认知度、美誉度、忠诚度低,尚未形成获得国际认可的优秀领袖型企业和主导型领袖品牌。
  笔者认为,中国自主品牌国际化发展滞后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绝大多数企业尚未建立起品牌资产管理运营意识、缺乏清晰的品牌战略规划、缺少系统的国际化管理模式、忽视跨文化的差异化品牌传播与沟通。
  1. 品牌资产管理运营意识薄弱
  品牌资产(Brand Equity)是与品牌、品牌名称和标志相联系,能够增加或减少企业所销售产品或服务的价值的一系列资产与负债。品牌资产管理不慎,将为企业带来重大的市场损失。较为典型的案例是2008年长城不得不弃用原来的“烽火台”标识,其原因就在于烽火台标识管理不慎,在多个海外市场被抢注,长城公司收购未果只能忍痛割爱。此外,自主品牌企业在品牌资产管理,商标商誉管理等方面工作仍较为被动。
  2. 缺乏清晰的品牌战略规划
  大多数自主品牌在进入国际市场之前,缺乏战略性品牌规划和管理,没有清晰的品牌战略规划和品牌定位,所以只能用“低品牌溢价能力”和“低利润产品占据企业市场”来作为获得市场的根本手段,但这一策略获得的临时繁荣最终导致企业盈利能力低,对风险的抵抗能力薄弱。在越来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自主品牌往往束手无策,万不得已只有靠频繁的促销、降价和打价格战来参与竞争,最终导致品牌误入低端的漩涡,无法向中高档次发展,影响了自主品牌的可持续发展。
  3. 全球化品牌管理能力较弱
  由于跨国管理经验缺失以及区域市场品牌运营经验与资源匮乏,自主品牌的品牌与传播管理仍是以总部指导结合经销商作业的初级管理方式来实现。远程监管的高成本需求,导致自主品牌管理运营能力的主体地位遭到弱化,海外经销商具有了超强的品牌运营空间,因此很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海外经销商强化自身品牌宣传,弱化自主品牌传播。同时,品牌价值链运营、品牌终端的定期检查、品牌危机处理机制等仍是中国汽车企业国际化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4. 跨文化品牌沟通与传播缺失
  当前自主品牌的跨文化管理与管理在国内仍属于空白领域。文化是影响品牌传播与广告宣传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跨文化理解的偏失容易造成品牌资产的无形流失,中国自主品牌应加快学习与吸纳。以品牌命名为例,从福特公司的PINTO宾特汽车在巴西遭遇滑铁卢的案例中可以看出(“PINTO”在当地葡语俚语中的含义是“男士附用品”),跨文化品牌管理绝非简单把一国语言翻译成另一国语言,而是要保持深层结构上的语义、功能相似的前提下,对其他文化的理解、对当地俚语和语用的充分了解。笔者也曾就全球品牌的企业简介做专题研究。通过研究发现,美国企业,日韩企业以及中国企业的文案均具有鲜明的区域文化特色。自主品牌要想进入国际市场,首先要做到对自身和目标市场文化差异的了解,才能建立起有效的品牌沟通与传播。
  如何找到自主品牌在国际市场的新生,实现品牌的破茧成蝶,是一个长期备受关注的话题。笔者认为应该利用木桶原理,在认识并补缺自身短板的同时,突出寻找新时期品牌发展的机会,进而形成中国汽车企业的品牌突围之路。个人认为当前中国自主品牌的新机遇来源于五大对策——即“三大转型两与两大创新。”:品牌战略管理转型、品牌传播策略转型、品牌管理文化转型、产品升级创新、媒介沟通创新。
  对策一、品牌战略管理转型——制定长期品牌战略,进行品牌价值管理与经营
  实行国际品牌战略管理转型,追求战略创新,对于中国汽车企业是必要而且紧迫的。笔者认为,自主品牌品牌战略的关键在于要放下鲜明的民族情感与标签,立足与全球与国际化市场,形成高屋建瓴的品牌视野,在改变中国汽车行业“世界工厂”的刻板形象中寻求新的发展机遇。
  品牌战略管理转型要从整合全球资源的角度来拓宽发展思路,包括企业品牌定位和产品品牌定位两个方面。企业品牌定位,要从制造型企业向全球整合性的企业转变、从出口型企业向跨国性企业转变,从“中国制造”向“本土创造”转变等方面入手,建立具有社会责任感可信赖的企业形象。产品品牌定位,要完成低端产品向符合世界标准的中端产品的提升与转变,以实际创造“高附加值”产品为基础,实现品牌价值的提升,以品牌识别为中心,建立具有时尚感、符合国际化的清晰的品牌形象。
  对策二、品牌传播策略转型——提升品牌传播策略,以整合营销传播为手段的品牌形象塑造
  整合营销传播策略能够帮助自主品牌塑造国际化形象。在传播媒介的选择上,可以借助国际优秀媒体,形成全球性传媒、发达国家传媒、目标市场传媒三级传播网络。同时,借助全球性展会、体育事件、公关营销以及热点新闻进行品牌公关传播。借助著名杂志和权威刊物推动经济学家、产业分析者对自主品牌的关注,形成优秀口碑效应,共同构筑国际品牌形象的立体传播。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新兴市场的发展实际上是兼顾产品力、渠道力与传播力的资源整合,因此在该类市场做品牌传播时,应充分考虑到整体品牌形象、企业传播及产品促销的信息设计与传播关于中国汽车企业国际化品牌战略的思考与传播节奏的组合。
  对策三、品牌管理文化转型——加大跨文化研究,建立优秀跨文化品牌管理与沟通平台
  在新的市场环境下,自主品牌提高经济效益的基本条件是用户满意,产品质量不再由企业经营管理者来决定,而是完全由消费者做出选择和评价。中国企业进入区域市场前,应全面地了解两国之间的文化差距,有针对性地制定差异化传播策略,才能避免由文化认知偏差而产生的观念冲突。首先,能够全面地认识两国或地域间文化差异,避免用自身的文化标准去衡量和评判对方的行为。其次,要主动迎合当地的主流价值观念,找到有效的沟通方法。掌握目标市场文化价值观的特点,使用符合当地消费者文化价值观和情感的广告诉求进行创作,可以让中国企业的广告活动更容易被当地消费者所接受。更要加大品牌审计与消费者调研,及时收集消费者的反馈,形成对当地广告文化的动态监测。   同时,在跨文化品牌运营管理中,需要构建一套共同的价值观与原则体系,创造一种可以反映区域市场文化,又能够兼容本土文化与思维的融合性国际性品牌文化,进而达到品牌归属本土化(当地化)品牌管理与沟通。
  对策四、产品升级创新——依托新能源与智能技术,为品牌转型加分
  加快新能源产品的改进与创新是中国企业发展的新出路。随着产品开发技术在印度等新兴国家中不断大量获得,产品开发的重新定义是必然,新能源的发展与智能技术的运用是自主品牌产品发展的必然趋势。根据IBM 2020年汽车行业全球调查表明,软件与电器将成为未来几年创新的重点,在不久的将来,车辆将变得“智能”。电子设备将为车辆的每个部分带来新的功能。新技术将提供更出色的导航帮助,并为驾驶员提供更多有关车辆、环境及车辆连接性的信息。
  驾驶着一辆具备众多电子设备可获得信息、进行娱乐以及确保安全的新能源车,消费者将发现自己渐渐喜欢上车辆带来的整体体验。可连接性与生活方式的改变将改变汽车的使用方式。这种体验,尤其在提供帮助、安全及环保方面,将成为吸引消费者的关键独特因素。可见,新能源及智能技术的运用能够帮助自主品牌完成由低端品牌向中高端品牌的华丽转身。
  对策五、媒介沟通创新——借助互联网及新媒体,为品牌发展添翼
  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加快了全球化品牌建立的进程,将为中国汽车品牌迅速进军国际市场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与商业价值。根据BCG波士顿咨询2012年4月发布的调查报告表明,全球互联网未来五年内仍会以10%-15%的渗透率增速发展,特别是作为发展中的新兴国家网络发展迅猛,预计到2015年,印度网民将达到2.01亿、巴西网民将达到1.16亿、俄罗斯网民将达到9千万。同时随着WIFI、3G、宽带等技术发展,网络及新媒体的运用将得到有效的扩大,跨区域的的营销及传播将具有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利用互联网加快品牌全球化,快速取得消费者认知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
  以“大众自造The People’s Car Project”(详见备注“大众自造”)为例,大众品牌以互联网为媒介实现了大众品牌从“产品创造”、“价值创造”向“理念创造”的品牌跨越与升级。中国自主品牌在海外市场可以充分借鉴这种创新品牌传播模式,实现与广大消费者的深层次沟通,通过受众亲自参与到品牌建设的情境设计,确立独特的品牌感受,拉近消费者品牌联想与现实品牌体验的距离。
  总之,互联网及新媒体的发展形成了以受众为中心的全新传播模式,使“以用户为中心”的国际品牌营销成为可能。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与消费者能够保持持续的双向沟通和交流,让消费者参与营销过程的方方面面:从产品设计、制作、定价到售后服务。
  综上所述,中国汽车企业实现国际化品牌跨越的天时地利已经具备,在新的品牌跃升时代到来之前,我们更需要更新观念,强化品牌意识,夯实基础工作,在借鉴品牌管理成功经验的基础之上,结合自身实际,提高品牌管理创新,参与到国际化的新市场竞争当中。
  备注:“大众自造”——“大众自造”项目由大众汽车品牌面向中国公众打造,其核心是一个 WEB 2.0大型网络互动社区。基于网络平台,用户可以在网络上跨媒体实现汽车设计的灵感激发、知识分享、虚拟现实造车、互动交流、创意主题竞赛、投票评选等多种沟通需求,是大众汽车与已处于或将进入汽车生活的人群进行沟通更为生动且直接的创新渠道。
其他文献
【摘 要】 房价和楼市一直是近年来大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同时也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是一个影响国计民生的大问题。本文分析了房价的影响因素,还分析了房价上升或下降会引起的后果,分析并提出了能够使房价回归合理水平的方法措施。  【关键词】 中国房价 房价因素 房价回归  引言  一般商品的价格随供求关系的变动而上下浮动,而一个城市或地区的房价总水平,虽然受供求关系影响会出现周期性上下起伏,但从一个较长
期刊
【摘 要】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物流对企业的重要作用日益突出,被誉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加强物流成本管理,成为新时期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方面。因此,分析物流管理成本管理中的缺陷成为企业管理层的新课题。本文重点分析了我国物流成本管理中存在的缺陷,并提出了解决物流成本管理缺陷的基本对策。  【关键词】 企业物流 成本管理 管理缺陷 对策  企业物流活动中所发生的管理费用方面工作,总称
期刊
【摘 要】 高新技术开发区是指我国在一些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建立的发展高新技术的产业开发区。物联网产业体系就是主体应用信息传感设备,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产业网络体系。由于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物联网产业的特点,以高新区为依托建设物联网产业体系具备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关键词】 高新技术开发区 物联网 标准  物联网是继计算机、
期刊
【摘 要】 本文从批发零售业物流成本组成入手,运用ABC法对批发零售业的物流成本进行核算,对批发零售商整个物流过程进行监控,进而对物流成本控制提出合理的对策。  【关键词】 物流成本管理 批发零售业物流成本 ABC核算方法  1. 导论  1.1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研究供应链末端的批发零售商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批发零售商是消费者与生产者重要的媒介,降低批发零售业的成本,会直接
期刊
【摘 要】 在互联网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以网络作为平台,以信息技术作为底层技术支撑的网络互动营销模式应该成为便利店营销的新的探索方向。作者根据2009年2月至8月半年间实际参与名为“可的喜发发”的上海可的便利店网络互动营销平台的项目经验,提出基于信息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便利店网络互动营销平台的参考模型,模型包括系统架构、运营流程和共赢模式等,根据分析结果提出营销建议。  基于以上研究成果,构建便利
期刊
【摘 要】 飞龙家电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飞龙家电)作为新兴的白色家电生产企业,其想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保持有利地位,必须拥有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即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营销是帮助企业获取这种能力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飞龙家电 营销策略  通常我们说,企业战略是总体的、概括的、较抽象的,而策略却是局部的、具体的。本文将从4P: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1. 产品策略 
期刊
【摘 要】 营销人才作为房地产企业人力资源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企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长期以来,一些房地产企业不重视对企业营销人员的招聘、培养,导致大量的优秀人才外流。本文,笔者首先对权变理论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概述,进而分析了房地产企业营销人员异动的表现及其消极影响,在对异动原因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从权变理论视角提出房地产企业营销人员异动管理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 权变理论 营销 异
期刊
【摘 要】 在新医院管理体制下,如何进行公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是医院管理者考虑的首要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医院 薪酬 人力资源  1. 公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公立医院是政府为了对医疗市场进行宏观调控而设立的,承担技术培训和指导、医疗服务示范作用、收费水平的示范作用,并且对民营医院盲目追求超额经济利润起到一定的抑制
期刊
【摘 要】 中药产品来自于大自然,符合人们现阶段的需求。为了在中药产品市场中能够有更好、更快的发展,传统的营销理念已经满足不了这一需求。绿色营销作为市场营销中最有潜力、最有生命力的营销策略恰好迎合了这一需求。本文结合相关情况、事例和数据,再从经济环境、科技环境、政治法律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来分析实施中药产品绿色营销策略的可行性及实施绿色营销策略存在的障碍,并探讨解决这些相关障碍的方案。  【关
期刊
【摘 要】 本文从施行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价值和意义、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具体运用策略两个方面思考了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 人力资源成本 会计 思考  随着现代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越来越受到管理者的重视,其中人力资源成本的会计核算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也是会计工作者必须具备的职责,会计工作者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提供人力资源成本信息的准确性和实效性,关系到管理者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