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据是用来论证论点的材料,论据的选择和使用是议论文写作的关键,也是学生思辨思维和语言表达的外化。要培养学生的思辨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在论据的选择和使用时,需要注意三个维度的问题。
一、思辨:新时期写作教学的核心要求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张永璟教授认为:“小学生写作重点在于联想,初中生写作重点在细致观察,高中生写作重点则在思辨论述。”国家考试中心、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引领者张开老师也认为:“新时期‘材料 任务驱动型作文’解决了材料作文的泛角度与阐释型作文收缩性之间的矛盾,这类作文在英美等国家的作文考试中比较常见。试题往往给学生创造出一个情景,出现对立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写作提出解决处理问题的想法和方案。”由此可见,思辨能力不仅是高中写作教学的核心要求,更是当前写作教学的重中之重。因此,新时期高中作文教学要重视议论文的写作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在这方面,鲁迅先生为思辨写作做出了典范,他在《拿来主义》中论述人们怎样面对文化遗产时,先论述了三种人的态度,一是徘徊不进,害怕继承的逃跑主义者;二是全盘否定,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三是全盘接受的投降主义者。显然,三种人的态度是错误的,片面的。作者先破后立,进而明确指出拿来主义的正确做法就是先占有,再挑选。不管是形象比喻的鱼翅,还是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都是一分为二的客观论述。学生在经典的思辨分析中,自然就学会了思辨表达。
学习了《拿来主义》后,我曾经命制一个思辨性作文话题,让学生写一篇议论文。题目是:“19世纪20世纪之交,中国国贫民弱,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用如椽之笔唤醒国人麻木的灵魂。21世纪,中国国富民强,人们却遭遇了‘非典’和‘新冠’两次疫病的袭击。假如鲁迅先生生活在今天,面对这种情况,他是否应该弃文从医,救治国人病痛的身体?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观点。”
结果,学生写出了许多思辨色彩的议论文。兹节录几段,以一管窥全豹:
鲁迅应该弃文从医
先生“弃医从文”的年代是一个黑暗动荡的时代,那时比起现在,已不是“黑暗潜在底下”,那时“黑暗已肆无忌惮”,在此肆无忌惮的状态下,鲁迅发现人们逐渐表现出对于即将发生的“亡国”“丧权”“受辱”状况的麻木不仁。“中年闰土”所代表的农民阶层,“祥林嫂”所代表的被封建礼制压迫的底层妇女……如此种种归根究底皆是出在环境下,在封建礼制和新思想的交替中,他们只是时代洪流中一粒微不足道的细沙。所谓“唤醒”或许甚至未必能在他们耳旁呼喊。这是如此悲哀的境况,但如若连这对他们微不足道的呼喊都没有,他们岂不是只能就此顺着时代的洪流消逝,受着封建礼制这座大山的重压被埋葬。鲁迅在那时,作为一个有良知,有话语权的国人,他站出来,为着受苦受难却被剥夺了话语权的人民发出了最坚实最长远的声音。
这是在那时,最缺少的东西,最缺少的声音。先生作出了最正确最强有力的选择,他选择医民的灵魂,选择敲醒可呼唤到的角落里每一个可能奋而起身的“细沙。”
然后,作者笔锋一转,论及当今流行病爆发的现状,尤其是新冠肺炎,最缺少的不是耳畔的呼唤,而是缺少医生以及医疗资源等问题。作者在肯定文人的“如椽之笔”的重要性的同时,更指出了救治病人更为重要,从而再次点明鲁迅先生应该弃文从医的观点。
二、选择:在思辨中积累论据
当前的学生作文,逻辑思维不清,材料堆砌现象严重。究其实质是学生积累太少,也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以致材料老生常谈,表达人云亦云,让人大倒胃口。
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需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在思辨中发现语文学习不仅仅是积累,还有思考揣摩。学会有思考地读书,这才是学习语文的关键。明白了这一点,你就不会再把书中作者的观点当做无上真理。你有自己的思索,有自己的观点,就会对文章或事件中的人事物景进行审视和重构,把这些思考积聚下来,作文的论据积累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近年的高考作文,越来越关注大国小家、中国梦、家国情怀、青年使命等话题。这些话题很适合从个人经历入手,以小见大,展现你的思考。”这段话告诉我们两个关键信息:一是素材积累的方向,重点是要积累那些关注大国小家、中国梦、家国情怀、青年使命等话题的材料;二是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课本也好、课外阅读也罢,只要用思考的方式来学习积累,就一定会学有所获。
如《寡人之于国也》,“五十步笑百步”的事例是比喻论证梁惠王和邻国君王在治国的本质上是一样的,不同的只是形式上的數量不同。但如果我们思辨地审视,数量上的不同就一样吗?显然这个比喻论证是有破绽的,禁不起推敲。再如阅读《平凡的世界》,从向上、独立、自尊、真诚、逐梦等不同的角度审视,你积累的素材又不一样。
当然,论据的积累一定要真实、典型、新颖。尤其是新颖的问题,更是一个思辨的问题,一是所引的材料要新;二是旧瓶装新酒,必须转换材料的思考角度。
三、使用:在思辨中选择论据
“高中生有一定的哲学知识基础,这是优势。但凡事都要学以致用,融会贯通,如此学习方有意义,知识才有力量。然而,很多同学存在学用之间缺乏思维的转化和重建问题,因此,你们即便知道哲学上有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但作文时不会转化、挪用,文章还是体现不出辩证思维。同学们要在‘思维发展与提升’上下功夫,锻炼敏锐思维,提升分析能力。”只有做到这些,在选择论据时,才能有理有据,更好地论证观点或驳斥对方。
“《三国演义》里诸葛亮舌战群儒,以其滔滔雄辩的口才,驳倒了江东诸多发难的儒生。可有一个名叫严峻的儒生不服,故意提了一个刁难的问题:‘孔明之论,都是强词夺理,皆非正论,不必再言。且请问孔明治何经典’?”这个问题确实棘手,答不好,容易授人口实。可诸葛亮的回答却令人叫绝,连严峻都“低头丧气,无言以对”:
“寻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经邦立事?且古耕伊尹,钓渭子牙,张良陈平之流,邓禹耿兖之辈,皆有匡扶宇宙之才,未审其生平治何经典?——岂效书生,区区于笔墨之间,数黑论黄,舞文弄墨而已乎?” 是什么让孔明的话如此有力呢?诸葛亮先批判寻章摘句,不能经邦立事。然后是例举伊尹、子牙、张良、陈平、邓禹、耿兖等名流,肯定他们皆有匡扶宇宙之才,但也未审其生平治何经典。反问的句式,加强了批判的力度。最后,点明不能效仿书生,于笔墨之间,数黑论黄,舞文弄墨。诸葛亮的这段话,引经据典,力有千钧。这就是论据的魅力!
可见,论据的使用不是随意为之,更不能信口雌黄。它必须融注于学生的思维判断,选择那些可以充分证明自己观点或驳斥别人的论据。
以下是一篇学生的周记评价片段。兹节录两段,并示以分析。
竹,筛风弄月,潇洒一生。此类吾组***同学也,从其名便可知其与竹君子相仿,有着“等到老来,且让我留剑埋名,独与绿林野原惺惺相惜”之韵味。其周记字体匀称规整,但缺少竹之凌云之境。其曰:“吾之所愿,便是骑车游于名山大川,观美景,赏美食,间或行侠仗义。人生之幸,不负一世。”余觉此愿甚好,但念其脚踝有伤,亦愿你早愈,方能成行。
作者以竹喻同学,突出了他的风情潇洒。接着引用他的文章语句:“等到老来,且让我留剑埋名,独与绿林野原惺惺相惜”,突出他文笔的韵味。然后评价他的周记字体匀称规整,但缺少竹之凌云之境,有肯定,有否定,评价实在中肯。
菊,凌霜自得,不趋炎势。***君乃吾班之长,肩扛重任,遇事亲力亲为,乃吾等之榜样。君善于察,乐于思,联系生活,用精练之语细表心中对“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之感伤,读之顿觉走出书斋,留心时事之可贵,另举网游高手“小叮当”被恶意炒作之例,表达了不可凭空臆断之理。但吾提拙见一二,愿君控制详略,切勿头重脚轻。
这则周记点评,作者主要抓住“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和“小叮当”被恶意炒作之例。前者意在肯定这位同学善于察,乐于思,善联生活,用语精练,给人启迪。后者表达了人不可凭空臆断的道理,给人印象深刻。但作者分析辩证,在肯定其用据优点的同时,也指出了详略不当,头重脚轻的问题。
总之,这两段点评,引议联结,思路清晰,论据精当,评论深刻,彰显了学生较强的逻辑思维和论据运用能力。
〔本文系贵州省2019年教育科學规划重点立项课题“基于学生思维品质提升的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19A01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通联:贵州毕节市金沙中学]
一、思辨:新时期写作教学的核心要求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张永璟教授认为:“小学生写作重点在于联想,初中生写作重点在细致观察,高中生写作重点则在思辨论述。”国家考试中心、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引领者张开老师也认为:“新时期‘材料 任务驱动型作文’解决了材料作文的泛角度与阐释型作文收缩性之间的矛盾,这类作文在英美等国家的作文考试中比较常见。试题往往给学生创造出一个情景,出现对立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写作提出解决处理问题的想法和方案。”由此可见,思辨能力不仅是高中写作教学的核心要求,更是当前写作教学的重中之重。因此,新时期高中作文教学要重视议论文的写作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在这方面,鲁迅先生为思辨写作做出了典范,他在《拿来主义》中论述人们怎样面对文化遗产时,先论述了三种人的态度,一是徘徊不进,害怕继承的逃跑主义者;二是全盘否定,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三是全盘接受的投降主义者。显然,三种人的态度是错误的,片面的。作者先破后立,进而明确指出拿来主义的正确做法就是先占有,再挑选。不管是形象比喻的鱼翅,还是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都是一分为二的客观论述。学生在经典的思辨分析中,自然就学会了思辨表达。
学习了《拿来主义》后,我曾经命制一个思辨性作文话题,让学生写一篇议论文。题目是:“19世纪20世纪之交,中国国贫民弱,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用如椽之笔唤醒国人麻木的灵魂。21世纪,中国国富民强,人们却遭遇了‘非典’和‘新冠’两次疫病的袭击。假如鲁迅先生生活在今天,面对这种情况,他是否应该弃文从医,救治国人病痛的身体?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观点。”
结果,学生写出了许多思辨色彩的议论文。兹节录几段,以一管窥全豹:
鲁迅应该弃文从医
先生“弃医从文”的年代是一个黑暗动荡的时代,那时比起现在,已不是“黑暗潜在底下”,那时“黑暗已肆无忌惮”,在此肆无忌惮的状态下,鲁迅发现人们逐渐表现出对于即将发生的“亡国”“丧权”“受辱”状况的麻木不仁。“中年闰土”所代表的农民阶层,“祥林嫂”所代表的被封建礼制压迫的底层妇女……如此种种归根究底皆是出在环境下,在封建礼制和新思想的交替中,他们只是时代洪流中一粒微不足道的细沙。所谓“唤醒”或许甚至未必能在他们耳旁呼喊。这是如此悲哀的境况,但如若连这对他们微不足道的呼喊都没有,他们岂不是只能就此顺着时代的洪流消逝,受着封建礼制这座大山的重压被埋葬。鲁迅在那时,作为一个有良知,有话语权的国人,他站出来,为着受苦受难却被剥夺了话语权的人民发出了最坚实最长远的声音。
这是在那时,最缺少的东西,最缺少的声音。先生作出了最正确最强有力的选择,他选择医民的灵魂,选择敲醒可呼唤到的角落里每一个可能奋而起身的“细沙。”
然后,作者笔锋一转,论及当今流行病爆发的现状,尤其是新冠肺炎,最缺少的不是耳畔的呼唤,而是缺少医生以及医疗资源等问题。作者在肯定文人的“如椽之笔”的重要性的同时,更指出了救治病人更为重要,从而再次点明鲁迅先生应该弃文从医的观点。
二、选择:在思辨中积累论据
当前的学生作文,逻辑思维不清,材料堆砌现象严重。究其实质是学生积累太少,也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以致材料老生常谈,表达人云亦云,让人大倒胃口。
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需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在思辨中发现语文学习不仅仅是积累,还有思考揣摩。学会有思考地读书,这才是学习语文的关键。明白了这一点,你就不会再把书中作者的观点当做无上真理。你有自己的思索,有自己的观点,就会对文章或事件中的人事物景进行审视和重构,把这些思考积聚下来,作文的论据积累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近年的高考作文,越来越关注大国小家、中国梦、家国情怀、青年使命等话题。这些话题很适合从个人经历入手,以小见大,展现你的思考。”这段话告诉我们两个关键信息:一是素材积累的方向,重点是要积累那些关注大国小家、中国梦、家国情怀、青年使命等话题的材料;二是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课本也好、课外阅读也罢,只要用思考的方式来学习积累,就一定会学有所获。
如《寡人之于国也》,“五十步笑百步”的事例是比喻论证梁惠王和邻国君王在治国的本质上是一样的,不同的只是形式上的數量不同。但如果我们思辨地审视,数量上的不同就一样吗?显然这个比喻论证是有破绽的,禁不起推敲。再如阅读《平凡的世界》,从向上、独立、自尊、真诚、逐梦等不同的角度审视,你积累的素材又不一样。
当然,论据的积累一定要真实、典型、新颖。尤其是新颖的问题,更是一个思辨的问题,一是所引的材料要新;二是旧瓶装新酒,必须转换材料的思考角度。
三、使用:在思辨中选择论据
“高中生有一定的哲学知识基础,这是优势。但凡事都要学以致用,融会贯通,如此学习方有意义,知识才有力量。然而,很多同学存在学用之间缺乏思维的转化和重建问题,因此,你们即便知道哲学上有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但作文时不会转化、挪用,文章还是体现不出辩证思维。同学们要在‘思维发展与提升’上下功夫,锻炼敏锐思维,提升分析能力。”只有做到这些,在选择论据时,才能有理有据,更好地论证观点或驳斥对方。
“《三国演义》里诸葛亮舌战群儒,以其滔滔雄辩的口才,驳倒了江东诸多发难的儒生。可有一个名叫严峻的儒生不服,故意提了一个刁难的问题:‘孔明之论,都是强词夺理,皆非正论,不必再言。且请问孔明治何经典’?”这个问题确实棘手,答不好,容易授人口实。可诸葛亮的回答却令人叫绝,连严峻都“低头丧气,无言以对”:
“寻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经邦立事?且古耕伊尹,钓渭子牙,张良陈平之流,邓禹耿兖之辈,皆有匡扶宇宙之才,未审其生平治何经典?——岂效书生,区区于笔墨之间,数黑论黄,舞文弄墨而已乎?” 是什么让孔明的话如此有力呢?诸葛亮先批判寻章摘句,不能经邦立事。然后是例举伊尹、子牙、张良、陈平、邓禹、耿兖等名流,肯定他们皆有匡扶宇宙之才,但也未审其生平治何经典。反问的句式,加强了批判的力度。最后,点明不能效仿书生,于笔墨之间,数黑论黄,舞文弄墨。诸葛亮的这段话,引经据典,力有千钧。这就是论据的魅力!
可见,论据的使用不是随意为之,更不能信口雌黄。它必须融注于学生的思维判断,选择那些可以充分证明自己观点或驳斥别人的论据。
以下是一篇学生的周记评价片段。兹节录两段,并示以分析。
竹,筛风弄月,潇洒一生。此类吾组***同学也,从其名便可知其与竹君子相仿,有着“等到老来,且让我留剑埋名,独与绿林野原惺惺相惜”之韵味。其周记字体匀称规整,但缺少竹之凌云之境。其曰:“吾之所愿,便是骑车游于名山大川,观美景,赏美食,间或行侠仗义。人生之幸,不负一世。”余觉此愿甚好,但念其脚踝有伤,亦愿你早愈,方能成行。
作者以竹喻同学,突出了他的风情潇洒。接着引用他的文章语句:“等到老来,且让我留剑埋名,独与绿林野原惺惺相惜”,突出他文笔的韵味。然后评价他的周记字体匀称规整,但缺少竹之凌云之境,有肯定,有否定,评价实在中肯。
菊,凌霜自得,不趋炎势。***君乃吾班之长,肩扛重任,遇事亲力亲为,乃吾等之榜样。君善于察,乐于思,联系生活,用精练之语细表心中对“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之感伤,读之顿觉走出书斋,留心时事之可贵,另举网游高手“小叮当”被恶意炒作之例,表达了不可凭空臆断之理。但吾提拙见一二,愿君控制详略,切勿头重脚轻。
这则周记点评,作者主要抓住“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和“小叮当”被恶意炒作之例。前者意在肯定这位同学善于察,乐于思,善联生活,用语精练,给人启迪。后者表达了人不可凭空臆断的道理,给人印象深刻。但作者分析辩证,在肯定其用据优点的同时,也指出了详略不当,头重脚轻的问题。
总之,这两段点评,引议联结,思路清晰,论据精当,评论深刻,彰显了学生较强的逻辑思维和论据运用能力。
〔本文系贵州省2019年教育科學规划重点立项课题“基于学生思维品质提升的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19A01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通联:贵州毕节市金沙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