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 “清淡”诗风浅析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g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孟浩然是唐代著名诗人,以其“清淡”的诗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孟浩然“清淡”诗风的形成与其人生的失意、落寞有很大的关系,在山水田园之中,诗人表达了对平和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和现实生活的不满。孟浩然“清淡”的诗歌里却包含着深厚的内容,蕴含着淳厚的韵味。孟浩然的“清淡”不仅体现在题材之中,还表现在叙述笔调的运用、抒情方式、语言艺术等方面。
  关键词:孟浩然 诗风 “清淡”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在唐代诗人中,孟浩然也许不及李白、杜甫在文坛上享誉的地位,但在文学史上依然有着深远的影响,《春晓》《过故人庄》《宿建德江》等名篇流传千古,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其诗歌文学价值亦可圈可点,不论是五言、七言,律诗、绝句,都具有“清淡”的韵味,形成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本文就其“清淡”的诗风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
   孟浩然“清淡”诗风的形成与其人生的失意、落寞有很大的关系。孟浩然虽生活在盛唐时期,但一生郁郁不得志,绝大多数时间过着隐居的生活。四十岁时孟浩然曾进入长安求仕,但失意而归,在南方各地漫游了几年之后又重返故乡襄阳(今湖北襄阳)隐居。孟浩然始终处于退隐与进取的矛盾之中,他想积极入世,建立一番功业,但残酷的现实给了他无情的打击,政治上十分失意,他深感自己怀才不遇,生活在“开元盛世”却始终是“一介布衣”。虽然盛唐的时代环境相对宽松,使个人才能有了充分发挥的可能性,但怀才不遇是封建社会一个普遍的现象,即使在政治开明的盛唐,也有不少士人被埋没,王昌龄、高适等皆如此。孟浩然一生也没谋个一官半职,在干谒求仕中充分感受到了人情冷暖。求仕不得,政治上失意,让诗人万念俱灰。未能实现仕宦之梦,于是诗人寄情于山水田园之间,陶醉于美丽的大自然之中,追求精神上的解放超脱,山水田园成了他的小天地,也成为他诗歌的主要题材,他心中的抑郁情绪也慢慢消融在秀美的山水景物之中。孟浩然也因此成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
   在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中,以描绘大自然的秀美景色和恬静的田园风光为主,表达了诗人对平和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孟浩然的“愁”不是忧国忧民,不是悲愤,而是淡淡的愁,是因景物而触动的思乡之情、羁旅之愁,是对自己仕宦未果的感慨。他的愁和李白不同,和杜甫有异。李白才高气傲,被唐玄宗赏识,曾戏弄位高权重的高力士为之脱靴,但因得罪权贵不能实现个人政治抱负,终身只能舞文弄墨,徜徉于山水之间。李白的“愁”是巨大落差产生的“愁”,因而才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大开大合,有“诗仙”的大气度。杜甫的“愁”是时代之悲,他经历了唐代由盛到衰的过程。杜甫的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反映当时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的诗关注的是天下苍生,“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的“愁”是悲愤,是痛彻心肺的。相形之下,孟浩然的失意是轻量级的,也不会伤心欲绝。因此,他在平淡娴静的田园之中,秀美的山水之间,得以化解心中的抑郁,变得淡泊旷达,不再忧戚于贫贱,不再汲汲于功名富贵,看破了世情,面对困难和挫折也能泰然处之。儒家入世的理想既然不能实现,就寄情山水田园,就超脱世俗,淡泊名利。他的心胸变得开朗了,心情旷达了。在这样的心态之下,他的诗才“清淡”,清新,雅致,幽静。
  二
   孟浩然的一生都在为仕途奔波,生活的困顿使他备尝艰辛。在孟浩然的诗里,有高士的孤怀,隐居的幽寂,登临的诗兴,赏物的情趣,清晨的净爽,静夜的冥思,不论什么题材都表现得十分“清淡”,几乎没有昂扬向上的激情,更多的是平淡自然的情感流淌。他以一种淡泊的胸怀、娴静的心态、平和的情感、朴素的美学趣味和深厚的艺术功力,创造出一种平淡的艺术风格,流露出一种平淡的情感。然而,平淡的诗歌却包含着深厚的内容,透过孟浩然诗歌淡淡的外表,我们体会到了其内在的深厚韵味。比如《过故人庄》,语言简简单单,叙述平平淡淡,但诗中洋溢着恬静的田家生活和朴素、淳厚的故人情谊。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朋友间的相邀没有多余的客套,没有繁文缛节,农家的招待不讲虚礼和排场,平淡,朴实,自然,随意。“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近处的村庄绿树环抱,远处的青山座座相连,近景幽美,远景开阔,让人心情愉快。“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窗外是打谷场和菜园,一派生机勃勃的农家田园风光。好客的主人端来酒杯,一起畅谈农事,主客相谈甚欢,气氛恬淡、闲适、轻松,其中强烈的劳动生产气息和浓郁的农村田园风味让人们对美好自然的田园生活产生无限的向往。“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重阳节之时还要故地重游,前来观赏菊花。一个普通的村庄,一顿鸡黍饭的简单招待,却被表现得如此富有诗意。整首诗清新淡雅,平易近人,这样的风格与田园、农家和谐一致,把恬静秀美的田园风光和淳朴诚挚的农家融为一体,清淡的风格与所表现的内容高度统一,于平淡中蕴含着无穷的情致,在诗情画意中体现诗人坦荡热情的胸怀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再如《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全诗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种特殊的意境。诗中虽只一个“愁”字,然而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移舟泊烟渚”,行船停靠在江中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日暮客愁新”,因为日暮,船需要停宿;也因为日落黄昏,江面上才水烟蒙蒙。在这众鸟归林、牛羊下山的黄昏时刻,羁旅之愁蓦然而生。“野旷天低树”,日暮时刻,苍苍茫茫,旷野无垠,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江清月近人”,夜已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这三四句好似诗人怀着愁心,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经过一番上下求索,终于发现了还有一轮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亲近,寂寞的愁心似乎寻得了慰藉。然而,言虽止,意未尽,此刻的明月终究驱散不了诗人心中的团团新愁。此刻,他孑然一身,面对着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千愁万绪,不禁纷沓来至,涌上心头。孟浩然的这首小诗正是在这种情景相生、思与境谐的“自然流出”之中,显示出一种风韵天成、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艺术美。
  三
   孟浩然的“清淡”不仅体现在题材之中,还表现在叙述笔调的运用、抒情方式、语言艺术等方面。他的诗不论是写景或抒情,总喜欢用叙述的笔调,所抒发的感情也是淡然平易的。如《秋登万山寄张五》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这首诗是思念友人之作。作者因思念友人而登高望远,时值清秋时节,薄暮时分,北雁南飞,正是悲秋思人的气氛。但诗人却没有明写对友人的深切思念,而是以记述的笔调写眼前之景:近处,农人们三三两两从田间归来,有的从沙滩走过,有的在渡口歇息,悠闲自在,从容不迫。远处的树木细如芥菜,弯弯的小舟停泊在江边,朦胧中如一弯新月。在这些描述中,作者既未着力刻画人物的动作,也未着力描写景物的色彩,而是用朴素的语言如实地写来,是那样平淡,那样自然,既能显示出农村的静谧气氛,又能表现出自然界的优美景象。在这四句诗里,作者在平淡中创造出高远清幽的境界。最后两句“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照应开头,表达对友人的思念,点明主题。
其他文献
摘要 在杜拉斯有关东方的作品中,对东方地理风貌中水的描写是含义丰富的。水在这里不仅是一种自然环境,更多是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而存在,它折射出了一种特定的历史观念和作者的东方视角。  关键词:玛格丽特·杜拉斯 东方 水 《情人》 《副领事》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在玛格丽特·杜拉斯有关东方的作品中,她对东方地理特征的描绘是不应被忽视的。福柯认为,“
期刊
摘要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与《荆棘鸟》都是关注女性爱情悲剧的作品。两部作品的女主角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悲剧命运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但在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女性成长方面,两者又有着非常大的不同,前者陷于爱情的绝望中难以自拔,后者则在痛苦中努力抗争,展现出超越命运的精神美。  关键词:陌生女人 荆棘鸟 爱情悲剧 女性命运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荆棘鸟是一种神
期刊
摘要 《三国演义》是备受国人喜爱的古典名著,而这部小说在亚洲很多国家也极具影响力,尤其在邻国日本,不但有众多版本的译本,还有很多再创作的作品,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更出现了很多个性十足的改写本;“大”、“破”、“反”、“超”、“异”、“叛”、“新释”等冲击力极强的字眼加在《三国演义》的题目前,通过对人物、情节等的大胆改变,完成了新版《三国演义》的再创作。通过改变可以发现,异域文
期刊
摘要 《白痴》是日本堕落派作家坂口安吾的代表作,小说采用男性叙事视角,文本中既充满对女性的同情与悲悯,又不时流露出对女性主体性的贬损;既希望将女性从悲惨境遇中拯救出来,又希望她们继续充当男性的附属品。研究该小说中男性叙事者(隐含作家)在对待女性问题上表现出的种种矛盾,对了解战后日本男性作家对待女性主义的态度有着积极意义。  关键词:男性视角 男权 女性主义 女性主体性  中图分
期刊
摘要 在中国和德国的民间传说中,都有着关于言说某些禁忌而会遭到惩罚的故事模式,虽然引起的原因有所不同,但受难者往往是女性。本文以浅析这类故事模式的背景入手,浅析此类中德民间传说的异同,并进一步分析女性话语权丧失的原因及异同点,以期探求此类民间传说的原型意义。  关键词:《格林童话》 《搜神记》 女性 禁忌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期刊
摘要 别林斯基曾说:“《奥涅金》可以称为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和最高级的人民作品”。当年奥涅金错失达吉雅娜纯朴真挚的爱情,后来终于重逢时,面对奥涅金的苦苦追求,达吉亚娜却冷静地拒绝了。这拒绝背后正如普希金所说,倾注了他“真正的理解”和心灵的期望,同时也深深烙刻着诗人生活的印记。陀思妥耶夫斯基则把达吉雅娜比作“俄国妇女的圣像”,因为她传递出俄罗斯的灵魂和民族精神的真挚期待。  关键词:叶
期刊
摘要 保罗和周萍在各自扑朔迷离的两性关系背后都显现了变态和“多余人”的性格特征,正是这样的性格导致了他们的悲剧人生,这就是所谓的“性格决定命运”。但人们却往往会忽视了一点:先是环境影响性格。从家庭、社会视角横向比较保罗和周萍各自所处的出生背景、社会生活环境和宗教人文环境,将有助于揭示环境在造成他们性格变异中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保罗 周萍 性格 环境比较  中图分类号:I10
期刊
摘要 本文对贝娄的《寻找格林先生》和潘军的《寻找子谦先生》的存在主题做比较分析,认为二者都在“寻找”的迷失中走向了深刻的意义救赎。但二者实现方式略有不同:《寻找格林先生》是通过弥赛亚式的救赎实现的,而《寻找子谦先生》则是通过失败者甚至寻找者对自我迷失的自救与醒悟实现的。不同的哲学基础和思想文化语境决定了作品的不同意义指向,但都对现代人的审美文化生存具有重要的启发。  关键词:“寻找”
期刊
摘要 本文从天文学的角度对《豳风·七月》中的几个历法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与探讨,认为《七月》的难点在于不同历法的混合使用,也使读者对中国古代的几种历法有较为清晰的了解。  关键词:《豳风·七月》 历法 气候 豳地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豳风·七月》(以下简称《七月》)是《诗经》中的名篇,也是研究西周早期关中豳地社会政治、经济、民俗的重要历
期刊
摘要 本文从“自树旗帜”、诗画交融的创作风格,超旷脱俗的意趣灵性和难得糊涂的济民诗画魂三方面,剖析了郑板桥题画诗的艺术个性,并穿插进行了简要鉴评。  关键词:郑板桥 题画诗 艺术个性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清代的郑板桥,首先是画家,同时也是诗人和书法家。整合而论,他则是一位身通诗书画才艺、并融一而用的多能艺术大师。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其题诗入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