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392.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10-0120-01将细胞中具备抗原性的成分制备出相应的抗体,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特点,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于抗体上的显色剂(通常为酶、金属离子、同位素)显示一种颜色,借助于电子、荧光或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其颜色变化,从而在抗原结合部位确定组织细胞某种成分的方法,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1]。从免疫组化技术的原理中可以看到,它不仅特异性强,敏感性高,而且定位准确,形态与功能相结合。目前免疫组化法主要针对细胞中各种蛋白质,肽类、酶类、激素类、糖类和脂质类抗原进行检查,免疫组化染色对疾病的诊疗及发病机理的探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免疫组化染色在眼科中的应用概述如下:
1青光眼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小梁网组织化学染色和超微结构研究证实,酸性粘多糖(主要为透明质酸)的量较同龄正常人小梁网多,小梁板层透明样变,基板层增厚,长间隙纤维增多,Ⅰ型斑状物明显增多,Scheme管腔变窄,管内壁内皮细胞浆空泡减少,小梁网内皮细胞密度减低,细胞器减少[2]。上述改变可能与原发性开角青光眼房水排出障碍有关。组织切片证实,巩膜筛板以胶原纤维为主,根据胶原纤维的力学特征,将不同眼压下巩膜筛板的有关生物力学进行量化研究,证实高眼压的确使筛板的某些筛孔及某一局部的神经纤维先期受累,为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机械学说提供了依据。贺翔鸽等[3]用免疫组化和分子杂交法,研究体外培养的小梁细胞,发现小梁细胞能自身分泌表皮生长因子(EGF),其膜上同时存在有RGF受体。如果能选择性地上调小梁细胞膜受体或促进小梁细胞分泌EGF,可能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恢复小细胞功能,促进小梁细胞再生有一定意义。可能是发展新的抗青光眼药物,减少药物副作用的途径之一。贾莉君等[4]采用改良的细胞色素氧化酶(CO)组织化学染色,研究青光康注射液对大鼠实验性急性高眼压视网膜代谢机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以平均动脉压的75%作为大鼠的前房灌注压可致视网膜CO活性节细胞减少,灰度降低;青光康注射液具有保护和/或改善急性高眼压后大鼠视网膜CO活性节细胞的作用。
2视网膜病变
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人眼玻璃体视网膜前膜中的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及HLA-DR抗原表达[5],结果表明,80%以上的视网膜前膜含有巨噬细胞,并表达HLA-DR抗原,单核细胞主要见于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前膜中。故认为巨噬细胞在玻璃体视网膜前膜的形成及其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视网膜前膜的形成和发展与免疫反应有关。有人认为,增殖膜组织中和视网膜下液的巨噬细胞可能是由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PE)转化而来。许迅等[6]用免疫组化证实,在视网膜下液中存在有RPE、色素上皮细胞、神经视网膜细胞和巨噬细胞,并可能不同程度地参与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形成和发展。神经视网膜细胞作为视网膜下液中的主要细胞,其数量增加可能是增殖性膜组织中神经胶质细胞的主要来源。大量的神经视网膜脱落,也是视网膜脱离手术解剖复位成功后视功能恢复仍不理想的原因之一。
3视网膜母细胞瘤(Rb)
研究表明,Rb起源于原始神经外胚叶上皮,具有向神经原和神经胶质双向分化的潜能,但更多地向神经原分化。参考文献
[1]纪小龙、王淑琴、李红芬.免疫组化在临床诊断中的作用.中国实验诊断学,1998,2:86
[2]周炳文、李美玉.青光眼研究四十年的回顾与进展.中华眼科杂志,2008,28:28
[3]贺翔鸽,李美玉.人眼小梁细胞体外表达表皮生长因子mRNA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中华眼科杂志.2007,33:406
[4]贾莉君,Otto F Scheiffarth.青光康注射液对急性实验性高眼压大鼠视网膜节細胞代谢的作用,中华眼科杂志.2005,31:129
[5]唐仕波,何志平,人眼玻璃体视网膜的免疫组化研究.中华眼科杂志.2008,26:282
[6]许迅,杨为中,郑湖铃.视网膜下液细胞学分析.中华眼科杂志.2007,33:451
1青光眼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小梁网组织化学染色和超微结构研究证实,酸性粘多糖(主要为透明质酸)的量较同龄正常人小梁网多,小梁板层透明样变,基板层增厚,长间隙纤维增多,Ⅰ型斑状物明显增多,Scheme管腔变窄,管内壁内皮细胞浆空泡减少,小梁网内皮细胞密度减低,细胞器减少[2]。上述改变可能与原发性开角青光眼房水排出障碍有关。组织切片证实,巩膜筛板以胶原纤维为主,根据胶原纤维的力学特征,将不同眼压下巩膜筛板的有关生物力学进行量化研究,证实高眼压的确使筛板的某些筛孔及某一局部的神经纤维先期受累,为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机械学说提供了依据。贺翔鸽等[3]用免疫组化和分子杂交法,研究体外培养的小梁细胞,发现小梁细胞能自身分泌表皮生长因子(EGF),其膜上同时存在有RGF受体。如果能选择性地上调小梁细胞膜受体或促进小梁细胞分泌EGF,可能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恢复小细胞功能,促进小梁细胞再生有一定意义。可能是发展新的抗青光眼药物,减少药物副作用的途径之一。贾莉君等[4]采用改良的细胞色素氧化酶(CO)组织化学染色,研究青光康注射液对大鼠实验性急性高眼压视网膜代谢机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以平均动脉压的75%作为大鼠的前房灌注压可致视网膜CO活性节细胞减少,灰度降低;青光康注射液具有保护和/或改善急性高眼压后大鼠视网膜CO活性节细胞的作用。
2视网膜病变
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人眼玻璃体视网膜前膜中的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及HLA-DR抗原表达[5],结果表明,80%以上的视网膜前膜含有巨噬细胞,并表达HLA-DR抗原,单核细胞主要见于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前膜中。故认为巨噬细胞在玻璃体视网膜前膜的形成及其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视网膜前膜的形成和发展与免疫反应有关。有人认为,增殖膜组织中和视网膜下液的巨噬细胞可能是由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PE)转化而来。许迅等[6]用免疫组化证实,在视网膜下液中存在有RPE、色素上皮细胞、神经视网膜细胞和巨噬细胞,并可能不同程度地参与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形成和发展。神经视网膜细胞作为视网膜下液中的主要细胞,其数量增加可能是增殖性膜组织中神经胶质细胞的主要来源。大量的神经视网膜脱落,也是视网膜脱离手术解剖复位成功后视功能恢复仍不理想的原因之一。
3视网膜母细胞瘤(Rb)
研究表明,Rb起源于原始神经外胚叶上皮,具有向神经原和神经胶质双向分化的潜能,但更多地向神经原分化。参考文献
[1]纪小龙、王淑琴、李红芬.免疫组化在临床诊断中的作用.中国实验诊断学,1998,2:86
[2]周炳文、李美玉.青光眼研究四十年的回顾与进展.中华眼科杂志,2008,28:28
[3]贺翔鸽,李美玉.人眼小梁细胞体外表达表皮生长因子mRNA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中华眼科杂志.2007,33:406
[4]贾莉君,Otto F Scheiffarth.青光康注射液对急性实验性高眼压大鼠视网膜节細胞代谢的作用,中华眼科杂志.2005,31:129
[5]唐仕波,何志平,人眼玻璃体视网膜的免疫组化研究.中华眼科杂志.2008,26:282
[6]许迅,杨为中,郑湖铃.视网膜下液细胞学分析.中华眼科杂志.2007,33: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