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追求怎样的健康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ory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温饱问题解决以后,追求健康长寿是很多人的美好愿望。但是,我们需要追求怎样的健康?
  上个星期门诊,一位60岁的先生要求做胸部CT检查,问他有什么症状,他回答“咳嗽”。但是,仔细询问,发现他所说的“咳嗽”只是早晨起来清嗓,少许白痰,然后一天无事。这位先生还透露:半年前单位刚刚体检,胸片检查没有问题。我很不解,那为什么非要做CT呢?从外表上看,这位先生是一个非常健康的成年人,甚至比我还要健康。因为最近工作劳累,我上两层楼就感觉有点气喘。慢慢地,他才告诉我,昨天晚上看了电视里面的健康节目,一位胸外科专家讲了一个小时的肺癌,他这才赶快到医院来做CT筛查是否患肺癌。
  过了没多久,又进来一个55岁的妇女,也要求做胸部CT检查。她也没有什么症状,看起来相当健康。这下我有经验了,问她:是不是刚看了电视上关于肺癌的健康节目?她很佩服地看着我,表扬我“果然是专家”。我给她仔细查体,最终说服她放弃了拍CT的念头。
  这个星期门诊,來了一位60岁刚退休的女病人,主诉“胸闷两月”。翻开她的病历本,前面已经有几位心脏科和呼吸科医生给她看过,各种血液检查、心电图、CTA(冠状动脉增强CT)、胸片、肺功能和激发试验全部正常。详细询问她的病史,胸闷症状并不重,不影响生活,活动后胸闷还会减轻。家庭生活也很幸福,夫妻关系不错,儿子已经工作,不需要操心。但是,就是因为这两个月的“胸闷”,她不停到医院看医生。
  我想,人们到底需要怎样的“健康”?
  何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WHO)给健康下的定义太笼统,不好理解。WHO说,“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首先,怎么定义“没有疾病”?是不是按照现在的医学手段,各种检查正常就是“没有疾病”?那么,这个“胸闷”的妇女可以诊断为“躯体健康”。那么,她是不是“心理不健康”?一个人有症状看病,追求健康长寿,怎么能诊断“心理不健康”?
  所以,我想,是不是我们把“健康”的定义理解错了?是不是我们要求“身体健康”太苛刻了?
  为了“健康”,我们要求医生给我们做各种检查;为了“健康”,我们要求自己身体不能有任何一点症状;为了“健康”,我们要求自己的身体有点症状必须马上痊愈;为了健康,我们不停锻炼。
  可是,有时候,我们想过没有:为了“健康”,我们是不是给了自己更大的压力?各种养生、保健,各种饮食建议,各种小偏方,各种“这不能吃那不能吃”。
  有时候,我想,我还不如干脆承认“我不健康”算了,这样我活得压力还小一点。我“健康”了,又能怎样?我“健康”了,是不是真的能为社会、为家人多做些什么?
  前几天看了一段微博,讲的是北京大学哲学系是真正的长寿系,一半以上的教授年龄在80~90岁。我相信,真的相信。因为,真正的健康和长寿的秘诀是:生活有目标,有事情做,我做的事情对别人有帮助、有意义,我做的事情真正能让我感觉快乐。
  快乐的、有意义的工作才是真正的保健品!
  人不能对自己太苛求,不能太苛求自己“身体健康”。有时候,身体有点不健康,可能更好,生活更完美。
  胡征和荐自《中国青年报》2018年5月10日
其他文献
日常的人际关系里,有一种潜在的程序性尊重。程序正确,彼此和谐;程序不到位,双方就可能产生误解,原本融洽的关系甚至会产生颠覆性变化,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譬如,一帮老友相约小聚,张三其实有事不能到场,但是,如果发起者不即时邀请,张三心里可能会狐疑:他们是不是有什么事回避我?不过,如果发起者邀请了,他可以有各种理由不来,即所谓请不请是你的诚意,来不来是我的随意。人际交往中一般有着这样的潜规则,人们惯
期刊
日前,国家有关部门下发文件指出:“近期一些网络视听节目制作、播出不规范的问题十分突出,产生了极坏的社会影响。”这里所说的“网络视听节目”,就包括近来异常火爆的短视频。  有人说,短视频是互联网行业的又一个风口。一些短视频APP拥有极高的人气,每日活跃用户数量达到1亿以上。这些短视频APP具有“个性化推荐”功能,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为用户推送符合其兴趣爱好的内容,给用户带来一种极致的“沉浸式体验”。
期刊
把为别人服务视作“资本”,“储存”于一个机构里,以待未来支取———这就是近年兴起的“道德银行”活动。这个活动有意义,但是所谓“道德银行”的叫法,不大合适。  冯友兰在名著《新原人》里,讲了一个关于道德和非道德的故事。他说例如有两个军人,都去冲锋陷阵。其一人如此做,为的是得到上峰奖赏,或同伴的称誉。另一人则以为,这是尽军人天职,此外别无所求。此二人之行为,表面相同,里面却有很大不同。道德归于“义”,
期刊
不少人体验过这样的小测试:面对同一张人物肖像,有人看到了满脸皱纹的老太太,有人看到的却是正值青春妙龄的年轻姑娘。关注角度、聚焦方位不同,看到的图像竟也存在天壤之别。这种现象,值得思考。  心理学中有个判断,即“注意力不等于事实”。客观事实是立体、生动的。把事实准确投射到认知,需要經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过程。换言之,粗浅、片面的观察,容易导向不完整、不正确的结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期刊
李克强总理近日在新一届国务院第一次廉政工作会议上说,为政不廉是腐败,占着位子不作为、拿着俸禄不干事,贻误党和人民事业,同样是腐败。  做官不为,古已有之。古人称之为“尸位素餐”。语出班固的《汉书·朱云传》:“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汉代的王符在《潜夫论·思贤》中也说过类似意思的话:“虚食重禄,素餐尸位。”尸位就是空占职位,素餐就是拿了俸禄白吃饭。此外,避责畏烦而不思为、才
期刊
据新华社报道,从4月19日起,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新华社、中国政府网,分领域分批次面向社会公开征集群众办事的100个堵点难点问题。首批“堵点”将重点围绕教育、身份证明向社会征集。群众可结合自身所遇到的涉及学籍、学历、学位、身份等方面的“奇葩证明”,以及为开证明往返多地的经历填写问卷。所征集的信息经大数据分析后,将选择群众反映最强烈的20个“堵点”问题,推动有关地方、部门限时解决。有关负责人表示,“群
期刊
北宋宰相王旦有个为他赶了五年车的马车夫,当此人年老向王旦告辞时,他竟不认得。但当车夫转身即走时,王旦却马上叫出了他的名字,后又给了他丰厚的赏物。原来,这位车夫平时赶车时,王旦只看到过他的背影,而车夫又不怎么“会来事儿”,只知道好好赶车,所以王旦很少看到他的真面目。  现实生活中,也不乏许多像王旦的车夫一样,常常只见“后背”的人:在相处中,不喜迎合、不善贴近,不会“见面熟”,不弃贫贱之交,不攀達官贵
期刊
杭州的外卖送餐员,人称“外卖小哥”的雷海为,每天工作12至14小时,用于自己一日三餐吃饭的时间总共不超过30分钟,但却常年坚持抓紧等餐和等红灯间隙的碎片时间背诵古典诗词,白天劳累了一天之后,晚上还用更多的时间背诵或深入研究古诗词的意境、格律和作者情况等各方面学问,从而积累下丰厚的中国古典诗词文化底蕴。在《全国诗词大会》第三季的竞赛中一路过关斩将,并于最后的总决赛战胜夺冠呼声非常高,实力非常强劲的北
期刊
女大学生求职受歧视,由来已久,而且,随着“二孩”政策的实行,在很多情况下,她们有时又会面临更为不利的境地。《北京青年报》报道,女生求职时,“你打算什么时候要孩子”几成“必问”问题之一;《人民日报》也报道,刚刚找到工作的博士生邓萍在面试过程中,一直被问会不会生二胎,“我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只能一直强调绝不生二胎”。  “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是因为她明白,一旦说了,工作估计也就“泡汤”了;“一直强调
期刊
我们不得不读书。读书,几乎就如呼吸一般。读书,就是为了好玩。  读书不一定就比玩好。读书、学习是要有献身精神的。这些年大家都不谈献身了,但是根据我的体会,你真正想读好书,想搞好研究,必须要有献身精神。  现在的年轻人最大的毛病就是想把好事占全,样样都不肯损失。你要取得学习上的进步,研究上的成功,必须得有大量的付出,时间、精力、体力、脑力,必须有所牺牲,少玩点甚至是少睡点觉,少打扮自己。你打扮的时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