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犯罪率呈逐年上升趨势,随着一些重特大案件的爆发,大学生犯罪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本文在问卷调查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当代大学生法律道德意识的几个主要因素,并对如何加强大学生的法律道德修养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道德修养;提高
近年来,大学生犯罪率呈逐年递增趋势,尤其是一些刑事案件,其作案手段之残忍、社会影响之恶劣更是让人触目惊心,很难让人与大学生联系在一起,这个群体的法律道德修养越来越让人担忧。针对于此,我于2011年4月至5月对天平学院572名学生做了关于法律道德意识的无记名问卷调查,有效回收534份。其中涉及文科、理工科、艺术类大一至大四学生,具有一定代表性。
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是在社会、家庭、学校等各种环境长期影响下形成的。而一个犯罪行为也是社会各方面消极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加强大学生法制德育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
1.社会因素
1.1 社会生存压力大,贫富差距愈烈
随着近年高校不断扩招,大学生不再是凤毛麟角,大学生的现实价值与传统的预期存在较大落差。特别是近几年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现实的摆在了很多大学毕业生的面前,“未就业先失业”是很多大学生的无奈现状。而与之相对应的高房价、高物价等高生活成本问题正在挑战着每个大学生和他们的家庭。经过16年左右的寒窗苦读后,面对的却是最基本的生存危机,这的确是一个普通家庭所难以承受的。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前,如果再加之一些偶然的因素刺激,有的人就被推向了犯罪的边缘。所以缩小贫富差距,提高人们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是预防和降低犯罪的基本前提。
1.2 立法有待完善,公信力有待加强
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迅速,虽然近年我国正在加快各领域的立法工作,但还是相对滞后。这导致现实生活中很多问题在现行法律当中还是盲点,这让一些不法份子有机可乘,也给法律工作者和广大群众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造成了一些困扰。在问到“你认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吗”时,29.21%的同学选择了平等,49.63%的同学选择了“看情况,大多数情况平等”,而另外21.16%的人选择了“不平等,法律经常偏向有钱有权的人”。这说明在我们身边或多或少的存在司法不公正的情况。随着网络的发达,一些震惊全国的重特大案件的处理程序和结果并不具有很高的说服力,我国法律的公信力在大学生的心目当中正在被质疑。这是我们的法律工作者必须要认真思考的。
1.3 缺乏主流文化引导,大学生没有精神信仰
随着改革开放,我们在吸收各种营养的同时,主流文化逐渐被边缘化,没能给思想懵懂的青少年以一个清晰的文化导向,没有给大学生树立一个崇高的精神信仰。因此,在20世纪80、90年代,铺天盖地的色情、暴力、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一些非主流的西方文化、港台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是及其巨大和深远的。这也是诱导大学生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最近几年随着一些娱乐节目和网络名人的走红,“庸俗、低俗、媚俗”之风有所抬头,拜金享乐主义盛行。在问到“你怎样看待芙蓉姐姐、凤姐等网络红人”时,选择“低俗,十分厌恶”的占23.60%,选择“无所谓,与我没有多大关系”的占52.06%,选择“一种娱乐方式,茶余饭后的谈资”的占24.34%。一种不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之所以得以泛滥,原因在于主流价值观未能很好地发挥作用,或这种主流价值观没有很好地为民众所接受。
所以重塑民族文化精神、大力倡导主流文化迫在眉睫。现在一些文化部门、一些媒体已经在倡导国学的重要性,积极保护我们的民族文化遗产,但在知识普及、渗透力方面力度还很不够。我们的文化产业经常出现“一窝蜂”的现象,今天流行什么、哪类节目受欢迎就盲目追捧,缺乏主导思想和文化传播的持续性。今年国家提出反对“庸俗、低俗、媚俗”之风,可谓非常及时,但是缺少长效机制,只能遏制一时,却没有从源头上解决人们的精神信仰和追求的问题。希望教育、文化主管部门能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对于一些负面的文化糟粕进行严厉的打击,要明确引导青少年区分善恶美丑。同时组织专家梳理我们的民族文化体系,针对受众不同的年龄文化层次,用通俗易懂、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大力持续的宣传和普及。现在大学生的汉字写的越来越差,提笔忘字时有发生,更有很多学生连最起码的请假条、申请书都不会写。个人认为,比起全民学英语,普及民族文化知识更重要!
2.家庭因素
问卷中,在问到“你获取法律知识主要什么途径”时,媒体占到47.94%,课堂教育占36.89%,而家庭仅占12.17%,其他3.0%。由此可见,家庭教育的作用占了非常小的比重,这与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不无关系。由于社会竞争激烈,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往往“重智育轻德育”,人们在不断追求高分的同时,忽略了健全人格的培养。同时,由于我国多年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家庭对独生子女的过分的溺爱,在一些青少年出现一些犯错误的苗头时,父母不是教育引导,而是站出来袒护。这也得使现在的青少年越来越没有“底线”。比如在问到“如果你在宿舍违反校规使用明火,学校要处分,你会?”时,选择“不服,学校过分,又不是什么大事”的16.67%,选择“吸取教训,以后绝不再犯”的占16.29%,选择“找关系说情”的占44.19%,“不影响毕业,无所谓”占22.85%。这说明我们的家庭在平时处理一些事情时缺乏原则性,常用的方法首先是想到找关系,而很少有同学是首先反省自己。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个学校,家长从小就应该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让学生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宽广的胸怀、承担责任的勇气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家长在关注学生成绩的同时,更应经常与学校保持联系,主动了解学生在生活、思想方面的动向,配合老师及时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3.学校因素
受教育体制影响,在我国,成才的主要途径仍然是参加高考。而我们的高考命题具有非常明确的知识范围,而其中却恰恰没有法律。我们衡量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就是一次考试的分数。几乎所有的中小学办学的最终目标只有一个――如何不断提高学生的卷面分数,这同时也是无数家庭追求的目标。因此,从学校到家庭都把学生的智育放在了重之又重的位置,而关乎人一生心理健康的德育、法制教育却被大多数人所忽略了。我国青少年在中小学阶段受到的法制教育应该是很有限的。在大学阶段,学校虽然基本都开设法律基础课,但是随着社会竞争压力不断加大,学校与学生间教与学的重点都放在了专业知识上。课时少,教学手段单一,高校扩招后,学生素质良莠不齐,对法律学习的兴趣不高等因素,更是加大了上课的难度等问题,大学的法律基础课一般都收效甚微。
一个人人格的形成或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到了大学,虽然学生的心理还处于发展阶段,但已趋于成熟。所以对于学生的德育、法制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大学。各级学校都应该针对学生所处的不同阶段,提早有针对性的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普法教育、道德教育。特别是大学,在加强校园内的管理的同时,应增设法制宣传栏、宣传刊,采取各种方式有针对性地加强法律常识教育。积极加强与司法机关联系,由专业人员结合实际案例,对学生进行现实的法制教育,强化他们的法制观念。学校同时应开展心理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学校要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开设心理咨询机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提高学生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特别是大学,要有意识地引导大学生学会控制情绪,消除其人格障碍,引导大学生以严肃的态度对待爱情,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学校要重视对学生个人家庭的了解,加强家校联系,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开展个性化教育。
4.个人因素
4.1 心理发展不成熟,精神世界空虚
大学生涉世不深,心理起伏较大,自控能力还不强,很容易受到外界刺激而产生冲动。如上面所分析,由于各方面因素影响,很多大学生在思想层面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人生观、价值观。面对社会各种利益诱惑,大学生很容易产生盲目攀比、消极颓废等情绪。由于大多数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心理上潜藏着“唯我独尊”的想法,再加上一些网络游戏等影响,他们在和他人发生矛盾时不懂得礼让与自省,往往采用极端的方式进行解决,这都是引发大学生犯罪的重要原因。
大学生朋友要增强社会应变力,学会处理现实与愿望的矛盾,学会自我调节,树立自信、自立、自强的信念,端正态度,努力拼搏。早日树立远大目标,将自己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无限的学习中去,不攀比、不炫富、不抛弃、不放弃。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人生价值。
4.2 自觉提高法律道德修养的意识淡薄
根据问卷显示,只有4.87%的学生会经常关注我国的立法活动,81.46%的学生偶尔会关注,而13.67%的学生从不关注。在问及“如果签订3年的劳动合同,实习期最长不能超过多久”时,回答正确的只有39.89%,而这一比例在大四学生中也只有55.11%。这本是涉及每个大学生切身利益的事,可见,大学生对于法律知识学习的主动性是非常差的。
在即将走向社会的时候,大学生除了学好专业知识,更要努力了解社会的方方面面。调查发现,有44.76%的同学认为“法律离我们很远,日常生活难得用到”,正是在这种想法的影响下,很多大学生触犯了法律还浑然不知。所以,大学生要重视法律基础课,更要利用課余时间主动了解更多更深的法律知识,它是维护切身利益的武器,更是防止逾越红线的警示。
总之,良好道德的形成,并非是一朝一夕之功,也非个人之力。所以提高大学生的法律道德修养应该是全社会责任。上世纪80年代,国家提出了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的口号,而今天我们却鲜能听到。其实这恰恰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为实现发展和进步而对公民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内容。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进一步完善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互动教育机制,大学生的法律道德修养水平一定能够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忠勤.加强当代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及对策研究[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1).
[2]张建荣.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困境反思[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01).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道德修养;提高
近年来,大学生犯罪率呈逐年递增趋势,尤其是一些刑事案件,其作案手段之残忍、社会影响之恶劣更是让人触目惊心,很难让人与大学生联系在一起,这个群体的法律道德修养越来越让人担忧。针对于此,我于2011年4月至5月对天平学院572名学生做了关于法律道德意识的无记名问卷调查,有效回收534份。其中涉及文科、理工科、艺术类大一至大四学生,具有一定代表性。
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是在社会、家庭、学校等各种环境长期影响下形成的。而一个犯罪行为也是社会各方面消极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加强大学生法制德育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
1.社会因素
1.1 社会生存压力大,贫富差距愈烈
随着近年高校不断扩招,大学生不再是凤毛麟角,大学生的现实价值与传统的预期存在较大落差。特别是近几年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现实的摆在了很多大学毕业生的面前,“未就业先失业”是很多大学生的无奈现状。而与之相对应的高房价、高物价等高生活成本问题正在挑战着每个大学生和他们的家庭。经过16年左右的寒窗苦读后,面对的却是最基本的生存危机,这的确是一个普通家庭所难以承受的。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前,如果再加之一些偶然的因素刺激,有的人就被推向了犯罪的边缘。所以缩小贫富差距,提高人们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是预防和降低犯罪的基本前提。
1.2 立法有待完善,公信力有待加强
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迅速,虽然近年我国正在加快各领域的立法工作,但还是相对滞后。这导致现实生活中很多问题在现行法律当中还是盲点,这让一些不法份子有机可乘,也给法律工作者和广大群众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造成了一些困扰。在问到“你认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吗”时,29.21%的同学选择了平等,49.63%的同学选择了“看情况,大多数情况平等”,而另外21.16%的人选择了“不平等,法律经常偏向有钱有权的人”。这说明在我们身边或多或少的存在司法不公正的情况。随着网络的发达,一些震惊全国的重特大案件的处理程序和结果并不具有很高的说服力,我国法律的公信力在大学生的心目当中正在被质疑。这是我们的法律工作者必须要认真思考的。
1.3 缺乏主流文化引导,大学生没有精神信仰
随着改革开放,我们在吸收各种营养的同时,主流文化逐渐被边缘化,没能给思想懵懂的青少年以一个清晰的文化导向,没有给大学生树立一个崇高的精神信仰。因此,在20世纪80、90年代,铺天盖地的色情、暴力、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一些非主流的西方文化、港台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是及其巨大和深远的。这也是诱导大学生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最近几年随着一些娱乐节目和网络名人的走红,“庸俗、低俗、媚俗”之风有所抬头,拜金享乐主义盛行。在问到“你怎样看待芙蓉姐姐、凤姐等网络红人”时,选择“低俗,十分厌恶”的占23.60%,选择“无所谓,与我没有多大关系”的占52.06%,选择“一种娱乐方式,茶余饭后的谈资”的占24.34%。一种不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之所以得以泛滥,原因在于主流价值观未能很好地发挥作用,或这种主流价值观没有很好地为民众所接受。
所以重塑民族文化精神、大力倡导主流文化迫在眉睫。现在一些文化部门、一些媒体已经在倡导国学的重要性,积极保护我们的民族文化遗产,但在知识普及、渗透力方面力度还很不够。我们的文化产业经常出现“一窝蜂”的现象,今天流行什么、哪类节目受欢迎就盲目追捧,缺乏主导思想和文化传播的持续性。今年国家提出反对“庸俗、低俗、媚俗”之风,可谓非常及时,但是缺少长效机制,只能遏制一时,却没有从源头上解决人们的精神信仰和追求的问题。希望教育、文化主管部门能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对于一些负面的文化糟粕进行严厉的打击,要明确引导青少年区分善恶美丑。同时组织专家梳理我们的民族文化体系,针对受众不同的年龄文化层次,用通俗易懂、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大力持续的宣传和普及。现在大学生的汉字写的越来越差,提笔忘字时有发生,更有很多学生连最起码的请假条、申请书都不会写。个人认为,比起全民学英语,普及民族文化知识更重要!
2.家庭因素
问卷中,在问到“你获取法律知识主要什么途径”时,媒体占到47.94%,课堂教育占36.89%,而家庭仅占12.17%,其他3.0%。由此可见,家庭教育的作用占了非常小的比重,这与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不无关系。由于社会竞争激烈,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往往“重智育轻德育”,人们在不断追求高分的同时,忽略了健全人格的培养。同时,由于我国多年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家庭对独生子女的过分的溺爱,在一些青少年出现一些犯错误的苗头时,父母不是教育引导,而是站出来袒护。这也得使现在的青少年越来越没有“底线”。比如在问到“如果你在宿舍违反校规使用明火,学校要处分,你会?”时,选择“不服,学校过分,又不是什么大事”的16.67%,选择“吸取教训,以后绝不再犯”的占16.29%,选择“找关系说情”的占44.19%,“不影响毕业,无所谓”占22.85%。这说明我们的家庭在平时处理一些事情时缺乏原则性,常用的方法首先是想到找关系,而很少有同学是首先反省自己。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个学校,家长从小就应该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让学生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宽广的胸怀、承担责任的勇气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家长在关注学生成绩的同时,更应经常与学校保持联系,主动了解学生在生活、思想方面的动向,配合老师及时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3.学校因素
受教育体制影响,在我国,成才的主要途径仍然是参加高考。而我们的高考命题具有非常明确的知识范围,而其中却恰恰没有法律。我们衡量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就是一次考试的分数。几乎所有的中小学办学的最终目标只有一个――如何不断提高学生的卷面分数,这同时也是无数家庭追求的目标。因此,从学校到家庭都把学生的智育放在了重之又重的位置,而关乎人一生心理健康的德育、法制教育却被大多数人所忽略了。我国青少年在中小学阶段受到的法制教育应该是很有限的。在大学阶段,学校虽然基本都开设法律基础课,但是随着社会竞争压力不断加大,学校与学生间教与学的重点都放在了专业知识上。课时少,教学手段单一,高校扩招后,学生素质良莠不齐,对法律学习的兴趣不高等因素,更是加大了上课的难度等问题,大学的法律基础课一般都收效甚微。
一个人人格的形成或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到了大学,虽然学生的心理还处于发展阶段,但已趋于成熟。所以对于学生的德育、法制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大学。各级学校都应该针对学生所处的不同阶段,提早有针对性的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普法教育、道德教育。特别是大学,在加强校园内的管理的同时,应增设法制宣传栏、宣传刊,采取各种方式有针对性地加强法律常识教育。积极加强与司法机关联系,由专业人员结合实际案例,对学生进行现实的法制教育,强化他们的法制观念。学校同时应开展心理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学校要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开设心理咨询机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提高学生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特别是大学,要有意识地引导大学生学会控制情绪,消除其人格障碍,引导大学生以严肃的态度对待爱情,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学校要重视对学生个人家庭的了解,加强家校联系,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开展个性化教育。
4.个人因素
4.1 心理发展不成熟,精神世界空虚
大学生涉世不深,心理起伏较大,自控能力还不强,很容易受到外界刺激而产生冲动。如上面所分析,由于各方面因素影响,很多大学生在思想层面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人生观、价值观。面对社会各种利益诱惑,大学生很容易产生盲目攀比、消极颓废等情绪。由于大多数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心理上潜藏着“唯我独尊”的想法,再加上一些网络游戏等影响,他们在和他人发生矛盾时不懂得礼让与自省,往往采用极端的方式进行解决,这都是引发大学生犯罪的重要原因。
大学生朋友要增强社会应变力,学会处理现实与愿望的矛盾,学会自我调节,树立自信、自立、自强的信念,端正态度,努力拼搏。早日树立远大目标,将自己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无限的学习中去,不攀比、不炫富、不抛弃、不放弃。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人生价值。
4.2 自觉提高法律道德修养的意识淡薄
根据问卷显示,只有4.87%的学生会经常关注我国的立法活动,81.46%的学生偶尔会关注,而13.67%的学生从不关注。在问及“如果签订3年的劳动合同,实习期最长不能超过多久”时,回答正确的只有39.89%,而这一比例在大四学生中也只有55.11%。这本是涉及每个大学生切身利益的事,可见,大学生对于法律知识学习的主动性是非常差的。
在即将走向社会的时候,大学生除了学好专业知识,更要努力了解社会的方方面面。调查发现,有44.76%的同学认为“法律离我们很远,日常生活难得用到”,正是在这种想法的影响下,很多大学生触犯了法律还浑然不知。所以,大学生要重视法律基础课,更要利用課余时间主动了解更多更深的法律知识,它是维护切身利益的武器,更是防止逾越红线的警示。
总之,良好道德的形成,并非是一朝一夕之功,也非个人之力。所以提高大学生的法律道德修养应该是全社会责任。上世纪80年代,国家提出了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的口号,而今天我们却鲜能听到。其实这恰恰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为实现发展和进步而对公民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内容。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进一步完善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互动教育机制,大学生的法律道德修养水平一定能够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忠勤.加强当代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及对策研究[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1).
[2]张建荣.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困境反思[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