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校园精神是在大学发展过程中,经过大学校园人共同的努力,长期积淀、选择、凝聚、发展而成的稳定的、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大学校园精神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主要与民族精神、大学校园人的追求、社会历史条件和学校传统的积淀以及地域文化等有密切关系。
关键词:大学;校园精神。形成;发展;规律
在大学发展过程中校领导和师生员工对学校的定位、办学模式、发展方向等问题有着自己的想法和期望,并产生了一系列的观念认识,正是这些认识推动了学校的发展,使学校形成一定的风格特点,大学校园人逐步对学校产生情感,并产生向上的动力,即对学校的依恋感、自尊自豪感、责任使命感等。这些心理和意识经过提炼升华,逐步形成了大学校园精神。
大学校园精神是大学在长期发展中积淀的选择,它是大学具有特殊意义、具体化了的优秀教育资源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体现了大学的风貌和个性,是大学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
大学校园精神不是人为设定的,也不是校长或大师头脑中自然产生的。一所大学的校园精神同这所大学独特的历史地理、文化環境有密切关联,它的形成与发展是多重因素长期相互撞击融合、不断积淀凝聚的结果。包括办学理念的确立、学术氛围的营造、治学风格的形成、学校传统的传承等等方面。大学校园精神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的形成与发展首先是源自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精神。其次,大学校园人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根据自身需要确立目标和任务,不断追求进步与发展促进了大学校园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再者,大学校园精神的形成与发展是在社会历史条件和学校传统中不断积淀的过程。最后,大学校园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和地域文化密不可分。
一、大学校园精神的形成与发展根植于民族精神
大学校园精神体现并决定一个社会、民族共同体的精神。一个国家没有强大的精神支撑,就等于没有灵魂,没有了立足之基。大学继承、弘扬民族精神,进而在推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论是在民族危难时期还是国运昌盛时期,民族精神对大学的影响都是普遍的和深远的。如中华民族精神中的热爱祖国、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优秀品质,始终指引激励着大学的发展。
大学在发展的过程中,精神力量对推动大学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在民族精神的引导下,大学人结合自身的情况,逐渐形成爱国爱校的理想信念、积极热情的工作学习态度、务实求真的科学态度。这些态度和情感上的倾向逐渐升华为自觉的意志,逐渐成为大学校园人自觉的行动力量,是促进大学不断发展进步的决定因素。大学校园精神就是在这种力量中逐渐形成演化而来的。而大学校园精神的形成除了对优秀民族精神的汲取,还要对它进行凝炼、升华和创新,才能逐渐发展和稳定起来。它往往深藏于深厚的民族精神之中,在学校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披沙拣金,演化为一种超越时空的“永恒”。它可以浸透和附着在大学校园内各种文化载体及行为主体身上,从而使人无时无刻不切实感受到它的存在以及由它透射、激越和升腾出来的各种独特的校园感染力、凝聚力、震撼力和号召力。北京大学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精神、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南开大学的“允公允能”精神等都是对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发扬。
二、大学校园精神是大学校园人不断追求进步,主动诉求的过程
1 大学人是大学校园精神形成与发展的关键因素。大学校园精神是由身处其中的人培育形成的。大学人包括大学教师和学生、大学管理者以及大学校园精神的体现者。他们是大学的主体,也是大学校园精神形成与发展的根本。大学人尤其是大学管理者(包括著名教授学者)奠定了一所大学的风格、定位、精神、发展方略,这就是所谓的大学办学理念。大学校长的办学理念体现高等教育的崇高价值和精神追求,展现高等教育在塑造人文精神,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素养、完善人的创造品质等方面的重要职能。一个好的校长可以缔造一所大学,也塑造、维护并发扬已经确立的大学校园精神,他们是学校的灵魂人物和神经中枢。例如北大没有蔡元培就不可能成为新文化的中心,就不会有北大精神;讲到清华精神,就不能不提到梅贻琦;南开精神没有张伯苓也很难以形成并获得长足发展。
此外大学知名教授学者的学术风范、人格魅力,大学师生的先进工作学习事迹、精神也对其他人起到榜样的示范作用,感召着师生们,进而促进大学校园精神的发展。
2 不断追求进步发展的实践是大学校园精神的不竭源泉。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科学的实践观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根本前提,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人的社会实践,是人把自己作为一种客观的物质力量参加到自然界物质运动中的过程,通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过程来实现人的主观目的、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大学校园精神是在大学自身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而且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以稳固和发展。大学校园精神还可以在实践中得到检验调整。没有大学自身的实践活动,校园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就不可能付诸行动,成为现实。大学不断追求进步发展的实践在校园精神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既是大学校园精神产生的基础,又是大学校园精神形成与发展的根本途径。
大学在发展过程中要明确自己的办学理念,要完成这些目标,大学必须产生一个灵魂,那就是校园精神。大学校园精神对于凸显一所大学的形象特色,体现大学发展规律,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激励大学发展,提升办学水平的巨大精神动力。大学校园精神在大学发展的实践中形成,并不断积淀升华,经过较长时间后,形成了对大学历史、现实和未来的一般认识和稳定的情感,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理想追求、行为方式等,成为大学的灵魂与核心。它引领大学的发展,同时又在大学的不断实践中,继续融入新的内涵,逐渐形成一所大学的特色。
三、大学校园精神的形成与发展是在社会历史条件变革中学校传统不断积淀的过程
大学是人类文明进步与繁荣的重要标志,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大学身处一定的社会之中,有着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其发展过程以社会的中心任务为任务,以社会发展的主题为主题。大学所体现出的校园精神是在承担自身和社会的历史使命过程中而表现出的精神始终与一定的社会历史联系在一起,故大学校园精神不能偏离时代社会发展的主题和中心任务。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大学校园精神的引导功能、辐射功能等体现在大学能够积极主动地适应不同时代的要求,在引领时代发展的同时推进自身的进步和发展。
大学校园精神的形成与发展是历史的过程,是大学师生在价值认识基础上积淀而成的深层心理结构和理想信念。所谓积淀,一般是指人的社会实践历史在人的心理深层所形成的一种定型的功能结构。文化积淀是大 学校园精神形成必不可少的前提。历史文化的积淀为大学校园精神的发展、创新储备了不竭资源。一所大学的历史就是思想、精神发展史,一个学校几十年、上百年积淀下来的精神,是学校最核心、最宝贵的东西。
大学校园精神作为一种深厚文化传统的积淀,铸造成为学校的形象和声誉,学校的形象和声誉又对全体成员产生了凝聚力和归属感。大学发展过程各时期出现的优秀人物事跡、传说以及他们的成就和精神,很可能会是将来的大学校园精神的雏形或其组成部分,它一方面记录着学校历史文化发展的轨迹,同时也激励着师生员工为学校的发展和繁荣而不断努力。
四、地域文化是大学校园精神形成发展的肥沃土壤
一所历史悠久的大学,从大的方面来看可以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财富与骄傲,为整个国家的文明、民族的进步提供精神力量;小而言之是可以成为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文化森林、精神家园,可以为大学所在地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地域文化与大学校园精神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协调发展。大学作为社会的文化殿堂是在地域文化的影响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大学在地方落地生根后,首先批判继承着当地的文化历史传统,受到地方良好的规范制度影响,而对于社会不良习气,大学人在校内积极倡导正确舆论,努力抵制其对学校的影响。其次,大学在发展过程中,通过不断与地方文化碰撞,将其提炼升华后逐渐融入校园精神中,并对地域文化建设发出强有力的辐射,带动地域精神文明的健康繁荣,为地域文化注入新内涵。
比如北京大学无论是其初建时的“京师大学堂”,还是其成熟发展关键时期的“五四北大”,都是处于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中国北方特有的雄浑大气,造就了北大博大宽广的胸怀。而南京大学则不同,南大处于六朝古都的南京,偎依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南大更喜欢以一种沉潜的心态去研究学问,诚朴雄伟,致力于励学而敦行。徐州师范大学“厚重笃实、艰苦创业”校园精神的形成与发展也体现了上述特点。当年,为了改变苏北经济文化和教育的落后面貌,徐州师范大学从江南鱼米之乡一一无锡迁至经济文化落后的苏北徐州,为了完成培养适应苏北基础教育需要的人民教师的使命,徐师人怀着对苏北人民的深情厚意和改变苏北贫穷落后面貌的雄心壮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逐渐形成“厚重笃实、艰苦创业”的校园精神。这种精神与深厚笃实的中原文化和齐鲁文化以及苏北人民忠厚质朴、勤俭持家的优良传统相融相通而得以发扬光大。
关键词:大学;校园精神。形成;发展;规律
在大学发展过程中校领导和师生员工对学校的定位、办学模式、发展方向等问题有着自己的想法和期望,并产生了一系列的观念认识,正是这些认识推动了学校的发展,使学校形成一定的风格特点,大学校园人逐步对学校产生情感,并产生向上的动力,即对学校的依恋感、自尊自豪感、责任使命感等。这些心理和意识经过提炼升华,逐步形成了大学校园精神。
大学校园精神是大学在长期发展中积淀的选择,它是大学具有特殊意义、具体化了的优秀教育资源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体现了大学的风貌和个性,是大学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
大学校园精神不是人为设定的,也不是校长或大师头脑中自然产生的。一所大学的校园精神同这所大学独特的历史地理、文化環境有密切关联,它的形成与发展是多重因素长期相互撞击融合、不断积淀凝聚的结果。包括办学理念的确立、学术氛围的营造、治学风格的形成、学校传统的传承等等方面。大学校园精神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的形成与发展首先是源自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精神。其次,大学校园人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根据自身需要确立目标和任务,不断追求进步与发展促进了大学校园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再者,大学校园精神的形成与发展是在社会历史条件和学校传统中不断积淀的过程。最后,大学校园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和地域文化密不可分。
一、大学校园精神的形成与发展根植于民族精神
大学校园精神体现并决定一个社会、民族共同体的精神。一个国家没有强大的精神支撑,就等于没有灵魂,没有了立足之基。大学继承、弘扬民族精神,进而在推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论是在民族危难时期还是国运昌盛时期,民族精神对大学的影响都是普遍的和深远的。如中华民族精神中的热爱祖国、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优秀品质,始终指引激励着大学的发展。
大学在发展的过程中,精神力量对推动大学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在民族精神的引导下,大学人结合自身的情况,逐渐形成爱国爱校的理想信念、积极热情的工作学习态度、务实求真的科学态度。这些态度和情感上的倾向逐渐升华为自觉的意志,逐渐成为大学校园人自觉的行动力量,是促进大学不断发展进步的决定因素。大学校园精神就是在这种力量中逐渐形成演化而来的。而大学校园精神的形成除了对优秀民族精神的汲取,还要对它进行凝炼、升华和创新,才能逐渐发展和稳定起来。它往往深藏于深厚的民族精神之中,在学校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披沙拣金,演化为一种超越时空的“永恒”。它可以浸透和附着在大学校园内各种文化载体及行为主体身上,从而使人无时无刻不切实感受到它的存在以及由它透射、激越和升腾出来的各种独特的校园感染力、凝聚力、震撼力和号召力。北京大学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精神、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南开大学的“允公允能”精神等都是对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发扬。
二、大学校园精神是大学校园人不断追求进步,主动诉求的过程
1 大学人是大学校园精神形成与发展的关键因素。大学校园精神是由身处其中的人培育形成的。大学人包括大学教师和学生、大学管理者以及大学校园精神的体现者。他们是大学的主体,也是大学校园精神形成与发展的根本。大学人尤其是大学管理者(包括著名教授学者)奠定了一所大学的风格、定位、精神、发展方略,这就是所谓的大学办学理念。大学校长的办学理念体现高等教育的崇高价值和精神追求,展现高等教育在塑造人文精神,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素养、完善人的创造品质等方面的重要职能。一个好的校长可以缔造一所大学,也塑造、维护并发扬已经确立的大学校园精神,他们是学校的灵魂人物和神经中枢。例如北大没有蔡元培就不可能成为新文化的中心,就不会有北大精神;讲到清华精神,就不能不提到梅贻琦;南开精神没有张伯苓也很难以形成并获得长足发展。
此外大学知名教授学者的学术风范、人格魅力,大学师生的先进工作学习事迹、精神也对其他人起到榜样的示范作用,感召着师生们,进而促进大学校园精神的发展。
2 不断追求进步发展的实践是大学校园精神的不竭源泉。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科学的实践观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根本前提,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人的社会实践,是人把自己作为一种客观的物质力量参加到自然界物质运动中的过程,通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过程来实现人的主观目的、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大学校园精神是在大学自身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而且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以稳固和发展。大学校园精神还可以在实践中得到检验调整。没有大学自身的实践活动,校园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就不可能付诸行动,成为现实。大学不断追求进步发展的实践在校园精神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既是大学校园精神产生的基础,又是大学校园精神形成与发展的根本途径。
大学在发展过程中要明确自己的办学理念,要完成这些目标,大学必须产生一个灵魂,那就是校园精神。大学校园精神对于凸显一所大学的形象特色,体现大学发展规律,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激励大学发展,提升办学水平的巨大精神动力。大学校园精神在大学发展的实践中形成,并不断积淀升华,经过较长时间后,形成了对大学历史、现实和未来的一般认识和稳定的情感,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理想追求、行为方式等,成为大学的灵魂与核心。它引领大学的发展,同时又在大学的不断实践中,继续融入新的内涵,逐渐形成一所大学的特色。
三、大学校园精神的形成与发展是在社会历史条件变革中学校传统不断积淀的过程
大学是人类文明进步与繁荣的重要标志,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大学身处一定的社会之中,有着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其发展过程以社会的中心任务为任务,以社会发展的主题为主题。大学所体现出的校园精神是在承担自身和社会的历史使命过程中而表现出的精神始终与一定的社会历史联系在一起,故大学校园精神不能偏离时代社会发展的主题和中心任务。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大学校园精神的引导功能、辐射功能等体现在大学能够积极主动地适应不同时代的要求,在引领时代发展的同时推进自身的进步和发展。
大学校园精神的形成与发展是历史的过程,是大学师生在价值认识基础上积淀而成的深层心理结构和理想信念。所谓积淀,一般是指人的社会实践历史在人的心理深层所形成的一种定型的功能结构。文化积淀是大 学校园精神形成必不可少的前提。历史文化的积淀为大学校园精神的发展、创新储备了不竭资源。一所大学的历史就是思想、精神发展史,一个学校几十年、上百年积淀下来的精神,是学校最核心、最宝贵的东西。
大学校园精神作为一种深厚文化传统的积淀,铸造成为学校的形象和声誉,学校的形象和声誉又对全体成员产生了凝聚力和归属感。大学发展过程各时期出现的优秀人物事跡、传说以及他们的成就和精神,很可能会是将来的大学校园精神的雏形或其组成部分,它一方面记录着学校历史文化发展的轨迹,同时也激励着师生员工为学校的发展和繁荣而不断努力。
四、地域文化是大学校园精神形成发展的肥沃土壤
一所历史悠久的大学,从大的方面来看可以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财富与骄傲,为整个国家的文明、民族的进步提供精神力量;小而言之是可以成为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文化森林、精神家园,可以为大学所在地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地域文化与大学校园精神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协调发展。大学作为社会的文化殿堂是在地域文化的影响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大学在地方落地生根后,首先批判继承着当地的文化历史传统,受到地方良好的规范制度影响,而对于社会不良习气,大学人在校内积极倡导正确舆论,努力抵制其对学校的影响。其次,大学在发展过程中,通过不断与地方文化碰撞,将其提炼升华后逐渐融入校园精神中,并对地域文化建设发出强有力的辐射,带动地域精神文明的健康繁荣,为地域文化注入新内涵。
比如北京大学无论是其初建时的“京师大学堂”,还是其成熟发展关键时期的“五四北大”,都是处于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中国北方特有的雄浑大气,造就了北大博大宽广的胸怀。而南京大学则不同,南大处于六朝古都的南京,偎依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南大更喜欢以一种沉潜的心态去研究学问,诚朴雄伟,致力于励学而敦行。徐州师范大学“厚重笃实、艰苦创业”校园精神的形成与发展也体现了上述特点。当年,为了改变苏北经济文化和教育的落后面貌,徐州师范大学从江南鱼米之乡一一无锡迁至经济文化落后的苏北徐州,为了完成培养适应苏北基础教育需要的人民教师的使命,徐师人怀着对苏北人民的深情厚意和改变苏北贫穷落后面貌的雄心壮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逐渐形成“厚重笃实、艰苦创业”的校园精神。这种精神与深厚笃实的中原文化和齐鲁文化以及苏北人民忠厚质朴、勤俭持家的优良传统相融相通而得以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