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中用“错误”巧做文章,变“问题”为探究,围绕问题进行教学设计,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问题;探究;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3)10(S)-0074-3
韩愈的“传道、授业、解惑”道出了教育的重要任务,教师也把让学生“带着问号来,带着句号走”作为自己的天职。受这种教育观的影响,中国课堂向来是“去问题”的教学,一旦发现学生在某个地方出现了问题,就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理解”这个知识点,避免在同一个地方犯同样的错误,希望在考试中能取得好的成绩,这样的教学才是成功的教学。
可事情往往没有这么简单,同样的知识点,同样一道题,教师刚刚讲过,在下次考试中,很多学生还是不能完成。其原因看似复杂、实则简单:学生根本就没有真正理解教师所讲,仅是简单的记住了、背会了!一转眼就忘掉了!先暂且抛开培养新时期创新人材的目标不说,这种教学只能是越教问题越多,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如果教师能恰到好处地利用学生的“错误”,变“问题”为探究,围绕问题进行教学设计,则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面以初中物理《电路》章节为例,讨论怎么利用学生“错误”,借助实验,澄清问题实质,使学生真正理解“是什么”和“为什么”,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1 一道典型习题
初中物理中,电路知识占有重要的位置。说其是重点,一方面它与生产和生活实际有密切联系,同时电路又是电学的基础,由电路图连接实物,或依题意连接实物是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一个基本要求;说其是难点,因为历年的学生都感到这个知识点难学,且错误率极高。下面这道题是初中电学中典型的题目:如图1把L1、L2连接成并联电路,用电流表测L2的电流,并画出它的电路
这道题对中学生来说,难度一般,很多学生由题意都能够把电路图画出来(上面右图),这说明学生相关的电路知识和串并联电路规律掌握得很好。但在连接实物图时,错误却是千差万别。
在实际的教学中,仔细分析学生的错题,就会发现每一个错误看似类似,而在每一种错误背后又都有不同的原因。不论原因如何,教师如果能围绕该问题进行教学设计,则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2 教师提出、明确问题
图1题是学生的课后习题,图2所示的连接错误无疑。作为教师,如果仅仅是在题上打一个叉,然后告诉学生正确的连接方法,是远远不够的。这是帮助学生澄清概念的好机会。首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分析其错误,错到底从何而来?(1)没有理解题意,题中要求的是灯L1和灯L2并连,图中显然是串联;(2)不理解串并联的含义:(3)不理解电流表的接入方法;(4)其它概念模糊;(5)其它原因。把所有可能性都列举出来,认真分析学生错误的原因。考虑到仅靠讲解学生还是没有相关的感性认识,很难真正理解。我们精心设计了下面的教学,让学生借助实验去发现错误,改正自己的错误(需要注意的是,这节课事先最好不要让学生知道是实验课,而是等学生有了这种需要时顺其自然的进行实验。)。
3 教师引导,学生猜测
(上课时把这个错误图画黑板上,让学生试着发现错误所在。)
教师:这是上节课的一道题。有同学这样画图,请大家仔细分析电路图,这样画对不对?说说你的看法并提出建议。
学生甲:这样画不对,没有理解题意,他画的灯泡是串联。
教师:甲同学说的很对,题目的要求是L1和L2并联,图中画的是串联。再看图中,即使按照串联连接,图中电流表这样接对么?
学生乙:对的,只不过测的是干路电流。
学生丙:不对,他想要测的是干路电流。可是电流表接入不对,图中多了一条线,把线去掉就对了。
教师:对,把线去掉测的是干路电流。如果不去这条线,测的是什么电流?(同学们有的在深思,有的在画电路图,有的在讨论,气氛非常的热烈。)
教师:谁有好的建议?(趁机引导)
学生丙:由于导线的电阻很小。电流直接流经导线,电流表中没有电流,也就是说电流表在这里不起作用,它的示数是0。
学生乙:不对,老师讲过,理想电流表的电阻为0。实际的电流表电阻也很小。电阻可以忽略不计。而导线的电阻也很小,于是可以视为两根导线并联,由于并联分流作用,所以导线和电流表中各有相等的电流:各为一根导线时的1/2。
教师:有新意!我们就要大胆地去想!谁还有不同的想法?(及时的鼓励)
学生丁:我也赞成乙的观点,如果在它们之间再接上一根线的话,我想它们各自的电流还应该相等,都应该为接人一根导线时电流的1/3。(受到老师的鼓励,更多的学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这很难得。学生没有感到这是在上课,大家都感到这是在帮助同学纠正错误,因此格外卖力!)
教师:大家所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到底谁对谁非?想想办法,怎么样来证明到底谁的正确?(用信任的目光鼓励大家)在无法确定谁正确时。我们经常用的办法是什么……?
学生齐答:实验!
教师:对!今天大家就借助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看看到底谁的对?(教师不露声色、成功地引导学生进入了想要实验的期望状态)
教师:为了验证你自己的想法,大家想想在你验证之前,需要做哪些准备,都需要哪些仪器?告诉老师,老师给大家提供!
学生:沉默……然后讨论!
(老师把需要的仪器写到黑板上。同时让学生取出自己所需要的实验仪器,根据学生人数和学生的观点分组,实验开始……)
(实验中……记录数据……讨论)
4 通过实验验证
学生乙:老师,丙同学是对的,电流表的示数是0,这说明电流表中根本就没有电流,我们假想的分流是错误的!
学生丙:虽然电流表的示数是0,但在闭合电键的那一刻,电流表还是动了!这说明还是有电流的,尽管电流很小!
教师:同学们观察得都很细心,电流表指针在刚闭合时,确实是动了!这说明是有电流通过电流表的,但电流很小,用普通精度的电流表根本测不出来!这说明实际电流表是有电阻的,尽管很小(虽然理想电流表电阻为O),但和导线相比其电阻就显得很大而不能被忽略了。
这节课看似浪费了时间,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的错误,少了老师的说教,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多了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机会,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锻炼了动手能力。同时借助实验,澄清了学生头脑中的模糊概念。提高了教学效果。
5 教学启示
在教学中,不要简单地对待学生的错误一一仅仅教给学生正确的结论,更不用急于纠正学生的错误,要学会在学生易出错的地方做文章,巧妙地利用“问题”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探索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知识才能掌握得牢固,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提高,同时学习兴趣也会大大提升。
另外,初中学生心理发展正处于由经验型的形象思维向理论型的抽象思维转化的时期,在“电路连接”的知识学习过程中,需要严格的逻辑推理和运用科学的想象等抽象思维活动,但初中生还缺乏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借助实验,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验中动手做和动手画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对常见仪器的结构、原理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澄清物理概念,有利于学生掌握物理学中的基础知识、基本要点和物理本质,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提高。
参考文献:
[1]叶海智,梁玉珍,对“去问题教育”的思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2):26
[2]赵兵,关于物理学科中考实验与科学探究题的命题思考[J],物理教学探讨,2012,(9):1
(栏目编辑 邓磊)
关键词:问题;探究;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3)10(S)-0074-3
韩愈的“传道、授业、解惑”道出了教育的重要任务,教师也把让学生“带着问号来,带着句号走”作为自己的天职。受这种教育观的影响,中国课堂向来是“去问题”的教学,一旦发现学生在某个地方出现了问题,就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理解”这个知识点,避免在同一个地方犯同样的错误,希望在考试中能取得好的成绩,这样的教学才是成功的教学。
可事情往往没有这么简单,同样的知识点,同样一道题,教师刚刚讲过,在下次考试中,很多学生还是不能完成。其原因看似复杂、实则简单:学生根本就没有真正理解教师所讲,仅是简单的记住了、背会了!一转眼就忘掉了!先暂且抛开培养新时期创新人材的目标不说,这种教学只能是越教问题越多,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如果教师能恰到好处地利用学生的“错误”,变“问题”为探究,围绕问题进行教学设计,则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面以初中物理《电路》章节为例,讨论怎么利用学生“错误”,借助实验,澄清问题实质,使学生真正理解“是什么”和“为什么”,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1 一道典型习题
初中物理中,电路知识占有重要的位置。说其是重点,一方面它与生产和生活实际有密切联系,同时电路又是电学的基础,由电路图连接实物,或依题意连接实物是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一个基本要求;说其是难点,因为历年的学生都感到这个知识点难学,且错误率极高。下面这道题是初中电学中典型的题目:如图1把L1、L2连接成并联电路,用电流表测L2的电流,并画出它的电路
这道题对中学生来说,难度一般,很多学生由题意都能够把电路图画出来(上面右图),这说明学生相关的电路知识和串并联电路规律掌握得很好。但在连接实物图时,错误却是千差万别。
在实际的教学中,仔细分析学生的错题,就会发现每一个错误看似类似,而在每一种错误背后又都有不同的原因。不论原因如何,教师如果能围绕该问题进行教学设计,则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2 教师提出、明确问题
图1题是学生的课后习题,图2所示的连接错误无疑。作为教师,如果仅仅是在题上打一个叉,然后告诉学生正确的连接方法,是远远不够的。这是帮助学生澄清概念的好机会。首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分析其错误,错到底从何而来?(1)没有理解题意,题中要求的是灯L1和灯L2并连,图中显然是串联;(2)不理解串并联的含义:(3)不理解电流表的接入方法;(4)其它概念模糊;(5)其它原因。把所有可能性都列举出来,认真分析学生错误的原因。考虑到仅靠讲解学生还是没有相关的感性认识,很难真正理解。我们精心设计了下面的教学,让学生借助实验去发现错误,改正自己的错误(需要注意的是,这节课事先最好不要让学生知道是实验课,而是等学生有了这种需要时顺其自然的进行实验。)。
3 教师引导,学生猜测
(上课时把这个错误图画黑板上,让学生试着发现错误所在。)
教师:这是上节课的一道题。有同学这样画图,请大家仔细分析电路图,这样画对不对?说说你的看法并提出建议。
学生甲:这样画不对,没有理解题意,他画的灯泡是串联。
教师:甲同学说的很对,题目的要求是L1和L2并联,图中画的是串联。再看图中,即使按照串联连接,图中电流表这样接对么?
学生乙:对的,只不过测的是干路电流。
学生丙:不对,他想要测的是干路电流。可是电流表接入不对,图中多了一条线,把线去掉就对了。
教师:对,把线去掉测的是干路电流。如果不去这条线,测的是什么电流?(同学们有的在深思,有的在画电路图,有的在讨论,气氛非常的热烈。)
教师:谁有好的建议?(趁机引导)
学生丙:由于导线的电阻很小。电流直接流经导线,电流表中没有电流,也就是说电流表在这里不起作用,它的示数是0。
学生乙:不对,老师讲过,理想电流表的电阻为0。实际的电流表电阻也很小。电阻可以忽略不计。而导线的电阻也很小,于是可以视为两根导线并联,由于并联分流作用,所以导线和电流表中各有相等的电流:各为一根导线时的1/2。
教师:有新意!我们就要大胆地去想!谁还有不同的想法?(及时的鼓励)
学生丁:我也赞成乙的观点,如果在它们之间再接上一根线的话,我想它们各自的电流还应该相等,都应该为接人一根导线时电流的1/3。(受到老师的鼓励,更多的学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这很难得。学生没有感到这是在上课,大家都感到这是在帮助同学纠正错误,因此格外卖力!)
教师:大家所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到底谁对谁非?想想办法,怎么样来证明到底谁的正确?(用信任的目光鼓励大家)在无法确定谁正确时。我们经常用的办法是什么……?
学生齐答:实验!
教师:对!今天大家就借助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看看到底谁的对?(教师不露声色、成功地引导学生进入了想要实验的期望状态)
教师:为了验证你自己的想法,大家想想在你验证之前,需要做哪些准备,都需要哪些仪器?告诉老师,老师给大家提供!
学生:沉默……然后讨论!
(老师把需要的仪器写到黑板上。同时让学生取出自己所需要的实验仪器,根据学生人数和学生的观点分组,实验开始……)
(实验中……记录数据……讨论)
4 通过实验验证
学生乙:老师,丙同学是对的,电流表的示数是0,这说明电流表中根本就没有电流,我们假想的分流是错误的!
学生丙:虽然电流表的示数是0,但在闭合电键的那一刻,电流表还是动了!这说明还是有电流的,尽管电流很小!
教师:同学们观察得都很细心,电流表指针在刚闭合时,确实是动了!这说明是有电流通过电流表的,但电流很小,用普通精度的电流表根本测不出来!这说明实际电流表是有电阻的,尽管很小(虽然理想电流表电阻为O),但和导线相比其电阻就显得很大而不能被忽略了。
这节课看似浪费了时间,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的错误,少了老师的说教,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多了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机会,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锻炼了动手能力。同时借助实验,澄清了学生头脑中的模糊概念。提高了教学效果。
5 教学启示
在教学中,不要简单地对待学生的错误一一仅仅教给学生正确的结论,更不用急于纠正学生的错误,要学会在学生易出错的地方做文章,巧妙地利用“问题”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探索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知识才能掌握得牢固,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提高,同时学习兴趣也会大大提升。
另外,初中学生心理发展正处于由经验型的形象思维向理论型的抽象思维转化的时期,在“电路连接”的知识学习过程中,需要严格的逻辑推理和运用科学的想象等抽象思维活动,但初中生还缺乏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借助实验,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验中动手做和动手画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对常见仪器的结构、原理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澄清物理概念,有利于学生掌握物理学中的基础知识、基本要点和物理本质,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提高。
参考文献:
[1]叶海智,梁玉珍,对“去问题教育”的思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2):26
[2]赵兵,关于物理学科中考实验与科学探究题的命题思考[J],物理教学探讨,2012,(9):1
(栏目编辑 邓磊)